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提倡法治

中国提倡法治

发布时间: 2022-02-17 10:21:10

A.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依法治国法治中国提出了哪些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内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容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B. 最早在中国提倡“依法治国”的文件是《资政新篇》吗

应该不把。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秦就是依法治国的),只不过法家的法和现在的法意义不同。

C. 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法治思想的人是谁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专文家。他创立的属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D. 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什么

平安中国,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

E. 中国提出依法治国的第一人是谁

步云,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法学所博士生导师。

1978年,他发表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标志着法学界的思想解放。

1979年,李步云与人合写了《论以法治国》,开了“以法治国第一腔”。

F. 为什么中国精神不包含法治精神不一直倡导依法治国吗

中国精神,是指贯穿于中华民族文明、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你觉得依法治国该算是民族精神么,他是方针政策

G.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礼治和现在提倡的法治

传统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以“礼治”维系的社会,而并非如西方社会主要依靠“法律”来治理.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矛盾,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从传统到现代的法治模式转换,这样的考察和探讨对于未来中国的法治建设既有其理论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研究入手,对中国传统“礼治”与西方法治两种政治文化观念在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上的差异进行认真对比分析,并通过对中国传统“礼治”一脉相承的反思和对西方法治的普适性价值的理性思考,深入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与矛盾冲突,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这种冲突与互不相容进一步揭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大国从事法治建设,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是空前的.在历史的考察中国百年法治进展缓慢及传统“礼治”对法治建设阻碍的现象后,对现代法治模式转换进行了探讨: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关键是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以实现传统“礼治”向现代法治模式的转换.具体说来,应从思想观念与法律制度两方面入手,使执政者和全体公民真正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养成尊重法律、自觉守法的习惯;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政治与法律文化的创新,即完备和完善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制度,健全法律体系、确立法律权威、保证司法公正、实现监督有效. 本文旨在说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它既要遵循共性的法治规律, 又要适应个性的国情差异;既要效法西方法治成功经验,又要承受传统“礼治” 根深蒂固的影响;既要吸纳外学,又不能割裂传统.由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承认西方法治文化的价值,从中借鉴和汲取宝贵资源,作 为构筑中国法治文化基础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应对传统“礼治”文化重新予以 定位,对原有的价值观进行重塑,将其激活,更新传统观念,对于欠缺法治成长 的精神根基,必须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吸收西方法治精华,对中西文化进行整合, 以实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H. 关于中国法治怎样向前走的讨论

请参考:
除了中国的法治是否应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外,我与贺的根本分歧在于:法律职业群是否应遵循社会各界共同倡导的道德规范;对法律的理解、适用能否违背一个社会基本的常识、常理、常情;离开了人民的参与,能否最终保证司法公正。简言之,现代法治归根结底应该是 “机械的规则之治”、“法学家之治”,还是 “人性之治”、“人心之治”、“常识、常理、常情之治”。我认为,正是对上述问题的错误回答,导致了较长时期内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与目标的渐行渐远。

强调法律与社会基本伦理分离,主张“法律职业并不是要遵循社会各界共同倡导的道德规范”,是(至少长期以来曾经是)我国法学理论界普遍流行的观念。将“法律”凌驾于常识、常理、常情之上,凌驾于司法人员的良心之上,这种观念不仅与“司法人员必须依照良心履行职责”这一世界各国宪法普遍规定的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相悖,更是在实践中导致了法律职业群基本伦理迷失的恶果。记得在一次讲座中,当我谈到 “司法必须讲良心”、“讲法必须讲理”时,一大批来自全国的一流的法学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我:什么是良心?什么是常识、常理、常情?常识、常理、常情到哪里去找?良心到哪里去找?当这些法学权威们普遍不知良心为何物,不知常识、常理、常情为何物时,我们能够奢望“法律在法官之上”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司法人员的犯罪率以大大超过司法人员的职业化进程速度增长,司法腐败成为民众最不满意的社会现象,2003年以前的5年中,司法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率几近普通民众的5倍,难道就真的不足以引起我们法律人的深思吗?

认为对法律的理解可以偏离社会基本的常识、常理、常情,强调合情合理不合“法”的必须依“法”办,这种“讲‘法’不讲理”的主张,可以说是传统法学不民主、假民主、反民主的集中体现,在实践中必然导致人治、导致专制,必然结出“权大于法”,“有权就是法”。

热点内容
律师职业险 发布:2025-02-04 18:20:05 浏览:116
什么情况下有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4 17:44:37 浏览:221
满城哪有律师 发布:2025-02-04 17:12:56 浏览:863
房产联系人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4 16:52:25 浏览:256
刑法宫廷剧 发布:2025-02-04 15:59:01 浏览:588
经济法自然人 发布:2025-02-04 15:43:42 浏览:739
行政法庭审笔录 发布:2025-02-04 15:22:21 浏览:280
民事诉讼法是民告官吗 发布:2025-02-04 15:06:06 浏览:876
国家法官学院新校区 发布:2025-02-04 14:39:00 浏览:126
2014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试题 发布:2025-02-04 14:26:57 浏览: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