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什么是道德自觉

什么是道德自觉

发布时间: 2022-02-15 01:07:37

1. 什么是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1)什么是道德自觉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2. 什么叫做道德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必须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对人群来说,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不具备法律的能力。有的话就只能是在人们的道德水平与法律结合而成为最终形态——法律。那也就不是纯粹的道德了。或者是个人的坚定的道德品质,也许勉强可看作最好的阵地。

3. “道德”的定义是什么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3)什么是道德自觉扩展阅读

在历史和生活里,迫于道德压力而“自杀”者并不少见。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作保障的。道德的传承也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劳动和创造,以致分门别类地产生各自的要求和水准。——选自叶千华《心灵夜语》第348页“浅说道德法律爱情”。

“道德”离开了人类的群体性“公共”活动,也就不成其为“道德”。 “道德”是针对“人类整体”而言的; “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针对各个国家内部的政府、政党、行业、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体”而言的。

耿阁认为:“若能较为全方位系统的彻悟老子的思想理论的话其结论大慨(这里只能用“大概”一词)就是这样的,即:“说到永恒的这个“道”它常常是以与同时无间的德无间结合的方式表现为“有大行大为”的这个大德的道德之功能的同时而既所本然又所必然的所能达到的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可为的那种地步或之境界的。”

这一句话的意思说的是:“道”和“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道”和“德”之间是一体的。“道”和“德”之间是不可分割的。“道”和“德”之间是整体无间的。无道是无德的。有道是有德的。无德是无道的。有德是有道的。“道”和“德”之间是“无间整体”“整体无间”之一体的。

4. 人如何成为道德自觉的人

首先你要做个好人,严于利己,做个好修养的人。。。。。。。

5. 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的什么来维持的

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来维持是不现实的,其实道德的本质就是活在这个世上约束人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人们都会有一个面子,不会去做违反道德的事情。

6. 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发自内心的约束!

“制度要严,执行要柔”,这是当前中小学校在制订与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时的主要问题。于是,国家有《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各地教育部门有补充规则,每个学校有成文的校规,每个班级还有名义上集体制订、实际体现了班主任意志的“班级公约”……那么会不会有学校印制一本《学生行为规范集》分发到班级,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时,为公正而认真查阅找到确切依据,继而有据可依规范学生的行为?

每次“德育运动”之后,总会产生一批根本不必要的规则,成文后就再也不肯舍去。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制订,都是一厢情愿地根据“灵魂塑造的理想方式”由执行方来作出,却从来不问问“被规范者”有什么想法,是不是同意这些规定。而对于后来者,往往学习规则是唯一感受德育运动成果的途径。推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仅停留在制订、悬挂、执行这些僵硬的制度行吗?

有个农村小学,班级中班干部主要的职责是督促全班每个同学把20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背得一字不漏,而且班干部带头背,其他同学到他那儿背。负责德育的副校长论起此事津津乐道, “《规范》不记于心中,何成规范?”乐道之余她却苦于忙于一天的卫生指导,是《规范》还是“规范”?光有《规范》不行,如此“规范”也不行!

什么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人发自内心的约束!

上虞市滨江小学校园里有许多温馨提示语:

草坪上:“嘘,小草在睡觉,别踩!——四(2) 周绎扬”

餐厅里:“听——谁在哭泣,那是被你扔掉的饭粒啊! ——陈子航”

走廊边:“捡一片纸屑,美了校园也美了你。—— 一(2)黄雅琪”

门卫前:“请把快乐带回家!——四(3)班祝锦璐”

……

富有诚意的温馨提示语被精心布置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时时处处给人以熏陶。这些温馨提示语,在学校发起的由全体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温馨提示语征集活动”中诞生。征集活动是本次滨江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之一。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提示语就如孩子们发自内心的道德召唤,孩子家长的道德唤醒。而我们用它布置校园,恰恰在通过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学生教育家长!

宽制度,少规则,严执行,多人文,从切实可行又不得不行的一些小事中得以体现。那么,道德情感会在内心深处得到积淀,而成为发自内心的约束。

7.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两种选择就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只燕子带不来春天,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7)什么是道德自觉扩展阅读: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8. 什么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

全国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课程代码:0370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希望选择一种理想的职业,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希望自己在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达到理想的境界,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 B )
A.生活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B.职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C.道德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D.社会领域中的理想信念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从总体上指明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规定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D )
A.爱国主义的未来目标 B.爱国主义的永恒要求
C.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D.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 )
A.爱国主义 B.集体主义
C.社会主义 D.人道主义
4.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三元里人民抗英,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浴血八年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爱国壮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
( B )
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
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
C.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
D.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说明( B )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
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6.人生观的作用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价值观
7.在人生旅途中,既可能遇到顺境,也可能遇到逆境。对待顺境的正确态度是( B )
A.麻痹大意,得意忘形 B.居安思危,自制自励
C.怨无尤人,自暴自弃 D.玩事不恭,虚度光阴
8.“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这段话的意思是( D )
A.不实现个人抱负,就不会创造社会价值
B.实现自我价值是因,创造社会价值是果
C.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不相关的
D.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
9.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道德( A )
A.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B.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
C.起源于人先天具有的某种良知和善良意志
D.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
10.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多层次的要求,包括最高层次的要求、较高层次的要求、最基本的要求。其中,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 D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C.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D.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11.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以( B )
A.个人主义为原则 B.集体主义为原则
C.实用主义为原则 D.享乐主义为原则
12.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 A )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的是( B )
A.保护环境 B.爱岗敬业
C.尊老爱幼 D.勤俭持家
1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件很美的事。”他的意思是,在爱情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 B )
A.人的姿色和容貌 B.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风貌
C.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需求 D.人的金钱、权势和社会地位
15.个人的言行合乎社会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举止端庄文雅。这是良好个人品德中( C )
A.敬业好学的表现 B.正直无私的表现
C.文明礼貌的表现 D.勇于进取的表现
16.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活动,称为( D )
A.道德发展 B.道德认知
C.道德规范 D.道德修养
17.“四有”是社会主义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下列关于“四有”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C )
A.有理想、有智慧、有文化、有纪律 B.有理想、有道德、有意志、有文化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D.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有纪律
18.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 C )
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
19.人们进行法律行为所必须遵循或履行的法定时间或空间上的步骤和形式,称为( B )
A.法律程序 B.法律适用
C.法律执行 D.法律运行
20.在下列各种规范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是( A )
A.法律规范 B.政策规范
C.道德规范 D.宗教规范
21.法是一种带有价值判断的行为规范,是评判、衡量他人行为合法性的标准。这体现了法的( A )
A.评价作用 B.预测作用
C.教育作用 D.制裁作用
22.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一国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称为( D )
A.法律体系 B.法律渊源
C.法律部门 D.法律规范体系
23.下列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属于程序法的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24.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各级人民法院属于( C )
A.立法机关 B.执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法律监督机关
25.因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人身伤害的案件,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是( B )
A.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推定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无过错责任原则
26.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 C )
A.多党合作制 B.社会主义公有制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行政机关依法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属于( C )
A.非行政行为 B.具体行政行为
C.抽象行政行为 D.行政执法行为
28.民法根据权利主体是否为物的所有人,将物权划分为完全物权和不完全物权。下列民事权利中,属于完全物权的是( C )
A.质权 B.抵押权
C.所有权 D.留置权
29.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的主体是( B )
A.当事人 B.人民检察院
C.上级人民法院 D.最高人民法院
3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是( D )
A.原告 B.被告
C.第三人 D.诉讼代理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ABCD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2.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 ABC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33.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ABD )
A.自我评价客观
B.善于与别人相处
C.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不能自拔
D.具有自我调节以适应自身及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34.把诚实守信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ABC )
A.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
B.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C.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D.诚实守信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最高层次要求
35.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有( ABCD )
A.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B.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C.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D.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条件
36.现代社会进行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ABC )
A.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B.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C.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D.坚持“慎独”,不与他人发生交往
37.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除此之外,全新的国家安全观还应当包括( BCD )
A.人身安全 B.经济安全
C.科技安全 D.文化安全
38.下列选项中,属于法的规范作用的有( AB )
A.指引作用 B.制裁作用
C.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D.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39.法律公布以后,还涉及法律完善的问题。法律完善的形式包括( ACD )
A.法律解释 B.法律制定
C.法律汇编 D.法律编纂
40.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基本原则的有( ABCD )
A.人民主权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D.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见书 )36页
42.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科学、高尚的人生目的? 63页
43.简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20页
44.简述依法治国的内涵与基本要求。 166页
45.简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243页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9页
47.联系实际论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如何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17页

9. 什么是道德

行为5规范意义b上a的道德定义n 定义w3:由个i体自我意识为8起始,引4影到群体当中3,形成的《精神》《语言》《行为8》宏观性微略统一g,即为0道德。 定义l2:道德就是脱离人m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d的社会属性。( 这里说的人a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 道德应该是合于j天d理的行为8规范。由于f人e类的智慧可以2掌握自然天u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m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o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x提高。 定义d6:道德是一a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o们共同生活及j其行为4的准则和规范。不c同的时代、不w同的阶级有不p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w种道德是永恒不a变的。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0”一s起谈及l,良心4是指自觉遵从2主流道德规范的心3理意识。 道德不v是天y生的,人e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q的宣传教育及h社会舆论的长2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定义p0:道德,指衡量行为0正当与v否的观念标准。一n个i社会一m般有社会公5认7的道德规范。只涉及u个v人h、个g人o之p间、家庭等的私人s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p社会公8共部分0的道德,称为2社会公8德。 道德和文8化6有密切6关系,有些时代又r打上p意识形态的烙印。人m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f过,不v同的时代,不s同的社会,往往有一n些不h同的道德观念;不h同的文0化5中2,所重视的道德元h素及b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a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e相远”,同样一r种道德,在不e同文4化2社会背景中7的外在表现形式、风5俗习u惯往往也c相去甚远。 以1下w原词条释义i仅3仅3是对行为1规范意义x上k的道德的一n种理解: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5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5规律,人d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k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t能健康和谐、人p才j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g会长2足存在。 德:的本意为1顺应自然。社会和人a类需要发展。在不b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t,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n的事业。 也l是遵循不x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2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z类能长1久y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u到一j起就是道德,人y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我从820世纪20年代开n始查找道德的定义v,没有很恰当的解释,经思考、请教好多前辈,终于i得到以1上j结论,拿来共同教育后人f。 道:道就是明事理。 德:德就是付出。 道+德:笼统的讲就是有素质。 实质上o,人n之u初,性本善,也d就是说人s一f生下l来只有本能(有不c少6本能会危害其他人m的生存),而不j知约束自己x。所以3,所有人i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0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v的本能中0企图伤害他人a等对人c类社会有大e的危害的方3面;所以2,需要内4在约束(也p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1虽不e违法,但亦会对他人i(甚至是人v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4。 所以3,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b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e一j生下g来就有以7任何方6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j道德”),道德也o就是继法律之v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d这种伤害的工w具。编辑本段道德的主要功能 一e个a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n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g不j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m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d个b方4面的主要功能:认8识功能 道德是引1导人z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r们认0识自己w,对家庭、对他人u、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q务,教导人g们正确地认2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6而正确地选择自己f的行为5和生活道路。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y生活在社会中7总要和自己a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 此,不t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2俗习m惯、内3心1信念等特有形式,以1自己m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p人l们的行为0,指导和纠正人e们的行为2,使人t与s人i之g间、个v人x与y社会之i间关系臻于h完善与p和谐。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s奋进的引7路人k。它培养人w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8,树立正 确的义p务、荣誉、正义a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4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k。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1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a种巨3大c的社会力x量和人e们内6在的意志力p量。道德是人j 以5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o种方6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6“善”与a“恶”而实现。平衡功能 道德不l仅0调节人s与w人i之e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a与i自然之q间的关系。它要求人r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3。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8德之r一l,它能教育人d们应当以7造福于d而不m贻祸于p子e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3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0远利益出发,开l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3对自然环境的人r为8性的破坏,平衡人j与d自然之f间的正常关系。 zャむhnХuОs↓r侉tuОce⊙∏

10. 什么是人们出于内心信念,道德价值观念的自觉活动

道德实践。
指由人的实践理性或实践——精神支配下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出自人的良心等内心信念、道德价值观的一种自愿、自决和自择的行为。 道德实践主要由道德行为、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组成。

热点内容
法律硕士公派出国读博 发布:2025-02-05 04:33:25 浏览:832
刑法二百一十条 发布:2025-02-05 04:18:29 浏览:512
方涛律师 发布:2025-02-05 03:29:28 浏览:288
法院审执运行 发布:2025-02-05 03:26:23 浏览:366
icu护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05 02:19:18 浏览:200
民法哲学研究 发布:2025-02-05 02:09:11 浏览:464
注会备考攻略2020经济法 发布:2025-02-05 01:37:32 浏览:409
吉安市安福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5 01:30:40 浏览:65
深圳律师合作 发布:2025-02-05 01:02:09 浏览:147
经济法自考论文选题 发布:2025-02-05 00:39:48 浏览: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