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人处事
1. 《道德经》和《论语》哪个在我们为人处世中用处大
我以为应来该是论语罢。
《论源语》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集。学生问孔子老师一些问题,孔子来回答,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讨论问题,发表一些意见,汇集起来。所以也叫做孔子思想,以及他的弟子们发挥老师思想的一个言论集,随时记录下来的。孔子是春秋末期人,他逝世之后,弟子们将平时听讲的东西汇集起来,汇集起来之后就是听讲的记录了,古代给它一个名词,叫“论”。我们今天有论文、论说,将这些言论集中起来,就叫做“论”。学生们系统的整理孔子平时的话,学生也发挥孔子思想,大体上孔子逝世之后,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整理出一个定型的东西
2. 《道德经》中那些段落在为人处事
古文:
(殖)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之□,□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 (骄),自遗咎也。功述(遂)身芮(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释意:
持续不断的去盈取利益,
不如只拿到自己须要的,即抽身而退
时刻锐气外露的搏取,
其势必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珠宝满堂,
你不会时刻都守着这些珠宝,也不会长期的拥有这些珠宝,
(人生百年,也如过隙白朐般的短暂。)
拥有太多的富贵会让人骄傲,不知道什么是珍惜,
反而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隐患。
有所成就之后,就该时实退守,
以修养身心,即是天地长存的道理。
题外话
君子三戒
孔子曰:“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纵欲能伤残身体,成为不可恢复的病伤,将来成家了,有本事也使不出来了;
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一争斗就很容易出命案,这大好人生就枉费了;
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现在的高官,是越贪越贪,钱多的都没处放,放卫生间里面。”
3. 道德经为人处事的名言
一、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二、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三、持而不盈、富贵不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四、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六、报怨以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七、守柔贵雌的大智慧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八、看破祸福相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九、要重视'无'的价值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做事情不要怕别热嘲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十一、六亲不和,才会有孝慈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二、静中有大智慧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十三、做事情要懂得'正'和'其'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十四、如何做成大事、做难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十五、最好的领导是怎样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十六、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十七、与人而愈有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十八、成熟是一种光而不耀的境界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十九、修道要作减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二十、不自私,才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 《道德经》中有哪些关于为人处事的哲学思想
如果要找出一本代表中国哲学的书籍,那非《道德经》莫属。古希腊人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我认为哲学是一门理论学,是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心理活动等做出合理解释的学问。中国古代很少对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进行探究,因此导致哲学没有形成体系。不过,道家却是一个例外。以《道德经》为例,道家学派以“道”为出发点,提出了自己的本体论、辩证法和方法论,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哲学框架。虽然后世未能在这个框架之下继续深化,但道家的哲学观毕竟对中国古人的思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了中国人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专门来说说《道德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一,道是世界万物运行的规则,应该顺应自然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世界万物的运行必须遵循“逻各斯”,这个“逻各斯”也就是世界万物的最高规则。在中国,也有类似于“逻各斯”的词汇,那就是“道”。中国古人将自然界万物运行遵循的总规则称之为“道”,大自然的规则就是“天道”,人类社会的规则就是“人道”。道既然是规则,那就是一种非实质的,是超脱具体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如此。
孔子见老子
这种明哲保身的思想,也给中国人带来了保守的思维。中国人常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枪打出头鸟”等谚语。在专制社会残暴统治的古代,人们缺乏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力,因此总是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才能让自己过得安稳。《道德经》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些观点反映了古人十分缺乏安全感,只能选择忍让。因此,《道德经》和中国人的性格是相符合的。
5. 关于老子的为人处事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他自己的生平,即充满疑向和矛盾,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先秦的老子就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世莫知其然否。真有点如传中孔子所形容:“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条人间的龙出显隐灭,难以捉摸,“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养乎阴阳。”孔子犹如此感觉,何况常人!
当然,从司马迁的记述中看,他是倾向于第一位老子李耳。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就是著作《道德经》的圣人老子。至于老莱子、太史儋,似当为老子之传人。
《道德经》的作者之所以被称为“老子”,大概首先是因为他年老,长寿。孔子曾说:“窃比我于老、彭。”古传彭祖寿高八百,老子又是多少岁呢?司马迁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三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看来他为长寿者当属无疑。汉郑玄注《礼记·曾子问篇》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国外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因为“老”而得称。例如卡尔登·海士和汤姆·蒙说:“老子是老哲学家的意思。”他们强调老子“少私寡欲”,抑制生理欲望和感官快乐的思想,与老年心理状态有关,“在这些意义中,老子或者可以承认他自己与下一世纪的佛陀,或斯多噶学派的罗马皇帝卡斯奥理略是不谋而合了。”(1)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人间接翻译《老子》的时候,也常用“东方老人”一词来传达与这个世纪许多想法相沟通的中国思想。(2)从文化人类学看,岁数的大小跟经验和智能被认为成正比例。韦尔斯曾从幼猿害怕老猿开始追述人类对“长老”的恐惧和崇拜。他说,在人类的婴幼期,这是一种必要的进步。“对长老的畏惧是智能的开始,在原始蹲所里的幼年人是在这种畏惧中长大的,凡是和长老有联系的东西可能都是禁物,任何人都被禁止去接触他的矛或坐在他的椅子上。”(3)这个最古老的传统延续了很久,直到今天还可能感受到它的余烈,如老龄崇拜有时会转化为“资历崇拜”,而加倍地发挥它的威力。
梁启超先生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义着手,指出原始社会的“巫史”多由耆老担任,而古史多以史诗、传说形式出之。他说:“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属或一部落也,其部族之长老,每当游猎斗战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藉草,纵谈己身或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听者则娓娓忘倦,兴会飚举。其间有格外奇特之情节可歌可泣者,则蟠镂于听众之脑中,湔拔不去,展转作谈料,历数代而未已,其事迹遂取得史的性质,所谓‘十口相传为古’也。史迹之起因,罔不由是。”(4)据《后汉书》、《华阳国志》所载,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耆老”,他们是各个部落的长老兼巫师,享有很高的威望与权力。如前所言,原始民族重视经验,重视传统,所以尊重老人,巫师酋长多由老者担任或充任顾问。此外,一些民族还禁止直呼老者的名字,如鄂伦春人对老人非常尊敬,“在老年人面前是毕恭毕敬的,同老年人说话要恭顺。呼唤老年人时常要使用尊称,晚辈绝对禁止直呼老人的名字。”(5)这种不称老者名字的禁忌给我们以启发,有可能是老子的晚辈和后学为了保守其尊长的名字姓氏,而以“老子”作为他的尊称,以至哲人隐奥,名姓若无,让后人不知其从。
此外,或有谓其本姓即“老”,如廖海庭说:“先秦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余可类推。独老子姓李,不曰‘李子’而曰‘老子’者,‘老’‘李’一声之转,‘老子’犹‘李子’也。”(6)高亨先生亦曰:“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周秦旧籍,若庄、荀、韩非、《吕览》、《礼记》、《国策》等,于孔、墨大师皆举其姓,独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明见老子原姓老矣。”(7)关于老子的生平,司马迁说他曾担任过“周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王室的典籍。《庄子·天道》亦有类似的记载,谓孔子欲西藏书于周室,子路告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这里所说的“免归而居”,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见周之衰,乃遂去”之事。这大约就是公元前516年前后的事情。由于这段时间战乱不休,周室动荡,王室典籍也被弄到了楚国。老子的“征藏史”也做不成了,因此免而归居故里,从此由“史官”步入“隐士”的生涯,成为我们历史上道家学派的鼻祖。
6. 不会为人处世,可以学习《道德经》中的哪些智慧
不要争权夺利。不要过于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会使你的心境更加开阔,也会让别人更加喜欢你。
7. 道德经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版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权要来源。《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8. 道德经里关于为人处世的部分三观正吗,如何读懂第七十二章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文学著作,也是契迄今为止在国外被翻译成诸多文字最多的一本书。《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名人老子所作,在这本书中包含了道德,文化,修养,宗教,哲学,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道德经》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彩的一笔。在这本书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为人之道,为臣之道,为君之道。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其精湛的道理,所以这本书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想要读懂第72章,就要设身处地的把自己代入到文章当中。因为第72章讲述的是君王的治国之道,所以,就要把自己当成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百姓,或者把自己当成是这个国家的君主。读这本书不能光看其表面意思,要往深了追究它更深层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