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什么是道德责任感

什么是道德责任感

发布时间: 2022-02-16 04:26:24

❶ 什么是责任和责任感

我们常常认为只要准时上班,按时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就是敬业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工资了。其实,敬业所需要的工作态度是非常严格的。一个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感,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敬业。

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对工作、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我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正因
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责任,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

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你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

责任感与责任不同。责任是指对任务的一种负责和承担,而责任感则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公司的态度。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据说前总统杜鲁门的桌子上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责任到此,不能再拖)。他桌子上是否有这样一个牌子,我不能去求证,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就是责任感。

一个人责任感的强弱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责还是浑浑噩噩,而这又决定了他做事的好坏。如果你在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都是“Book of stop here”,出现问题也绝不推脱,而是设法改善,那么你将赢得足够的尊敬和荣誉。

当我们对工作充满责任感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这种习惯或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懒散敷衍成为一种习惯时,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不诚实。这样,人们最终必定会轻视你的工作,从而轻视你的人品。粗劣的工作,就会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做着粗劣的工作,不但使工作的效能降低,而且还会使人丧失做事的才能。工作上投机取巧也许只给你的老板带来一点点的经济损失,但是却可以毁掉你的一生。

那些责任感不强的泥瓦工和木匠,将砖石和木料拼凑在一起来建造房屋,在这些房屋尚未售出之前,有些已经在暴风雨中坍塌了;那些责任感不强的医科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学好技术,结果做起手术来笨手笨脚,让病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责任感不强的律师在读书时不注意培养能力,办起案件来捉襟见肘,让当事人白白浪费金钱;责任感不强的财务人员,在汇款时疏忽大意写错了一个账号,给公司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这样的人,因为给老板和顾客带来灾难而失去了工作的资格。

责任感是我们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使我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失去责任感,即使是做我们最擅长的工作,也会做得一塌糊涂。

乔治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工作,并且以其敬业和勤奋而深得老板的信任。年老力衰,乔治对老板说,自己想退休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十分舍不得他,再三挽留,但是他去意已决,不为所动。老板只好答应他的请辞,但希望他能再帮助自己盖一座房子。乔治自然无法推辞。

乔治已归心似箭,心思全不在工作上了。用料也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老板看在眼里,但却什么也没说。等到房子盖好后,老板将钥匙交给了乔治。

“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愣住了,悔恨和羞愧溢于言表。他这一生盖了那么多华亭豪宅,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座粗制滥造的房子。

同样一个人,可以盖出华亭好宅,也可以建造出粗制滥造的房子,不是因为技艺减退,而仅仅是失去了责任感。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一直有杰出的表现,就必须在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让责任感成为鞭策、激励、监督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在工作上没有丝毫的懈怠。

或许有人说,只有那些有权力的人才需要很强的责任感,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只要把事情做完了就行了,至于责任感有无皆可。事实上,企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负载着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责任,因此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具有很强的责任感。

缺乏责任感的员工,不会视企业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到企业的利益而感到不安,更不会处处为企业着想,为企业留住忠诚的顾客,让企业有稳定的顾客群,他们总是推卸责任。这样的人在老板眼里是一个不可靠的、不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旦伤害公司和客户的利益,老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解雇掉。

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不仅仅要完成他自己分内的工作,而且他会时时刻刻为企业着想。老板也会为拥有能够如此关爱自己的企业,关注着企业的发展的员工感到骄傲,也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够得到企业的信任。事实上,只有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很强责任感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获得更大的荣誉。

对待工作,是充满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还是敷衍了事,这一点正是事业成功者和事业失败者的分水岭。事业有成者无论做什么,都力求尽心尽责,丝毫不会放松;成功者无论做什么职业,都不会轻率疏忽。

❷ 什么是责任感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2)什么是道德责任感扩展阅读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社会道德上,个体份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责任意识,是“想干事”;责任能力,是“能干事”; 责任行为,是“真干事”;责任制度,是“可干事”; 责任成果,是“干成事”。责任心就是关心别人,关心整个社会。

❸ 什么是道德感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诸如“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为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如果我们不能从理性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那么我以为,一种缺失了思想根基的道德教育实践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首先表现在外向型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外向型的“三资”企业,中西方文化混融,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悄悄侵蚀学生的灵魂。涉外企业中的外方管理方法、手段及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择业的热点目标,国营企业即使有正式录用名额也不受他们青睐,祖国意识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其次是市场经济与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由于部分学生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界线划不清,不能全面理解其共性、特性和作用,以及积极主流与消极支流的关系,致使认识上出现误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一些学生错误地将其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导致了做事讲价钱,付出要索取,把自己的行为用“等价交换”来衡量。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在利他的同时首先要利己,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无私奉献已不再成为人的价值范畴,造成理想境界的空虚。第三是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
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企业输送人才的院校在培养人才上向质量要效益,应培养出觉悟高、能力强、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为适应商战竞争,还突出表现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上的变化,强调制度的执行与制裁要奖罚分明。培养人才与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类型、规格、特点、素质及管理手段,必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管理制度相吻合;否则,我们的毕业生将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失去竞争力,甚至失去人才市常第四是市场经济给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困难。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趋于实惠,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意识彰显,公德素养较差,认知与行为脱节,求职和学习目的功利化等等。 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科技革命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以及行为带来了双重影响,东西文化的交汇碰撞,加剧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高校教育方面,高校道德教育存在“德育首位”名存实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的安排欠合理,德育方法单一,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和素质不高等问题,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是这些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 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及其道德综合素质:一要树立明确的德育新观念,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二要丰富和发展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三要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四要加...

从古到今,关于人性的讨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人类天性善良,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他们举例说基督教里就认为人类具有原罪,有经常做错事的根源。也有人认为人性是亦善亦恶的,比如休谟说:仁慈是存在的,不管它有多么地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鸽子的善良。
归总起来,人们争论的关键在于人性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之所以会认为人性自私,就是因为他看到个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为了 求得个人的幸福而不受一切道德规范和社会义务的约束。
但我觉得彼特拉克的观点很值得商榷。首先,人当然有利己的天性,人只要活着有各种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需要满足了,人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天经地义的,是人们不可被剥夺的一项权利。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就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人性本恶的理论下,自私行为似乎是被定义为那些对个体有益,或者是个体感到愉快的行为。这实际上是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功利性的,追求个体的幸福是可耻的。显然,这于理不合。彼特拉特批评的行为在我看来,只是某些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侵犯了其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损害践踏他人的权利,是恶的行为,但并不代表恶的人性。第二,人有利己的天性是人类能生存、发展的重要特性,是求得人类幸福的人性基础。人类社会的全体幸福,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抽象模糊,高高在上,虚无飘渺,它应该是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的。所有的个体幸福才能组成全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首先要由该个体来追求,而不能由他人给予。只有个体本身才最能体会到自身的需要,最有去满足个体需要的动力,因此他会用各种办法来满足自己。别人的给予虽然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首要条件。
总得来说,我不认为人具有利己的天性利的天性就是“性本恶”;同理,我也不认为人有利他的天性就是“性本善”,单凭人有母性、友情和感恩等利他的本性就认为人性本善,显得过于武断,不严谨。我更愿意这样去看:人是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的生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她)必须不断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然,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看了许多尔虞我诈,不折手段的卑鄙行为,我们还看到追求个体幸福中出现了许多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当代美国学者尼斯说,在美国,个人主义使社会组织瓦解,社会已不再是人们由共同利益、共同志趣所汇合凝聚成的团体,而是演化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这里至多是个沙砾场;若从坏的方面说,则是孤单凶狠,靠掠夺而生的人们活动的热带草莽。这确实令人深思,这是一个从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理想建立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出的声音。我们常常说解放人性是进步,但在美国是不是已经到了放纵的地步呢?个人主义,是不是真的使社会瓦解呢?
应该说,尼斯看到了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病,但观点未免有片面之处。最大的组织是什么?是政府。在今天来看,政府的权力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对公共利益不是淡漠了,而是重视了。最典型的例子是财产权原则的改变。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强调的是绝对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意味着财产权益是一种绝对的所有权,即所有权人完全可以任意地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其他任何人包括政府都不得干涉。但是20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法律在肯定私有财产权的同时,重视了社会利益和公共福利服务,“私有财产的绝对权利”原则改为了“所有权行使的限制”原则。显然,个人自由受到了限制,在社会公平面前低了头,向公共利益作出了一定的让步。而且,国家在住房、医疗卫生、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时,达到个人与社会双赢的局面。具体来说,好的体制至少要做到:1人们只为社会提供了某种服务,满足了社会上的某种需求,才能使自己的私利得到满足。从而实现为私的行为能达到增进公益的目的。2使社会上每一个有利他之心的人都有机会去施善,促进社会道德的提高。比如建立为社会公益或慈善事业捐款的制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尽力避免尼斯所说的情况出现,将个人主义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基于对人性和与人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我认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人我关系。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对方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规则。这样做即便不能增进他人的幸福,至少也不会增加他人的痛苦。
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不是注定我们要进行生存争斗式的竞争,而是提供了相互合作,携手齐进的机会。我们应该抦弃损人利己的观念,建立利己利人的信条。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人人都有享受生活的资源,他人所得不必视为自己所失。假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永无休止的竞争中,必然会陷入永无休止的焦虑和痛苦之中,那时生命将是多么的可怕。因此,我们应该用互助与合作增进幸福。

❹ 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道德是人的本质,也是底线。责任感就不好说了,各人的标准不同。但是条件好的男人就会有优越感是一定的,这是社会现象

❺ 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共同点是;都是有承担的底线。不同的是;社会责任一定要去履行是。道德的靠自觉去遵守。

❻ 什么是责任感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6)什么是道德责任感扩展阅读:

人生之大,是父母养育之恩。一个人对父母要尽到儿女的孝心,那就需要在方方面面做出努力。

在精神上努力让父母愉悦,在物质上尽自己能力帮助,在生活上努力帮父母分担,要在学习上少让父母操心,在工作上少让父母牵挂,要努力让父母感到心情快乐、精神愉悦。

一个人来到世上,总不能稀里糊涂的混日子,要对自己有一个现实的规划,努力学习、好好工作,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要学会生活的本领,能自食其力,要有能赖以生存的经济收入,要让自己的生活有点色彩,从小到大都不虚度年华,到老了有点回忆的内容。

人在社会做事,在职场当中工作,要有一定的工作目标和自律性,工作就意味责任,干工作不要过分计较多得与失,多干点活是偏得,多干工作吃亏是福。

一个人的工作经历与工作经验是财富,要坚持学习业务知识,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努力为工作单位多分担一些责任,切实体现自身的价值。

❼ 什么是道德责任

道德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它涉及道德领域许多根本性理论问题。《世界伦理道德辞典》把道德责任界定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善恶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在道义上对其选择的现实行为的善恶及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康德则简练地概括为“做应该做的事情”。

❽ 什么是责任心

责任心是具有责任感的心态,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保障。 具有责任心的员工,会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把实现组织的目标当成是自己的目标。
责任心是指对事情能敢于负责、勇于主动负责的态度。 例如社会上有些人结婚后不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不检点、我行我素,把对方的感情和自己应尽的责任弃置脑后,最终导致家庭破裂。这就是对家庭缺乏责任心的突出表现。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183 发布:2025-02-05 00:31:10 浏览:803
民法典实施日 发布:2025-02-05 00:19:43 浏览:379
businesslaw经济法 发布:2025-02-05 00:15:55 浏览:721
中学生法律知识漫画 发布:2025-02-04 23:56:24 浏览:968
法律服务护航产业占 发布:2025-02-04 23:31:48 浏览:366
法院审判部门 发布:2025-02-04 22:39:56 浏览:385
法治宣教外包 发布:2025-02-04 22:30:31 浏览:541
肛门周围长猴子土方法治疗 发布:2025-02-04 22:22:02 浏览:805
政府制定规章的程序 发布:2025-02-04 21:28:54 浏览:274
2014年陈印法规讲义 发布:2025-02-04 21:17:34 浏览: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