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发展包括儿童
❶ 试述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幼儿教育是我国发展的最关键的教育,以引导为主。
❷ 幼儿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幼儿教师担负着学前儿童启蒙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任,其职业道德研究内成为一门与时俱进容的重要课题。本书主要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与规范,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及家园合作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师职业伦理与职业素养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答了如何加强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的措施。本书力求以现代教育学为基础,反映当今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具有较高的时代性、通俗性和指导性意义。
❸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❹ 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为
皮亚杰认为,认知(或智慧)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通过对认知(或智慧)发展阶段的描述,能展示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发展进程是一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心理发展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格式或认知结构,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他把个体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和动作来认知外部世界,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在10个月时,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念,即当客体在他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仍然认为客体是客观存在的。此后,儿童可以将自我从外界客体中区分开来。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活动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但儿童在这个时期还没有达到运演的水平,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种图型的认识,即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婴儿看到一个刺激,如看到一个奶瓶,就开始做出吮吸的反应图型的知识依赖于对刺激形状的再认,而不是通过推理产生的。
(二)前运算阶段(2~6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重要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个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儿童能够完成从多维对事物进行归类的任务;思维具有了可逆性;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点和解答;思维不再局限于静止表象;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期)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以了解形式中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这一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思维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比喻或隐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水平已接近常人。
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时期包括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无道德】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避罚
1.服从权威或规则——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2.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例:儿童认为不应该做某事的原因是会被老师批评/被警察抓起来/被狼吃
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利己 1.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2.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例:“你帮我,我也帮你”
习俗水平(9—16岁) 【基本道德】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谋认可——塑造好形象
1.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旨在谋求赞赏和认可。 2.尽量按照“好孩子”的标准思考 3.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遵守老师/家长的要求行事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知法懂法守法——重法律权威,法不容情
1.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2.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例:儿童认为应遵守班规班纪/交通法规
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超越道德】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法律可改——重法律效力,法外开恩
1.法律和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更看重法律效力(是否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2.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可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3.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强调尽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例:生命高于法律,法律可更改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行为标准:公正、平等、尊严——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 1.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有价值;动机好就可行。
❻ 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儿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适应集体生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心理学看来讲,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意识的发展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意识是掌握首先原则或信念;道德行为是将这些原则和信念在一定场合付诸行动的能力。
一、 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掌握道德原则和信念是道德意识形成的标志,从小学阶段开始,儿童开始具备了自觉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准确的理解。
2、 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的制约。
二、 道德行为的发展
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属于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特点是符合社会提倡的模式,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很少采取单独的主张。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但是其中还有这样一种规律,即儿童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年龄增长,逐步会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分析小学生言行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模仿、出于无意、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行为表现、只会说不会做等等。针对小学生这种言行不一致、言行脱节的问题,教育者应该做到正确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和体验,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应该一味地责怪、惩罚。
❼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7)儿童道德发展包括儿童扩展阅读: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式具有动力性的特点。随着环境和有机体自身的变化,智力的结构和功能必然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条件。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格式既可被看成是有机体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子结构,又可被看成是认知结构中的一个元素。认知结构就是协调了的格式的整体形式。
他将生物学的同化这一概念应用于心理学中,意指人们把知觉到的新鲜刺激融于原有的格式中,从而达到了对事物的理解,同化是个体认识成长的机制之一。
依据皮亚杰的观点,平衡化指通过多重的去平衡与再平衡,导致从一接近平衡的状态向着质上存在差异的平衡状态递进发展。而自动调节是介于同化与顺应之间的第三者,对同化与顺应进行调整以达到两者的平衡。
皮亚杰认为一切知识,从功能机制上说,是同化与顺化的统一;从结构机制上分析,则是主体认知结构的内化产生和外化应用的统一。而运算是组成认知结构的元素,各个运算联系在一起就组成了结构的整体。
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条件,即成熟、实际经验、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发展的三个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真正的原因。
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个因素平衡化促进了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和谐发展,并使得成熟、实际经验和社会环境之间处在协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平扬的倾向作为一种过程,总是把儿童的认知水平推向更高阶段。当低层次的平衡被冲破以后,由于有了这种倾向,平衡才能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得以恢复,从而导致了智力的发展,因此是最为根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