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到道德层面
⑴ 道德在完整人格的哪一层面
道德在完整人格的第一层面,一个人的完整人格力必须要有道德的制衡
⑵ 妇女在村干部及公安干警都在场的情况下情绪失控推倒了一个86岁的老人,后当场被拘留了八小时。
派出所给予的是行政处罚,这种情况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不构成犯罪。而且根据一事不再罚的原则,他是不能对你多次进行处罚的。如果他再处罚你的话,你可以要求他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⑶ 道德问题应不应该上升到法律层面
一、理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明确的,有分有统。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拥有统一的标准衡量什么行为是提倡的,什么行为是禁止的;法律的基本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与此同时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法律的实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正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还应该值得注意的是道德和法律之间是有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的。
但是无论怎样,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二、找出真正原因,走出误区。
(一)我们应该正确分清媒体舆论效应
“小悦悦事件”纵然让人痛心疾首,我们同情这样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这一事件在目前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人们批判路人的冷漠,批判中国的道德沦丧,认为道德应该上升为法律的范畴。但实际上,之所以经过的路人不敢去营救小悦悦,其实与2006年的“彭宇案”有很大的关系。彭宇扶被撞老太反被诬陷索赔,让人们的同情心遭遇了滑铁卢,以后人们在见义勇为时都在考虑救人的成本问题了,如果救人反被诬陷,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在这个信任危机的时代,在这个充满欺骗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经受很大的考验,很多人不再敢见义勇为,“彭宇案”也算是“小悦悦事件”发生的最原始的导火索。当然,很多时候,事件的效应与媒体有很大的关系,媒体喜欢报道能够引起观众强烈反应的事件,为了吸引观众的焦点,对于谁救了谁的事件往往不感兴趣,了解到当下人的口味较重,对于这种比较独特的新闻进行大势报道,因为媒体的铺天盖地,观众当然对事件的关注度也不一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事件的轰动效应,就去否定整个社会的道德观问题,应该利用舆论的导向作用,对人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相信人间真情的存在。
虽然经历了“小悦悦事件”,让人们感叹人性的悲凉,但是同样是在佛山,吴登波救童案让我们看见人心的温暖。我们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要把道德上升为法律的悲哀境地,信任脱离,我们就要重建信任。
(二)倡导自我教育,提高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方面的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加强道德修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这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同的人对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把人们放在教育主体的位置上,启发、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道德观念和道德感情,增强道德意志,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的统一。
(二)营造社会道德氛围,发挥媒体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
舆论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散布的消息、观点、思想等。舆论通过受众的接受和消化,最终将会指导人们的行为。舆论的力度是无形的,但它对社会的影响却往往以有形的方式体现出来,正确的舆论,能够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言行,错误的舆论将引导人们作出非理性、非正常的选择。因此,要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应注重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日常报道之中,使新闻媒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传播者和推动者;抵制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现象。
(三)强化党和政府作用,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导性
公民道德建设重在人们自觉养成,但同时也需要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在推进文化建设中发挥领导作用,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之中,使之与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相协调;善于抓好学校德育,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积极探索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科学有效地把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管理之中。
⑷ 道德所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三个层面
第一是“本体”抄层次,实际上是对伦理道德的最初根源和最高理想的抽象认识,包括道、德、王、圣四个最基本的范畴。无论道家还是儒家或佛家,“道”无疑是最高的范畴,天道、天理成了万有的根源和原则。
第二是“工夫”层次,是对社会礼教和个人德行的基本原则的概括,包括“礼”和“仁”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其各自又分别在知行两个方面涵括诸多具体的德行概念。
第三是“本体-工夫”层次,这是对由工夫实现本体过程中的基本原则的把握。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之间的关系,通常认为,仁为至德,而其余四德是对仁德的体现。正如程颢所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⑸ 道德层次包括哪些道德
道德层次通常来是指道德自要求的高低、程度上的差别及其上下从属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阶段,道德的层次性主要为以下几个情况:(1)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人类公共生活准则、国民公德、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道德有的分为四个层次,即增加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这些层次,都不包括与社会主义相矛盾的道德在内。(2)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道德基本原则和具休道德规范属不同的层次性,即道德基本原则制约和规定着具体道德规范,具体道德规范是道德基本原则在,定范围、一定方面的表现和运用:(3)共产主义逍德体系中的每一基本原则和具体规范,因道德境界的高低而分别表现出的不同层次,正确认识道德的"层次”性,有利于团结和引导全体人民在道德上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⑹ 道德层面和道德制高点,有什么不同!
道德层面和道德制高点,有什么不同:
道德层面是指道德的范畴。
道德的制高点是指道德的最高境界。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⑺ 如何看待诚信从道德层面到法律层面的普及
(一)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5〕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⑻ 出轨在道德层面上有错吗
曾经和人 讨论过这个问题,很惊诧的发现很多人觉得卖淫,和聚众淫乱 要远比 出轨道德更低, 当然讨论的时候要对这三个词进行限定,卖淫指的是自愿卖淫一对一,聚众淫乱指的是单身者,或者夫妻在配偶都同意或者都参与的情况下的私密 派对,而出轨指的是隐瞒另一方 而可能导致 替换配偶的长期非婚性关系。
在我的观点里,无论怎么算,从道德层面上,嫖娼纯粹满足生理需求,支付报酬,亏的只是小德,而所谓聚众淫乱,大家自愿,还是那句话 夫妻关系不好可能来一起参加?可以说只是行为失当, 但是出轨 除了涉及 生理需求 还涉及 背叛契约,欺骗,隐瞒甚至牵扯到大量的经济利益。
而且从 社会危害层面,前两者很难催生恶性案件(当然嫖娼盗窃或者嫖资纠纷 这些引起的案件其实出发点并不是嫖娼本身),但是出轨引发恶性案件则层出不穷。
从伦理角度,我很难理解,一个男人 40多岁发现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儿子不是自己的,居然没有任何合法手段 可以给予妻子 合理的惩罚,一个女人 把自己的 整个青春交给了 一个男人,扶持他度过了最困难的创业期,结果年老色衰的时候 居然被小三上位 坐享其成,而没有任何 合法的手段去报复 这个男人和小三。 这是何等荒诞的事情?(别说离婚分财产什么的,正常想好好过日子的,基本不会非常留心这方面,被对方转移走几乎没有办法追回)
⑼ 道德建设从哪四个层面进行
1、要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2、要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给我们每一个公民提出了行动准则,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共同的心灵愿望与精神追求。
3、要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孝老爱亲的传统家风,“民本主义”“重民”思想以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义利观等思想,对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4、要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
(9)推到道德层面扩展阅读:
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
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⑽ 女朋友总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情放大,动不动就上升到道德啊权利啊法律啊这个层面
那你也给她讲讲民权民主民生等大道理不就行了。如果不会我可以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