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揭开道德经

揭开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2-13 18:41:03

Ⅰ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的意思是最为广大而方正的事物没有角落,最为动听的音乐没有声音。这句话展现了老子的观点,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在圣经之外,道德经是世界上被传播最多的名著。按照道德经中的观点,人们若想要实现社会的安定,则需要在自然秩序中寻找治理社会的方法。大方无隅对人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气量宏大的人没有阴暗之心。

摆脱外在束缚才能达到物我合一,道家思想强调的是精神解放,而非形骸放纵。外在功利、物欲将阻碍人的精神自由,且会给人带来各种困惑,若想要实现心灵解放,那么就需要超越外物的束缚,尊重个体独立,从而拥有自由自在的人生。物我合一需以尊重万物为前提,所以要肯定自我和其他人事物存在的意义,进而个体则能够与天地相通,实现个体解放。

Ⅱ 道德经揭开了宇宙之谜的学者是谁

道德经揭开了宇宙之谜的学者是空心菜(网名),姓廖

Ⅲ 《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中国学者为什么这么说

《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这说法是因为这本书让人看了很有哲理的涵义在里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也能够得到很好地效果,比如一些企业管理,运用起《道德经》的道理来管理真的是很好的。

Ⅳ 国学经典《道德经》真的被蓄意篡改过吗

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道德经》肯定不是原版,至于是否被蓄意篡改,我内认为有一定的可能性。容

《道德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老子当时留下《道德经》的时候,肯定不是以现今的简体字留下的吧?在当时,老子书写《道德经》的时候肯定使用古文,无论是用石鼓文,金文,战国文字,还是别的古文,我们肯定是不认识的,并且,在那个时代,也没有断句一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道德经》是王弼所翻译注释的,不说别的,大家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都知道,有时候一个单字在不同的文章里都会有不同的意义,何况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文字所代表的意义跟后世理解的可能大不相同,如果一个字理解错了,可能整篇就理解错了,再加上断句,就有不同的寓意。

就像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说是道可,道非,常道。是不是也可以说的通?

至于是否出现过蓄意篡改的现象,也许会有那种为了私心而篡改的吧。毕竟《道德经》包含的内容太多。

Ⅳ 我为什么要重解《道德经》

朋友们对于我重新译解《道德经》都怀着难以理解的疑惑,支持他们最主要的一个理由,是认为现有《道德经》注解方面的书籍已经太多,没有重新注解的必要。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认识并不是没有道理。自从《道德经》问世的两千五百多年来,它有过数以千计的注释者。除了最著名的西汉河上公、魏晋王弼之外,竟然还有好几位皇帝也位列其中: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这个现象是《道德经》所独有。近、现代以来,除特殊历史时期外,《道德经》的注释始终处于热门领域。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觉悟,国学再次步入了文化复兴的历史阶段,《道德经》也因此更加受到国人的重视,各种注解、探秘、讲坛竞相登场,为推动《道德经》的民间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遗憾的是,在林林总总的《道德经》疏解、注释中,有真知灼见者少,误解臆断者多。尤其是今人注译,始终没有摆脱《道德经》注解中的历史惯性和错误定论,使得《道德经》每每经过注解之后,反而显得更加晦涩而虚玄,丧失了其固有的哲学性、逻辑性、可读性和教化性。人们无法从现今的注解中领略到《道德经》的本来意义。为使读者对于《道德经》通行注解所存在的问题有个初步认识,下面列举数例今人典型译文加以批评,并以此作为我回答朋友们疑问的根据。例句中引用的译文来自于网络,如有雷同者请多见谅。
例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
译文一: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译文二: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秘,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批评:这两则译文存在的主要问题:①没有总体把握到本章宗旨;②没有正确理解“非常道”“妙”“徼”“玄”“玄之又玄”的本义;③缺乏逻辑性;④没有哲学意境;⑤缺乏语言美感。
本书的译解:可以用言辞表述的道,不是普遍意义的道。可以用言辞表述的名,不是普遍意义的名。无名是天地混成的开始,有名是万物存世的本源。因此,常去主观意念,以感悟事物的本质奥妙;常生主观意念,以洞察事物的相互联系。“妙”和“徼”这两方面,是同出于万物而名称不同,我们一并称之为“玄”。在把握“玄”的基础上运用“玄”进行推理演绎,是探究万物之奥妙的方法和途径。
注:非常道:不是普遍【指哲学上的“普遍”概念】意义的道。妙:事物的本质奥妙。徼:通“缴”。纠缠,徼绕不明,引申为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玄:指不包含精神价值的“道”,是“道”的内涵。玄之又玄:是指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的方法。其他注释详见正文。
例二,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译文: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刍狗,让他们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把人民当刍狗对待,让他们自然繁衍生息。
批评:译文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误解了老子使用“不仁”和“刍狗”的本意。在这里“不仁”并不是古今注家所理解的那样“没有仁爱”“没有偏爱”,而是指有条件地“不施与仁爱”,为什么会不施与仁爱呢?是因为天地、圣人都遵守“道”的法则运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而按照“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第三十八章)的逻辑,天地、圣人 “遵道” 所以就“不仁”—不以“仁”约束万物和百姓。老子认为,天地、圣人不以“仁”约束万物及百姓,就如同把万物、百姓当作献给“道”的祭品,这才是“以万物为刍狗”和“以百姓为刍狗”的真正含义。
本书的译解:天地(遵道)不以仁的规则约束万物,(让万物以自然生息),犹如把万物当作道的祭品;圣人(遵道)不以仁的规则约束百姓,(让百姓自然生息),犹如把百姓当作道的祭品。
例三,原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第二十七章)
译文:所以,善人可以做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
批评: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译解。其错误在于:①没有把握到本章“使用而不教化,利用而不推崇”的主旨;②没有关照章节前后的逻辑关系;③没有正确理解“善人”“不善人”“资”的本意;④违反文言句式的翻译规则。
本书的译解:因此,善于挽救人的人,不善于做人的老师;不善于挽救人的人,善于开启人的天资。不尊崇人之老师,不爱惜人之天资。
注:善:善于。善人者:善于救人的人;不善人者:不善于救人的人。资:天资。详见正文。
例四,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第五十三章)
译文:假使我稍微有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担心唯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极了,弄得农田非常荒芜,仓库十分空虚。
批评: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解译。其存在的问题在于:①没有把握到本章主旨是,抨击贵族苛政治国奢靡享乐的乱象;②对“使我介然有知”“施” “径” “朝”等解读错误。
本书的译解:(由于)知道以下情况令我有所不安:行走在大道上,唯独(当今)所施政令是让人畏惧的。大道很平坦,而百姓喜好走小路。朝庙(祭祀)甚至废除,田园非常荒芜,仓廪十分空虚。
注:“使我介然有知”是“有知使我介然”的倒装句。介然:心有所不安,耿耿于怀。施:施政、施法。径:步道,小路。朝:朝庙,祭祀。
以上案例不足存在问题之百一。现行《道德经》注疏的误解之多,离本义之远,是我决计要重新译解《道德经》的根本原因。目的在于消除缪误、探寻本义,揭开《道德经》的玄秘面纱,复明《道德经》的经典光辉。而每每念及于此,我常常潸然泪下。

Ⅵ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真的被蓄意篡改过吗

《道德经》真的是老子所写吗,到底有没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曾经古老神秘的一本书,真正读进去,你会感觉奥妙无穷。

《道德经》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法则,可贵的是,这样一本上古奇书,并没有多少生僻晦涩的古文字,整本书行文流畅,文字简练易懂,实属难得。

在《道德经》通行本风靡于世的同时,一种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那就是,有些人认为:现在通行本的《道德经》并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经过儒家蓄意篡改过的,甚至有人直接说现在通行的《道德经》就是一部伪经。

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说《道德经》通行本确实存在篡改,那么老子的原著又是什么样的呢?

要揭开事实真相,首先要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说起。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身份是一个谜,因为曾经有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老聃,老莱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实这三个是同一人。先说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时期发音相同,所以,老聃有个别名就是李耳。

至于老莱子,笔者认为他就是老聃。《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莱子者,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养寿也。并且孔子也曾经专门请教过老莱子,从这些资料看,很可能老莱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简本的《道德经》,就是老子这一时期所写。因为是老子在楚国时期写的,当时民风淳朴,仁爱之风盛行,所以当时的老子是并不反对仁义的,这就是为什么郭店简本没有通行本对于仁义的激烈反对的言辞。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关,写五千言的那个老子。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因为所有的史料,对老子生平记载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传》一类神乎其神的传说。唯一靠谱一点的《史记》,也是寥寥数语,语焉不详,并没有对老子的身份给个最终的说法。而且,当时老子出函谷关所写的五千言,是没有名字的,《道德经》这个名字是后人给起的。

所以,事实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简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莱子所写,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关所写。《道德经》并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础上,后代道家学者整理而成,经马王堆的帛书本,发展到现在的通行本。

结论:《道德经》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经》也不是伪经,无所谓篡改。《道德经》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对通行本《道德经》推崇备至,如果质疑通行本《道德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经,真当那些风云人物是傻子?

有人会说,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么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于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虫子一样形态各异,有的字体已经缺失,如果不修订,你确定看的懂?既然修订过,肯定就已经和原著有所不同,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才会有版本的变化,可以说,现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简本,马王堆帛书,或多或少都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经》经过修改,那么是否是儒家所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为动机不成立。说是儒家所为,郭店简本并没有针对儒家思想的言辞,而通行本是反对儒家仁义的,说儒家篡改,难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这显然说不通。

所以,有志于修道。或者对《道德经》以及道家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不要再纠结于版本的不同和差异,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个版本,都是在阐述道法自然这个核心,核心没有变,也就不要纠结于只言片语的差异。

很多事,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变成谜一样的存在。如果我们在已经变成谜的事情上继续分辨执着,那就难免应了“夫人神好静而心扰之”,应该放下执念,内观其心,心无其心,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么都是道,又岂是些许文字的改变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那些义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责《道德经》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给你一句话:

其实《道德经》它就是一本书,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样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说出来就已经不是道,写出来更不是,被很多人传抄更改过就更加不是,《道德经》的意义就是给你一点启示,让你转变思想,转换思维,让你醒悟,学会变通,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学道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便老子原话原文写给你,又有什么意义呢?

怎么学习《道德经》?怎样修道,悟道,证道?

很多人学习《道德经》,迷惑于众多的版本,不知道该从哪一个版本下手,我的建议是,以通行本为主,适当的可以参考下郭店简本和帛书本。

至于各家注解,可以参考,但不必盲从,包括那些大师级的人物,注解的也就那么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都是一家之言。学《道德经》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体会和领悟,并结合自身,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经说过,《道德经》不是道,它只是给你指明方向,那么道究竟在哪里?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换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道法自然。

道是恒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万物,道法自然,就是说,道虽然化生万物,长养万物,但同时也藏于万物,一花一草,一尘一土皆有道。道的规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并不能得道,为什么?被后天的欲望杂念淫灭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欲望,放空杂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这样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体会到“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见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么在日常生活里面怎么修道呢?

很简单,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给出了方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意思呢?

为道日损,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么?

放下欲望重重,放下自私犹豫,放下急功近利,从此不再瞻前顾后,行事不再颠三倒四,错误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样一样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这就是损之又损。

损之又损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以至于无为。无为就是道。

有人会说,我无为了,是不是就一无所有了?当然不是,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

凭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做到了无为,你的状态就是最正确的,你的行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质规律,符合根本法则。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后,应该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样都不会少。

Ⅶ 老子《道德经》的精髓与核心是什么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因为《道德经》所享有的盛誉,一方面很多人为之着迷和自豪,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又觉得它读起来艰涩难懂。那么,《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呢?

关于《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1.《道德经》就是在讲道德

你也许会想,道德我们大家都懂啊,从懂事开始,就一直在听成年人的道德说教,心里都有点烦了。可是你再想一想,为何老子所讲的道德那样迷人呢?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成功者那般推崇这部经典呢?

原来,老子所讲的道德,跟我们所熟悉的道德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平时听到比较多的是关于道德的教条,而老子所说的道德却揭开了天地万物与人生的秘密。

不少人总在思考:宇宙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人又是从哪里来的?老子帮我们发现了这个秘密:宇宙与万物,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都是一种叫作“道”的力量所造就的,“道”就是宇宙与天地万物,也包括我们人类最终极的源头。西方《圣经》中说,是上帝创造了宇宙和人类,但《圣经·新约》中也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说到这里,即使你还不能理解,但应该也大致了解了我们所疑惑的宇宙与人类的终极秘密:大道。

大道生育了万物,万物又成了呈现大道的载体和形式。圣人告诉我们:格物即能致知,也就是通过理解万物的客观规律,来了悟大道的存在与规律。若是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等同于掌握了天地间万物的一把总钥匙。

说到这里,你也许就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的人以悟道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看看我们的现实,我们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纠结?为什么会郁闷?为什么会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懂得规律,如果懂得了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我们心灵上的这些困扰就会烟消云散,这才是真正幸福圆满的人生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道德”是一个词;在老子这里,“道”和“德”是两个不同含义的哲学概念,上面我们说的就是“道”,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德”。

说到“德”,我们会联想到“道德”“品德”“美德”这样一些词汇;如果再往深处问一下,这些所谓的“德”,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德”,对我们人类有什么用呢?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生育万物的源头和隐藏在万物中的规律,就叫“道”;知道了这样一个源头,明白了万物中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做的人,就是有“德”的。“道”在外,是客观规律;“道”若入心,并驱动行动,就是有“德”。

由此可见,“道”在先,“德”在后,“道”是客观规律,“德”是人心悟道。因此,自然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有“道”才能有“德”,无“道”自然无“德”。

说到这里,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道”吗?在不确定是否有“道”的情况下,我们的“德”是真的还是假的?这就是我想跟大家说的《道德经》的第二个方面的主题。


Ⅷ 谁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解释最佳

请看梦贞先生的解释http://tieba..com/p/1246480430:
==============================================

原文:

1、道,可道,非恒道;
2、名,可名,非恒名。
3、无,名天地之始;
4、有,名万物之母。
5、故:
6、恒无,欲以观其妙;
7、恒有,欲以观其徼。
8、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9、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简译:

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
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
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5、因此:
6、常返过去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
7、常往未来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畴。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请看道朴葫芦老师的解释http://tieba..com/p/1274557349:
=================================================

道的特点就像磁铁【道】,
它可以赋予普通铁的磁性【可道】,
但这块普通铁的磁性不会恒久【非恒道】;
名的特点就像新娘子【名】,
刚进门的媳妇可以叫新娘子【可名】,
但这个新娘子的称谓不会恒久【非恒名】。
我们在没有出世之前【无】,
名分在天地形成之初隐藏着【名天地之始】,
而当我们出生之后【有】,
名分就会在恩泽万物中显现【名万物之母】。
所以要常回过去的虚无中观察生命的真谛【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常到未来的时空中观察恩泽万物的果实【恒有欲以观其徼】。
如果你能同时往返于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两者同出】,
就能明白为什么庄子要说“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了【异名同谓】。
还是拜一个玄门的老师去练练玄功吧【玄之又玄】,
实修才是揭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啊【众妙之门】。

Ⅸ 老子的《道德经》几乎没有人能够看得懂,那庄子是怎样发扬它的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大名如雷贯耳,但他也曾向老子求教,老子就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原本是周朝守藏室史,但后来他不想在仕途中继续,就准备西出函谷关,去过清静自由的生活。


庄子对历史的发展演变,也跟老子一样,一点都不乐观,他认为黄帝“使民心一”,尧“使民心亲”,舜“使民心竞”,禹“使民心变”,导致“天下大骇”,有种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但这不是历史事实。庄子对人和天地的比较,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道尽了人生短暂的慨叹,也是一种豁达的心态。

Ⅹ 《道德经》揭开宇宙之谜 观后感

道德经真的可以揭开宇宙之谜吗?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家加起来都不敢说揭开宇宙之谜。
道德经来源于易经,而易经被认为是一种朴素哲学观念,与科学并没有关系。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分开,而《易经》的“天人合一”观念却将天道、地道与人道混为一谈。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把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视为近代科学的源泉之一,并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缺少这个源泉:“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中国传统中不仅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归纳法。
杨振宁认为易经的“取象比类”、“观物取象”是归纳法,其实这是在“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不合乎逻辑的类比法。
杨振宁指出易经的思想和方法根本就与科学格格不入,甚至要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承担罪责,自然也就否定了易经是“科学明珠”、“科学指南”、“科学预言书”种种无稽之谈。
如果要写一篇读后感,以上可以给您提供参考。

热点内容
李金律师 发布:2025-02-05 10:43:25 浏览:36
法学背书知乎 发布:2025-02-05 10:16:42 浏览:815
生活中行政法事例 发布:2025-02-05 10:08:49 浏览:990
省司法厅张敏 发布:2025-02-05 10:08:43 浏览:375
公司监事需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5 10:03:50 浏览:68
日本古代刑法图片 发布:2025-02-05 10:03:05 浏览:104
司法考试考点组 发布:2025-02-05 09:29:15 浏览:780
术前签字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5 09:27:47 浏览:399
法院康翻身 发布:2025-02-05 09:25:35 浏览:856
崇阳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5 08:55:02 浏览: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