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境遇

道德境遇

发布时间: 2022-02-14 01:22:52

Ⅰ 为什么讲道德

因为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1)道德境遇扩展阅读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

道德定律与自然定律或逻辑定律不同,它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定律,这是由于道德定律对应的题材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怀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个有教养的人只寻求与题材的确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对于道德定律不可强求其确定度,关于道德的知识只要有助于我们的活动或实践也就足够了。另外,知道了什么是良好的选择并不能使我们成为道德的,重点在于实践,即习惯的养成。

Ⅱ 道德境遇是什么意思

对于道德,如果完全不顾特殊的具体情况而一味坚持普遍化原则,这同先知的思想是不相容的。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的境遇,总是要联系实际境遇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对国家社会及人民的规范作用需要与具体的“道德境遇”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其规范和导向作用。

道德境遇就是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Ⅲ 德鲁克:人类如何走出正在面临的三大境遇

管理大师德鲁克自诩为“社会生态学家”,因为在他看来,管理思想只是他对社会生态思考的“用”,而对人类社会的生态思考才是他的重心所在。《已经发生的未来》这本书正式德鲁克作为社会生态学家最经典的著作。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德鲁克写作于50年前的文章,看看德鲁克当时对人类面临境遇的思考吧。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人所处的各种范畴:认识和理念的范畴以及政治秩序和社会制度的范畴。但是,人本身也是一个范畴。人类在哪里融入这个后现代世界?

人的范畴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比人所处世界的变化还要大。人的两个重要而独特的特质——知识和权力——也改变了含义。结果,人的含义在发生变化。然而,就像我们的哲学体系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那样,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方法、我们的关注和我们的修辞还仍然是快速淘汰中的早期时代的样子。就人类所处形势而言,我们也正处于转变的历程中。尽管我们已经驶进了全新的未知海域,但我们却仍然试图用旧的界标来导航。

20世界的人类已经可以用知识来摧毁自身肉体和精神。这一新的绝对力量为人类的存在增加了新的纬度。

人类无疑将走出无知;相反,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意识到我们所知甚少——在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中。然而,我们获得的知识是带来绝对权力的绝对知识。很可能有比我们现有武器更“绝对”的毁灭性武器。但是没有武器能超越全人类的最后灭绝;我们已经能作茧自缚。

人类总是擅长于大**。不过即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他们的恣意毁灭也从未是“全面的”,总有幸存者能从头开始。即便最惨绝人寰的**者也通常是地方性的。现在我们能在疯狂的几秒钟内使得整个地球不再适宜我们居住。

通过向我们提供这种知识,科学已冲破了人类存在的核心。如果我们想生存,我们就必须学会与我们自身的新魔鬼一起生存,必须掌握手中的新绝对权力,必须面对知识带来的自身毁灭的持久威胁。

同时,我们正在获得或许更强有力——肯定也更难控制——的知识,即通过摧毁人类本性而从肉体和精神上摧毁人类的知识。

今天,普遍的观点认为,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学科,例如心理学,已遗憾地落后于物理科学的发展。哎!这是一种错觉。没错,我们还没有获得能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知识。我们还没有学到足够多的知识来实现人类自我控制,倘若有的话。但是我们已经学会如何使人类生活变得更糟糕。我们已经学会如何控制他人——如何奴役他们,毁灭他们和让他们丧失人性。我们正在飞快接近这个程度,即这些将变成绝对的知识从而把有道德、有责任和有人性的人类彻底毁灭。我们今天几乎足以知道如何将人类变成由恐惧和情绪来操纵的生物机器,没有信仰,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没有激情,没有自尊,总之,没有人性。通过系统地恐吓、教化、欺骗以及对刺激、奖励和惩罚的系统操控,今天我们能够摧毁人类,使他们变成野蛮的兽类。

行为科学如果不能致力于实现人类自我控制,那么它就与人类背道而驰了。行为科学如果不能确认人类是理性和精神的存在,那么它就与科学背道而驰了。这样的科学产生了毁灭性的后果,它们只能被滥用而没有合法用途。但是这并不影响后果的效力。

摧毁人类本性的知识或许比摧毁人类物质生活的知识对人类境况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众所周知,人必有一死;每一个主要宗教都在预测人类的最终灭亡。但是,无论在何时何地开始反省时,人类往往宣称人与纯粹的动物是有区别的,也就是人的生活要不只是生理上的存活。秉持这样的观点,人类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文化、文明、艺术、科学和政府——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它们并不随着人类个体的死亡而消逝。

两千年来,基督徒对世界末日和反基督者的存在信以为真并将其作为启示。现在,对世界末日的预见已成为过去。我们可以看到反基督者将所有人最公正的愿望转变为他的毁灭,而又将他的所有愿望转变为对人类的奴役。今天,一个嗜血如命的上校或者对雷达信号的一个简单误判都将使我们在一场噩梦和血雨腥风中、在一个不可挽回的时刻走向自我毁灭,我们谁不为这种知识感到震惊呢?

1.控制权力

除非我们学会控制知识所释放出的这两种新力量,否则人类将无法幸存。显然,我们不能在生理毁灭中幸免。如果我们为逃脱生理毁灭而胆怯地摒弃人类本性和接受道德沦陷,显然,人类将无法幸存,这样至多只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延长我们的躯体生命。

我们不能压制新知识。我们只是拥有了它。实际上,今天每个国家都必须力图进一步地发展它,不管他们多么恐惧和憎恶它。

压制知识及对知识的研究往往是人们对“危险的”发现的第一反应,但这从来都无济于事。

我们甚至不能像过去经常尝试的那样力图将知识限定于一小群的被传授者、“再生”的僧侣阶层或者在心理分析和安全调查的神秘仪式中被净化过的人。相反,我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掌握这些知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级教育,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设计和建立全面物质破坏和道德破坏的方法。

我们必须接受新知识这个现实;我们必须掌握它。

我们必须从政治开始。新知识赋予政府的权力的确远远超越了——用《独立宣言》的话说就是——“政府在人们之间组织起来”的目的。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摧毁人类竟是政府的合法权力。我们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将人类非人性化竟是政府的合法目的。而今天所有的政府都已经获得了这些权力。

因此,通向生存的第一步是通过剥夺政府的这些权力来重新使其合法化。

很明显,物质破坏的权力要比道德退化和人性泯灭的权力更容易。前者直接针对外国人——尽管今天它可能会摧毁外国敌人、中立者和本国公民。然而后者针对的是政府自己所管辖的公民。此外,虽然远距离监控核武器可能很困难,但要远距离监控施于人的精神的毁灭性力量根本就不可能。每个权力都和另一个一样是反人类的,每个权力都和另一个一样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

对权力的控制和限制不能靠单方面裁军来实现。它也不能靠这个或那个超级力量的霸权来实现;过去15年应该已经教育了所有的人,包括苏联,图谋霸权甚至是威慑优势都是妄想。

我们需要法律来禁止所有政府使用这些新权力。这样的法律必须以庞大而有力的政体约束为基础,反过来,政体要求大国的多样性,每个国家都足够强大到能制定政策,每个国家都足够统一到其内部是自由的程度,每个国家都足够庞大到能发挥作用。但是这项任务也需要真正的国际机制来表达共同信念,即任何政府都不能被允许使用毁灭人类物质和道德的权力。这些政体必须能够检查并发现实情。但是它们也必须有真正的超国家权力,能够对政府超越权力新限制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立法调节。

我从不幻想这是轻而易举的。只有和只当西方世界能够解决“新领域”任务时,这才似乎有些许可能。但这甚至应该成为西方世界人民和政府的目标和义务。就像广播剧中的女主角一样,我们可能在危机中跳来跳去求得生存。但是,每次危机都会比上次危机更糟糕,除非我们有目标。今天的目标只能是无例外地彻底否定政府拥有物质和道德的毁灭性力量,这些力量与任何合法目标相矛盾。

然而,政治活动只是在拖延行动。如果道德价值观和心智判断融入政治活动,它甚至不可能成功控制潮流趋势,尽管仍然必须做出尝试。科学知识突破所产生的问题对人类存在的核心来说并非政治性的,而是精神的和纯粹哲学的。它提出了一个问题:知识和权力的意义是什么?因为知识和权力在生物属性中是人类特有的,这个问题实际是:人类存在和人类精神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与人类一样古老。但绝对知识为之增添了新的紧迫性和新的深度。

这都是纯粹哲学的问题。“我们需要的”——因此答案会折返回来——“是回归精神价值和回归宗教”。

今天的西方世界出现了宗教复兴。这至少在30年前就开始了——或许在世纪之交的法国由夏尔·佩吉(Charles Peguy)开启。我怀疑,为衡量宗教复兴的严肃性和程度来计算去教堂的人数,这与记录天使的计数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此深刻地成为现代社会300年特质的对宗教的偏离和**倾向确实被逆转了,至少目前如此。一个世纪后的历史学家——应该会有人记录下我们的宗教复兴——很可能把回归宗教视作我们这个世纪最有意义的事件和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变的危机的拐点。

社会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不是要弥补物质而是要充足地生产物质。尽管大众需求的实现还很遥远,但今天可以承诺物质丰盈或至少物质自给自足。通过解除抑制人们需求的镣铐——这曾经使钱财成为人类的主人而非仆人,经济发展大有前景。我们利用物质财富的目的是什么?考虑到人类大众仍然生活在难以忍受的贫困中,像某些经济学家那样谈论丰足经济学还为时过早。经济学家关注现实,而丰足离现实还很远。但是,认真思考关于丰足的哲学和形而上学并非为时过早,因为哲学和形而上学处理的正是什么能够和什么应该的观点。

人类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因为他需要同情。他需要所有高级宗教所分享的你我皆一体的深刻体验。在恐怖、迫害和大**的时代,例如我们的时代,道德麻木的坚硬外壳或许是生存所必需的。没有它,我们或许会屈从于麻痹的绝望中。但是,道德麻木也是严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以及严重的威胁。如果它得不到缓解,就会引发野蛮和迫害。我们知道,19世纪**上的人道主义并不能防止人类变成野兽。只有同情能拯救人类——哪怕为最寥寥的上帝的孩子奉献绵薄之力也是我们自身的责任,这是我的心领神会,这是精神的领悟。

每个人都需要回归到精神价值,因为只有明确人并非只是生理和心理存在物,也是精神存在物,也就是上帝的创造物,为上帝的意志而存在并服从于他,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人类今日之境遇中生存。唯有如此,个体才能明白,人类的瞬间物质毁灭带来的威胁并未否定自身存在及其意义和责任。最重要的是,唯有如此,个体才能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

2.知识和人类存在

但是,事情并不像“回归宗教”这句斗争口号可能暗指的那样简单。我们所处的危机不只是个人道德问题,也是哲学信念问题。人必有一死,和从前一样,今天这仍然足以让我们理解和相信“那些被赐福的人都是从现在起为上帝而死的人”。尽管精神体验是深刻的,但它本身并不回答绝对知识和绝对权力的新问题。

西方世界将其出现归功于对知识的认可。古希腊人教导我们,正确的知识通向正确的行为。这一说法暗含的两点——人能够获得知识以及知识并非空洞的而是实际有效的——是西方特有的哲学观。一千五百年后,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圣·波拿文都拉(St.Bonaventura)再次强调了这点。他的真理和现实观成为现代科学的纲领。现代科学家会说,知识本身就是价值观,因此它“中立”于其他价值观。但是,这只是一个不同的术语;他仍然在重复着圣·波拿文都拉大约700年前所说的。

然而,这在今天已不适用。圣·波拿文都拉以及后来的所有的知识和科学思想家都关注对知识的危害。这不是我们今天的问题;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通过抑制知识来解决知识产生的问题。我们在关注知识的危害。仅在六七十年前,学习知识基本上是个人的事情;科学是为了知识而研究。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它,今天的科学越来越是为了权力而研究。我们还没有知识理念来应对人类存在的新现实。

我们的传统更加缺乏应对通过绝对知识获得绝对权力的新现实的因素。

总之,对所有的人类基本现实的权力,我们研究和知道得太少。政治学者总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总体来看,哲学家和艺术家放弃了这一领域。理论学家和道德学家则质疑它。政治家关注权力的组织而非本质。其他人则只关心不要把它混淆到别的领域。然而它是什么?它属于哪里?权力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存在的必要。传统方法纯粹消极地力图将权力从人类生活的真正重要领域排除出去。不过,即便权力只是野蛮**而已,这种纯粹消极的方法也几乎无法奏效,何况权力通常远不仅是**。

今天,权力的基础是知识,而权力的本质是它变得绝对和全面的潜能。今天,我们的确需要有积极方法的权力哲学,它将权力视作现实和必然,它思考着权力的适当功能和正确目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权力为何而生,我们就说不出它的局限。如果我们不明确权力的适当用途,我们就阻止不了它的滥用。正是因为绝对权力如此鲜明地超越了它的界限,如此鲜明地被肆意滥用,我们需要知道权力的正当范围和恰当用图。

权力不再独立于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目的;它已成为二者的核心。如果我们不能成功地使它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目的,它将会摧毁人类及社会。

知识和权力——在传统上以自身为目的——必须成为通向人类更高目的的手段。知识和权力必须以目的为基础——这个目的超越了知识的真理和权力的荣耀。我们必须要求二者为实现目标担负责任和在此目标之下自我控制、自我引导和自我限制。再没有比新世界和昨日的现代世界之间的差距更大的了。正是在这里,我们向作为行动和事件基础的目的做出了最大的转变。关于知识和权力,我们将从现代人对权力的宣称最大限度地转向对责任的新认可,而责任是自由的原则。

我们不能再说“知识是真理”或者“所有的权力都**”。我们必须接受新建议:知识就是权力,而权力就是责任。

知识和权力自伊甸园以来就是困扰人类的问题。现在,它们正处于人类存在的核心。归根结底,新时代发现的解决之道将决定它们的特征和含义。如果这个方法不能解决问题,这将不仅是一个没有星星照亮夜空的黑暗时代;这也很可能是人类的最后一个时代——即便征服宇宙也改变不了它。但是,如果新时代能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它将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时代之一。

3.生活在重叠的时代

现在,对后现代世界的报告可以作一番结论了。这份报告在乐观主义情绪(如果不是狂热的话)和忧郁情绪(如果不是失去勇气的话)的交替中进行。因为后现代世界是一个转变的时代,也是一个重叠的时代,充满了令人兴奋的挑战和机遇,也充满了令人恐惧的巨大危险;还是这样一个时代,将未知的陶醉与恐惧结合在一起,也将有待完成的新任务的挑战与有待宣判的旧罪行的惩罚结合在一起。

如果我强调了麻烦、问题和任务而非解决之道、答案和成就,我想这也正确反映出一个转变和重叠的时代。是什么将一个时代统一起来,又是什么给了它特征、勇气和信心,这些几乎不是答案,而是对麻烦和任务的普遍看法和对它们的确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的赞同。过去的成就是给老人们在炉火边回忆用的,而未竟之业和需要逾越的障碍则是留给年轻一代——也是留给每个年轻人——的重要挑战。

今天,我们正在中途。我们大多数人仍把旧世界视作理所当然;但有件事情是确定的:逝者如斯夫。如果有样东西我们可以预测的话,那就是变化。未来的几年将是急剧变化的几年,我们的观念、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对的任务及其优先性,以及我们衡量成功失败的标准都将急剧变化。新世界已经清晰可辨,这是本书的主题;描绘新世界的轮廓,这是本书的主旨。

这样一个时代并非舒适的、安全的和懒散的。这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历史潮流席卷每个人的时代。这是一个痛苦、危险和灾难的时代——至多也就是一个丑陋、可恨、残忍和野蛮的时代。这是一个战争、大**和堕落的时代,一个嘲弄上帝和人类所有法则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没人能对他所生活的世界、他所珍惜的事物以及对他来说如此显而易见的价值观和原则视作理所当然。那些没有经历过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有恐怖的人们,那些从未经历过全面战争、奴役集中营和**恐怖的人们,不但要心存感激,还要心存仁慈和怜悯。

但是,对在日常生活作为个人和公民的每个人来说,我们的时代也是一个新视角和新成就的时代、一个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人类命运的戏剧中扮演着主角的替补角色。每个人都必须准备着在无告知的情况下接任主角,成为圣人和英雄或者恶棍和懦夫。在这个舞台上,伟大的角色不是用短长格五步诗体或英雄剧本中的亚历山大式诗体写成,他们是用散文体写成——来自日常生活、工作、公民身份、同情心或缺乏同情心、坚持非大众原则的勇气,以及对认可残忍的和道德麻木的时代的不人道的拒绝。

在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新观念和新危险、新领域和持久危机、痛苦和成就的时代,在一个像我们这样重叠的时代,个体既是无能为力的也是无所不能的。如果他认为能够强加自己的意愿和掌控历史的潮流,那么他就是无能为力的,无论地位有多尊贵。如果他知道自己要担负的责任,那么他就是无所不能的,无论地位有多低微。

Ⅳ “道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词源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的定义与道德观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道德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规范。
它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创造的精神产物。目的是使被统治者自愿的放弃自己的利益,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阶级的奴役。
因此阶级社会的道德往往是一种最卑鄙的双重标准,对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统治阶级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被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虚幻的集体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的生命。
中国
中国道德从上古发展而来,传说中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经》,到汉朝传为《五经》,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发展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以后儒家又将《五经》发展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成为中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尽管各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并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学说是历代中国社会道德观的依据。
道德是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为补充。同时,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顺应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在法律上的诉求。
道德具有普适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皆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之有阶级、等差,各国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于天赋人权之说。吾国之言平等,则基于人性皆善之说。以礼之阶级为表,而修身之平等为里,不论阶级、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一个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所谓“有言者不必有德”,口头上标榜仁义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义道德,因此人们往往“听其言而观其行”然后作出评判。个人对道德的意见,对己对人,有宽容者,有苛求者。中国文化中多有提倡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责己,薄以责人。”韩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 ——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 ——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忠 —— 《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 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3]。
孝 ——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达德:智、仁、勇
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
纵欲、禁欲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针对当时的人欲氾滥和奢华风气,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又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认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违背天理的人欲,而通常饮食、一夫一妻则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类似思想,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载告子言:“食、色,性也”,《礼记·曲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饮食男女的欲求,天经地义,满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纵欲。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到了现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八德和四维,合称“四维八德”。
[编辑] 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
世界上的大多数古代国家都是以宗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唯有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德治国”。儒家素倡德主刑辅,因为道德教化可以“防患未然”,比严刑峻法更有利于统治。不但可以麻痹人民斗志,而且有利于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家又重义轻利,特别是宋明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民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说成“人欲”,也就严重地压抑了人们的权利观念。统治者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却要求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义灭亲”,就算牺牲生命或残杀亲人也要遵守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仁义道德。被牺牲者得到的补偿仅仅是事后的精神慰藉而已。
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特点是把宗法观点和皇权至上合二为一,也就是让皇权统治和家长制统治互相呼应,强调子女必须要严守“孝道”,绝对服从家长的命令,而皇帝则被视为全国的君父,全国的人都必须绝对服从他。孝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忠君的感情,以期移孝作忠。忠孝不能两全时要以忠君为上,必要时“大义灭亲”。
这些封建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忠孝节义四个字:
忠: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
孝:子女必须绝对服从家长,“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家长殴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
节: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却被要求守身如玉、从一而终。
义:指被统治者必须誓死服从道德规范,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的生命。
鲁迅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指明了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东亚
在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其他东亚地区,道德观念和中国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时也有一些差异。
东亚地区具有众多相同的道德伦理。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说:“发展到两宋后,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风,这段思想史的演变也决定并影响着‘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随之变化就成为了现在东亚的‘儒家文化圈’。” 韩国学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经济》一书中说:“儒学是日本、韩国最具优势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作为秩序和原理而发展。儒家文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是由于儒学伦理具有经济发展的适应性”[6]
西方
古罗马
罗马帝国的道德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欺骗和镇压奴隶的精神工具。罗马认为人类天生就被神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奴隶必须服从上帝的旨意,心甘情愿的服从主人的命令。奴隶主认为奴隶只不过是一种有生命的财产、会说话的工具,否认他们的任何自由和权力。奴隶杀死主人是一种罪大恶极的行为,必须受到严厉惩罚。而主人随意杀死自己的奴隶是合乎道德的,这只是行使他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而已。
在罗马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一种家庭奴隶,是替丈夫做家务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们的身体是被自己丈夫所拥有的财产。通奸被看作是可耻的罪行,是对自己主人的背叛。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顺从丈夫,严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发生性关系。妻子如果被发现通奸会被处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隶发生性关系则不受任何惩罚。
其他地区
自由法则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应该受到保护。
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者提出的,检验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不符合这条规则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隶道德。换句话说,只要是与他人无关的、没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为都不应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邪恶的、可耻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舆论谴责。
例如禁止同性恋、禁止乞讨、歧视性工作者等行为都是对弱势群体的迫害,因为他们没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没有伤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干涉这些行为。
[编辑] 道德与政治
道德总体而言是凌驾法律之上的,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并且在各种地区和宗教中的道德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就导致了交流的不便捷。所以说,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

Ⅳ 什么叫境遇主义者

境遇主义主张伦理方法的性质就是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道德决断,以具体的境遇和实际经验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

Ⅵ 什么是道德

中国道德

《易经.系词》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阴阳之说”是中国哲学重要的宇宙起源说,也就是我们大家都了解的矛盾统一的辩证法。太极阴阳之理,就是物质矛盾统一率。阴极之中有一阳生,阳极之中有一阴生,就是量变导致质变。也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形而上就是有形物质的无形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顾名思义,有形之物为器,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物质。而德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依照道理行为,既是“善行”,积善成德。

地球是自然界,依赖宇宙而存在,同时也受着天体运行的制约,这就是矛盾。而人类需要自然界而生存,同时也受自然界的制约。原始社会,人类生存必须依赖人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形成人群对个人的制约。因此,上古时代理解道理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因为,他可以做到无私把人们集中起来。

人类群居自然根据道理建立秩序,这个秩序为“道德”。只有少数的所谓有智慧的人,才能建立秩序,并维持秩序,这就是古人所谓“得道”者。而那时人群大多是处在愚昧状态,因此,这个秩序就是外力对人们的制约,用今天的话讲叫做“伦理秩序”。德是聚集的力量,因此为大。而有德之人就是首领,因为他明白道理,能给人们化解矛盾,共同创造利益,抵抗野兽和自然界的威胁。

因此,给人们带来福利的智者就承担起人们的分工协作以及利益分配。而那时人们都认为有德之人是神和天的派遣,他建立的秩序都是依照天的启示或者神的启示。而《易经》就是圣人观察自然界摸索规律的一部集哲学、科学、数学于一体的中国的神奇文化瑰宝。

《易经.系词》有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段对于“易”的描述,在今天看来是描述人处于异常安静的状态下,也就是苦思冥想中产生的灵感,既是“感而遂通”,进而发现内心世界的灵魂,也就理解天下万物的道理。而原始古人把这种人类生命的一种奇妙状态当成神的启示,或者天的启示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西方的古人先哲都有类似的经历,也都认为是天启或者神启,后期笛卡儿在沉思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既是灵魂。无论东方与西方,人类在生命进程中的步伐都是一致的。西方的真理就是东方的道德,西方的上帝就是中国的天命。

尤其上古时期,人们都非常单纯朴素,而这些得道的大德之人确实是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所谓灵感就是良知。这些伟大的灵魂都是无私地按照良知治理天下,因为,他们深刻地理解欲望对个人和子孙后代的危害。

后来,人们发现治理天下可以获得分配权,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就出现了争夺天下的中古时代,而中古时代的统治者无疑不是得道者,而是欲望驱使。因此,这个时期的道德就不是真理了,是伪道德。德者是积蓄数量以大多数为准则,因为阴阳之道理是量变导致质变,多数永远是真理,违背这个真理,人类的分配就会失去真理。

因此,中古时期是人类物质欲望的强烈膨胀而导致的灾难时期。所谓“物极必反”,人类开始了斗争而不是和谐,矛盾发生对立,阴阳剧烈运动开始无休止地重复暴力,中古时期正是丧失道德的人类发展时期。

Ⅶ 道德对一个人的人生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实生活就是奋斗和收获,人生是短暂的,人生是应该有合适的目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做什么总是要有所作为的.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应该是:不断的求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奋斗,尽管前进的路上有汗水,可能还有眼泪,但一定会在成功中获得快乐和享受. 时间会使你成熟.自信对一个人是重要的,适当的正确的选择是需要的,对过程的承受力是必要的.自我心理调整必须是经常性的,对成功的争取是需要不懈努力的.幸福和快乐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 时间就是生命.时光不会倒流,珍惜现在,奋斗未来吧. 哲学常识。就是 一个人对 自己人生 。。世界的评价和看法 人生观,就是对待人生总的观点和态度 价值观就是对待事物的取舍的总的原则和态度 活着就是幸福,生活什么滋味自己放调料! 就是梦想啊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价值观”,往往也指“价值观念”。在学理上,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学说体系,就像物质观、时空观、历史观等一样;价值观念则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立场、取向、态度等。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相当于宗教学和宗教信仰、伦理学和个人道德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是学者研究的话题,后者则与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选择都有关。虽然这种区别在科学和法律上有严格意义,但在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把二者不加区分。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资产阶级世界观所信奉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无产阶级世界观所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两种世界观总是在不断斗争,总是相互对立的。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价值观的含义很广,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人生观被认为是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根本观点。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层次.本文根据主体的不同,将价值观分为员工价值观、企业主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并详细阐述了三者的关系.根据分析得出,企业必须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建立先进的价值观,才能获得企业、个人的双赢.在价值观的统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沟通. 人生观: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恋爱观等。它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 价值观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前者是指对于生活来说 后者是对于人性来讲 实现人生的价值就是报效社会,找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你仔细回忆自己所做的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综合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人生换和价值观,如果出现扭曲,那是需要积极纠正的 人生体现价值,价值升华人生!靠自己去摸索,去实践,去寻找!!!

Ⅷ 道家的思想适合在什么场合和境遇使用

道家的思想当然适合在大自然中才能深切的体会到和使用

热点内容
司法考试考点组 发布:2025-02-05 09:29:15 浏览:780
术前签字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5 09:27:47 浏览:399
法院康翻身 发布:2025-02-05 09:25:35 浏览:856
崇阳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5 08:55:02 浏览:47
雨水污水分流法规 发布:2025-02-05 08:48:05 浏览:632
经济补偿金协议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5 08:34:53 浏览:979
法律非法学就业 发布:2025-02-05 08:28:51 浏览:380
合同法第79条规定 发布:2025-02-05 08:01:58 浏览:693
1986年到1995年的劳动法 发布:2025-02-05 08:00:27 浏览:450
广东立法征用 发布:2025-02-05 08:00:25 浏览: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