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
①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怎么理解道德
道德是社会抄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抑何以立言行树道德。作禁戒之堤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为正法关钥。诸佛以之同证。菩萨以之同修。众生以之同具者。以戒为体。以戒为用。
(1)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扩展阅读: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② 如何理解道德的特殊本质和一般本质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
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除了和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的社会本质外,还有它自己的特殊本质.我们应从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两个层次来考察社会主义的道德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一般本质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主义道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的产生、性质、发展是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当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适合当代中国生产力状况并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决定了当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与这种经济制度相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在我国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与一部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相适应的小生产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处于从属的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为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创造条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已从主导地位变为从属地位,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长期存在,因此,道德的阶级属性在一定范围内仍然长期存在.
第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将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同时,市场经济讲物质利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2、社会主义道德根源于经济基础,但有相对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
第一、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这有二种情况:一是道德观念落后于社会存在,并妨碍其发展.我国已从根本上铲除了封建道德赖以存在的封建主义经济基础,但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念,如宗法观念、特权思想、专制作风、男尊女卑等,在有些地方、有些人身上,仍表现十分突出.一种是道德观念超越社会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不少大公无私的先进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蒋筑英等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英雄.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任何道德观念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的创立却需要前人的道德思想资料.社会主义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但它的创立却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的思想资料为前提.社会主义道德总是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以及表现这种关系的利益,对过去道德文化进行“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从而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如重义轻利,顾全大局的行为规范,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利民、富民、“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重视道德修养,塑造道德人格等,使社会主义道德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同时,又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洋为中用”,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能独立地直接与其它意识形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方面,程度不同地受到政治、法律、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的影响,其中政治和法律对它的直接影响最大.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本身就说明政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道德又不同程度地影响政治、法律、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这种相互影响,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特殊本质
比较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道德有其特殊本质.
1、社会主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体系
第一、道德规范是他律和自律的统一,这是道德与其他意识形式的不同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作为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与阶级社会在对他律和自律的性质和原因的理解看,有很大区别.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看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他律性根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从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和集体辩证统一的关系上,具有明显的合理性;是把他律性理解为理性,即首先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转换为自律,转换为主体自己意识的约束,表现为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他律性的认可,转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并以此把握好自己的爱好和欲望.
第二,社会主义道德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其实施与法律的实施不同.它不像法律必须以强制手段强迫人们执行,主要诉诸舆论褒贬和内心信念等,尤其是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一般不带有国家强制性质.教育、宣传、大众媒介等常是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
2.按照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把握世界
第一、对社会主义社会进行道德评价.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所谓进行道德评价,就是指根据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对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的道德活动作出善或恶、正与邪、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即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道德的自我评价,是个体或群体对自己行为所作的善恶上的自我认识.道德的社会评价是道德调解人们之间关系的一种力量,是通过社会舆论来完成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统一,对个人品质的形成,对群体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用社会主义道德对待世界.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善与恶、高尚和卑劣的斗争中,有坚定而高尚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这就是说,有高尚品德的人,不因权利而屈服,不因不正确社会舆论而动摇意志,不因见利而忘义,在任何情况下,矢志不移,坚贞不渝.在对外开放中,有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民族的自尊心,坚决反对一切有损国格的错误思想行为.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社会主义社会作贡献.
3、社会主义道德具有更大渗透性和稳定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社会主义道德来调节,以促进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从纵向看,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道德持续存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而变化,并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始终.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于每个社会群体和个体.它比政治、法律规范的范围更广,渗透到政治、法律、艺术等规范.
第二、道德比起其它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漫长岁月里,变成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风尚,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人民性,当它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转化为人的情感、意识和信念,并转化为社会广泛的习俗和传统,与民族社会心理结合在一起,就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发扬光大.
③ 1怎样认识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对社会中弱者的保护。
道德是一种诡计,一种获取权利的诡计;强者和富有创造性的人不需要这种诡计(因为他们已经拥有这种权利),而弱者则永远离不开这种诡计,他们要靠这种方式来对抗强者以保护自己.如果我们再思考一下各种各样的道德规则,例如“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欺骗”,我们也许会注意到这些规则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禁令,也就是禁止我们做某事的规则.
为什么这样?倘若我们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这样发问:“谁将从这些禁令中获益?”答案不是“每个人”,而是“那些不能保护自己的人”,换而言之就是弱者.现在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规则都是否定性的禁令,而不是肯定性的美德(如勇敢,诚实,机智,温和,友爱,慷慨等等):这些规则通过防止社会成员中的强者施展他们的力量,从而使社会成员中的弱者得益.
强者能够照顾自己,道德是对弱者的保护.
④ 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版系的反映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权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⑤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
1、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是内社会经济容关系的反映。
2、社会和经济关系的伦理思考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
道德的功能
1、道德伦理的功能是指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能力的有效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识别的功能和调节。
2、道德认知功能指的是社会现实的道德反思,尤其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3、通过道德评价等手段的道德调节功能,引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做法,成效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4、此外,伦理等方面也具有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道德的作用
1、社会影响和实际结果和实现所产生的道德功能,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2、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是:道德的形成可以影响经济基础,巩固和发展;
3、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重要精神力量的生产力;
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内在动力的全面发展;
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⑥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拓展资料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⑦ 马克思如何论述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下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道德本质观,为我们认识当今社会的错综复杂的道德现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
⑧ 如何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回望正好相反,它能答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8)如何理解道德的本质扩展阅读: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⑨ 什么是道德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道德本质
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一、道德的一般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