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案
❶ 写一份完整的思想品德教案包括哪些
是几年级的呢?
这边有初一的你可以参考下: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备课及教学设计
杭州市三墩中学 王彬
第一单元 笑迎新生活
第一部分 单元分析
u 设计依据:
1、 初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转折点。
学生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这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转折。在面对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和老师、新的班级以及新的学习任务时,学生的反应可能是复杂的,心理上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设计本单元,是为了引导学生把升入初中看成是值得高兴和祝贺的事情,从而使学生对新的学习阶段充满好奇和热情,编织新的梦想和期待,并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在这个新的阶段有新的发展。因此,把这一单元的名称定为“笑迎新生活”,以“笑迎”引导学生用乐观、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新生活,它完全不同于消极、被动适应。“笑”表达了乐观、积极、主动,还表示了有信心。这里用“迎”而不用“应”,因为“迎”表达了主动、积极的心态,而“应”是“适应”、“应对”,含消极、被动的意思。
2、学生进入一个新的教育生活场所,面对一个新生活的起点。
初中生活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新的学校和班级是学生进入初中首先面对的环境。如何引导学生尽快融入新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产生热爱与归属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后的生活,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学习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
学习是学生各种活动中的主导活动,所以对学习问题专门设立一课。在新的学习阶段,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与难度的增大,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是难免的,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可能会由小学时代的优秀生成为初中时代的后进生。因此,如何认识新阶段学习的新特点,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初中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是学生能否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信心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争取进步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本单元单独设计了“把握学习新节奏”一 课。
u 本单元设计的课程标准依据:
在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初中生活的内容,但是,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要求都与这一新的起点有关。所以在初中生活开始时就设计这一单元,进行有关内容的初步引导。
本单元的设计依据是课标中的以下要求:
Ø 养成团结、乐于助人的品质。
Ø 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Ø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
Ø 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Ø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增进与老师的感情。
Ø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u 内容结构分析: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生活的开始,初中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
从学生群体而言,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升入初中,意味着他们开始走出村落,开始与更广泛范围内的同龄人接触,共同度过初中的学习生活;对于城市的学生而言,同样也意味着一次同龄群体的重新组合。
从学习内容而言,初中阶段的学习难度增加了,范围扩展了,学科的门类增加了,要求更适合的方法与策略,更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这些问题是学生进入初中生活后马上面临的问题。依据课标“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增强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的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我们设计了第一单元,引导学生“笑迎新生活”,在这个新的环境与集体中愉快地生活与成长,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新的环境。做新生活的主人,是这一单元的核心设计意图。
本单元设计了两课来达到以上目标。首先从学习生活的新环境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包括新学校、新同学和新集体等方面。然后从新的学习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尽快把握新的学习生活的特点。
第一课《珍惜新起点》,从初中生面临的新的学习生活开始,谈到新的同学关系,谈到如何创建新的集体,这是从面上落实七年级的教育主题。重点是在于引导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以愉快的心情生活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并对新集体开始产生归属感与主人公意识。
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是从点上落实七年级的教育主题——适应问题。这一课主要围绕着学习问题,设立了“学习新天地”和“享受学习”两框内容。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珍惜学习的机会。
第二部分 课的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内容结构]:
从小学到初中,意味着学生从一个小学生成为了一个初中生,是学生发展中的新阶段,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任务都有了变化;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将在这个阶段认识新的朋友,度过自己的青春期,为今后的升学或就业奠定基础。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新起点的重要意义,并进而珍惜这个新起点,是本课设计的意图所在。
第一框中,首先了解学生对新学校、新生活的感觉,因为有可能学生所就读的学校并不是自己所喜欢或理想中的学校,因此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发现新生活中的乐趣是很重要的。而班级中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以后生活的小环境的好坏,从大环境和小环境两个方面着手,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就会慢慢减弱,学生之间的融洽程度也将提高。
第二框中,首先让学生共同生成一个集体的美好远景即集体建设的目标,在有了目标之后就要解决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的问题。一方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集体中找到 自己的位置,各展所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有一定的认识。
活动准备
1.一组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图片。
2. 轻音乐《为了谁》《我和你》《感谢你》。
3. 拍摄校园里的劳动者录像。
活动过程
(一)情境再现:“哪些人为我们服务”。
1.小朋友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哪些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默默工作的人们,看看他们劳动时忙碌的身影吧!
2.在刚才的画面中,都看到了谁?他们在为我们做什么呢?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随机小结归纳:
(1)农民:在炎炎烈日下,踩在泥水中,辛苦插秧,没有他们,我们吃不到白白的米饭。
(2)交警:每天上学放学,都看到他们不管严寒酷暑、不论刮风下雨,为了我们的出行安全,一丝不苟地指挥交通,他们努力维持交通秩序,马路上很有序,我们才能平平安安地到达学校和家里。
(3)建筑工人:他们顶着烈日,为我们建设美好的家园,让我们舒舒服服住在里面。
(4)医生:我们生了病时,是他们辛辛苦苦给我们看病配药打针,让我们减少痛苦,早日康复的。
(5)清洁工人:为了大家周围环境的干净美丽,总是不怕脏和累。
4.小结:小朋友们,不管插秧种稻的农民,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管是满面尘灰的清洁工人,还是保家卫国的解放军;他们为了我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默默无闻的劳动啊。
5.除了这些人,还有哪些人每天也在辛勤地劳动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6. 欣赏一组衣食住行各种职业人员图片或书上图片:农民、交通警察、建筑工人、售货员、医生、消防员、清洁工人、解放军、纺织工人、邮递员的图片若干张,配乐《为了谁》《我和你》
7.小结:小朋友们对身边的劳动者关注了解得真多,正是有这么多人的服务,我们才能健康的成长,幸福生活。假如我们的社会离开了清洁工,会……离开了医生……离开了警察……离开了售货员……是啊,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重要,为了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从没说过累,也没说过苦,他们的贡献真大啊!(出示课题)值得我们尊重,让我们把贡献的勋章奖励给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对身边人的关注,把这些悄无声息辛勤劳动的人们由幕后推向前台,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劳动者为了我们辛勤地付出着,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
(二)小小采访:“了解他们的辛苦”
1.谈话:小朋友们,当我们每天背着书包踏进我们的校园时,关注到校园里这些熟悉的身影吗?播放。[播放一组校园忙碌的身影观察图片]
2.想了解他们吗?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做小记者的机会,深入了解老师的工作。
(1)学生现场采访。
(2)采访完毕,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3.课前,我们的小记者对校园中的各个劳动者进行了采访,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请看采访录像。(师播放采访录像)
(1)录像一:采访食堂阿姨
看完录像,组织讨论:听了小记者的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2)录像二:采访清洁工阿姨
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有什么想说的?
(3)录像三:采访图书馆老师。
等下次轮到我们去借书时知道怎么做吗?
4.小结:为了给我们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劳动者的身影,虽然我们天天和他们见面,但平时却很少去关注他们。
5.谈话: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我们学校的保安叔叔、修理工叔叔,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小朋友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老师适当指导:每天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工作感受等)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访。
6.组织学生交流采访情况。
7.此时此刻,小朋友们最想说些什么?
8.总结:小朋友们,通过采访,我们知道学校里每一个人的工作都非常辛苦,为了你们的成长,他们从没说过累,也没说过苦。让我们说一声谢谢你!(轻音乐《感谢你》)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校园里的劳动者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依托,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发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意识,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活动总结
1. 播放歌曲《感谢你》,学生欣赏,跟随着哼唱。
2.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❸ 思想道德修养 教案
做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