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与道德
A. 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1)人世与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B. 世态炎凉 世风日下 道德沦丧了,怎么办
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把戒律守好,一心念佛。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让自己随顺众生容易,让众生随顺自己难。
C. 急求那句什么“这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一整句完整是什么,是什么节目里面的,急求!
这一切的背后是良心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出处:
出自中内央十二套以前的容一个节目,叫做《道德观察》!
(3)人世与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观察》是央视社会与法频道主打节目之一,每天于21:39 CCTV-12播出,每集20分钟。为了给观众搭建一个展示个性观点、探讨道德观念的平台,突出体现栏目的“观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栏目组以普通人、公众人物、具争议性人物为对象,讲述各自的道德故事。既有观众的现身说法,还有嘉宾的平民视角参与,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针引线,节目流畅而又有节奏。
D.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1、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首先是人的自身利益的自觉。无论如何,在一个社会中,行善总比作恶好,当个好人总是比做个坏人更受人尊敬。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一般遵循当下的道德规范行事。人正是通过在社会中的道德体验逐渐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并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具有个人特色的道德观往往是符合当下大潮流的道德观的,这便于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
2、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次是基于传统和法律。经过长时间确立的传统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行为,这些传统和法律激励人们要有道德,那些不道德的人往往会遭受传统的批判甚至法律的制裁,这一正一反的道德刺激,形成或修正了人的道德认识,反过来又成为传统和法律的延续者。
3、人为什么要有道德,其实是人的共同需要。根据生活经验和一般理智来考察人性,我们不难发现,人都有许多共同的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比如,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和谐、家庭和睦,我们追求自由、幸福,我们乐于享受爱和友情、亲情。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确立和遵守某些道德原则(底线),使我们免于恐惧、孤独,免于被欺骗、被管制、被残害。
4、说到底,我们学会合乎道德地生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改善周围人的生活质量,还有什么比这各有意义吗?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的最有价值的努力是为我们行为的道德化而奋斗。我们内心平衡,甚至我们的生存本身都取决于道德。唯有我们行为的道德化才能赋予生命以美好和尊严。”
(4)人世与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是个社会性概念,它是有别于法律的用以处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关系的方式,它用是非、好坏、善恶等概念作出判断。基于此,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关键就在于人是社会性的,人需要协调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协调处理的前提就是要作出判断,是是,是非?是好,是坏?是善,是恶?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参考资料:网络-道德
E. 世态炎凉,世风日下,当今社会人的道德底线有多高
可能是现在人思想比较开放 对裸奔也不觉得是什么不正常的事情 也许是一种减压的方式 就像在国外大学里也有很多裸奔的 再有就是现在人们的思想 就的有钱就像是有一切 和社会风气有关吧 还是需要提高全民素质呀
F. 普世道德与人伦道德有什么区别
你所说的普世道德应该是指普世价值观吧,人伦道德则是专指中国儒家所说的做人的伦理、纲常。
G. 道德与人生
道德的高低决抄定人生品质的优劣,人生的美丽或丑陋始终与道德不能分割。
人生路漫漫需要道德的扶正、需要道德的沐浴,
高尚的道德最终会转化为世界的正能量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我在人间窥探,道德模范深深触动原本绝望的心灵,
让颓废的精神再次点燃希望的憧憬、让人生路华丽优雅。
H. 在一个人世界,道德有用吗
海瑞:一个人的"道德洁癖"能让世界更干净吗?历史树下,别说你看尽繁华。还没关注此号?很简单的,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后即可加关注:作者:胆小静来源:公众号《还原社》在我们的记忆力里,唐代的狄仁杰、北宋的包拯、明代的海瑞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官,他们威望极高,名垂千古。有人把海瑞比作是中国的堂吉诃德,两人确有相似之处;更有人把海瑞说成是一个精神病患四岁丧父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现在海南琼山人。先世是军人。祖父是举人,做过知县。父亲是廪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不大念书也不大理家的浪子,在海瑞四岁时便死去了。叔伯四人都是举人,其中一个中了进士,做过御史。海瑞虽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僚家庭,但家境并不好,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光收些租子是不够过活的。他母亲谢氏生性刚直严肃,28岁死了丈夫,自己抚育孤儿,做些针线贴补过日子。海瑞刚会走路,谢氏就对他口授经书,晓以宫商;海瑞六岁,入“红城私塾”;二十岁,列“琼乡俊彦”;直到海瑞中了乡举,谢氏才“颓乎榻间”,大病了一场。海瑞较为极端的性格可以说就是源自于谢氏的教育。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举乡试为举人后,便被吏部谒选派官,初为福建南平县学教谕,后升任淳安、兴国知县。
I. 人的道德问题
1、道德就是道德~~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的概念·它无法去单纯的、简单的、脱离关系回的去阐答释。即便如同楼上各位的解释一样,那也只是片面的。不过,根据楼主提问题的迷茫,很明显,楼主需要的不是这种人尽皆知的认识。
2、要评价道德,那就要分层面,分深度。道德没有标准的定义,对不同层面和不同深度的道德所作出的解释和理解决不会相同。
3、社会标准去定义道德的话,可以认为行善就是道德的一部分。
4、“善”和道德同样,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不是一个光解释词性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所以,还是看认识的层面,看深度的理解。
5、没有标准,你可以任意选择,道德是生命的完美。然而生命的完美在社会关系中不能完成。我这么说很晦涩,估计你可能不太明白。所以,建议还是从书本中去认识。从很多伟大思想家的阐述中去认识。我们有幸可以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
顺带鄙视一下“专吃庄稼”~~对人性的基本认识都没有,人就是人,说的是废话~~你尽可以从词性上把人和动物区别区分开来,但最终都是生物的本能。这点认识没有还解释什么道德。道德就是生命的完美,就是最大的善。
J. 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什么意思
(那些坚持)以法度来治理国家的圣人,(其所言所行)一定会与世俗相冲突,而与人世的道德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