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晚上读道德经

晚上读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2-02-17 19:16:20

道德经怎样读

道德经要是“读”的话很简单,反复诵读、根据名家的解释来看,读一句看一下解释;但是道德经的内容不是仅仅靠读和看别人的解释就能理解的,经书中好多篇幅都是天、地、人、万物的认识及其相关规律等等,很多东西都是虚无看不到的,也可以说是用普通方法了解不到的,同时还要通过修道、练功等等来实际印证,由读经转化到实践经文内容,这才是最好的“读

㈡ 一个女人突然喜欢看佛经道德经之类的书为什么

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因为从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里渐渐轻松后,情感上的内缺口大了,被容家人忽视后,自己会失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能静下心来抄抄经书、焚一柱香,都是难得的清净和幸福!

所以。在寺庙里,虔诚祷告的往往是女人居多,她们有时自己跪拜,有时指点孩子上香,有时喃喃低语,有时浅笑安然地静听钟声悠扬,深情里藏着所有过往的日子。

(2)晚上读道德经扩展阅读

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忽然在朋友圈晒自己抄的心经,佛文。虽不懂,也看到了她的变化。两年前,也是雄心勃勃,忙于晋升,也有些小脾气的。再一接触,更感觉惊讶,言语中颇多佛系心态,虽不入佛门,却勤于抄经,常常去寺庙上香静心。

再看看身边,的确这样的女人不少,中年以后,开始不仅仅依靠自己的努力,也感恩命运的眷顾,机会的莅临。一位妈妈的口头禅:“我是有信仰的!”她信人世间冥冥之中有注定,她信许多事情有因果轮回,她更信自己的虔诚会给家庭带来好运。

㈢ 年轻人适合读道德经吗

《道德经》实际上是一本哲学类书籍,书上记载了作者老子对天地和宇宙的思考,并且告知了众人应该以何种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道德经》这本书很好地印证了大象无形这个成语,越是深刻的智慧,就越简单。因此,尽管《道德经》阐述的是世间的大智慧,却只用了短短的八千字。


全世界除了《圣经》之外,《道德经》是被翻译最多的一本书,爱因斯坦的手里便有一本德语版的《道德经》。然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这本著名的古代典籍却了解甚少,实在是惭愧。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谈一谈,年轻人到底该不该读《道德经》?我认为,《道德经》虽然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古籍,也可以作为人生的必读书目,但是人在年轻的时候是不应该读《道德经》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年轻人的阅历不够,读不懂《道德经》。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一个人从书中获得成长,但是只有书籍对一个人来说合适的时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吃肉类可以帮助孩子长得更快,但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却不适合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些食物对他不适用。到最后不仅达不到长身体的目的,还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

同理,《道德经》是老子毕生对天地思考的结晶,一个没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是很难体会到《道德经》中的意境的。年轻人和《道德经》,正如初生的婴儿和肉类食物,如果两者不匹配,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尝试阅读《道德经》,但是往往都是翻了两页就放弃了,原因就是看不懂。并不是《道德经》本身晦涩难懂,而是年轻人因为缺乏阅历,缺乏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自然就无法读懂《道德经》。


第二个原因是年轻人所处的年龄段不适合。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无为。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以一种“不占有”的心态去生活。用《道德经》中的话来讲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如果你告诉现在的年轻人不要有功利心,他一定会觉得你不正常。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拼了命的奋斗,让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绽放。看淡一切是中老年人才应该有的心态,年轻人就是要有一定的功利心,才能从追逐功利的过程中感悟到智慧,才能通过吃亏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改进的方向。


无为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特殊的品质,而是一个人在经历过世事沧桑之后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经历过年轻时的冲动、愤怒和挫败,是无法达到《道德经》中无为的境界的。

㈣ 读《道德经》的真实感悟是什么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我们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不仅是简简单单的读和学习,而是一种做人,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检验,从学习老子道德经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

就如老子所说言,德善,德信,圣人皆孩之这几个看似普通的字句,却能让人感悟到了人生智慧,并对你的思想及灵魂都会受到洗礼,使我们每一个学习道德经的人都会感到震撼。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㈤ 为什么要读道德经

古人讲,“朝闻道,夕死者已!”早上闻道,晚上死了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活!可见道的重要性!人生不问道,就像盲人不开眼,一辈子白活了。道德经就是老子讲道言语。用大量比喻来讲道,看了以后受益匪浅!

㈥ 我每天都读道德经有什么好处

道德经其实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道教修身的,河上公章句。一个是道家思想上的,王版弼注。权
两个有联系有区别,侧重点更是完全不一样。
如果信道教的应该是加深理解,使信仰更坚定吧。毕竟不是道教人士,不太懂这些。
如果喜欢道家思想我觉得没有必要每天都读,因为经典不是教条,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当你熟悉到一定程度后更多的是思考与自身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探查其中道理,在自身发展中指导行事准则。在你经历了一些之后体会会完全不一样。如果有时间每日通读不如读一些其他经典,触类旁通效果可能更好。

㈦ 晚上睡觉时在卧室播心经,孝经,道德经,佛乐可以吗

要知道,读诵佛经,经典,不是读给佛菩萨听的,。,是读给我们自己听的,,比如说:你听了《孝经》《道德经》。。。能够依照金典的教导,落实于处事待人接物的生活中,社会中。。这样佛菩萨才高兴,你自己才有福报啊!

㈧ 读道德经有什么好处

读道德经的好处:

1、修身养性:当人遇到烦恼事,或者有什么委屈想不通的时候,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下《道德经》,老子的智慧言语会让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药。

2、全身放松,治病健身:有病的人,一身紧张,这里不疼那里疼,难受得很。静下来背诵《道德经》一段时间后,身体放松了,该疼的地方也不疼了,病慢慢就好了,身体自然健康了,红光满面,人越活越仙见。

3、增强记忆力:搞学习的学生(其他人也是这样),有时候记忆力不够用,数学公式背不得,外语单词记不清。这样的人如果坚持背诵《道德经》,思想一静下来,大脑清醒了,记忆力就增强。

4、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为人处事很繁杂,天天要与人接触,要人家做事,别人不听话,就与别人争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如果静下来背诵《道德经》,心里就明白了遇事要处下、不争、顺其自然。

5、锻炼大脑:在反复读《道德经》的过程中,有一天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着要背里面的好句子,我就是这样。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人好,背《道德经》是很好的脑力运动,对提高记忆、防止老年痴呆症大有好处。

(8)晚上读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㈨ 读道德经的感悟。高分

怎样才能读懂老子,《道德经》解读方法

木子: 您认为《道德经》是一部讲述什么内容的书?

草树先生: 如果你问一百个研究道德经的人会有一百个答案。因为绝大部分人对道德经的研究方式都好比是盲人摸象。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

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木子: 在不少《道德经》的翻译解读中,我看到不少“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理解,不同程度的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草树先生: 的确如此。对于修道也好、做学问也好一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要敢于怀疑,独立思考。

木子: 历史上,被认为读懂《道德经》的人几乎只有庄子一个人?

草树先生: 在有历史记载的人中,庄子对道德经的理解最接近老子本义,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庄子还是带有自己的一些角度,还没有完全站在大“道”的角度,所以还不是究竟。后世对《道德经》的消极见解与庄子不无关系。

当年释迦穆尼如果看到道德经的话,我相信他将是有史以来最懂得道德经内涵的人。

木子:为什么这样说呢?

草树先生: 如果您对金刚经和道德经又较为全面的认知的话就会发现,佛的主张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注解和展开。可以说,释迦穆尼的佛理与老子的道德见解几乎没有任何冲突的地方。

木子: 请问,以你的见解,怎样才能最有效的读懂《道德经》呢?

草树先生: 《道德经》这部哲学体系就像是一棵参天大树,而总章“道可道,非恒道......”则是这棵树的种子(本体),其它八十章都是由这粒种子生长出来的。

所以,要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就要从“道德”总章开始,尤其要对此章的内容进行定性化分解(分类)。理解了总章,再来解读其它章节也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理成章了。

木子: 一般认为,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是道经总章。
草树先生:然而,我的研究则认为它是“道德”总章——道经和德经的总章。

何谓“德”?老子是如何定义德的?在《道德经》里面,有人能指出来具体的回答来。
木子: 好象是找不到。

草树先生: 其实是有的,但老子没有直接用德字。它就在第一章里面,与 “道”交替进行了论述,还指出了两者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2009年9月3日于广州白云山

国学大师误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对“绝圣弃智”和“不上贤”,普遍的解释都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或许违背了老子的本意。甚至还有 “智者”试图为老子“平反”,而将简本“绝圣弃智”篡改成““绝智弃辩”等。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是在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根本措施。

-----我认为,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

如何理解 “不上贤,使民不争”?
草树先生
何谓“不上贤,使民不争”?老子为什么提出“不上贤”的主张?
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并不代表社会不需要有才能的人。
事实上,人人都是天才,个个都是圣贤。这是真理。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
然而,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
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不崇尚有才能的人——即人与人之间互不将对方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时,自身的潜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心的冲突也才会降至最低。这样,人类的矛盾与纷争自然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消解,自然、和谐、安定,富足的社会就会实现。
因此,老子所言“不上贤,使民不争”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 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这样就能够消除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最终避免了社会的矛盾与纷争。
-----草树先生 [email protected]

何谓“执大象”“天下往”往哪里?
《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对于“执大象”,一般的解释都是把握规律或法则,我以为此解释不够准确。

---------因为,掌握了规律、法则只代表掌握了理论,理论只有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时才会产生价值。

---------譬如,按照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下一阶段(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将会产生怎样不可逆转的变化,政府如能及时的顺应这种变化,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国民的拥戴,政权也就可以稳固。

---------然而,理论与实际如何才能结合,准确的预测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呢?这就需要对象和数的准确把握了。

---------所谓的“象”也就是现象,而“数”则是对现象的数据化测量、归纳、分析的结果。

---------南怀瑾老先生说,《易经》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揭示世界上一切奥秘的方法,总结起来也就是五个字:理、象、数、通、变。这其中理、象、数是解开宇宙万物奥妙的方法,而“通”和“变”则是宇宙的特点。

---------所以,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理”——规律、法则,再通过“数”——对过去和现在的大现象的数据化分析,就能够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作好准备,从而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大多数人们的愿望,并得到大多数人们的拥戴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古今中外掌握社会发展之“道”——理、象、数、通、变的人大都是专家学者,而不是统治者。但“天下往”,归顺的肯定是统治者,而不是专家学者。

---------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开明的统治者只是按照专家学者的意见来治理国家。所以说,统治者“执”的“大象”不可能是指“大道”——自然规律和法则,而是指大自然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因此,对于“执大象,天下往”,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只要尊重人才、重视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制定出来的国家发展和管理政策、方针就能够顺应社会、民心的发展变化需要,也因而能够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草树先生[email protected]

何为德?《道德经》老子如何定义德?
【草树先生试解】
道、德、仁、义者。
道乃德之因;
德乃仁之因;
仁乃义之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自然界,道创造万物潜在本体内涵,德使万物潜在本体演化为物理世界具体存在的各种事物。
《庄子》:“物得于生,谓之德”。
“有,名万物之母”
就人事而言,
研究人和社会一切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并规划人事目标、方向者为“道人”。
古代三公(司徒、司马、司空)是朝廷最大的官,就是为国家发展做战略规划的。
而“大德”则是掌握、组织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社会发展按照自然规律、民意进行的最高领导人,也包括帮助他人实现生命和人格完善的人。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
以古今观之,知慧者受人尊重,就连帝王也对有大学问的人恭敬有加。而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则拥有或掌管着最多的资源,因此称为“贵”。
道者尊,而尊者未必道;德者贵,贵者未必德。

【提示】:对形而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方法,但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见解。

㈩ 晚上听道德经没事吧

学《道德经》,可以很好的锻炼思辨,有益培养绿色,环保,修身养性等现代价值观。

另外,《道德经》是给狼看的。如果你是一只羊,还是小心为好。

热点内容
什么情况下有法律援助 发布:2025-02-04 17:44:37 浏览:221
满城哪有律师 发布:2025-02-04 17:12:56 浏览:863
房产联系人承担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04 16:52:25 浏览:256
刑法宫廷剧 发布:2025-02-04 15:59:01 浏览:588
经济法自然人 发布:2025-02-04 15:43:42 浏览:739
行政法庭审笔录 发布:2025-02-04 15:22:21 浏览:280
民事诉讼法是民告官吗 发布:2025-02-04 15:06:06 浏览:876
国家法官学院新校区 发布:2025-02-04 14:39:00 浏览:126
2014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试题 发布:2025-02-04 14:26:57 浏览:706
最新劳动法保胎怎么发工资 发布:2025-02-04 14:12:58 浏览: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