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动善时

道德经动善时

发布时间: 2022-02-18 06:50:20

㈠ 老子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本意是取自然界的水来比喻“道”,但绝非是真正的道,就像本章第一段的“几于道”只是接近于“道”。本章可分为三个小段,下面看看第一段话。
原文: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译文:高尚的品行好象水。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且安静处于低地,居处众人都很厌恶的低洼的地方,所以接近“道”的特性啊!
简析:
水的本性是静,是处于低下而不动的。水的流动是因势而行,是自然而动,这种自然的静,是不争、处于低下而接近于“道”。“静”与“低下”正合老子所讲的“道”。通行本记录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里的“不争”与“处众人之所恶”相近。“处众人之所恶”,本意就是不争,两者意义相近,可作为“低下”。但是通行本记录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并不能代表“静”,所以说通行本中当是后学者篡改的。
大家不能从字的表面来解读这段,有很多人对这段话的注释为“德行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而老子为什么取水作为比喻,难道就是说水润养了万物吗?难道水处于卑下就接近于道吗?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因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就象近年来我国南方发生洪水一样,摧毁众多万物。老子在第一章已经讲过,“有”为万物之母,天地间各种元素的结合,才能养育万物,这一点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天地间所有的事物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存在的,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在解读这段经文时,思想意识不要外流,要内守,要参悟老子的本意,不要认为自己读了《道德经》之后,就懂了一些道理,去给人讲。如果去讲,你就脱离了道的本意,你就不懂什么是“道”了。我注释这部经文,不是为了讲“道”给大家听,只是从大家不愿再看以往注释老子的精美华丽语言中,返回到简单而朴实的“道”中来,还给老子“道”的本义。这也是我注释《道经》的目的。
老子这段话主要讲“水”的本性,水的本性接近于道。大家在前几章已经了解,“道”在老子的笔下,“或不盈,不如守中”,“外其身而身存”,达到忘我的境界。前面七章处处讲“虚”,句句讲“空”,而这些都是讲“道”的原理及所用。那有人会问,本章的水也是在讲这个道理吗?我说过,老子在《道经》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在讲“道”。这一章是接近于道,还不是真正的“道”,而是老子取水其性所阐发,因为水的性质是自然流动,“因势而行”。在四、五、六章,老子都在讲虚空的“道”,大家想一想,其实再简单不过了,水的所过、所停之处,都是虚空之地,如水库、江河等都是虚空之地。如果水的所过之处遇到高山等障碍物,水只能绕其而行,这种行径是自然所为,所以“水”接近于道。老子这句话,是取水的“静”与“低下”来论述“道”的本义。
原文: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译文:居住要处于低下,心地要像深渊,赋予要像天道,说话要讲信用,中正的处理事物,做事看的是能力,行动要看准时机。
简析:
本句的“政”应该改为“正”。如果用“政”,容易使人误解为政治,认为老子讲述的是治国之道。如第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不是推崇仁、义、理,老子只讲无为而无不为。这七句从字面上看得出,他非常准确地把人们在社会中与名利包括衣、食、住、行等相关的事物最根本的道理讲了出来。作为追求名、利、情的人,可以把这句话作为育己、育人的人生准则。但作为老子或者修道之人来说,这些表面的东西都不是老子所讲“道”的内在含义。这七句讲的是水的行为理论,水居低下,处空、虚之地,老子把它比做“善地”,体现了“道”的虚空。
“心善渊”,“渊”在这里再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以“道”比水,以水比心,以心比“渊”,把心看作像“渊”一样深远而难以预知。“渊”符合“道”的深远。
“予善天”,通行本为“予善仁”。老子不提倡仁学,假如本句是“予善仁”,那“仁”也是指效法于天道的“不仁”,所以将“仁”注释为“仁爱”是错误的。因为老子在第五章已经讲过,“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本句的“仁”如果是指“仁爱”,那就与“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自相矛盾了。帛书乙本的“予善天”应该是“道”的本意,因为天地与圣人效法于自然之道,并不讲仁、义、礼等。所以“予善仁”的“仁”当是后人所染指。“予善天”是赋予要像天道,效法于天道。
“言善信”。这句虽然可以引申为说话要讲信誉,但是“道”的本意是“不言之教”。本句的“言”是指“无言”。因为水只能因势而行,不以言表,这才接近于“道”。不言之教是最佳的信誉,或解释为言词要自然的流露。
“正善治”。本句老子以水比“正”。水,不偏不移;正,平也。水是最为平整的,如现在测量时都以水平面为标准。所以老子用水的“平正”来喻“道”的冲气与平衡,内在五行之气达到“阴平阳谧”,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了。
“事善能”。老子把水的所行喻为办事能力游刃有余。水的性质是能圆能方,能随形而变,处无为之事,无事不能。
“动善时”。水会自然的根据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如冬天结冻,夏天流动,随其自然,应时而变,接近于道的自然状态。
以上把水的空虚、深远、无事、无言、平正、能力、应时比做“道”。接下来老子总结两个字:不争。

㈡ 老子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哲学寓意是甚么

老子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哲学寓意是甚么
寓意:
政务要善于调治(又“治大国若烹小鲜”),事情要善于去做,行动要善于掌握时机。也就是要善于认识和遵循事物(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顺势而为。不要违背客观规律,不要逆潮流而动。

㈢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意思

“居抄善地,心善渊,袭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出自《老子》。
居善地:居住要选择好的地方,可止则止;
心善渊:心态深沉大度,中常湛静;
与善仁:与人交往仁慈爱护,称物平施;
言善信:言语平实又有信用,声不妄发;
政善治:从政管理柔和有序,德惟无私;
事善能:行事根据能力而为,贵其能力;
动善时:择机而行不妄动,可行则行。
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㈣ 老子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哲学寓意是甚么

文章中摘取的观点要放回到原文才能读出真正的寓意,单独拿出来怎么都有断章取义的嫌疑。
老子提出的这句话原文是这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于《道德经》第八章。
其实,老子的哲学世界跟现在的哲学体系是不一样的,很多话只能在语言当中自己去理解,很难明确地用现在的话讲出来,老子自己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去解释,就落了下乘了。

不过我也强为之容吧。
要理解这七个句式,其中有你所要问的“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哲学寓意,理解其中的”善“是最关键的。
在这段文字里面,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那么水是怎么样的?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所以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这就是圣人的特点。
而那七个句式其实就是描述人若水的情况下,在各方面是怎么样的一个表现。

“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现在的翻译通俗来讲无非就是,为政要善于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但是老子的道如果是这么好理解的,就不会传承这么久了,七个句式里面的善怎么可能会是善于这么简单呢?这里的善可以是善于的意思,但是也有老子对”善“的理解在这里。
总之,这些翻译都是有加上译者自己的理解的,如果你要有自己的感悟,那么就要先理解水是怎么样的,然后用水的善去套那三句里面的善,你就大概明白了。

如果你是要问马哲世界怎么去理解这里面的寓意的话,那么无非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按照规律处理事物等等。

㈤ 关于道德经中的七善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理解:
老子认为水是上善的。
因为水滋养万物,万物离不开水,水却从来不跟万物争。同时水往低处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它自愿处在最低、最脏的地方,这是人所做不到的。水不分别,不选择,对待无论好坏环境都一视同仁、谦虚守下。所以水最接近道。

水的七种品质:
居善地。水对于地位是无可无不可的。别人都争上位,水就心甘情愿地居下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一个人姿态越高、地位越高,就越少有人能够跟他交往、愿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会越孤独。人应该学习水,处得谦下,才能学到更多。

心善渊。水居下,却不埋怨、不嫉妒、不反抗,兼收并蓄,才能博大深沉。它在最低处,汇聚所有细流,于是造就宽广的大洋。如果大海很挑剔,不愿意要小的、脏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够成为大海呢?不计较大小好坏的吸收,像大海一样融合、沉淀、自净,方能博大深沉。

与善仁。水仁爱万物、滋养万物,毫不吝啬。不会因为你是坏人就不让你解渴,不会因为你喝得多就驱逐你等等,只要你需要水,主动接近水,就会得到水的帮助。我们应该学习水的这种平等向善、有求必应的品质,不管对方与自己何种亲疏恩怨,我们一视同仁。

言善信。水有信期,江海的潮汐时间非常准确。同时水对于万物的反映就像镜子一般实在,美的人能从里头看到美的样子,丑的人能从里头看到丑的样子,决不会有半点欺骗。人要学习水守时、诚信、真实的品质。

政善治。水流分布条理有序。水又取法于地形,把它放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状;把它放在江河,它就是江河的形状。水流分布条理有序。并且静态的水面永远都保持水平,一瓶水无论你怎么翻倒,水的平面总是平的。人像水学习,无论何种环境、都能适应、因地制宜、公平公正。

事善能。水能繁育万物、能解动物口渴、能载船使之航行,能洗涤去污等等。水不刻意作为,却有能作为的品质。所以平时各种粗鄙琐碎的事情都会做,处理大事就会变得简单轻松。人平时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做起对应的事来才能游刃有余,这是水给我们的启示。

动善时。水的变化因时而异,春夏变暖万物复苏,水流就变得湍急以便灌溉万物;冬天变冷万物沉寂,水也就凝结为冰块。因此人们做事时都要掌握时机,该动时动,该止时止,这是流水对我们启发。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安守谦下、心胸博大容物容人容世、交往仁爱有加、说话谨慎诚信、为政井井有条、做事凭借能力、行动掌握时机等等。这些都是人人应该学会的。如果人人都具备了水一般的善举,那么社会就没有动乱纷争,也就不会出现重大灾难。

㈥ 《道德经》第八章全文及翻译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导读】 水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老子借用水的无形无体的特征来比喻人的心法(逻辑思维)也应该达到无形无体的境界。人因为受到形体的影响,所以总是难于达到“无”的境界。老子认为心法就要如同水一样不受形体的拘束,如此才能使心法获得无所不能的效果。“争”是以“手”抓“物”的形象,而所谓“不争”,就是要抛弃万物的意思。抛弃万物是心法的基本要求。“不争”和“无忧”指的都是“非常道”才能看到的的境界,是与宇宙相对待的范畴。老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法抛弃了万物才算是做到了“不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无(忧)”的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忧”。所谓“忧”,指的是宇宙中的种种因素。而第一个“忧”出现时,就可以被认为是宇宙的第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其实就是宇宙的始点。“上善”是“道德”的另外一种称谓,表示已具有了最高贵的品质“道德”。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第一个因素,把“德”作为宇宙的第二个因素。能找到这两个因素,就等于达到了“上善”的境界。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表现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㈦ 道德经里面关于这个问题的原文,求高手解答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章

㈧ 道德经 内容

原文
<老子》八十一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
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
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15.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
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
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
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
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
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7.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0.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
人,而贵食母。

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
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
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

㈨ 动善时,为而不争的意思

我猜您要说的,是动善时,和为而不争,对么?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两句话。

动善时,出自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意是说:

行动时,善于把握最佳的时机。

为而不争,出自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大意是说:

去做事,而不是去争名争利。

热点内容
刑法宫廷剧 发布:2025-02-04 15:59:01 浏览:588
经济法自然人 发布:2025-02-04 15:43:42 浏览:739
行政法庭审笔录 发布:2025-02-04 15:22:21 浏览:280
民事诉讼法是民告官吗 发布:2025-02-04 15:06:06 浏览:876
国家法官学院新校区 发布:2025-02-04 14:39:00 浏览:126
2014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试题 发布:2025-02-04 14:26:57 浏览:706
最新劳动法保胎怎么发工资 发布:2025-02-04 14:12:58 浏览:161
两高司法解释最新 发布:2025-02-04 13:55:39 浏览:682
李荣凯律师事务所法律咨询 发布:2025-02-04 13:55:26 浏览:233
违反工会法的法律责任分为哪几类 发布:2025-02-04 13:49:52 浏览: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