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感悟
『壹』 道德经前三十章感悟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理解:
特别善于驾车行进的人从不留下撤迹;善于辩论演讲的人,他的话让人不抓不着把柄;善于计算的天才,无论多复杂的计算,他不用计算器就能准确无误的算出结果;善于闭锁门户的人,他不用设置所谓的门栓,你不通晓机关就打不开,可算是防盗的高手;善于打结的人,他打的结根本不用绳索,你却解不开。这些高人,技术炉火纯青,真可谓无招胜有招。
圣人就是这样的高人,他善于救人救物。
圣人觉得每个人都有其才,没有不可用的,所以他救助一些被社会抛弃的人,因材施教,并因才施用,那些人因为有了用武之地,而不再被抛弃,所以圣人救人,不弃人。
在圣人眼里,世间没有不可用的东西,一切废物垃圾,都可以重新利用。他收集被遗弃的废物,因其属性对其重塑,使废物新生,进而可以重新被人们使用,所以圣人救物、不弃物。
这就叫做循环利用的智慧。
所以那些帮助别人的人,是被帮助人的老师,被帮助的人,是帮助别人的人的训练对象。
不用去尊贵那些教导你的老师,也不必去珍爱想念那些你帮扶过的人,虽然你从被教导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智谋,但你要始终保持迷惑拷问的心态,多问自己“真的是这样么?”“既然是这样,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找到了,应该用那些办法呢?”“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整个过程哪里疏漏了呢?”等等,这就叫做探求奥妙。
进而不断超越自己的认识、不断超越自己的技术,最终成为那些无招胜有招的高人。
注释:
呼应第四十九章。
注释:
善,善于、善良、善待、喜爱。撤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言,主张、号令、话。
瑕字本义:玉中非原生的斑点。谪字本义:针对罪犯所作的判词。数,计数。
筹策,古时计算用具。关楗,关闭门户用的横木或木闩。不可,不可能。
绳字本义:可以无限制低成本接续延长的纤维索带。绳约,绳索。是以,所以。
常,规律、恒久、经常。袭,重复。明,智慧。资,货也《说文》。
贵,地位高,高价,重视。智,计谋、智谋。迷,惑也《说文》。要,探求。妙,奥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撤迹,善于言谈的不留话柄,善于计数的不用筹策,
善于关门的人不用关楗,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人不需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助别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
总是善于拯救物体,所有没有遗弃之物。这就叫重复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
不必贵重自己的老师,不必珍爱自己的借鉴,虽然知晓却要保持迷惑,这就叫探求奥妙。
『贰』 道德经感悟第36章蕴含什么人生价值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释:
歙,缩鼻也。从欠,翕声《说文》。固,坚决地、坚固、已经。
废,废弃。兴,起也《说文》。
微,小也《广雅》。明,智慧。
不可,不可能。脱,脱离。渊,深潭。利,利铦也《说文》、有利、财利。器,皿也《说文》。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定坚决地扩张它;
想要削弱它,必定坚决地强化它;
想要废弃它,必定坚决地兴盛它;
想要夺取它,必定坚决地给予它。
这就是细巧的智慧。
柔弱胜过刚强。
鱼不可能脱离水渊,国家的优势器物不可以展示于人。
理解:
过于翕就会张、过于强就会变弱,物极必反这个精巧的智慧告诉我们:持久的刚强一定会失败。就像希特勒强悍而无法遏制的野心,最终因为过度膨胀而被彻底熄灭一样。所以,柔弱伸缩却是一种实力的保留,就好像《论持久战》所揭示的,保留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暂时的示弱和退缩不是失败,因为柔弱到了极限就是真正刚强。所以柔弱胜刚强。鱼和利器分别是水和国家的核心力量。鱼藏于水中,离开水暴露于空气中会死。利器藏于国家中,暴露于战场会被摧毁。所以即便柔弱,也要保留核心力量,也要有刚。柔中寓刚,以柔护刚,保有以刚作出奇闪击的后续潜力是老子贵柔的有机组成部分。
『叁』 关于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应解为:《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版。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权。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缘由:
严可均曰:“轻则失臣”,王弼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谦之案:此文当作“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与上首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相对成文。遂州本、傅、范本“失臣”均作“失本”。毕沅曰:“王弼同河上公作‘轻则失臣’。”范应元曰:“‘本’字,严遵、王弼同古本。河上公作‘轻则失臣’,与前文不相贯,宜从古本。”马叙伦曰:“老子本作‘根’,‘根’写脱讹成为‘木’,后人改为‘本’以就义。”又永乐大典王弼本作“轻则失根”,吴澄、焦竑、李贽及释德清诸本同此。俞樾曰:“当从之。盖此章首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终之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言不重则无根,不静则无君也。”至“君”“臣”对立之文,则为后之尊君者所妄改,当非老子本文。
『肆』 解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老子》第二抄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遐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驾车的人,不会在路上留下丝毫的车轮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的破绽;善于记数的人,不要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不需要机关,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打绳结的人,不需捆起,别人也无法解脱。 所以圣人总想拯救每一个人,所以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圣人总想爱惜每一件物品,所以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做内藏的绝顶的聪明。 所以,聪明的人是不聪明的人的老师,不聪明的人也可以成为聪明人的后事之师。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后事之师,即使绝顶聪明也会办下糊涂之事,这叫做为人处世的诀窍。 大意: 本章阐述了“无为”的妙处。“无为”之人,做事能恰到好处,待人接物也能使人尽其才,物尽所用。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以偏见对外界事物。
『伍』 读完《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后的感受是什么
讲的是抄概念的衍生关系,以及概袭念的内涵。例如曲则全,直线条是一种图形,也仅仅是许多图形中的一种,如果能够画弯曲的线条,就能够画所有图形。例如夫唯不争,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说的是争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相争的对象,所以不参与,就不会产生纷争的意思。而曲也包含获得真理采取迂回的方式,有的时候不能直接获得,需要迂回的途径获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总有办法找到真理达成目标的意思,并不一定要争。
本章从形而上的层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简化地把万般意义关联基本的概念,涵盖了达成目标获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争的重要理念。十分经典。
『陆』 老子道德经第56章心得
说实话,对于老子的这一章,我最欣赏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他和专第81章的信言不美,属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还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熟读整篇道德经,你会发现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盖天地万物之运行法则,其为人、为政亦包揽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们每天都在说道啊,说理啊,可是谁会想到你说的是谁的道?谁的理呢?这句话翻译到现在的通用语言就可以理解为多说无益,说的越多,解释的就越多,狡辩的就更多了,话说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柒』 道德经第二十章怎么理解
碎花铅笔来裤620:你好。自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此篇是讲【价值取向】:贵、贱、善、恶、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的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
本章旨在说明老子与世人不同之处。世人都表现聪明有能,而老子却表现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聪明的地方。而众人的聪明,正是他们的糊涂处。只是一般人思想浅薄,眼光短近,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处。于是就把“愚公”,当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当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是人们学习《道德经》后。经常念叨的。愿与共勉。
『捌』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
老子认为,无论是得宠还是是受辱,都是不好的。得到夸奖,则可能自我膨胀,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受到侮辱,则可能自我贬低,自暴自弃,妄自菲薄。受宠受辱都感到惊慌,重视身体就像重视重大的问题一样。
这一段字面上“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身体,如果没身体,就不会有大患。”乍一看是让人弃身、轻身,实际则不然。道家早期代表人物杨朱提出“贵己、重生”。老子强调“贵身”,看重生命,看重人格,轻视外界对自己的荣辱评价。
(8)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感悟扩展阅读:
《道德经》中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