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与阴阳

道德经与阴阳

发布时间: 2020-12-20 23:17:21

⑴ 阴阳五行理论最早起源于哪黄帝内经 道德经、周易出现的先后顺序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⑵ 道德经中老子是对天道的理解还是对人道的理解

《道德抄经》就是用《易经》中阴阳的法理,来讲解人世万物的。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生化而成,所以有句话很有名:”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是用阴阳爻来展现阴阳的核心变化规律,《道德经》是把万事万物中所隐含的这种规律讲述来,告诉人们怎样符合这种”阴阳之道“。
所以《道德经》中有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对于名利情的牵挂太深,就不容易割舍,而阴阳之道,要清心寡欲,去掉私念的,天下之人,熙熙攘攘,为名利情而奔忙不已,要践行,《道德经》,易乎?!

这里朋友把人道和天道分开了,是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缘故。古人认为,天,地,人是相贯通的,所谓”天人合一“是也!《道德经》中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经》是统言宇宙和生命的经书,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的,其中把天地人三才的道理都囊括在内了。而当我们思维层次比较浅的时候,就只能看到浅显的内涵,而思想深刻的人,就会看到更深的内涵。

⑶ 阴阳五行理论最早起源于哪黄帝内经 道德经、周易出现的先后顺序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版》中是指“有扈氏威权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⑷ 请问《道德经》、《三字经》、《易经》、《阴阳五行》、《论语》的目录是哪些内容

不知道你要这些的目录有什么用处,如果想读一读,推荐先读《易经》。

⑸ 易经&道德经是一本书么

不是滴`` 《易经》与《道德经》是我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两部伟大哲学经典,先后编定于洛阳。《易经》基本上是集体创作的,是我国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和社会生活过程中保存自我的预测记录。它直接继承了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前后大约千年左右,最后经周公姬旦于西周初年编定于洛邑成周。⑴《道德经》是一部个人著作,乃由东周守藏史老子创作,大体上成书于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之前的国都洛阳。⑵这两部经典,“以其人格之伟大,思想之精深,遂乃皋牢百代,独步千古,二千年来,百家群籍,浩如烟海,沿流溯源,几乎无不以此二书为其本根,学者有志于中国哲学,固舍此莫由也”。⑶可见其影响的深远了。 《易经》经文包括卦象64个,卦名75字,爻题384个768字,卦爻辞字数4000挂零,合计近5000字。历来视其为一部古占卜书,“卦以示象,爻以示变,辞以明吉凶”,这说明“古者事必有卜,国家大事,悉以卜决之”。⑷“《易经》虽然以占卜书的形式出现,但却堪称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本著作。”⑸ 《道德经》是一部纯真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第一部从宗教哲学中脱胎出来的哲学专著,全书分81章,5000字,故又称《老子五千文》,又因其分道、德两篇,故又称《老子上下篇》,后人简称《老子》。⑹ 《易经》与《道德经》的内容,均是通过对宇宙现象的仰观俯察,归纳总结出来的,其共同的核心是事物总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由事物的正反两种性质所决定。尽管《道德经》的出世晚于《易经》500多年,而它的思想体系源溯于《易经》是不可置疑的。《道德经》传世之后,道家学派遂崛世而立。此后,儒家兴起,而《易经》由于种种原因被列为儒家经典。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两部经典到东汉早期道教创建时,已被列为道教重要典籍,后被三国魏在洛阳任要职的青年学者王弼(226~249年)分别注释,成为一家之言,遂盛传于世。今就这两部哲学著作的共同点略析于后。 一、 关于宇宙本体论 《易经》是以“棥薄? -”二爻所组成的八个卦象来体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实际上,可以合为四种物质:气土水火。世上的万物皆本源于此,而最概括的体现则为一代表阳,- -代表阴。阴阳相合,化生万物。《易经》尊阴,直接继承商代的易观,所以称“阴阳”。这“阴阳”却被《易经》提出的宇宙本体的“道”所统帅。当代易家宋祚胤通过《易经·随》的研究,揭示出“道”为《易经》的宇宙料本体观。他一扫2000年来断句之误,对《随》卦爻辞作了正确的断句。《随》卦九四爻辞说:“有孚在,道以明,何咎”,⑺三国魏的王弼和北宋的程颐对这条爻辞的解释,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他们断句为:“有孚,在道,以明,何咎?”王注为“心有公诚,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程注为:“其至诚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为无不中,在道也。唯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复何过咎之有? ”宋对王、程之注稍有纠正,他的正确解释是:“只是由于内心有‘诚'存在,作为宇宙本体的‘道'能能够彰明,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于是什么坏事都能够避免了。”⑻而《履》卦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吉”中的“道”,也应作为宇宙本体的"道"的解释才符合《易经》本意。而《易经》之《小畜》和《复》两卦中的“道”才是按“道路”的“道”讲。⑼《易经》中的“道”作为宇宙本体是在不起眼的爻辞行文中提出的,因此虽引起后来的王、程二位学者的注意并予以阐扬,但因他们的释文欠明,所以又被淹没了,最能根据《易经》探颐索隐、钩深致远并独创一家的要数春秋学者老子了。 《道德经》是老子在洛阳任职期间的业余之作。他从《易经》中受到启示,以鲜明的观点,描绘和论证了“道”为宇宙的本源。老子提出: “道者,万物之注(主)。”(64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5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4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 老子对道的功能作了揭示,对道的性状作了描述,千方百计用人世间的有形物予以比拟,让人们知道这个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不可名状的东西就是“天下母”,全面、深刻,精入地说明了宇宙的本源。这就是用今天的科学术语所讲的“元气”、“能量”和“气场”。可见,“道”是物质性的东西,虽然无形无象却充满宇宙。老子所说的“精”是指“其小无内”的“太素元精”。也即通常所说的粒子。它由至小的能量子组成至大无形的统一场,充斥宇宙,无所不在。简言之,老子的“道”是能量化的气场。这一明确的宇宙本源的论题的提出,就连外国科学家也为之折服。卡普拉说:“在中国哲学中,‘道'只是隐含着场的观念,而‘气'却明确地表达了场的思想。”爱因斯坦说:“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并非既有场又有物质,因为场才是唯一的实在。”〔10〕这是说场是基本的物理实在,粒子只是场在局部地区的凝聚,是能量的聚合体,有形物体只是场的暂时表现而已。老子从中国古典哲学《易经》中得到启发并形成自己独特而完整的“道”论体系,代表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光华,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里程碑,它对中国甚至外国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宗教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老子在提出“道”的同时,又提出了“无”,二者是“同出而异名”的。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这就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章)的不同说法而已。这个实同名异的命题,两千年来,人们都认为“玄之又玄”不可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老子“有生于无”的论题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天文物理学家们主攻的目标,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8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一次早期宇宙讨论会上,首次把“宇宙创生于无”作为一个研究题。当时苏联物理学家林德说:“宇宙创生于无的可能性,是非常有兴趣的,应当进一步加以研究。有关奇性的一个最令人困扰的问题是:宇宙创生之前,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是绝对的形而上学的,但是我们有关形而上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玄学的问题,有时却由物理学给出答案。”〔11〕1983年,剑桥大学霍金教授即致力于发展一种宇宙自足理论解。〔12〕1984年,霍金和他的合作者、中国物理学家吴忠超教授共同研究给出了第一个“宇宙创生于无”的数值解。〔13〕这个创生解,是基于霍金等人所研究的量子宇宙理论而得到的,按照宇宙的定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存在于宇宙之外。利用这一条件,就完全确定了宇宙空间创生的幅度,只要根据动力学规律,就可以计算宇宙空间的创生幅度,这也就是“宇宙创生于无”的幅度,当然,这个目的的达到为期是不会太远的。老子“有生于无”的宇宙创生说的伟大哲学论题,将揭示出自然之源的大迷。 由此可知,《易经》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和《道德经》里的纵横原理是相同的。“易”理也就是“道”的运化原理。老子之后,《易经》“大传”的作者受《道德经》的启示,阐述了《易经》的阴阳学说,大大发挥了“道”的本意,把《易经》的哲学思想推到一个相当完美的高度,被推为“群经之首”,堪与《道德经》并列。 二、关于认识的辩证观 中国的辩证法首先见示于《易经》,用于《道德经》。《易经》的辩证观体现在卦与爻的相对变动上,先看对卦(图一省略)。 上面32对之64卦,是两两相对的,即每二卦之阴阳爻相对(现行《易经》64卦排列,未按辩证但易辨认可查),这种相对的关系是辩证关联关系,逻辑机念,非矛盾关系。因为按辩证逻辑原则,这两两相对之卦,有相互的蕴涵性,含有相同的本质因素。〔14〕 再说单卦: 每一单卦,其六爻也有辩证逻辑的关联关系,不过它们这种关系是以阴阳周流六虚的变的原则显示出来的。“每一个卦的内卦或下卦的第三爻,是该爻主题之初极;初极之时,其正意或愿意已否初级;然后,上卦之下,反之正起,五变而辩证之,至上卦之上,一卦之极。本卦原意之反臻成,蕴蓄新的开始。这就是极而必反,反复遵也的意思。”〔15〕 对《易经》这种卦爻辩证的演变法则,当代易学专家金景芳先生作了另一种明确的探索:“《易经》64卦之排列,皆两两相对,而首《乾》、《坤》终《既济》、《未济》。每相反对之二卦,可视为一环。此一环中之前一卦为正,后一卦为反或对,其相邻次环之前一卦可视为合,此与唯物辩证法之第三法则枣否定之否定枣相符合。为发展运动中进入一较高之阶段,又每环中之前一卦。可视为一种事物、现象、过程所规定之质;其卦由初爻至上爻之递进,可视为其质之量的逐渐变化而继长增高;后一卦可视为突变转化之新质。而否定其前卦之质,以下各环,依此方向而向上发展,适与唯物辩证法之第二法则枣质变与量变(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之转化)枣相符合。又全《易》六十四卦可视为一链,以《乾》《坤》为始,《既济》《未济》则为向出发点之复归,仍与否定之否定相合。而其每卦中所构成之质料,则为阴阳两种符号,是又合于对立的统一也。”“否定之否定是向出发点复归,为辩证法运动特征之一,其所谓夏归也,意非绝对的夏归,乃成螺旋曲线以向上发展也。”〔16〕 《道德经》的辩证观对后人的启发最大。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说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保持柔弱的状态,是“道”的作用。一语道出了辩证法的重要原则。老子受《易》之启发,又见到宇宙现象的变动轨迹是进退、得失、安危、存亡、成缺、损益、寒热、静躁、新敝、先后、荣辱、祸福等一正一反两种作用;刚柔、强弱、雌雄、白黑、美恶(丑)、善不善(恶)、巧拙、辩讷、明昧、上下、大小、长短、曲全、枉直、洼盈、多少等种种形性及其呈现的积极消极现象。 老子认为道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从上述的宇宙现象的形式来看是在对立相反的状况下形成的,这种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再者,道的运动规律形态是循环性的。老子说:“有物混成……周行不殆”(25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各复归其根”(16章)。这种万物的形成与运动在于物本身的阴阳转化。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万物内涵着阴阳两种相对的势力,这阴阳两气在互相激荡中而形成新的和谐体就是指的这一转化过程。 我们认为老子“道”的“周行不殆”不是准圆周运动,而是与《易经》的“复归”一样的螺旋曲线向上发展。 看来,《道德经》与《易经》关于物质的形成的运动轨迹将是殊途同归了!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从历史角度看四种相互作用的统一》一文中说:“在70年代99%的物理学家都相信,另有一个数学观念要引用到物理中来描述所有的相互作用,这个数字观念叫做纤维丛,物理观念叫做规范场。”“其中电磁相互作用是一个规范场,……引力理论……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现在大家也都相信是规范场。总而言之,所有物理里的基本相互作用都是规范场。” “普遍的规范场等同于纤维丛上的连络。什么叫作不平凡纤维丛……缪毕乌斯带子,就是一条带子的两端一正一反连接来。一个纤维丛最基本的性质,不在它的某些部分,而在它的连接方式上……但目前绝大多数物理学家都认为规范场和纤维丛的观念引入到物理中来是一个大家都接受的事实。” 当代著名数术学者陈维辉教授将《易经》的阴阳、八卦、64卦组成的圆形图枣太极图和《道德经》里的阴阳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周行”图给合了起来,并进而统一在杨振宁的纤维丛观念之下,得到了高度的、和谐的、科学的统一。他说:“不难发现,我们把太极环以阴偶环节点打开以后,形成了一个S型螺旋,不管上下自旋,却有一定的自由度。” 由于上下两个S形螺旋,按缪毕乌斯反带就形成了一个8字的不平凡纤维丛。 这时,8字不平凡纤维丛有三个特点。 其一是:阳的部分从外而内,阴的部分从内而外,阳在外时为前进,阴在内时为后退,这是太极模型。 其二是:首先把太极开放成S形,二次把两个S形封闭成8字形,三次把8字形开放成螺旋。这就是开放、封闭、开放的三生万物。这时,三五相包,寓意五行于其中,螺旋外为五行相生,内为五行相克,土位居中,这就是三五相包原理。 其三是:三生万物。 我们把带子反接成8字后,从纵向剪开。 道生一:那么第一剪后,成为大8字不平凡纤维丛。 一生二:那么第二剪后成为两个套扣的8字型不平凡纤维丛。 二生三:第三次剪开后,形成三个8字型不平凡纤维丛。 三生万物:剪开n次,形成套扣和n个8字型不平凡纤维丛。(图二省略) 这样,把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统一在太极模型之中,这个模型就是规范场和不平凡纤维丛。〔17〕 由此,《易经》与《道德经》这两部各为5000文的哲学经典的“众妙之门”已被自然科学的金钥匙打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之源,也将面目真现,流泽万代。

⑹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什么意思解释

译文: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世间万物有阴就会有阳 ,和八卦的原理一样阴阳相合冲气,世间万物的根本就是相互融洽以为和。

就是一切事物有正有负,通过知道他的好坏,选他最有利对大家都好的一面,就是所谓的平衡学说了先说到这里。

(6)道德经与阴阳扩展阅读:

“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老子的话,其意义同中庸之道。

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方面,这阴和阳的对冲才能保持中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比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如果地面不支撑它,就会继续加速度运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是对冲的两个力,好与坏,大与小,多与少,都是对冲的意思。只有大没有小就会越来越大,不会平衡,不大不小,不多不少,就是中道。

“冲气以为和”是一个“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回归自然的时代。“和”就是合和、通和之意,也就是合为混沌状态。即超越后天的时代。这也是宇宙的再生现象。

⑺ 对老子阴阳观的理解

老子将"阴阳"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来反映世界万物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无疑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全面准确地理解老子阴阳思想的深刻内涵,不仅需要立足于对《道德经》第42章全部文字本义的合理领会,还需要联系《道德经》的其他有关章节,对老子辨证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把握。我认为,有关"道"、"一"、"二""三"、"万物"、"朴"、"器"、"有"、"无"等几个十分重要概念的含义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我们正确理解老子阴阳思想内涵的关键。

纵观人们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注释、研究和争论文章,不难看出,"道"在老子哲学中作为最高范畴,主要是指形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或构成世界万物的本体以及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一"与"朴"含义的相通许多人也都能接受,但有所区别的是,有些人将"一"或"朴"与"道"完全等同,即认为"一"就是"道"、"朴"就是"道",或"道"就是"一"、"道"就是"朴";有些人则将"一"或"朴"看作是由"道"所形成的阴阳不分、鸿蒙未辟、混沌状态的一元之气,简称"元气"。人们将"二"理解为由"元气"剖判而成的"阴气",与"阳气"也大体没有太多的异议(当然也有如高亨将"二"看作"天、地"的见解4)。关于"三",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指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二是指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5。我看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致的。"器"就是形而上的本原之"道"向下落实为形而下的世界"万物"。因此,在老子哲学中,世界被分作"二相"存在:一相是用人的感觉器官无法感知的"无形"、"无状"、"无象"的虚性存在,如"道"、灵魂、智慧、德性等,它们在哲学上一般被称作"形上存在"或"超验存在",人们对这种存在的体认和把握只能依靠人所特有的理性思维来实现;一相则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感觉器官附加科学仪器,以感性方式就能加以认识的"有形"、"有状"、"有象"的实性存在,如一棵大树、一所房子、一群牛羊、一座高山等,它们在哲学上可称作"形下存在"或"经验存在"。前者就是老子的"无",后者就是老子的"有"。因此,作为老子特有的哲学范畴,"有"与"无"主要就是指有形、有状、有象的"实相存在"(或"实性存在")和无形、无状、无象的"虚相存在"(或"虚性存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老子的"无"或"虚相存在"或"虚性存在"仍然是一种"存在",仍然为"有",和"实相存在"或"实性存在"一样具有客观性,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决不是像部分人误解的那样,老子的"无"就是"什么也没有"(Nothing)的"非存在"。

在当代大家中,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对老子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张岱年先生认为,在老子哲学体系中,"道"是其本体论的最高范畴,而"一"是"道"所产生的"最原始的统一体",亦称"朴","道"与"一"或"朴"有层次上的不同。6这种正见令我豁然开朗--原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老子对由形而上的本原"道"向形而下的万物"器"转化所必然经过的由几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复杂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完整过程的简单而抽象的描述!具体些讲,就是本原的"道"首先形成一个阴阳未分的"原始统一体",这个阴阳未分的"原始统一体"就叫"一"或"朴",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原始统一体"接着发生的阴阳剖判或分阴分阳就是所谓的"一生二"或"朴散"。阴阳既分,随即就以阴阳互根的方式形成无数"新的阴阳统一体",其中的"三"就是指由阴阳对立统一而构成的"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正是由于"新的阴阳统一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形成了丰富多姿的世界万物,这就是所谓的"三生万物"。

⑻ 求解道德经与电脑代码之间的关系

电脑中所采用的二进制代码,即0和1,与道德经中的阴阳相对应。易经中的阳表示一个长线版,阴表示二个短线。权更能形象表示,与1和0相对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指一表示一种方向,二表示阴阳或1和0 或正负,三表示天地人,天地由阴阳而产生,人也是由阴阳产生。三生万物表示天地间的万物都由天地和人产生。
道德经中有许多表示相对的理论:有无、长短、高下,善与不善,阴阳。后人主要是用在人事上。庄子对相对的解释更多、更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细更深,主要应用在物理上。
他们看到的世界和自然现象是一样的。爱因斯坦与庄子可以一比。

⑼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都成书于何时哪部成书在前阴阳五行八卦辩证这些思想是谁先首创提出的

易经 什么时候成书有争议,周朝,春秋,西汉都有说法,现代比较倾向于内不是哪朝哪代某个人独立完容成,是长期的累积发展。黄帝内经也是如此,先秦、战国、西汉都有说法。也是长期发展而来的。
道德经比较确定,应当是春秋时代,所以是这三部书里面成书最早的。
所以阴阳五行八卦这些思想谁先提出也不可考。

⑽ 道德经的疑惑

愚见 个人认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表述了老子思想中,道是万物根本的观点。这句话表述了一个数量递增的现象,而且在中国文化中,数字三,往往是虚指,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具体数字,往往代表了很多的意思,比如,三人行 必有我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
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的想法是 表述了运动的绝对性。 无极对应无 太极对应有 两仪就是大家很熟悉的阴阳 关于四相 八卦云云 我也很小白 我想说 也许老子认为 世界存在于 运动 和变化之中

热点内容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04 发布:2025-01-16 18:35:23 浏览:965
天津劳动法赔偿金额 发布:2025-01-16 18:01:14 浏览:262
法院ems骗 发布:2025-01-16 17:45:38 浏览:291
2018年道德与法治全集 发布:2025-01-16 16:55:08 浏览:455
幼儿园孩子事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16 16:27:53 浏览:590
公司法律制度归纳 发布:2025-01-16 16:22:06 浏览:767
法院文书质检 发布:2025-01-16 16:15:58 浏览:563
婚姻法同姓 发布:2025-01-16 16:00:55 浏览:955
结婚离婚适用于合同法 发布:2025-01-16 15:58:42 浏览:694
废止婚姻法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1-16 15:58:39 浏览: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