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法学
Ⅰ 什么是法律教义学
法教义学基本问题初探
在德国法学家Dreier看来,“信条论处理的对象可以是个别规范、规范要素、规范复合体、规范的连系以及规范和事实之间的关系。”依Dreier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法教义学界定为狭义的法律规范科学(Rechtswissenschaft im engeren Sinn)。但这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尚有赖于一般法律理论的力量,法学才有进一步反省与批判实证法体系的能力。
另外,法教义学之不足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予以补充。如法律社会学家Rehbinder认为社会科学引进法律信条论有三种途径,“将社会科学带进法律信条论的领域,无论就理论模式或社会事实态样而言,都是可能的。这种情形主要出现在三个地方:概括条款和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具体化、发现法律漏洞时的法律创造、以及目的论的解释。”传统上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的学问并非是法教义学可以垄断的。而法教义学只有跟其他社会科学进行对话与交流,才能以社会科学的观察和理解来促进法学知识的完善。
3.法教义学与法律解释学
仅就法教义学跟法律解释学而言,二者存在若干一致或者相似的地方。首先,法教义学和法律解释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某种一致或者重合。所谓独断的法律解释学,在法学上,往往亦被称为“法律教义学”。相应地,经常被视为与“实证民法学”同义的“民法解释学”,其实也即是独断解释学意义上的“民法教义学”。这恐怕也是人们往往将它们等同观之的重要理由(另外这两个用语本身即词义相近)。其次,从研究对象看,二者也存在相似之处,即它们均甚注重对某国某时期法律体系(实在法)的研究。最后,从研究方法上,跟其他社会科学不同,二者都不是把法作为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考察,而是把法作为维持现实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进行研究,均力求使法律规范能够得到公正恰当的适用。因而法教义学和法律解释学都具有鲜明的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之特征,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品格。当然,二者同样也不能离开法史学、法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辅助。
另一方面,法教义学和法律解释学毕竟不同,切不可将其简单等同。在西方法学上,法律解释学历史悠久,以致有人将狭义上的法学看作就是法律解释学。“……几乎有2000年历史的法学只是处于所谓法解释学的史前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法解释学直到近代才开始形成。”法律解释学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自然法学、概念法学等法学流派的影响。相比之下,在发展过程中,法教义学似乎是个地域文化色彩更为浓厚的一种学问,这尤其适合于以德国为主的欧陆法系国家。而且跟法律解释学相比,法教义学其实并非一门学科,亦非一门专业的法学课程。从研究对象看,跟法律解释学相比,法教义学似更侧重以实在法为对象。如台湾学者王立达所论:“目前可见之法释义学理论论述,其思想源头、推论前提与价值判断标准,事实上未必仅限于现行实证法规定一端。然而迄今法释义学对于实证法规范以外的价值思维来源,其重视程度仍旧不足。”可见,由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在法教义学对象问题上的看法一时很难改变。但是,基于上述当今法教义学在研究对象上的某种变化,以及关于法教义学研究取向(approach)和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的区分,王立达进一步从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对法教义学进行了反省。尤其是随着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法教义学的知识属性和学科定位也在发生某种变化(如上文所论)。同样,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哲学解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法律解释学亦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法教义学跟法律解释学二者本身均在经历重要的变化。这也使得其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二者共同致力于具有实践理性品格的法学知识。
【注释】参见林来梵、郑磊著:《法律学方法论辩说》,载于《法学》2004年第3期。法教义学跟法律方法论关系甚密,如陈兴良即主张在方法论的意义上使用刑法教义学这一概念。刑法学如欲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推进刑法教义学方法论的研究。参见陈兴良:《刑法教义学方法论》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Ⅱ 中国足协制度有哪些缺陷
是不懂足球的人,一步步毁了中国足球。足球不是开几个会,搞几次封闭训练就能解决问题的,教练都不知道是谁,排阵容的时候,中方排一个,外教排一个,官员们再排一个,哪个国家的足球是这么搞的。
eg:1.杜伊和本土教练,原来的女足也这样
2.足协的官员原来是搞政治的,用那套来搞足球肯定不行
3.中国人都知道,改年龄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国家队,足联要求队员改了年龄去打U17,U20等,其实我们派出去的都是超龄球员,这个体制还体现在青少年选秀,这样下去,好苗子都没球踢肯定放弃了。
4.联赛太差,英格兰这么点地方有20级联赛,而我们这呢?
5.黑哨,假球,足协假如管的严一点完全可以避免。
6.选洋帅,拿了那么多的拨款,估计都被足协内部人员花完了,舍不得花大钱请洋帅,都是一些3流教练。
7.开展的活动及基础设施太差。试问我们周围有多少地方可以踢球
————————足协七宗罪
Ⅲ 郑磊的介绍
郑 磊 1982年生,河南郑州人。毕业于郑州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中共党员。现为河南文中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Ⅳ 在现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了长达15年还未转正该怎么办呢
考编制了
看看下面这个
湖北一法官身着法袍状告法院 曾与院长冲突被拘
2010-06-22 07:59:19 来源: 中国日报图片 跟贴 2033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冯缤,为了解决妻子的劳务纠纷问题,2008年至今已与他所在的孝感中院打了两场官司。伴随这官司的,还有他一系列的坎坷经历,如上访多次受挫,与院长发生冲突而被拘留。
上访法官冯缤
中国日报6月22日报道 英文《中国日报》6月22日报道:6月21日上午8时,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门口,一位身着法官制服的中年男子笔直挺立,胸前挂着一块木板,分明地写着一个巨大的“冤”字。
他叫冯缤,是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为了解决妻子的劳务纠纷问题,2008年至今他已与他所在的孝感中院打了两场官司。伴随这官司的,还有他一系列的坎坷经历,如上访多次受挫,与院长发生冲突而被拘留。
冯缤在高院的“出位”行为很快引来了围观者,但高院门口的执勤人员似乎也对他并不陌生,纷纷走过来劝阻他特殊的“申诉行为”。冯缤看在眼里,却是“油盐不进”,不为所动。
“好人”变身“偏执狂”
冯缤,1967年生,湖北孝感大悟县人,其父生前是大悟县河口法庭的庭长,冯缤深受父亲的影响。“我的父亲是个好人,我也想做个好人。” 冯缤回忆道。
据冯缤介绍,他从1992年开始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勤勤恳恳。“1998年我调到隶属孝感中院的长征法庭工作,我的妻子也一起过来了。” 冯缤说妻子胡敏从1998年开始就在孝感中院做后勤工作,至2008年已有10年了。
在冯缤的眼里,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满足。从2000年至2007年,冯缤在法院担任立案庭信访接待的工作,接触了很多有“冤情”的人,“每次接访都会做详细记录,然后报给领导,” 冯缤说,他总想在职能范围之内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但冯缤这个想做“好人”的人,却在2008年之后被贴上了“偏执狂”的标签。
2007年孝感市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清退工作,并规定在年底之前落实完成。2008年6月4日,作为后勤工人之一的胡敏也在清退之列。那天, 31名工人中,所有人都在“清退临时人员表”上签了名,冯缤的妻子——保洁工人胡敏除外。
胡敏的选择,毋庸置疑,是来自丈夫的支持。“按照新的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便可与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那么胡敏就不该被清退”。冯缤说。
但他的这一要求,却并未得到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满足。
“只有8年,哪里来的10年?”孝感市中院副院长魏俊生认为,胡敏在孝感长征法庭工作的2年并未与孝感中院发生事实劳动关系,只是劳务关系。“那个时候,只是个临时工,打扫下卫生而已。” 魏俊生说,长征法庭系孝感中院派出法庭,于2001年撤销。
由此,冯缤所谓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要求也便是“胡闹”。
这种说法,打破了冯缤原有的平静生活。冯缤亲自代理了妻子的案子,搜集了胡敏与孝感中院形成10年事实劳动关系的系列证据,向孝感市劳动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迟迟等不到仲裁结果的冯缤决定前往孝感市劳动局讨说法,却与执法人员发生了身体冲突,几番折腾之后孝感市仲裁委做出了裁定:承认胡敏与孝感中院“10年的劳动关系”,但法院不应该和胡敏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理由是“劳动合同法当时实施只有半年,管不到以往的9年半”。
“胡敏应当自动转成为法院的正式职工,而不是随时可能无工可做的劳务派遣工。” 冯缤告诉记者,“法院没有考虑我妻子的情况,直接停掉了她的工作。这是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我决定为妻子讨个说法。”
“讨说法”多次未果后,冯缤变的有些激动了,最终他将自己的“老板”——孝感中院告上了法庭。据魏俊生介绍,孝感中院方面,也曾多次与冯缤进行沟通交流,希望不要把事情闹大,但冯缤却固执地要求孝感中院必须与胡敏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偏执狂!”私底下,不少人这样评价冯缤。
法官告法院 将维权进行到底
2008年9月28日,为了妻子的案子能够迈出“立案”这第一步,他将诉讼材料邮寄到湖北省高级法院,但是没有回音。随后他又前往北京最高人民法院信访局,递了材料却也石沉大海。
最后,冯缤开始了他身着法袍、胸悬“冤”字的上访之路,堵门、拦车、争吵,越来越激烈。
“穿法袍上访是欠妥的,因为这是私事,法袍只有在上班时间才能穿。”湖北法辉律师事务所刘家和律师也关注到了冯缤的这一行为。
但冯缤的过激行为,却也终于让“法官告法院”的案子立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指派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法院立案审理此案。
2009年5月21日,曾都区人民法院对此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审判结果维持了孝感中院与胡敏的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要求孝感中院为胡敏补缴1998年8月至2008年8月的各项社会保险。但冯缤夫妇要求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审判中被驳回。
冯缤不服,继续上诉。但2009年9月16日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维持了原判,并要求孝感中院为胡敏支付经济补偿金,按照每满一年工龄支付一个月的工资来算,胡敏每月600元工资可以获得共6000元补偿金。
“判了不该判的,我没有要补偿金,他们却主动判给了我6000元。”冯缤拒绝了这笔钱。
两次审判中,法院都认为孝感中院不能与胡敏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理由是“湖北省和孝感市清退事业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的文件的实施,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
“劳动部对‘客观情况’的解释是不可抗力、或企业迁移、被兼并,企业资产转移等等,两个为了应对劳动合同法的文件难道属于不可抗力?而且劳动合同法已经实施了,省里的文件属于下位法怎么比国家法律的效力还大?”带着“再审申请书”,冯缤又一次站在了湖北高级人民法院门前……
“很多老百姓打官司时间和金钱上都耗不起,但我并没有耽误本职工作,上访申诉都是占用我调整后的干休假。我通过了司法考试可以亲自代理案件,这就省下了打官司最大的一笔开销——律师费。所以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冯缤表示,除了妻子的默默支持,事件受关注以来他也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鼓励。
采访期间,冯缤还拿出了一份09年的楚天都市报,报纸上一则新闻讲的就是类似案件,湖北省劳动争议仲裁委要求湖北某一单位不得与其从事16年后勤工作的工人解除劳动关系,而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但随后记者找到了写这篇文章的记者余皓,余皓却称,“最后单位不同意,上诉到法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没签成。”
“劳务纠纷发生后,首先要到劳动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但真正有法律效力还是法院的判决。”北大法学博士郑磊这样向记者介绍道。
尽管知道自己力量单薄,但冯缤也坚定地告诉记者,他不会停下。“我希望我的案子能产生一些影响力,让今后老百姓的劳动纠纷官司能够好打一些,我就知足了。”
关于冯缤
冯缤的生活仍然在有规律地运转着。每天七点钟起床,步行至单位,在食堂早餐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在办公室很安静的,喜欢看书,最近在看《民法典》。”他最为推崇的,就是德国的《民法典》。“我看看外国的法律是怎样的,也好为我们的司法体系做点贡献。”
他也常常向自己的上级——司法行政处的处长们请假,一请假,大家就知道,冯缤又去忙官司忙上访去了。而这次他到湖北省高院,就跟单位请了3天的假。
“其实我觉得单位同事还都挺好的,”但冯缤自己却尽量不跟同事们多来往,“怕影响到他们。”他也知道,在某些人的眼中,自己成了“神经病”。
冯缤还有一个8岁的女儿,聪明可爱,也丝毫未感觉到自己家庭的一些变化,他说有时间自己也常常会陪女儿玩。
“希望有一天她知道这一切的时候,能把爸妈的故事当做历史来看。” 冯缤期待着。
冯缤称,这几日的申诉,湖北省高法与他打起了太极,安排了一些人与他“聊天”。他说自己也不拒绝,也与一些工作人员开心地聊着,“但下一步,我的目的地就是最高人民法院。”
Ⅳ 浙江大学法学院的学院领导
姓名
职务 分管工作 张文显 名誉院长 朱新力 院长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负责财务、安全工作 张永华 党委书记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负责组织、人事、统战、保密、档案、地方合作、安全、院机关、月轮山庄工作 吴勇敏 党委副书记 协助院长负责学院发展联络、继续教育、实验设备、法务中心工作;协助党委书记负责纪检、工会、离退休工作 吴卫华 党委副书记 协助党委书记负责学生思政、就业、学院宣传、信息化、计划生育、妇女工作 胡铭 副院长 协助院长负责科研、外事、学术事务、司法鉴定中心工作 周江洪 副院长 协助院长负责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图书馆工作 朱深远 副院长(挂职) 张雪樵 副院长(挂职) 李有星 院务委员 协助院长担任法务中心主任,负责法律硕士相关工作 郑磊 院长助理 协助院长负责学院规划
Ⅵ 郑磊 女 佛山电大资料
1996年出生于安徽,在2008入学佛山广播电视大学08商务英语班,成绩中上,由于是2+2制度,所以今年2010年升上了大专,由于中专直升大专的过程中,有一个关卡没过--年龄,后经开会和协商便要比普通生晚一年(半)毕业。其他方面,在2010年大概10月份加入了学校学生兴趣班(因为规模不大,但现在下学期可以转换为学生社团,她加入的是书画班,成为书画组的大专部组长,下学期有可能转变为社团哦--书画社!
希望可以帮到你,是这个信息吗,我问了好久,采纳吧!
Ⅶ 韩大元的主要科研情况
1.独著
《亚洲立宪主义研究》(1996年,再版三次,2008年第二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2004年,编著,2008年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基础理论》(2008年,“十一五”图书出版规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感悟宪法精神:讲演自选集》(2008年),法律出版社
《韩国国会》(2001年),华夏出版社
《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2000年),法律出版社
2.主编
《中国宪法年刊》(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先后与张庆福、许崇德合作主编),法律出版社
《中国宪法事例研究》(一至四辑,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法律出版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2010年,与朱景文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2004-2009》(2010年,与林来梵、郑磊合作主编),法律出版社
《公法的制度变迁》(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宪法发展60年》(200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共和国60年法学论争实录·宪法卷》(2009年),厦门大学出版社
《徐秀义教授纪念文集》(2009年,与齐小力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检察制度宪法基础研究》(2007年),中国检察出版社
《刑法学与宪法学的对话》(2007年,与黄京平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宪法解释基本理论》(2006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告(1982-2002)》(2004年,与胡锦光合作主编),法律出版社
《外国宪法》(2001年,2009年第三版,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比较宪法学》(2003年,2008年第二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宪法学》(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外国宪法判例》(2005年,与莫纪宏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参考书》(2003年,与胡锦光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比较行政法》(2001年,与张正钊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2001年,与徐秀义合作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1999年,司法部统编教材),法律出版社
《新中国宪法发展史》(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3.合著
《宪法学专题研究》(2004年,三人合著,2009年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中国法概论》(2009年,九人合著),韩国博英社
《中国宪法》(2004年,二人合著,2008年第二版,教育部精品教材),法律出版社
《宪法学原理》(1997年,二人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当代人权保障制度》(1998年,二人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宪法的理论与实际》(1999年,二人合著),日本成文堂
《宪法学》(2000年,三人合著),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