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春节放假

立法春节放假

发布时间: 2022-02-17 08:12:12

Ⅰ 国家法定假日都有什么

昨天是中秋节,在人们晚上邀朋赏月之际,不少人也表露出心中的遗憾: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并不是一个法定的节日。

越是现代的社会,人们越是需要有心灵的安慰、精神的支撑和情感的流露,在人的内心世界需求增多之后,有着丰富精神资源累积的历史传统,就越有可能和有必要复活再现。

传统节日的那些仪式,千百年来都为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它们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内心情感的一种展现,包含了丰富的审美理想和伦理道德追求。如同任何具有自身历史传统的国家民族一样,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的宗教意义的安身立命、审美意义的情感陶冶、伦理道德意义的慎终追远等等,这些基本的个人与社会美德,就大量散布在那些传统节日所包含的精神理想中。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围绕这些节日,历代墨客骚人,留下了太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和美好传说。这些传说和文字,不是生硬的伦理道德教条,而是一个民族灵魂的生动活泼的展现。

应该看到,这些流传了上千年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和审美内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社会与人生意义。为什么在中国“现代”起来之后,更需要强调这些节日并认为应当将它们修订为国家法定节日?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与传统社会人们有着大量闲暇时间不同,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方式和科层制管理方式日益普及、社会生活实现规范化和理智化之后,传统节日如没有相应的国家立法形式予以保护,它不可避免就会因为时间保证的短缺而受到冲击。

因此,以立法的形式,将中国五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全部或大部,从单纯的民间节日形式上升为假期保护的国家节日,使人们有时间在这样的节日里,从各种节日仪式中感受中国自身的历史传统,享受节日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在今天就显得非常必要。

Ⅱ 有立法规定“三八”妇女节放假吗

有,三八节妇女放假半天,但如果不放不倒休、不发加班费。

Ⅲ 设立法定节假日的程序是什么

据中新社香港6月12日电 有关人士11日向香港媒体透露,热炒已久的将端午、中秋、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经提上官方议事日程,目前,专家就此事可行性的咨询、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如一切顺利,有望在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据了解,根据初步设想,列入法定假日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清明、端午和中秋,但现行的全年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总数不会作大幅度增加。因此新增的法定假日将用压缩“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时间的方法进行调整。另外,除夕日也有可能纳入春节假期,以便让民众好好享受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晚餐——年夜饭。

在近年来中国部分传统节日的式微而西方舶来节日兴起的背景下,民间力促端午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呼声一直十分高涨,而官方态度相对低调审慎。因此,有舆论认为,传统节日法定化呈现“民热官冷”的态势。

“事实上,官方对此事一点不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苑利向记者介绍说,有关部门对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假日的建议一直非常重视,并早在一年前就在着手研究。但是节日是一个民族及国家的时间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牵一发则动全身,不仅需要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观念层面达成共识,而且要在技术可行性角度通盘考虑,从长计议。因此,政府部门谨慎低调行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也透露,早在去年春天,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就邀及包括他在内的五名专家探讨节假日架构以及如何安排时间的问题,专家们经过研究,对今后节假日设置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很正式地形成了书面意见书。这份意见书认为,目前中国的节假日体系存在着二元结构,就是在现有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有丰富历史内涵和深厚历史根基的一部分节日,却常没有安排休假时间。这种二元结构有必要改变,以舒展民众情绪。

刘魁立说,对这份报告书,官方非常重视,随后还征求了有关部委和更大范围学者的意见。至于此后官方部门有何进一步的具体决策,他并不了解,但能预料此事应该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感觉是先提案,有相关部门研究,调研.经过人大投票,最终确定.
就想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一样吧

Ⅳ 国家法定假日是怎么规定的

国家法律对法定假日的规定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附表:
2005年法定假日一览表!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2005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放假调休日期具体安排如下:

一、元旦:1月1日~3日放假,共3天。其中1月1日为法定假日,将1月1日(星期六)公休日调至1月3日(星期一),1月2日(星期日)照常公休。
二、春节:2月9日~15日(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七)放假,共7天。其中,9日、10日、11日为法定假日,2月12日(星期六)、13日(星期日)照常公休,将2月5日(星期六)、6日(星期日)两个公休日调至2月14日(星期一)、15日(星期二),2月5日、6日上班。
三、“五一”:5月1日~7日放假,共7天。其中,1日、2日、3日为法定假日,将4月30日(星期六)、5月1日(星期日)、8日(星期日)三个公休日调至5月4日(星期三)、5日(星期四)、6日(星期五),5月7日(星期六)照常公休,4月30日、5月8日上班。
四、“十一”:10月1日~7日放假,共7天。其中,1日、2日、3日为法定假日,将10月1日(星期六)、2日(星期日)两个公休日调至10月4日(星期二)、5日(星期三),10月8日(星期六)、9日(星期日)两个公休日调至10月6日(星期四)、7日(星期五),10月8日、9日上班。
热炒已久的将端午、中秋、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经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目前,专家就此事可行性的咨询、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如一切顺利,有望在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Ⅳ 香港的法定节假日和内地是一样的吗

香港的法定节假日和内地不一样。

1、香港的法定节假日一共是13天分别是:元旦一天、春节三天、清明节一天、端午节一天、劳动节一天、回归记念日一天、中秋节一天、重阳节一天、国庆节一天、佛旦一天、冬至一天。

2、内地节假日分别是:现行法定节假日共11天,包括春节3天,国庆3天,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各1天。

(5)立法春节放假扩展阅读:

1、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或纪念要求,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以进行庆祝及度假的休息时间。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方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法定节假日的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3、立法会可藉决议,指定任何一年的任何一日为公众假期,以增补或取代附表所指明的任何日子。

4、除根据以下第3、款另有指定外,如於任何一年内两个公众假期适逢在同一日,则该日之后第一个并非公众假期的日子,即为该年增补的公众假期。

5、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藉在宪报刊登的命令指定任何一年的任何一日为增补的公众假期,以取代本属第2、款规定为该年内增补的公众假期的另一日。

Ⅵ 人大代表建议春节假期延长为15天,能实现吗

很难实现,但非常赞成该建议。

延长春年假期的呼声从未停止,每年两会都有人大代表提出延长春节假期的建议。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春运让更多人关注到人口大量的流动给传染病流行提供了便利,为了让更多人可错峰出行,减少人口大量聚集,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延长春节假期是顺应局势。

因此,要想落到实处,需要做到“控制假期总量,弹性选择期间”的方式,给予地方和企业更多自主选择安排权。即,按照人大代表的建议,国家可以规定除夕至初七为全国统一春节假,其他全部由各省市和企业灵活统筹,甚至允许调整假期的日期组合。例如,各省市和企业可以选择组合前4天或后4天;还可以选择除夕前10天和后10天区间内,再增加前后双休日的调休,以及企业根据各自实际经营情况,适度安排员工年休假等。在安排好值班、轮岗机制前提下,让大家在自主选择7-11天的时间段。

Ⅶ 法定节假日是什么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270号)规定,我国法定节假日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1月1日放假1天)、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放假3天)、劳动节(5月1日放假1天)、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一天)和中秋节(放假一天)。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还有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儿童节(6月1日13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第三类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具体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在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的其他休假节日,也应当安排劳动者休假。
根据有关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另外,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我国传统的农历重阳节等其他节日,也不放假。
[编辑本段]调整内容
国家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刊登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目前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已基本形成。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
1、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即由目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
2、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农历节日如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
3、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
[编辑本段]体现原则
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拟订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法定休假日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法定节假日安排要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三是节假日制度安排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影响和冲击;四是休假制度安排要体现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五是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国民旅游需求。
[编辑本段]法律条文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 根据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根据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第一条 为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元旦,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一)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二)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15-34岁的人为青年);
(三)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 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第五条 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第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Ⅷ 泰国首次将中国春节列为法定假日,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蹭热度”么

亚洲文化圈之内,受到中国的影响,大家一直把充填作为一个比较盛大的节日来过。中间也是很多国家的。法定节日。近日又有一个国家宣布,把中国的春节作为。他们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个国家就是泰国。

曼谷12月29日 ,泰国内阁29日决定 :将2021年2月12日、即中国春节的农历大年初一列为特别假期。 2021年全国所有公共假期将增加至24天。

不少网友表示,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蹭热度吗?看我们要过年了,然后立马加一个节日。自己也过。实在没什么意思。自己的国家如果有相关的基础,根本不需要这么晚才进行立法通过。即使没有法律规定,大家照样可以过春节。

在北方城市居住的中国人可以去温暖的泰国度假。其实在异国他乡也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这才是泰国政府想要的结果。


除此之外,泰国也有很多的华侨华人。每年他们自己也会举办许多的春节活动。泰国的当地政府官员与皇室也会参加这些活动。请贺新年

Ⅸ 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什么不能成为法定节假日

Ⅹ 法定节假日可以安排劳动者补休吗

法定节假日是可以安排劳动者补休的。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法定节假日应付工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1月10日下发《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劳动者的制度工作时间(即全年总天数减去休息日及法定节假日)由此前的251天减少为250天,则每月工作日由的20.92天调整为20.83天。

该《通知》还首次提出一个“月计薪天数”的概念,用以计算日工资、小时工资,而俗称的节假日加班三薪、公休日加班双薪正是以日工资、小时工资为计算基数。

《通知》明确指出,按照《劳动法》第51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也就是说11个节假日即使不上班也应计薪,除去不计薪的104个双休日,月计薪天数应为(365-104)/12,即21.75天,再由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得出日工资水平。

以北京市月平均工资3008元为例,则劳动者节假日加班应以138.3元为基数,发放三薪或双薪。

(10)立法春节放假扩展阅读:

员工法定假日自愿加班无须支付加班费:

1、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提及延长工时的时候,均使用了“用人单位安排”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强调的是单位延长工作时间。

《上海市劳动保护监察条例》亦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可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在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但必须遵守有关延长、增加工作时间的时限规定,并按照规定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强调的还是用人单位由于自身需要而安排员工加班。

2、在加班的程序上,上述法律法规中均规定,用人单位如欲安排员工加班,必须与员工及工会协商,协商是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必经程序。

协商,并不是员工要求加班,而与用人单位协商,而是用人单位在安排员工加班前与员工及工会的协商。安排加班的主体是用人单位,而不是员工。

3、从劳动法的立法意图上看,为了限制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产生,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限制了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的权利,保护员工的休息权。员工的自愿加班是对自己休息权的主动放弃,而不是被动剥夺。

热点内容
锦州法律咨询在哪里 发布:2025-02-04 19:05:12 浏览:509
律师职业险 发布:2025-02-04 18:20:05 浏览:116
什么情况下有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4 17:44:37 浏览:221
满城哪有律师 发布:2025-02-04 17:12:56 浏览:863
房产联系人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4 16:52:25 浏览:256
刑法宫廷剧 发布:2025-02-04 15:59:01 浏览:588
经济法自然人 发布:2025-02-04 15:43:42 浏览:739
行政法庭审笔录 发布:2025-02-04 15:22:21 浏览:280
民事诉讼法是民告官吗 发布:2025-02-04 15:06:06 浏览:876
国家法官学院新校区 发布:2025-02-04 14:39:00 浏览: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