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税收立法权
㈠ 全国人大何时收回税收授权
人大是否收回税收授权:全国人大还要认真研究分析
在回答关于人大是否收回税收授权的问题时,信春鹰说,立法法第8条规定了全国人大专属立法权的范围,税收立法是人大的权力,但人大可以授权。1984年和1985年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在税收、改革开放、经济改革等方面制定行政法规。1984年的授权决定已废除,但1985年的授权决定现在依然有效。
她说,至于什么时候收回税收授权,全国人大还要认真研究分析,在适当时候考虑这个问题。
关于劳教制度改革:用不了太长时间一定会有成效
郎胜说,劳教制度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他说,劳动教养制度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对预防和减少犯罪、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维护社会秩序等发挥了应有作用。但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随着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的落实和公民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提高,弊端逐渐暴露。
“如何改革这样一个执行了几十年的制度,还有一些工作要做。”郎胜说,比如现有一些体制机制要作出相应调整,有关法律规定要进行清理和修改。各有关部门正认真研究,做好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我想用不了太长时间,这项工作一定会有成效展示给大家。”关于预算审查监督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公共预算监督
在回答关于预算审查监督的问题时,姚胜说,全国人大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发挥作用:一是决定预算,二是监督预算执行,三是规范预算管理。近年来,全国人大在历次预算审查中提出了70多条意见建议,在整体平衡的基础上,强调保障民生、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领域的重点支出,同时对贫困群众补助、扶贫等一再提出要求。
他说,对政府全口径收支预算、决算进行监督,是全国人大对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部分。下一步要督促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全口径预算的编制工作,同时建立规范性的预算编制制度。
他说,加强对预算的审查监督,首先要加强对公共预算的监督,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审查监督。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开展加强政府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专项调研,进一步摸清情况,加强人大对预决算的审查监督。
32代表提交“征税权收回人大”议案
3月7日下午4时,在山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抛出一份《关于终止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规定或条例的议案》,向广大人大代表发出了征集代表签名的邀请。截至3月8日17时,随着全国人大代表樊芸在赵冬苓领衔的议案上签名,该议案的签名代表达到32位,达到法定联署人数。赵冬苓说,自己将在10日正式上交这份《关于终止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规定或条例的议案》。
根据《立法法》规定,只有在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的情况下,国务院才可以制定税收法规。据悉,1984年,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改革工商税制和发布试行有关税收条例,翌年,全国人大又授权国务院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方面可以制定暂行规定或条例。
赵冬苓认为,现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已达到10万亿元,旁落已将近30年了是时候收回了。
㈡ 税收立法权收归人大有什么好处,求指点,谢谢。
1.人大是具有立法权的权利机构,国务院是行政机构理论上不具有立法权,人回大的作用就答是将权利关进笼子,尽可能的使人民受益;
2.要立法得要经过人大,也就是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同意才能通过,而国务院授权立法则不需要这一前提条件;
3.假设人民代表能代表人民利益,而国务院作为一个行政机构要绝对服从领导人的命令,那么国务院授权的立法必定不是以满足人民的意愿为先决条件,而有可能是在服从领导及其所属的利益集团的利益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不需要经过人大的认可就可以擅自颁布或修改税收制度。
举例来说,近来的房产交易环节个人所得税按所得额的20%征收就是国务院未经人大审议就通过的一项通知,这是与人民的利益直接相关的,但却不经过纳税人的代表同意大的。事实上我国18项税法只有3项是经过人大审批通过的法律。
个人以为,今天的这种情况是过去的历史造成的,而现状难以改变则是由于现实的约束(其中有些是客观条件的缺失,有些则是认为的因素)。这种人大授权立法可能是有利于效率而不利于公平的,需要辩证看待。
想要更具体的了解,建议学习下人大、国务院、税收法治等词条
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否具有最高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具有最高立法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共同行使立法权。主要包括: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这样,除了宪法和基本法律外,大量的立法工作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承担。
最高立法权是指对宪法和基本法的立法,这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第八条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㈣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名人大代表建议全国人大按照《立法法》规定收回税收立法权,并终止国务院制定
A
㈤ 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立法权,地方人大也有立法权吗
一、我国的立法机关只有一个,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㈥ 地方政府有没有税收立法权 你好,地方人民政府一般来讲对于我国立法体系属于中央立法,地方立法除西藏、特别行政版区外权是有制定税收法律和法规的权限,但要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或国务院备案的。像内地除税收法律法规有立法授权,也可以制定税收规章。 ㈦ 现行宪法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是如何规定的
第六十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二)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三)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四)解释法律;
第七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条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七)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征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十)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一)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第十一条授权立法事项,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及时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终止。 第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改革发展的需要,决定就行政管理等领域的特定事项授权在一定期限内在部分地方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法律的部分规定。 第二十六条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委员长会议认为法律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第二十七条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不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应当向常务委员会会议报告或者向提案人说明。 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二十八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除特殊情况外,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七日前将法律草案发给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 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法律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列席会议。 第二十九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提案人的说明,由分组会议进行初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修改情况和主要问题的汇报,由分组会议进一步审议。 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三次审议法律案,在全体会议上听取法律委员会关于法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由分组会议对法律草案修改稿进行审议。 常务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根据需要,可以召开联组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对法律草案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第三十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可以经两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调整事项较为单一或者部分修改的法律案,各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的,也可以经一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即交付表决。 第三十一条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法律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常务委员会分组会议审议法律案时,根据小组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三十二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可以邀请其他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三十三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提出修改情况的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汇报或者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对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没有采纳的,应当向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 法律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应当邀请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三十四条专门委员会审议法律案时,应当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根据需要,可以要求有关机关、组织派有关负责人说明情况。 第三十五条专门委员会之间对法律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委员长会议报告。 第三十六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法律案有关问题专业性较强,需要进行可行性评价的,应当召开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部门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方面的意见。论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法律案有关问题存在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涉及利益关系重大调整,需要进行听证的,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有关基层和群体代表、部门、人民团体、专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听证情况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将法律草案发送相关领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有关部门、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第三十七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应当在常务委员会会议后将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说明等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但是经委员长会议决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十日。征求意见的情况应当向社会通报。 第三十八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的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分送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并根据需要,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九条拟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法律案,在法律委员会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前,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法律草案中主要制度规范的可行性、法律出台时机、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评估。评估情况由法律委员会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 第四十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委员长会议同意,并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对该法律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四十一条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常务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法律草案表决稿交付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前,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情况,可以决定将个别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条款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单独表决。 单独表决的条款经常务委员会会议表决后,委员长会议根据单独表决的情况,可以决定将法律草案表决稿交付表决,也可以决定暂不付表决,交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审议。 第四十二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因各方面对制定该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等重大问题存在较大意见分歧搁置审议满两年的,或者因暂不付表决经过两年没有再次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审议的,由委员长会议向常务委员会报告,该法律案终止审议。 第四十三条对多部法律中涉及同类事项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一并提出法律案的,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合并表决,也可以分别表决。 第四十四条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四节 法律解释 第四十五条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第四十六条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解释要求。 第四十七条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研究拟订法律解释草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 第四十八条法律解释草案经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进行审议、修改,提出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 第四十九条法律解释草案表决稿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由常务委员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 第五十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㈧ 国家更改税收是否需要人大立法人大决定改变某项税收属于决定权还是立法权
现行税法的效力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等。税收法律由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制定;税收行政法规由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税务规章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国税总局制定。有些税收制度的更改不需要人大立法,而是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是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国税总局制定部门规章的形式更改。 ㈨ 国务院和各部委的税收立法权怎么区分 国家税收立法权,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税法的权力,即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法享有的进行税收立法的权力。 我国税收立法权划分的层次: (1)全国性税种的税收立法权,即包括全部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和在全国范围内征收的地方税税法的制定、公布和税种的开征、停征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下沉稳“党委会”)。 (2)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全国性税种可先由国务院以“条例”或“暂行条例”的形式发布施行。经一段时期后,再行修订并通过立法程序,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正式立法。 (3)经全国从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有制定税法实施细则、增减税目和调整税率的权力。 (4)经全国人大及其党委会的授权,国务院有税法的解释权;经国务院授权,国家税务主管部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有税收条例的解释权和制定税收条例实施细则的权力。 (5)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违背国家统一税法,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不妨碍我国统一市场的前提下,开征全国性税种以外的地方税种的税收立法权。税法的公布,税种的开征、停征,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规定,所立税法在公而实施前须报全国人大党委会备案。 (6)经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省级人民政府有本地区地方税法的解释权和制定税法实施细则、调整税目、税率的权力,也可以在上述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税收征收办法,还可以在全国性地方税条例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适用的税率或税额。上述权力除税法解释权外,在行使后和发布实施前须报国务备案。 地区性地方税收的立法应只限于省级立法机关授权同级政府,不能层层下放。所立税法可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执行,也可只在部分地区执行。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