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性也

道德性也

发布时间: 2022-02-15 12:15:20

1. 性与道德

现在也逐渐被接受了啊,现在谈恋爱的有几个没有性行为的呢

2. “天”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也是道理性的意义,这是哪一家的观点

这是儒家的观点。

在儒家,“人”是一个道德性存在,而“天”则是人的道德性的提升内与折射,从而亦有道德性的意容义。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目的在于从形而上的高度确证人的道德原则或道德生活的当然与必然。儒家的“性命”说,集中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根本意旨。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易传》提出“天道变化,各正性命”。“性”乃人之所以为人者,亦即人的道德本性,在内容上主要指仁义诸德,它上达天道,与天道为一。

从孔子始,儒家都讲“天”或“天命”,但儒家很少真正相信有与人相对待的人格神存在。所谓“天命”,并不是说上帝命令人如何如何,或说上帝以自己之性而赋予人,而是说,人性是天道命之于人而使人成为一个道德性存在。



(2)道德性也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的特征

1、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2、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3、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4、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5、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3.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继续阴阳之道而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万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义。

出自:远古至汉代《易传·系辞传》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译文:

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继续阴阳之道而产生宇宙万事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万物的是天命之性,亦即道德之义。有仁德的人见此性此道,即认为是仁,聪明的人体察此性此道,就认为是智。百姓日常受用,遵循此道此性而各遂其生,而不知晓,所以君子之道能含盖万有,为万物之根,而知之者却很少呀!君子之道(即易道)显现之仁道,是可以见之于实行的。

蕴藏之以致用,是可以舍之则藏的。能鼓动万物的生机,而不与得天子之位的圣人同其忧思,可以树立盛明的德行,伟大的事业是多么的完美呀!

作品介绍:

《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传》或《周易·系辞》。它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4. 道德两重性的出现及选择

什么是负面道德 那些是负面道德 可以讲讲么 什么又是正面道德啊 正面道德又是么哪些呢 我感觉你所说的 并不是道德 应该是主观认识标准 例如说 大部分人认为范跑跑不是负责的人 因为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 而一小部分人认为范跑跑这个做法 很正常 因为他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啊 当生命受到威胁时 谈那些大道理有什么用啊 看看你所谓的统治者怎么说的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个你应该知道吧 八荣八耻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的核心 它可没涉及这件事 你说这是正道德 还是负道德

5. “食色性也,性则色也,色则罪也,色乃生命大欲”请问这几句词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夫妻外的色就是犯罪,色是人生命中最大的欲望。

6. 性道德的基本原则

性是人的本能,但性行为是人发起进行的,应该受到道德的约束。以下是传统的性道德的7个原则:
自愿原则
性行为自主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非自愿下的性行为,是对他人的粗暴侵犯,会给被害者造成肉体和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相爱原则
男女之间发生性行为,必须具有爱情。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冲动,更主要是复杂的情感交流活动,是对对方相貌、体魄、气质、思想、品质、才华等许多方面爱慕的表现。
因此,男女之间只有在相互产生爱情的基础上发生的性行为,才是高尚的、道德的。

合法原则
男女之间发生性行为,必须建立在依法缔结的婚约基础上。
必须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履行结婚登记手续,才是合法婚姻。
隐秘原则
性生活都具有较强的隐秘性:
一是指对他人的性生活不应窥看,更不能拍照、录像加以传播(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除外)。
二是指性生活的双方,应注意隐蔽保密,在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发生性行为,或者在公共场所表现性感极强的动作,都是不道德的。
常规原则
就是男女之间发生性行为,应采用常规模式。

不伤原则
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尽管只是男女之间的事情,也会给社会带来种种后果。
如:导致生育、引起疾病传播等等。
因此,严重的传染病、精神病、性病患者,以及有遗传病的人,隐瞒其病,与健康人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的。
对后代的抚养、教育不承担义务的非婚性行为,是不道德的。
不洁性行为,往往会给对方带来肉体上的疾病,因此,也是不道德的。

勿仇原则
夫妻离婚以后,虽然不能共同生活,但是可以一起共事;不是夫妻,还是朋友;没有爱情,还有友谊。
建立这种离婚后的新型人际关系,既有利于自身的工作,又有利于抚育幼者,关照长者,这才是高尚的性道德。

7. 道德的普遍性如何理解

道德作抄为一种价值观、社会意识、文化形式、上层建筑,是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政治的历史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的,是在一定社会群体的实践中形成的。
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因此,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都是相对的,不能夸大。
普适性有时也叫普世性,在不同的民族与不同的国家,这种道德的普世性是有条件地存在道德作为群体的整体意识,在群体内具有普遍性

8. 道德的社会性是指什么

事业单位考试中道德一直是一个重要考点,其中道德的特征在近年来考试中多次出现,这就需要大家在识记道德的特征的基础之上,理解道德特征这几个方面的具体含义:

第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是指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之中。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认为买卖奴隶甚至处死奴隶都是道德的,而奴隶阶级则把反对奴隶主虐待、争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则把维护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他们道德体系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共同性。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也存在着连续性、继承性和共同性。

道德的继承性是指道德自身发展的客观延续性,它所表明的是道德上前后相承的历史关系。道德不仅具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内容,而且也包含着过去时代存在的一般内容。如“孝敬父母”这个道德规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种美德。当然,对道德的继承,不是对历史道德原封不动的保留,而是“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道德的共同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除了对立和差别之外,还存在一些不同阶级都承认的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首先,同一个时代对社会各个阶层有相同的要求。因为,在同一个社会中,各个阶级都处于同一个社会统一体中,生活在同一个经济发展阶段,有着共同的历史背景,为解决必需的衣食住行问题,全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某些共同的生活准则,这就决定了各个阶级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其次,同一历史背景下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道德有共通性。由于文化的传承性,人们接受共同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已经形成并渗透到骨子里的带有本国传统文化色彩的道德观念,如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仁”“善”“和谐”等道德观念,在中国历代都是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最后,在社会和谐中,不同的国家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但也会有相同的道德准则。国家的交往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遵守共同的准则,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如“切勿盗窃”“尊老爱幼”等就是社会里各个阶层、阶级都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现代社会中,爱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讲究公共卫生等已经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内容。

9. “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食、色,性也”这句话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孟子·告子上》中告子的观点,意思是:对于人来说,享受吃喝也好,喜欢繁华美好的事物也好,都只是人的天性罢了。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告子只说出了人有动物的相类似的特性。



孟子的观点

孟子并未驳斥告子对食和色的论述,而是强调了义也是本性,这已经很能说明儒家的观念了。

儒家首先是把仁义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把人的欲望放在第二位,但儒家并未否定人的欲望,在儒家的经典《礼记》中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温饱和男女关系,是人类最大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由此可见儒家是主张人有基本的欲望和需求的。

孔子在卫国见卫灵公和南子时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人),这句话并不该以孔子感叹人喜爱美色而不是道德更多来理解,而是从这句话里体现了孔子自己的主张。

也就是追求道德应该是和追求美好事物(即好色)的这种天性是一样的,即“人天性崇尚道德”就如同人天性追求美好事物,两者都是孔子所认可的人的天性。

10. 性道德和性伦理有区别吗

在权利和利益的关系上,哲学家们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用利益取代了权利,完全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权利问题,认为只要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即使有损于少数人权利的行为也是可以允许的;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虽然利益应当是权利的核心,但在这两者的关系上却不应当是功利主义的,而应当是道义的,是从道德权利出发的,因为根据他们的解释,在权利和利益的关系中,权利是决定性的;一个政府为了所谓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的行为是错误的。在权利与利益关系上的这两种对立观点,反映了哲学家们对权利的不同解释,但深入分析可以看到,这两种解释都是把权利和利益放到了两个极端:或者是以利益的满足来决定权利的行使;或者是以权利的实现来判定满足利益的合法性。
问题的焦点仍然是,究竟把权利看作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确立的西方社会和国家理论,基本上是把个人看作社会和国家构成的基础,个人之间由契约组成的社会也不能因为社会的某种需要而完全牺牲个人的权利;如果个人为了集体的或社会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权利,也必须是出自个人的自由意愿,而决不能是外在力量迫使的结果。这种基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理论始终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传统,也构成了自由主义的强大理论根据。但在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统受到了来自社群主义的严重挑战,对个人权利的绝对维护遭到了社会和国家作用的质疑,出现了在权利问题上根据社会共同体的最终确认。
社群主义的思想背景被看作是来自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思想传统,但另一个思想来源也开始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这就是来自东方思想传统中的社会和国家理论。的确,儒家传统强调了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把大家和国家看作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主要因素。但儒家思想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制度,君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这种关系显然不是西方契约论所确立的平等关系。所以,在这种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理论就只能是以“朕即国家”为模本的主奴思想,因而无法真正体现个人的价值和权利在社会中的实现。在这种意义上,以儒家的国家理论来说明社群主义,其结果就只能是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的后退,不利于妥善地解决现代人类在这种关系上面临的困境。
根据以上的分析,对权利和利益关系问题的恰当解决不应当是以一方来决定另一方,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两者的权重,但在根本的出发点上是要保证个人权利的实现,同时,在尊重个人自由意愿的条件下,可以请求放弃某种个人权利以保证更多人的利益得到满足。显然,这里包含了双重意义:其一是,在权利和利益问题上没有最终的决定者,两者的权重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这就是说,一方面,当权利与利益发生冲突时,这要根据发生冲突的权利大小或利益的多少等具体情况,确定究竟应当是权利服从利益的实现,还是利益服从权利的实施;但另一方面,如果权利或利益中的一方重于另一方,譬如需要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权利,那么,这也需要考虑被牺牲的权利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并尽可能地采取其他方法保证这种权利被牺牲的程度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一概地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去彻底放弃少数人的权利。其二是,在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关系上,个人权利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因为集体权利的获得是为了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而不是相反。然而,当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发生矛盾时,我们既不能简单地用个人权利去反对集体权利,也不能粗暴地以集体权利的名义取消个人权利,而是应当仔细分析发生矛盾双方的具体情况,确认这里的集体权利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关系,找出矛盾的焦点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个人权利的不受侵犯,才能使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得到协调一致。当然,这样的协调一致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的关系中,两者很难完全取得一致;但追求这样的理想却是我们处理两者之间现实关系的方向。

热点内容
方涛律师 发布:2025-02-05 03:29:28 浏览:288
法院审执运行 发布:2025-02-05 03:26:23 浏览:366
icu护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05 02:19:18 浏览:200
民法哲学研究 发布:2025-02-05 02:09:11 浏览:464
注会备考攻略2020经济法 发布:2025-02-05 01:37:32 浏览:409
吉安市安福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2-05 01:30:40 浏览:65
深圳律师合作 发布:2025-02-05 01:02:09 浏览:147
经济法自考论文选题 发布:2025-02-05 00:39:48 浏览:539
刑事诉讼法183 发布:2025-02-05 00:31:10 浏览:803
民法典实施日 发布:2025-02-05 00:19:43 浏览: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