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

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

发布时间: 2022-02-14 17:10:45

❶ 刘基的《郁离子》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郁离子》,明代刘基撰。这是一部寓言兼议论的笔记体散文集,是刘伯温传世著作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是他协助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巨大功勋的思想理论宝库,被后世历代政治家誉为“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的奇书宝典;是治国安邦大智能的锦囊秘籍;也是待人处世、解决人际关系、交朋结友、革陈图新的镜鉴箴言。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郁离子》分上下两卷,共一百八十二条。每条多则千言,少则百字。“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徐一夔:《郁离子序》),其思想内容所涉及的面是相当广泛的。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外交;从思想、伦理、哲学、历史、文学,到宗教、鬼怪、神仙;从天文、地理、气象、农业,到化学、物理、动物、植物;从个人、家庭,到国家、社会,可谓无所不有。书中所提到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近二百个,各种动物近一百八十种,各种植物近百种。全书除《九难》篇外,其余各条基本上叙述一件事,阐明一个道理,以寓言故事兼发议论的形式,取譬事物,发人深思,启人悟省,长人智能,给人教益。特别在形象地揭示深刻的哲理和有关用贤、治国、待人、处世等方面的精辟见解,至今仍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郁离子》以《千里马》开篇,是颇有深意的。作者反复强调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以“千里马”比喻人才难得,对于“马则良矣,然非冀产”便置诸外牧(《八骏》)的做法,寄寓了他对元末统治者以种族、地域划分等级和按封建乡土观念用人政策的强烈怨愤之情。刘基认为,能否任用贤能,是关系社稷兴衰的大事。在《规执政》、《子余知人》、《使贪》、《待士》诸篇中,他主张用人要知人善任,量才使用,扬长避短,不求全责备,要任人唯贤。强调“君子之使人也,量能以任之,揣力而劳之;用其长而避其短,振其怠而提其蹶;教其所不知,而不以我之所知责之;引起所不能,而不以我所能尤之”(《立教》)。他指出,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可急功近利,要做长远的打算,如果“不待其成而辄伐之”、“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那幺“栋梁之材竭矣”(《种树喻》)。他还告诫人们,取士要有标准,务择有用之才,不能把“枭鸟”当做“凤凰”供养,不可寄希望于“狗偷鼠窃无赖之人”,更不能将其当做人才培养和使用(《养枭》)。简而言之,则用忠荩贤达之士,“俾之提纪纲”,是刘基重要的社会思想。 在《郁离子》中,刘基以一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精辟地阐明了治国理民等方面的社会政治观、民本观。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象医生治病那样,必须“切脉以知症,审症以为方”,“当则生,不当则死”,并指出:“道德、政刑方与法,人才,药也”(《喻治》)。“力生于德,天下无敌”(《德胜》),“仁义之莫强于天下也!”(《假仁义》二)因此,他主张国君只有施仁德于民,才能得天下、治天下。他在《云梦田》、《饮漆毒水》等篇中指出,治国首在爱民,要关心民生疾苦。倘若只“见利而不见民”,“志利而忘民”,则“国危矣”!在《好禽谏》、《晋灵公好狗》、《姑苏围》诸篇中,刘基对卫懿公、晋灵公、吴王这些不懂得治国理民之道,而只知追求享乐、宠幸奸佞的昏君、暴君,予以严厉谴责与嘲讽。在《术使》篇中,他写了一个寓意很深的故事。狙公驱使群猴每天上山采果,所得果实由狙公分配,群猴仅得十分之一,后来群猴觉醒,“破栅毁柙”,一齐逃入山林,狙公最后饿死了。从而揭穿了统治者欺骗、剥削、压迫人民,必然遭到觉醒人民的反抗,借以讽刺了统治者治民无道的后果。 刘基关于治国理民的主张和观点,虽然仍属于儒家“仁政”、“王道”之类,但充分表现了他重视民众力量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抟沙》篇中指出,“民犹沙也,有天下者唯能抟而聚之耳。”强调团结人民的重要性。他反对用“朝三暮四”之权术伎俩治民(《道术》、《畏怀》)。他还抨击了只知向民众搜刮、索取,而不知爱惜民力的做法与行为(《灵丘丈人》)。 为了使国家“长治久安”,在《虞卿谏赏盗》、《刑赦》等篇中,他主张以法治国,“立赏罚”,并且要做到“刑有必行”。要实现社会安定,必须赏罚严明,“立赏罚以劝惩善恶”,“赏禁僭,罚禁滥”。这些见解,在今天无疑仍具有借鉴意义。 在《郁离子》中,还有不少篇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对天地与人、自然与社会等问题的具体认识,从而表现作者进步的哲学观、生态观。刘基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是由物质的“气”所构成的,“夫天浑浑然气也,地包于其中,气行不息,地以之奠”(《天裂地动》)。他还认为,天地自然是可以认识的,也可以为人所用。“天无极乎?凡有形必有极”(《圣人不知》)。在《天地之盗》中,他把人们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称之为“天地之盗”,而把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榨取,称之为“人之盗”。他说:“人,天地之盗也。天地善生,盗之者无禁”、“春而种,秋而收,逐其时而利其生;高而宫,卑而池,水而舟,风而帆,曲取之无遗焉。而天地之生愈滋,庶民之用愈足。”在这里,作者积极鼓励人们合理开发利用大自然,发展生产。并且指出,由于统治者的残酷压榨掠夺,造成“物尽而藏竭”,于是“天地盗息,而人之盗起”。最后他指出解决的办法:“遏其人盗,而通其为天地之盗。” 刘基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同时也融合了道家、法家和兵家的思想观点,其中有许多朴素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并且运用这些观点解释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观察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从而阐述了许多深刻的哲理:“畜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东陵侯》)。“观其着以知微,察其显而见隐”(《论物理》)。“贪与廉相反,而贪为恶德,……匹夫贪以亡其身,卿大夫贪以亡其家,邦君贪以亡其国与天下”(《贪利贪德辩》)。诸如此类对立而辨证的观点:着与微、显与隐、贪与廉、众与寡、利与害、得与失,等等,在《郁离子》中,比比皆是。 《郁离子》又是一部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在于它继承了先秦两汉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中古代寓言的传统形式和写作技巧,发扬了韩愈、柳宗元的“杂说”体,以及晚唐讽刺小品的优良传统,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寓言兼议论的杂文体。其风格古朴雄放,锋利遒劲,而又幽深秀丽,富有形象性。清代刘熙载认为,《郁离子》是唐宋以后的子书中“穷极精奥”、“托寓万物,因浅见深”、“义理颇有实用”的一部著述(《艺概�6�1文概》)。它对后世寓言故事、杂文小品以及寓言体的短篇小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❷ 郁离子的《庄子》对《郁离子》的启示

一般认为,脍炙人口的寓言体政论散文集——《郁离子》,是刘基对蒙元王朝彻底失望、隐居青田故里而著。《郁离子》作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其创作动机与学理体系,吴从善《〈郁离子〉序》称云:“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23]刘基高弟徐一夔《〈郁离子〉序》称:“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刘基在《郁离子》未了也提到:“仆愿……讲尧舜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24]《郁离子》确是一部为后代“立言”的经世名作![25]
刘基《郁离子》的寓言体风格可谓“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26]在这点上颇似《庄子》的语言风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辞富丽、气势磅礴、感染力强。更为重要的是,《郁离子》还吸收改编了一些《庄子》的寓言来就事论理。兹举数例以说明:
《庄子·齐物论》中有“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27]《郁离子·天地之盗》篇则痛斥艾大夫“使役民”的权术,而主张“聚其所欲而勿施其所恶”的养民观,刘基以为艾大夫之术“无非朝四而暮三”,并无实质改变。[28]刘基在《郁离子·瞽聩》篇中又对“狙公赋茅”的寓言进行改写,旨在说明百姓造反起义、反抗剥削压迫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实对“有道伐无道”的汤武革命论的讴歌与赞美: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於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29]
不难看出,庄子笔下的“众狙”尚未开化,处于蒙昧愚钝状态,“狙公”与“众狙”是一种饲养与被饲养的关系;刘基笔下的“众狙”已经摆脱愚昧,要求获得自由、新生,实即对反抗压迫、造反革命精神的一种肯定。
《庄子·逍遥游》有“蟪蛄不知春秋”的例子,[30]意指生命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郁离子·螇螰》篇称螇螰“冬春不知也”,[31]显然源于《庄子》,因为“螇螰”即是“蟪蛄”,即一种寿命很短的蝉。《庄子·秋水》有“鸱得腐鼠”句,[32]《郁离子·神仙》篇则有“鸱鸮之见人而吓也”[33]的引用。《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34]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向我们阐释了“无用之木”之“不夭斤斧”的道理。刘基在《郁离子》中也有征引“樗以恶而免割,娄瓜以苦而不烹”[35],也是同样的事理。
除却《郁离子》,刘基的众多诗文中也有许多《庄子》痕迹。《杂诗四十一首》中“大鹏抟扶摇,斥鷃笑蜉蝣”即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斥鷃与蜉蝣的故事。刘基《樵渔子对》藉“隐者之口”说明了老庄道家“全身避害”的“中心问题”:“贵贱,命也;穷通,时也。是以鷃雀不思霄汉之翔,麋鹿不羡攀援之能,故能全其身。”[36]刘基这里引用《庄子·逍遥游》篇中之“鷃雀”与《齐物论》中之“麋鹿”的原型,来说明如何“全身”的法则。《庄子·齐物论》有庄周梦蝶的典故:“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37]而“物化梦蝶”也是晚年刘基的渴望,刘基有多首“梦蝶”诗作,比如《睡起》诗“病身只与睡相宜,觉来却怪庄周蝶”,[38]《秋兴》诗“谁遣庄周化蝴蝶,不胜憔悴为花愁”句,[39]就说明了这一点。
《庄子·应帝王》还有“七窍出而浑沌死”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40]庄子笔下的“混沌”喻指一种因循自然、无知淳朴的婴儿状态。刘基古乐府诗《上云乐》中的“老胡”形象就取材于《庄子》:“西天老胡名文康,自从盘古到今日,不老不少,气体充实如婴孩。性情和易颜色好,恰似初酿匐萄醅。激之而不见其怒,挠之而不见其咍,甘之而不见其喜,苦之而不见其款。所以于物无所忤,于人无所猜,于事无所碍,于艺无所能,不生不死在人世。”[41]“老胡”自盘古开天辟地以降,日常起居生活一直处于“混沌无孔窍”的状态中,对身外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皆“不识”,与世无争,“不生不死”。这个“老胡”形象实际上就是庄子笔下的“混沌”的翻版。

❸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志莫大乎以天下养。的释义

释义: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 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出自:战国 孟子《孟子·万章上》

原文选段: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永言孝思,孝思惟则。’

释义:

孝子最大的孝,莫过于使父母尊贵;使父母尊贵的最高标准,莫过于用天下奉养父母。做了天子的父亲,这是最尊贵的地位了;用天下奉养父亲,这是最高的奉养了。《诗经》 上说: ”永远行孝道,孝道就是法则。

(3)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扩展阅读

孟子继承了孔子对“孝”的学说,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孝”他也有与孔子相似的观点。孟子认为曾元只是在奉养父母的嘴巴和肠胃,算不上真正的孝子,而像曾子那样奉养父母的心志,才是真正的孝子。可见,只是从物质上赡养双亲,那还只是孝养,不是真正的“孝”,只有怀着爱心恭敬有礼地去赡养双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孝”。

在孟子看来,“孝”亦是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仁之实,事亲是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绝不止于侍奉父母,而像是一颗种子,从这颗种子能生长出仁、义、智、礼这四个非常重要的枝干来,而一个人有了“孝”,又具备了“仁、义、智、礼”,便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了。

本篇里,孟子除了阐明圣人以孝事亲的涵义之外,还谈到了对“天”的一些看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五、六两章中。“天”本是一种自然之物,在先祖的崇敬与想象之中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

无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儒家内部的传承演变来看,“天”的含义都是十分复杂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不如各自体会,无须多言。孟子的学说中,“天命观”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他更为关注的是人力所及范围内的追求,但对人力之外、天命所在的部分也并不是毫无感触的。

❹ 《郁离子刘伯温》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郁离子》序徐一夔《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 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 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
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及 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之谓也。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公讳基,字伯温,栝苍人。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已而南北绎骚 绎:连续不绝
B. 孙、吴之阴谋阴谋:暗中策划
C.俾为之序 俾:使
D. 因不让而序之 让:推让,推辞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 出是书以见教
B.而不失乎正 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
C. 俾为之序 皆以公不大用为憾
D. 其说诡于圣人 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4分)
(2) 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4分)
9. 作者从哪些方面赞扬了《郁离子》?请简要概括。(4分)

试题答案:

6. B (阴谋:用兵的谋略)
7. B (A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B项都表转折。C项替/当作,作为。D项介词,比/介词,在)
8. (1) 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以……为本),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每句1分)
(2) 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还是弃置不用,关系到天下和国家兴衰(缘故),那么这本书,难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吗?(每句1分)
9. 作者才能方面,刘基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气度超群;作者的写作目的方面,作者因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发愤著书,以期后人以此参考,达到治世;书籍价值方面,内容广博,思想深邃纯正,雄辩有力。(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郁离子》,是诚意伯刘基在元末时写的书。刘公的学问足以探究天、地、人的奥秘,学识足以通晓所有事物的情状,气足以改变军队的首领,以此评价自己,在天地之间卓然不群,自认为与古代的豪杰相比并无差别。二十岁,已经获得进士第,有志于推崇君主庇护百姓。在那时,国君不多思念考虑天下,任用官员也不认真选择,事情按惯例处理,(有才能的人)闭着嘴不能有所作为。不久南方北方相继发生骚乱,刘公慷慨激愤有安定天下的志向。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正致力于出兵作战,授予他参赞的职务,而刘公急欲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多次提出建议,都是挽救时局的长远之计。但当时的执政者因循守旧并乐于苟且偷安,建议都被压制不被实行。刘公就弃官离开,隐居在青田山中,发愤著书。这就是《郁离子》写作的缘由。
郁离是什么?离是火,有文采的样子,使用它,文章就文采兴盛,国家就会达到太平治世。这本书一共十卷,分为十八章,散列为一百九十五条,多的有上千字,少的有上百字。书中详 细谈论了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谨慎处理微小的细节、修缮法纪、不求近列、推崇规劝、侦察敌情、审视形势、任用贤才、治理百姓,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 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有激愤的言论。文章包容万物,彻底消解各种疑惑,辩论的文辞富丽,比喻工巧,又不背离正道。快速阅读这书的时候,书中的锋芒令人敬畏,就像太阿剑离开剑匣,好像不可把玩。慢慢思量,书中的道理正确,言之凿凿如同治病的药物,确定无疑如同疗治饥饿的不可缺少的五谷,哪里像管仲、商鞅的功利之说,申不害和韩非的刑名之术,张仪、苏秦的游说之术,孙武、吴起的用兵谋略,他们的学说都违背圣人(的思想),追求高超的谋术,却不认为自己不正确!
看这本书的人,都把刘公(之前)不被重用当作是遗憾的事,怎知天意在此,要将天命给予新朝呢?皇帝兴起,(刘公)最终完成伟大的谋略,辅佐皇帝,时运昌隆。等到论功行赏,裂地分封,最终接受五等爵位,与开国的元勋大臣,享受丹书铁券的荣光,永享美好,这难道不荣耀吗?《传》上说:自己国家的人才不被任用,就可能被敌国使用。这就应该说的是刘公吧。刘公写这本书,本来寄望于后世使用它,怎料到会亲身实践?虽然如此,刘公的功业都体现在这本书上,这是元朝失败的原因;刘公的书(里面的思想)被运用于事业中,这是我朝兴盛的原因。哎!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还是弃臵不用,关系到天下和国家兴衰,那么这本书,难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吗?
我早年曾经在刘公处接受教导,后来在金陵官寺拜见过他,他拿出这本书来教导我,我吃惊于前所未见,遗憾于不能完全掌握这本书的要领。现在刘公已经死去,他的儿子仲璟担心这本书散失,因为我与刘公有跟从学习的关系,让我为这本书作序。但我哪敢为刘公的书写序啊?只是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本书上,也是很荣幸的事,所以就不推辞为之写了这篇序言。刘公讳基,字伯温,是栝苍人。像他详细的言行,官职功勋的等第,都详细记录在国史里,这里就不详细记录了。
洪武十九年冬十一月,弟子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❺ 郁离子文言文的启示

一般认为,脍炙人口的寓言体政论散文集——《郁离子》,是刘基对蒙元王朝彻底失望、隐居青田故里而著。《郁离子》作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其创作动机与学理体系,吴从善《〈郁离子〉序》称云:“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23]刘基高弟徐一夔《〈郁离子〉序》称:“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刘基在《郁离子》未了也提到:“仆愿……讲尧舜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24]《郁离子》确是一部为后代“立言”的经世名作!

❻ 《斗牛而废耕》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原文:

卫懿公好禽兽,见牴①牛而说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谏曰:“岂可!牛之用于耕而不在觝。觝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觝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觝,农官强能禁。

译文:

卫懿公喜欢动物,见到斗牛就很高兴,给那些放牛人的俸禄同一般官员一样多。宁子规劝说:“不能这样。牛的用途在耕田,不在斗牛,那些牛都去斗牛,耕地就必定荒废。农耕,这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荒废呢?我听说有这样的话,做官的不因私欲妨碍百姓。”卫懿公不听。

于是卫国好斗的牛,比耕牛的价格高十倍,放牛的人都放弃了农耕而训练牛抵角,农官都难以禁止。

评语

牛的天职在于耕田,牛废耕而抵角,不司其职弃本逐末,只能民穷国危。该典故告诉我们使物用人应用所长,避其所短,否则废事失职,必然天下大乱,陷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出处:

《郁离子》·《好禽谏》

作品赏析:

《郁离子》,乃元时诚意伯刘公愤然辞官,隐居于山林四野所著之书。离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

书总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包罗万象,明察秋毫,长于奇辩,工于句式,诸多巧喻,趣解说教之沉闷,使获婉转顿悟之喜,喟然慨叹其思其智。

❼ 三国演义

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

2: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列,把列出的六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驳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列)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祁山
东和: 东吴
收二川: 东西二川
七擒: 孟获
北拒: 曹魏
排八阵: 八阵图

10:结合《易中天品三国》和《三国演义》,谈谈你对曹操这个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有政治和军事头脑,尽用贤才,但为人疑心较重

❽ 文言文郁离子序所在试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思维深得道家思维的精髓。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一般认为,脍炙人口的寓言体政论散文集--《郁离子》,是刘基对蒙元王朝彻底失望、隐居青田故里而著。《郁离子》作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其创作动机与学理体系,吴从善《〈郁离子〉序》称云:"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23]刘基高弟徐一夔《〈郁离子〉序》称:"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刘基在《郁离子》未了也提到:"仆愿……讲尧舜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24]《郁离子》确是一部为后代"立言"的经世名作![25]
刘基《郁离子》的寓言体风格可谓"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26]在这点上颇似《庄子》的语言风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辞富丽、气势磅礴、感染力强。更为重要的是,《郁离子》还吸收改编了一些《庄子》的寓言来就事论理。兹举数例以说明:
《庄子·齐物论》中有"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27]《郁离子·天地之盗》篇则痛斥艾大夫"使役民"的权术,而主张"聚其所欲而勿施其所恶"的养民观,刘基以为艾大夫之术"无非朝四而暮三",并无实质改变。[28]刘基在《郁离子·瞽聩》篇中又对"狙公赋茅"的寓言进行改写,旨在说明百姓造反起义、反抗剥削压迫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实对"有道伐无道"的汤武革命论的讴歌与赞美: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群狙於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於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29]
不难看出,庄子笔下的"众狙"尚未开化,处于蒙昧愚钝状态,"狙公"与"众狙"是一种饲养与被饲养的关系;刘基笔下的"众狙"已经摆脱愚昧,要求获得自由、新生,实即对反抗压迫、造反革命精神的一种肯定。
《庄子·逍遥游》有"蟪蛄不知春秋"的例子,[30]意指生命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郁离子·螇螰》篇称螇螰"冬春不知也",[31]显然源于《庄子》,因为"螇螰"即是"蟪蛄",即一种寿命很短的蝉。《庄子·秋水》有"鸱得腐鼠"句,[32]《郁离子·神仙》篇则有"鸱鸮之见人而吓也"[33]的引用。《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34]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向我们阐释了"无用之木"之"不夭斤斧"的道理。刘基在《郁离子》中也有征引"樗以恶而免割,娄瓜以苦而不烹"[35],也是同样的事理。
除却《郁离子》,刘基的众多诗文中也有许多《庄子》痕迹。《杂诗四十一首》中"大鹏抟扶摇,斥鷃笑蜉蝣"即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大鹏、斥鷃与蜉蝣的故事。刘基《樵渔子对》藉"隐者之口"说明了老庄道家"全身避害"的"中心问题":"贵贱,命也;穷通,时也。是以鷃雀不思霄汉之翔,麋鹿不羡攀援之能,故能全其身。"[36]刘基这里引用《庄子·逍遥游》篇中之"鷃雀"与《齐物论》中之"麋鹿"的原型,来说明如何"全身"的法则。《庄子·齐物论》有庄周梦蝶的典故:"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37]而"物化梦蝶"也是晚年刘基的渴望,刘基有多首"梦蝶"诗作,比如《睡起》诗"病身只与睡相宜,觉来却怪庄周蝶",[38]《秋兴》诗"谁遣庄周化蝴蝶,不胜憔悴为花愁"句,[39]就说明了这一点。
《庄子·应帝王》还有"七窍出而浑沌死"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窃,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窃,七日而浑沌死。"[40]庄子笔下的"混沌"喻指一种因循自然、无知淳朴的婴儿状态。刘基古乐府诗《上云乐》中的"老胡"形象就取材于《庄子》:"西天老胡名文康,自从盘古到今日,不老不少,气体充实如婴孩。性情和易颜色好,恰似初酿匐萄醅。激之而不见其怒,挠之而不见其咍,甘之而不见其喜,苦之而不见其款。所以于物无所忤,于人无所猜,于事无所碍,于艺无所能,不生不死在人世。"[41]"老胡"自盘古开天辟地以降,日常起居生活一直处于"混沌无孔窍"的状态中,对身外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皆"不识",与世无争,"不生不死"。这个"老胡"形象实际上就是庄子笔下的"混沌"的翻版。

❾ 读明史时,哪些人物或事件让你印象深刻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除了明初和明末,最关键的一位人物,便是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京师三大营在内的明朝精锐全灭之后,力守北京,拒绝南迁的兵部尚书于谦同志,不是郭德纲的搭档。

❿ 郁离子的徐一夔

《郁离子》序
《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
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之谓也。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公讳基,字伯温,栝苍人。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热点内容
中级会计职称经济法基础视频 发布:2025-02-05 06:48:34 浏览:692
异世界法官 发布:2025-02-05 06:05:19 浏览:292
道德底线开头 发布:2025-02-05 05:55:37 浏览:101
刑法的无奈 发布:2025-02-05 05:43:55 浏览:244
青少年法律知识感悟 发布:2025-02-05 05:27:27 浏览:737
法律硕士公派出国读博 发布:2025-02-05 04:33:25 浏览:832
刑法二百一十条 发布:2025-02-05 04:18:29 浏览:512
方涛律师 发布:2025-02-05 03:29:28 浏览:288
法院审执运行 发布:2025-02-05 03:26:23 浏览:366
icu护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05 02:19:18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