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布时间: 2022-02-16 09:10:27

『壹』 教育333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后裔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首先你要进行一些道德方面的知识的传授,然后通过学生的理解和使用,从而促进他们的道德水平的提升。

『贰』 简述个人道德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2)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扩展阅读:

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儿童的品德是一个发展过程,儿童是从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中逐渐理解道德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经常给儿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引起他们的讨论,激发他们向更高的道德阶段不断前进的愿望和动机。

『叁』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规律:

A、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B、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

C、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道德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认识社会伦理道德规则和准则,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过程。既受到个体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的成熟和认知、情绪发展,特别是其从事的交往和道德活动的制约。

(3)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扩展阅读: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人际关系和谐协调的或(愿做一个)“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好的行为就是帮助别人、使别人愉快、受他人赞许的行为。这很大程度上是遵从一种老看法,就是遵从大多数人的或是“惯常如此的”行为。

『肆』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学生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版,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权,要求考虑各 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 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 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伍』 人类道德的发展规律是什么 为什么是这种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率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只要是人类都有这样的规律。

『陆』 简述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道德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道德进步是一个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版;道德发展的总权趋势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前道德阶段指儿童从刚出生到3岁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6)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扩展阅读:

对这一发展的具体过程.不同学者看法各异。其中非阶段论者(如哈茨霍恩和M.A.梅)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是情境性的,没有发展阶段可言。阶段论者(如,格塞尔、弗洛伊德、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则认为,儿童或个体的道德发展与其心理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存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格塞尔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每五年循环一次的发展过程。

在第一阶段岁~5岁)中,儿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态度。在以后的第二阶段(5岁~10岁)、第三阶段(1()岁~1 6岁)中,儿童只是进一步发展第一阶段已经形成的基本道德态度,使它们更为精细和完善。

『柒』 道德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大了,简单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思想道德就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受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至于发展规律,自然是趋于,理性全面和更高尚。

『捌』 论述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道德发展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发展
变化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决定的道德自身的矛盾
运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重
要问题。历史唯心主义者或是认为道德是永恒的,根本不
存在什么发展变化的问题,或是认为道德是纯主观的东
西,是人的情感的产物,而人的思想情感变化多端,因而
道德变化无规律可言。黑格尔虽然探讨了道德进步的必
然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思想,但是他讲的道德进步实质
上是绝对观念的发展变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起源
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生产活
动。道德在本质上是由人们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所决定
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和服务于社会存在的。
而人类社会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变化的,经济关系、生
产方式都是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变化的。因而,道德也必然
是有规律地发展变化的。它从多角度、多侧面揭示了道德
发展的规律。
道德最初是从人类的劳动生产过程和人自身的生产
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人类两种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
的矛盾、各种社会联系越来越复杂,就使得最初存在于原
始人中的调节矛盾、维持正常生活的天然秩序,不适应发
展人类两种生产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新
的借以协调自己战胜自然的规范,这就是最初的道德,即
原始人的道德。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必须结成
某种集体,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相互协作,团结友爱,尽
心竭力维护集体,而没有自私自利的观念与行为,以维持
大家的生存。这就构成了原始人道德的基本特征。原始人
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包含在风俗习惯中。随着分工的出现,
私有制产生了。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道德观念和规范亦随之产生。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以后,
原来统一的社会分裂为相对立的阶级,统一的道德也分
裂为阶级道德。阶级社会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
本主义社会三种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有某些相同
之处,反映在道德上,构成整个阶级社会的道德与无阶级
社会道德的根本区别。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是社会主义
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它要求改
变与几千年的私有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建
立起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
这种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的核心就是集体主义原则。以
往的阶级道德将逐渐地被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所取代。
将来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过
渡,道德也要发展到更高的阶段。纵观人类道德发展的历
史,就是由统一的道德发展到阶级社会的阶级道德,随着
阶级的消灭,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道德又将取代阶级道
德的过程。这是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道德的进
步与每一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经
济关系的进步与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一种反映。
在阶级社会,道德的发展变化是直接受阶级斗争、政
治斗争影响的。从根本上说,阶级斗争都是为了维护本阶
级的利益。道德在原始社会是为了维护氏族集体的利益。
到了阶级社会,各阶级的道德不仅是它们实际经济地位
的反映,同时也是适应维护本阶级利益的需要产生的。它
的使命之一就是维护阶级的利益。在这方面,首先是统治
阶级为了统治被统治阶级,拼命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拼
命在全社会灌输、宣传和普及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和道
德规范。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向全社会进行道德的教
育,对被统治阶级实行思想统治。中国的封建道德在两千
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得十分完备。被统治阶级在道德上一
方面受到统治阶级道德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本阶
级所独有的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他们反对剥削阶级的
斗争,也会促使本阶级的道德随之迅速发展。正如列宁所
说:“革命能迅速地把人们团结起来,能迅速地使人们受
到启发”。(《列宁全集》第9卷第41页)道德发展的这一规
律,对于新兴的剥削阶级也是适用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
贵族斗争的年代,正是它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
和它的个人奋斗、个人主义的道德原则迅速普及、蓬勃发
展的年代,也是它取代压抑个性、禁锢人欲、否定人的价
值的封建道德的年代。阶级斗争、政治生活对道德发展的
影响,更为直接和迅速。恩格斯说过,在历史上“每一次革
命的胜利都引起了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巨大高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3页)相反,政治上的黑暗、腐
败也直接会使社会的道德风尚衰退。
道德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善与恶交织在一起,相互
作用,曲折前进,其中充满了矛盾。首先,道德的进步往往
既包含着进步的因素和方面,又包含着退步的因素和方
面。由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人类在道德生活方面有
着不小的进步。许多野蛮现象,如民族之间的血族复仇、
食人风气、血缘群婚等,到了奴隶社会之后都不存在了。
但是与此同时,人的私有观念产生了,残酷的剥削、压迫
产生了,“最卑下的利益——庸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
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出现了“最卑
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也产生了。与起原
始社会的纯朴的道德相比,这是极大的退步。而且这种现
象一直存在了几千年,直到现在还束缚着人的头脑。其
次,阶级社会的几个剥削阶级的道德都经历了一个由进
步到落后的过程。当剥削阶级处于革命时期时,它作为先
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具有进步的
意义。同时,统治阶级与其他非统治阶级在这一时期也有
着较多的共同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某一统治阶级所
代表的生产关系走向落后的时候,其道德也将随着它所
依赖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落后而变得落后,成为整个
社会进步的障碍。随着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新的道德逐
渐取代旧的道德,旧的道德终将被人民普遍抛弃。再次,
历史上劳动人民道德的进步也充满着矛盾。由于受剥削
阶级的剥削与压迫,他们有自己本阶级的特有的道德观
念与道德理想。但是他们又受统治阶级的奴役,又会接受
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有些人还会因为生活条件与劳动
条件的恶劣沾染一些恶习。只有当他们在与敌对阶级斗
争的过程中,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的时候,劳动
人民的道德才能得到发展。恩格斯曾指出:“在伪善地掩
饰着工人的奴隶地位的宗法关系下,工人不能不仍然是
一个精神上已经死亡的、完全不了解自己利益的十足的
庸人。只有当他和自己的雇主疏远了的时候,当他明显地
看出了雇主仅仅是由于私人利益、仅仅由于追求利润才
和他发生联系的时候,当那种连最小的考验也经不起的
虚伪的善意完全消失了的时候,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工人
才开始认清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开始独立地发展起来,只
是在这个时候,他才不再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要求上象奴
隶一样地跟着资产阶级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第408一409页)
道德的发展除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受到阶级
斗争、政治生活的影响外,还直接受到文化、教育及上层
建筑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和教育,文化教育越发
展,人的文明程度越高,道德观念、道德情操等就越发展。
上层建筑中的法律、宗教等与道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对
社会的道德生活也会起作用。

『玖』 道德发展和进步的规律主要有哪些

社会发展一般说来是经济的发展,一般先有经济发展,后有道德,比如说过去人像食,就是应该经济不发达啊,经济是道德发展的基础,有了经济才能有道德,同样道德也影响经济,如果经济上去了,道德没有相应的提升,那么道德会约束经济的发展。

当的行动就是满足自己需要的行动,偶尔也包括满足别人需要的行动。人际关系被看作犹如交易场中的关系。他们相互之间也有公正、对等和公平的因素,但往往是从物质的、实用的途径去对待。

所谓对等,实际上就是“你对我好,我也就对你好”,谈不上什么忠诚、感恩或公平合理。儿童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从而他有时愿意为满足各个方面的需要以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协”。

(9)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扩展阅读: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

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与自然定律或逻辑定律不同,它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定律,这是由于道德定律对应的题材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怀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拾』 个体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儿童是现实的社会的人,他以他的活动与交往同外界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构成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和交往的范围扩展和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他同外界的联系关系也日益丰富。]
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品德发展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自生活主体的活动和交往,但是,通过主客体的互相作用以促进品德的发展并不是无条件的,不是任何活动和交往都有益于品德的发展。]
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儿童的品德是作为一个结构而存在的。虽然品德由哪些要素构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由三要素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有人认为,由四要素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哈特肖恩和梅)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无任何规律性可循,不存在不变的发展模式,也无什么固定发展阶段。儿童的道德品质诸如诚实之类是有情境性的,在儿童的行为中并无一种普遍的、一贯的诚实品质。第二种意见则认为,所谓发展也就是成熟,如果说这种发展可以划分为阶段的话,那么,也只存在由于成熟而自然带来的量的增加,并无阶段间质的差异。第三种意见(皮亚杰、科尔伯格)则认为,儿童的道德不仅是发展的,而且是有阶段的,各阶段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如果是简答题就不答括号内的]

热点内容
法律服务护航产业占 发布:2025-02-04 23:31:48 浏览:366
法院审判部门 发布:2025-02-04 22:39:56 浏览:385
法治宣教外包 发布:2025-02-04 22:30:31 浏览:541
肛门周围长猴子土方法治疗 发布:2025-02-04 22:22:02 浏览:805
政府制定规章的程序 发布:2025-02-04 21:28:54 浏览:274
2014年陈印法规讲义 发布:2025-02-04 21:17:34 浏览:976
法官助理立案 发布:2025-02-04 21:13:45 浏览:177
房屋外墙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4 21:12:57 浏览:775
北京劳动法病假 发布:2025-02-04 20:26:20 浏览:373
行政法由哪两部分组成 发布:2025-02-04 19:15:17 浏览: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