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名
『壹』 “无名,万物之”中“无名”怎么解释
历史上有两种解释,修行者的解释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那些做学问的标点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两个,我还是绝对认同修行者的解释。道德经是部极为深奥的经典。里面容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上乘策略。修行者是通过长年的实际修持,对天地人以及宇宙万物运作的规律有着切身的感受,而不是做空洞的学问。
道德经这里说的名,其实就是‘为’的意思。不是名状。大白话说------万物始于无。这个无,就是万物产生之前的状态------虚无。混沌。
虚无,为万物之始。(那时世界还没有诞生)。混沌初开,宇宙开始萌发,既是有,为万物之母。
『贰』 道德经中的有名,无名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是很理解
liuhua
名可名,
【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
非常名。
【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常名当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
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
【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本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谓天地。】
【天地有形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
【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
——【 】内为河上公解释。
注:名可名,非常名。出现三个【名】。第一、第三【名】为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指【道】的真相。第二个【名】是动词,,指用言词正确地表达概念。
『叁』 道德经第一张原文是什么我在两本道德经上看不一样。一本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还有一本是
第一个正确(其实都行,古文讲究会意)
第二个而且好像也不算错!
『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出自哪本书《道德经》吗
道经上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有什么帮助呢?
第一,他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同性,是世界的本原、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读之心旷神怡,胸有成竹,有大依托,有大根据。
第二,他带来了一种逆向思维、另类思维乃至颠覆l生思维的方法。一般人认为有为、教化、仁义、孝慈、美善、坚强、勇敢、智谋是好的,他偏偏从中看出了值得探讨的东西。一般人认为无为、讷于言、不智、愚朴、柔弱、卑下是不好的,他偏偏认为是可取的。他应属振聋发聩、语出惊人之人。你可以不认同他,却不能不思考他。
第三,他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命题、这样一个法宝。他提倡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的辩证法出神人化,令人惊叹。他的透视性眼光入木三分,明察秋毫。
第四,他带来的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感悟与思辨的结合,是认识与信仰的结合,是玄妙抽象与生活经验的结合;是大智慧的无所不在,不拘一格,浑然一体,模糊恍惚。
『伍』 道德经"有是万物之所始无是万物之所母"是什么意思
(有大概就是存在,万物都是存在的,且存在的必然是事物,因此说)存在就是万物之开始,(有生于无,因此说)不存在是万物之母体
『陆』 道德经中的有名、无名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是很理解
只要是能够被认识,被讲述明白的东西都称之为有名,只能感受到但无法诉诸于任何文字的东西称之为无名。有趣的是无名本身也是指代一切虚无的东西的名称,所以无名也是有名的特殊形式。
你能够想像一下多边形吗?任何画出来的多边的形状都叫有名,没有开始的划的东西叫无名。开始和未开始之先才是真正的无名,你能描述吗?
『柒』 道德经——老子,为什么不懂天地的法则哪里的道道常无名!没名字!
天地之道在于无常,也可称易,曰清净!
『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意思是
意思是:
“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道”是“非常道”。
“名”是可以进行命名和称呼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名”是“非常名”。
“无名”可以认为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可以认为是万物的来源。所以,可以用“常无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
本段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原文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为: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说出来,不是永的“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8)道德经无名扩展阅读:
老子认为无形产生了有形,有形又分裂成为更复杂的东西,从而产生了整个有形的世界。道是宇宙的第一动力,它产生了宇宙世界之后并没有消失,并且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之中。
因为道永远和这个元气的“一”在一起,万物能够发展、壮大、成功,就是要适应这种能量。老子认为每一个有形事物之所以能够发展就是使用了他内在的无形的宇宙动力,也就是“道”。
自然是事物的本性或天然状态,事物的自然本性产生的外在表现就叫做自然。
“不学而能者,自然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自然而然,本来就是。每个事物生来都有自然之性,自然之性的展现就是这个事物的自然。在道家看来“自然”是万物的最佳状态,“道”通过万物的“自然”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
“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经
『玖』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有名指什么
出自老子《复道德经》,道制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代表的是道,天地之始是由道而开始的。有名,是因为道为虚含,天地之间万物之气均为其所化,就象人不至虚而难窥其性, 物不至虚而难为造化(象特异现象中的搬运、飞物和其他一些改变物质常性的过程)。
这就是《易经》中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的由来。这 里所说的道,特别不能排开人这种包含万物属性的生物。 人的无和有在修为中的把握,也恰好是修真进道的通行证。
老子首先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拾』 《道德经》“无名无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什么意思
无名无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第二句 名可名, 非常名。
当世内界还不存在的时候容一切都没有名字, 没有疑虑 没有迷惑 没有善恶 没有好坏
后来圣人带来了智巧, 而智巧被用在正途也用于邪道。 随着智慧的出现,名出现了。。 随即而来的是一个个名 比如“善恶” “好坏” “多少” “上下” “贵贱”
屈原天问第二问就是 上下未形 何以考。。 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