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小人看道德经

小人看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2-17 16:45:25

⑴ 感觉正版的道德经就是个厚黑学,主体是无神论,并且指导别人怎么变成小人

道德经是指导抱道之士如何成道的经书。当年尹喜在函谷关求老子指导,从而留下了道德经。如果不是尹喜,我们也不可能知道老子这个人。那道德经更加不可能流传于世。道德经的印刷量是仅次于圣经的,被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流传于世界之中。如果道德经是本厚黑学并指导你成为小人的话,那是不可能有人去研究他的,也不可能流传2000多年现在还在研究。在道德经中说道,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句话是说大家都很精明,我像个傻瓜,昏昏闷闷的。如果是小人,怎么可能像个傻瓜呢?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说清净为天下正。道德经主要告诉你的是人要常清静,才能天地悉皆归。道德经还告诉你要少私寡欲。一个厚黑的人会少私寡欲吗?一个小人会少私寡欲吗?道德经说你要少一点自私,要少一点自己的欲望。要多一点清静心。这是道德经要告诉你的主要内容。怎么到你这里就成了厚黑学,成了小人了呢?

⑵ 老子这些话 无才无德者,谓之为愚人;有才无德者,谓之为小人;无才有德者,谓之为君子;才德兼备者,谓

没有才能也没有德行的人,称之为愚蠢的人;有才能却没有德行的人,称之为小人;没有才能但有德行的人,称之为君子;既有才能又有德行的人,称之为圣人。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想有作为而无所作为,上义之人想有作为而有所作为。

⑶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⑷ 佛学:“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两句话很简单,前一句:君子乐得做君子,意思就是说有德行的人,才会想要去成为君子。后半句——小人冤枉做小人,意思就是说是目光狭隘的人,才会想要去成为小人!


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模糊
其实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十分模糊,没有绝对的君子,也没有绝对的小人,这就像是一个人。他今天干了一件好事,可是明天却做了一件坏事,你无法评定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因为时间太短,没有给他一个有效的循环,对他是绝对不公道的!所以判定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便是社会实践和长时间的考验!

⑸ “君子知道看人背后,小人知道背后看人”这句话什么意

看人能看到背后,能深刻清晰剖析一个人,不被外表,表面光环等欺骗,
他看到背后必能本性面对,真诚相待,是君子本心。
站在别人背后看人,只能看到阴暗面,觉得全天下都不好,其实是片面的。

⑹ 曾国藩教你如何辨别君子和小人:看眼神

一本叫《曾国藩的九九方略全鉴》的书上有这样的一段方法论:通过眼神辨别君子小人的办法,《檀几丛书》和宋瑾编撰的《古观人法》中也有所论及,附下以供参考------目光尊严,气息平静,神态凝重,远远望去威严无比,让人生畏,而接近后才发现和蔼可亲,这样的人是在上位的君子;目光平和中正,神情冲淡平和,看起来若有思虑,但又好像不堪所虑,能够在污浊的社会中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淡泊功名利禄,这样的人是身处下位的君子;眼光灿烂闪烁,气宇深沉,藏而不露,偶尔露出泰然平和的颜色,而有时了也露出肃杀的信息,这样的人,是身处上位的小人;目光摇曳不定,精气不足,神情散乱,远远望去姿态不佳,靠近看来又没有风度的,是身处下位的小人。曾国藩怎样辨别小人?曾国藩善于辨别小人?曾国藩的方法科学吗?我们没有深究。《辨别小人的方法和小人造谣心理分析》的部分内容是这样的:小人表面上没有什么标志,只有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小人。只有和君子相比,更能显示出小人的特性。君子和小人是相伴随的,就像有晴必有阴一样,只要有君子存在,小人就不会灭绝。小人的言行举止具有不少特点,但造谣生事是小人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小人为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造谣生事诬蔑他人,损害别人的利益。在网络上造谣生事,攻击诬蔑都是小人典型的表现。不讲道德的事情违法的事情都是小人所为。小人往往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并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小人往往喜欢制造矛盾搬弄是非,小人往往喜欢无中生有造谣抹黑。小人为什么会不择手段的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呢?小人为什么会造谣诬蔑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的小人为了充分的显示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因此往往喜欢找参照物,自以为通过贬损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就充分的表现出来了。第二,有的小人对于别人强过自己,心理很不平衡,于是通过造谣诬蔑贬损别人,说明别人并不强于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病态的平衡。第三,有的小人是出于一种虚荣的心理和不服气的心理。第四,有的小人污言秽语的贬损别人攻击别人完全是心理变态,这种小人对社会的危害非常大。

⑺ 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看哪四点就够了

1,君子坦荡,有话当面说;小人别有用心,经常在背后诋毁。君子,很旷达大度,明说明说,明做明说,就算你想对一个人表达你的看法,你也会在这个人面前,不会在背后议论人家的长短,诋毁别人。在这些人眼里,做人一定要光明磊落,每个人都不应该做什么阴暗的事情。这样的人值得深交。小人正好相反,当面说好话,却经常偷偷说是非;假装友好,却经常在背后诋毁别人。因为这些人别有用心,很会伪装自己,在背后捣鬼。遇到这种人一定要远离,以免将来放出更大的冷枪,让自己遭受更大的伤害。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看这4点就够了

但是小人懒得做自己能做的事,总希望得到别人无私的帮助,总想保持现成。最重要的是,你帮了他,他却不懂得感恩,然后就忘了,不懂得回报。而这种忘恩负义的人,永远无法与真情相处,不如远离它。

⑻ 《道德经》中有有关君子与小人的语段吗

《道德经》中关于圣人的说法类似“君子”,小人一般表现为“下版士”。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权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在笑当中就可能行小人事,瞧不起作为圣人的君子。其实孔子眼中君子闻“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与老子眼中的圣人闻“道”有类似的地方(殊途同归,尽管老子和孔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望采纳

⑼ “君子知道看人背后,小人知道背后看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啊

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它透明,能看穿,小人只会那表面做文章,它看到都是别人不为人之的一面,也就是背后,因为他就专门接别人的短

热点内容
什么情况下有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4 17:44:37 浏览:221
满城哪有律师 发布:2025-02-04 17:12:56 浏览:863
房产联系人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4 16:52:25 浏览:256
刑法宫廷剧 发布:2025-02-04 15:59:01 浏览:588
经济法自然人 发布:2025-02-04 15:43:42 浏览:739
行政法庭审笔录 发布:2025-02-04 15:22:21 浏览:280
民事诉讼法是民告官吗 发布:2025-02-04 15:06:06 浏览:876
国家法官学院新校区 发布:2025-02-04 14:39:00 浏览:126
2014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试题 发布:2025-02-04 14:26:57 浏览:706
最新劳动法保胎怎么发工资 发布:2025-02-04 14:12:58 浏览: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