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源于道德经

源于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2-16 09:28:20

❶ 请问“道德”一词 出自哪里

是。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回老子说:“道生之答,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❷ 道,法,术,器,势在《道德经》中有原句解释么出自第几章还有 以道御术 出自哪一章

摘要 道,在《道德经》中有原句解释:

❸ 阴阳五行理论最早起源于哪黄帝内经 道德经、周易出现的先后顺序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版》中是指“有扈氏威权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❹ 《道德经》的内容是不是大部份来自《易经》

最近有一种论调很流行,说《道德经》不过是《易经》的注释;《道德经》所讲的道德不过是《易经》的坤德。我听后的第一反应:说这个的人不懂《道德经》。为什么呢?三个原因:

三、太极图之谜

太极图据说出自于宋代道士陈抟,后经其弟子之手传给大儒周敦颐。那么就有一个小问题了,阴阳学说既然早在先秦就已经完善,为什么它的阐释图直到宋代才出现?大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认为阴阳是由太极化生而来的。

❺ 三人万物是来源于《道德经》吗

不是,道德经中没有这句话

❻ 老子《道德经》的惊天学问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都知道,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书中蕴含的大智慧,至今无人敢说超越。那么老子的智慧是从何而来的呢?《道德经》中到现在也不能说是过时的超前理论知识,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有人说,《道德经》作者并非一人,很可能是经过久远年代的积累,经多人之手汇总而成。所以这本书可以看成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也有人说,老子是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有机会阅读先贤遗留下来的宝贵书籍,经过老子总结而成《道德经》。所以这本书是学习前人而来;

更有人说,老子不过是阅读了“百家之源”的《易经》,得到启发,《道德经》不过是他学习《易经》的心得体会而已。然而在我看来,以上种种,都不过是我们在以“俗人”之心,度老子之腹罢了。

老子有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因为人间大道不行,故而顺天应道之人,才会“独异于人”,总是表现的和世俗之人不一样。如此,我们用与老子相背的俗人思维去揣度老子,又怎么可能不出错呢?世人难解《道德经》,原因也在于此了。

1、“群众智慧”是个伪命题

《庄子》说:“如果道可以拿来献给别人,人们就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就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人们就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知,那道就绝不会驻留在他心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道的规则,那道就绝不会在他身上呈现。”

有道的人,难以把得到的道献送给别人;有智慧的人,难以把拥有的智慧赠送给别人;有境界的人,难以把体悟到的境界转送给别人。所以学生能从老师那里继承的,是知识,而非智慧。我们现在,见闻知识超越老子的时代太多了,但智慧,却仍然难以超越。

“三个臭裨将,胜过诸葛亮”,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罢了。一个白痴是白痴,一万个白痴仍然还是白痴,并不会因为数量的变化就引起质变,从白痴变成了智慧超群。

智慧既然不能继承,也就说明,智慧并不会随时间而累积;智慧既然不能因为数量的变化而引发质变,也就说明,智慧并不会随人群数量而累加。所以“群众智慧”的结晶,不过是个伪命题罢了。古往今来,读过《道德经》的“群众”无数,然而可有智慧超越了老子的?能读懂就不错了。

2、知识靠学习,开创靠智慧

我们常想当然地以为,一个牛人的背后,必然还有一个更牛的人来教授他。比如:诸葛亮很聪明,那他的师傅肯定更厉害;鬼谷子学究天人,那他师傅肯定是个神人;老子写出了《道德经》,那他师傅又该是何等境界呢?

这种思维,其实很可悲。既然我们认为牛人都是由更牛的人教出来的,那么潜意识中,也就认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我们认为徒弟都是要比师傅弱的,那么潜意识中,中国的老师是教不出比他更强的学生的,因为他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我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了,说是中国有一个朝代,师生关系是相当之严峻。老师教你什么,你就只能学什么,学生要是去搞超出了这个范围的东西,相当于欺师灭祖,是得不到学界认可的。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又怎么不会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我们看到新的学说问世,潜意识就总会去想,他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却不去想这是不是他个人开创出来的。因为我们的开创精神和创新思维,已经基本上被磨灭的差不多了。

老子开创道家学说,他就一定是师从古人而得来的吗?总想着承袭旧制,承袭古人,依赖所谓古圣先贤之余荫而生存,却拒绝创造和更新,这与发冢盗墓的蠹虫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的祖先也都是这样的人,那我们连汉字都不可能出现。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能学习积累的,只是知识而已。书籍、资料都可以存储进电脑,但电脑却不会创新,因为电脑不具备智慧。知识,靠学习;而开创,却要靠智慧。

3、《易经》指导不了《道德经》

《道德经》来源于《易经》之说,相当荒谬,因为这种说法是根本不了解《道德经》的理论体系。《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总纲,涵盖了宇宙形成、万物发展、治国、用兵、教育、经济、艺术、技术、管理,乃至个人养生、修养心性,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易经》是在儒家作《易传》之后,才具备了一定的哲学意义,而作为一种理论思想流传下来。据传《易传》是孔子所作,但孔子是晚于老子的,因此老子又怎么有机会去学习《易经》的哲学思想呢?而孔子自己,倒是有过几次问道于老子的经历。

《易经》早于《道德经》,但《道德经》全文只有一处提到“阴阳”,通篇没有提到过《易经》。因为老子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局限在阴阳乾坤之内,而是在讲“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老子之道,并非那“一阴一阳”之道。

按今人所说,《道德经》和《易经》都是在讲天地之道,宇宙规律。但《道德经》所讲的天地之道,上能适于治国安民,下能适于修身养性,兵法谋略、经济民生,甚至宗教、艺术都包括在内。然而反观《易经》,无论是从历史事实来看,还是从它的理论本身来看,并不具备这么大的体量。

4、以天地自然为师

所以老子的学问是从何而来的?是以天地自然为师,经老子开创而来的。我们学习,需要读文章,需要老师言传身授。有悟性的学生,读文观画的时候,常常就会有所领悟,引起共鸣。然而天地又何尝不能言传身授、作文作画?

这天籁地籁之音声,就是天地之所言;这日月山川之运行,就是天地之所行;这鸟兽鱼虫、山水林木,就是天地之所画;这四季轮换,雨雪风霜,就是天地之所书。如果我们能与天地产生共鸣,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最博学,最智慧的老师。

人类的行动力能比得上天地更强大吗?人类个体的实践,能比得上天地万物的运作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吗?道行天下而成理,天地至理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老子所谓“天之道,?然而善谋”。“?然”,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间,但却没有人能谋算得过它。

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数据库,只要掌握了开启它的途径,就能从中得到无穷的知识,领悟无尽的智慧。老子所谓“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正是以此。

❼ 道德经第一章“故”字源于哪里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西游归隐时,在秦国函谷关留下的文稿,距今有近2500年的历史。由于历史过于悠久,在流传过程中,出现抄错、意改等现象在所难免,因此形成众多的版本。据统计,清代以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村战国楚墓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抄本,其次是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再次是2009年初由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本,是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时期的抄本。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是三国曹魏王弼注《道德经注》和河上公《道德经注》,所谓通行本一般是以王弼《道德经注》为底本。目前学术界较受重视的是王弼本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甲、乙本。如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即以王弼《道德经注》为底本,并参照简本和帛本进行修订。帛本《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年来较受学者推崇。我们读古文的依据,是越老的版本,越接近真实的原貌。
您说的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故”字,在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都是有的,表示“因而”,是承接上面几句话。因此,我的判断是原文有“故”,所有没有“故”字的,都是由于某种原因(例如疏忽)溜掉了。只不过,“常”字原来是“恒”字,因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为了“常”字。本句的句读,也分两种,一种是”故常无,以观其妙“,可以理解为”常从‘无’的角度,来观照道的奥妙“;另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可以理解为”因此,摒除任何杂念(也就是所有先入为主的理念,已完全超脱客观的心态),来观照大道的奥妙。“。这两种句读的含义,都不影响对《道德经》的理解,因为老子的哲学,就是绝对纯粹的客观主义,以完全超脱冷静的态度,来参悟自然之道。
您认为如何?欢迎关注我的网络百家号“经史原道”,里面有《道德经》各章的详尽解释。

❽ 楼观台,大道希夷是源于道德经哪一章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师解释:“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故以目视而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以耳听而无声可闻,是谓大音希声;用手捉摸而无物可得,是谓大象无形。”

2、白话: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8)源于道德经扩展阅读

赏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

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

参考资料

网络-《道德经》

❾ 直言来源于道德经吗

1、当然不是,这个词出自《国语》;
2、详解:
直言,汉语词汇。
拼音:zhí yán
指诚挚地和直率地说。语出《国语·晋语三》:"下有直言,臣之行也。"

热点内容
法律服务护航产业占 发布:2025-02-04 23:31:48 浏览:366
法院审判部门 发布:2025-02-04 22:39:56 浏览:385
法治宣教外包 发布:2025-02-04 22:30:31 浏览:541
肛门周围长猴子土方法治疗 发布:2025-02-04 22:22:02 浏览:805
政府制定规章的程序 发布:2025-02-04 21:28:54 浏览:274
2014年陈印法规讲义 发布:2025-02-04 21:17:34 浏览:976
法官助理立案 发布:2025-02-04 21:13:45 浏览:177
房屋外墙法律法规 发布:2025-02-04 21:12:57 浏览:775
北京劳动法病假 发布:2025-02-04 20:26:20 浏览:373
行政法由哪两部分组成 发布:2025-02-04 19:15:17 浏览: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