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诽谤罪立法标准

诽谤罪立法标准

发布时间: 2022-02-18 15:57:47

㈠ 新刑法对诽谤罪的处罚标准

新刑法对诽谤罪既遂的处罚标准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其中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不用遵循诽谤罪的“告诉的才处理”原则,可以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㈡ 诽谤罪立案标准

诽谤罪立案标准是: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应当立案。本罪是情节犯,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本罪,予以立案追究。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在我国属于自诉案件,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收集证据,证实名誉被侵害的事实。
诽谤罪的量刑标准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这是关于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的一般规定和名誉概念的规定。根据《辞海》的解释:名为命名,誉为美誉,有令名始获美誉,谓令名曰名誉。名誉是一种人格权,是名誉权的客体,是一种良好、客观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民事主体对自身名誉享有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自然人的名誉权是其一种良好、客观的社会评价。由于涉及到社会评价,因此,名誉权并非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而是法定权利,需要民事主体经过一定的社会活动后才能够产生的社会公众对其的评价,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及非法人组织,都有其名誉权,例如:法人拥有的商誉权就是其名誉权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规定侮辱罪、诽谤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㈢ 诽谤罪的最新判刑标准是什么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㈣ 诽谤污蔑罪的立案标准

在法律上只有诽谤罪和侮辱罪,没有诽谤污蔑罪这一说法。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诽谤行为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
一、侮辱诽谤罪赔偿标准
1、侵害人的错误程度。 侵害人的过错程度是指侵害人进行侵权时的心理状态。
2、侵害人的利益的情况。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者的精神抚慰和精神损失的补偿,同时也是对侵害者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法律预防犯罪的目的。
3、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者的精神抚慰和心理补偿,也是对侵权者的教育和惩罚。
4、受害者精神受损的程度和后果。 侵权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后果是精神损害赔偿额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诽谤污蔑罪的处罚
法律分析:剥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政治权利。 诽谤的情况比较严重,有可能构成诽谤罪。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构成本罪。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项之罪,虽经教导后处理,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已告知人民法院,但确实难以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公安机关协助。
但是,认定诽谤罪需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的界限。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应当情节严重,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还应当限于刑事处罚不充分的。 此外,民事名誉侵权行为不仅违法程度比犯罪行为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轻,也有不同之处。

㈤ 刑法关于微信诽谤罪立案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按规定,你要构成诽谤罪的,首先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1、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一般就是指已年满16周岁的正常自然人。
2、主观具有故意,就是你明明知道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3、客观上实施了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就是说,你现在的行为已经在给被诽谤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4、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如果说你侵犯的不是别人的名誉、人格尊严权的话,那么就不算是诽谤罪,而是要认定其他罪。

㈥ 造谣诽谤罪立案标准

您好,依据最新诽谤罪的构成要件,认定该罪必须有下列方面。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不构成: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法律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解释》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行为人不明知而发布转发的不构成诽谤罪。在网络辱骂恐吓他人属于寻衅滋事罪。有偿删帖可被追究刑责举报部分内容失实但非故意不属诽谤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此外,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热点内容
事业单位临聘人员适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5-02-04 12:46:29 浏览:281
银行放贷合同法 发布:2025-02-04 12:02:27 浏览:172
出售非卖品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1:24:23 浏览:189
公司颁布规章制度后的结束语 发布:2025-02-04 10:37:18 浏览:907
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0:37:10 浏览:358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确定 发布:2025-02-04 10:35:44 浏览:605
招募刑辩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2-04 10:08:03 浏览:559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 发布:2025-02-04 10:02:38 浏览:631
2016年诉讼法收费标准 发布:2025-02-04 09:55:14 浏览:841
商法之商 发布:2025-02-04 09:23:02 浏览: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