疫情期间法治问题
Ⅰ 疫情期间关于疫情的法律规定有什么
疫情期间关于疫情的法律规定有很多,比如:《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八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本章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国境卫生检疫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都对疫情防疫、违法行为进行了规定。
【法律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Ⅱ 论述大学生如何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树牢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摘要 其一,严格遵纪守法做奉法之楷模。遵纪守法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则。作为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理应自觉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成为社会成员中遵纪守法之标杆、尊法用法之楷模。值得大学生引以为戒的是,在全民抗疫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大学生存在着一些对疫情防控措施不配合、个人健康信息谎报隐瞒、转发不当视频及发表不当言论等背离法治认同和偏离大学生身份的失当行为。诸如此类有悖于大学生身份的违法行为是绝对应该杜绝的。
Ⅲ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疫情期间如何体现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原则,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科学立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组织编制法律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是制定机构设置和组织编制方面法律的根本依据。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加快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组织编制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方式。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完善机构和编制方面的党内法规。协调发挥好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在规范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中的作用,把党政机构统筹起来考虑、设置,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党政机构新格局。要完善党政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方面的规定,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和编制,充分发挥法律引领、推动、保障机构改革的作用,保障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顺利、平稳、有序开展。通过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现组织法定,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奠定制度基础。
深化改革,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在行政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要做到职责明确;在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上,要做到依法行政。要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要。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整合办事机构,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简化办事手续环节,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整合精简执法队伍,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解决执法不作为、乱作为、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发挥法治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把握好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的关系。实现改革与法治相向而行、同步双赢,要求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要求,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要按照改革方案和政策要求,全面清理与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相关的法律法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该制定的制定,为机构改革扫清法律障碍,为改革后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凡涉及法律设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事项,应当及时启动法律修改和废止程序,确保在法治的框架内推动改革。只有将改革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以法治的方式推动改革,以刚性的制度管权限权,才能增强改革的合法性与权威性,顺利完成改革任务。十三届全国人大修改宪法,赋予国家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用一节五条的篇幅规定国家监察机关的产生、性质、组成、体制、权限和程序等重大问题,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就是为了确保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于宪有源、于法有据,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用法治的方式促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规范和保障改革的作用;又要在改革中完善和强化法治,主动适应改革需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Ⅳ 疫情期间有哪些举措显示出法治思维
在疫情期间依法进行疫情核查,疫情检验。依法封城依法管理,既显示出法治思维,供参考。
Ⅳ 请联系疫情期间的事例谈谈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摘要 2021年4月12日 以法治精神去思考和处理疫情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至关重要.疫情中公民法治思维的培养能促使其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控制疫情蔓延;严格规范行为边界,保障疫情中的社
Ⅵ 疫情期间如何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这个事情我们要遵守公民的法律意识,要维护国家的法律正常运行,要有社会公德,要遵守相关的社会管理。
Ⅶ 法律角度谈谈疫情防控对公民的要求
因为国家层面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很多人被起诉,主要要诚实不说谎,还有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应该要冷静,大吵大闹无异于解决问题,扰乱秩序不说还会更耽误时间,所以应该维护好秩序
Ⅷ 疫情期间,有哪些涉及到的法律问题需要注意
现如今,疫情是我们的头号大敌,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除了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很多的部门和人员都在行动,不管是管控还是设立检查点,都是应对疫情的必要措施,而在这个期间,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性“黑暗”的一面。面对疫情,我们一定要做到守则、守规、守法!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呢?
3、不得擅自哄抬物价。
在防控疫情期间,不管是日常的财米油盐还是防护设施设备,都是必需品,也是短缺品,也正是因为如此,有些人在此刻不是想着如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是想着发国难财,想着靠疫情一夜暴富。哄抬物价的行为屡见不鲜,而对于我们普通百姓而言,如果遇到哄抬物价的行为,一定要取证举报,让他们受到应有的处罚!
疫情当前,匹夫有责。对于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可能能做的不多,但是做好了自我的防护、少给国家添麻烦,好好的呆家隔离就是最好的奉献。相比于那些自以为是、不嫌事大的人来说,我们更加显得平凡而伟大!武汉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