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色彩观

道德经色彩观

发布时间: 2022-02-18 16:29:38

1.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2. 诸子百家中过于道德理想色彩的是哪一思想学派

我国先秦诸子百家首先要弄清楚诸子百家的的含义,什么是诸子百家呢?要弄清什么是诸子百家 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诸子?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什么是百家呢?百家通常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其实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所说的百家,其实远远不止这百家,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学派及有影响的一共有189家,他们的著作多达4324篇。所以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中的记载就有了“诸子百家”。在诸子百家中真正流传较广、影子百家”。在诸子百家中真正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比较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经过归纳我们这里只列出较为著名的10家,也是后来发展成为学派主要10家,他们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 杂家、这10家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作品及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现在我们分别予以简要介绍:

1、儒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主要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我国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在政治上,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主张清净无为的思想。 道家的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有影响的著作有:《道德经》、《庄子》、《列子》。尤其是道家的老子《道德经》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道德经》一书是继《圣经》之后在全世界出版最多的著作。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道家还被称之为“道德家”。道家这一学派以是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论述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3.、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其作品是:《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与其它学派不同的是,他有严密的组织,他的成员也都是来自社会下层,所以这些人都可做到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3.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的追求,让你眼花缭乱如入迷丛,也许活得不如一个瞎子,张着明眼四处乱望,不知所措,整天只为了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突视了本身的感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美丽定是胜过这些繁华似锦。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虽然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让你充满了兴奋,可那终究有一天,你会发现那都很假,终有一天让你生出疲倦,在热闹中迷失自己,这比聋子还惨,聋子的世界听不到这迷人乱性的声音,可是在他们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喧闹带来的苦恼,没有糜糜之音带来困惑,从内心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最终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祸活得就是一个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么都吃,因为部分富人富得有点莫名其妙,他们会跟那些穷到没东西吃而随便乱吃东西的人一样什么都吃,那种为了口腹之欲的样子,并不比没有那没有吃的人好多少?不过是追求的东西不一样罢了,但是那种迫切的追求,仿佛与饥饿的人吃到一顿饱饭并没有多大区别。那种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家伙,其实都是被饥饿永远折磨的东西,我们应该可怜他们,他们过着这么一种病态的生活,让这个社会也变得有些病态。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纵横在世间,如果不是为了理想,而只是为了贪图一时的畅快激爽,其实也是一个欲望的奴隶,一个人只是忘记追求,从而注重过程,在过程与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维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心因为过份的激动而狂乱。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们在追求虚无中的独立无二,忘记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终那独一无二的标榜也变成了一种为了承认而努力,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被承认,需要别人的承认的成功才算成功吗?一切都以自己努力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众生息息相关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没有人追求黄金的稀少,便不会因它而引发多少悲剧,非洲没有钻石,战乱一定会少很多很多,中东没有石油,战乱也一定会少很多很多,美国不搞霸权,恐怖怎会存在,富人照顾穷人,穷人怎么会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穷是相生相克,若是不能放弃成见,世界那天会和谐?这一句,跟"不尚贤,使人不争!"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讲物,一者讲名.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圣人只要吃饱就好,断然不会为了那虚妄的人生目标而图伤脑筋,他们更注重于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与天道合一。

4.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5. 老子是宗教色彩浓重还是文化色彩浓重

道家在先秦至西汉就是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他虽未号称“显学”,但实力足可以同儒家比肩。它在当 时 就对其他学术流派有深刻的影响,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

老子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道家在哲学、政治、道德、人生观、美学、宗教各方面都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在历史上除了少数时期作为显性文化存在,而多数时期则以隐性文化在思想文化史上起深层作用和影响,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柢具有深层意蕴的长久生命力。

1,道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也极为深远而复杂。道家对政治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被统治者视为必不可缺的“帝王南面之术”,努力修习;另一方面它又被统治者视为异端,加以歧视。这是因为道家本身就有两大趋向迥异的流派的缘故。

2,从哲学角度说,道家对中国古代哲学影响极为深远。这种影响从先秦就已开始。先秦时代的儒家和法家,都受到过道家的影响。道家思想在哲学史上的影响,还表现在许多哲学范畴的广泛使用上。此外,先秦时的法家很多人都曾受道家影响,像慎到、申不害、韩非等早年都曾学黄老,法家本是一个现实功利性很强的学术流派,他们的哲学基础可以说全靠道家提供。

3,从道德角度说,道家追求伦理道德的内在精神,对后世的伦理思想史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指出认为地提倡某种道德实际乃是这种道德已经沦丧的表现。要调整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关键不在于形式上怎么提倡,而是要从人的心灵深处、感情深处解决问题。这一点,倒与儒家创始人孔子有某种相似之处。

道家的人生观对后世影响极为广泛。历史上那些志趣高远,淡泊名利,胸襟开阔,性情豁达,对生活持乐观态度,在坎坷挫折面前谈笑风生的人,大多是受道家影响较深的人。

6. 《道德经》说五色是哪五色

青、黄、赤、白抄、黑
宫、商、角、袭徵(zhǐ)、羽
甜、酸、苦、辣、咸
是具体的五色,五音,五味的解释,但是道德经中更强调的并不是这些“五”的具体意义,而是强调“被认为划分后的自然属性”,老子认为自然中本来存在的色,音,味是浑然纯净的,而是这种“五色五音五味”的划分,让人对它们产生了错觉,所以道德经中的“五色五音五味”不仅指
青、黄、赤、白、黑
宫、商、角、徵(zhǐ)、羽
甜、酸、苦、辣、咸
这些具体的色音味,而是强调“被认为划分”这种行为

7. 试述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自然观

其实老子的道德经的精华就在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按专照现在的哲属学思想理解,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西方哲学观点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从通篇文意上理解,我们可以认为道德经是要引导我们无为无不为.也就是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早己注定的,为之,则有形,不为,则无形.
结合老子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本人的生平来看,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部千古名篇是他对自己的思想得不到他人认可的一种迷惑.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得出他在著此篇之初是有入世的思想的,但到了最后,他又有了出世的思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他的思想转变.
综合以上所述,我认为道德经所蕴含的自然观可以认为是唯物的,客观的.但同时也是一种消极的唯物论.他虽然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但同时也认为这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是注定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有唯心倾向的唯物主义观点.

8. 道德经 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 全文 译文 .txt

道德经.txt

求点赞,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

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

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

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

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

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

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

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

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

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

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9. 道德经的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法自然”的法哲学思想内涵
一、“道”与“德”之内涵界定
1、“道”: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论述中又坦言,“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感慨道:“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所言之“道”即“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潦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句话意思是,在天地生成之前,宇宙中就有混沌的物体存在,它幽静无声,广阔无边,无依无靠又长存不改,它就是化育万物的慈母。“我”——老子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勉强称它为“道”,命名为“大”。
由此得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存在独立而不可丈量,具有无限性。对于“道”这种力量,老子自己是无法给予它确切的描述的,所以他认为,道只是权宜之称。
道的特性: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道体似虚而实,所以体内蕴含用之不竭的物质和能量,但不会因自满而溢出。老子认为,道体柔而不刚,内部单纯,外部朴素无华,且清澈透明,长存于天地之间。所以道无处不在,不管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包括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而运行,而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这里的“自然”字面解为自己如此,但是道与自然规律是同一的,也即“国中四大”皆应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从而保持自身“天长地久”。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2、“德”:“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一,因此上德源自于“道” 。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儿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老子认为,上德主张无所事事,一切顺应自然,带有明显的“无为”特征,可理解为因循自然的行为规范。这种因循自然的德重生命,轻名利,持守清静,戒除贪欲,息心止行,悟道四达, 自然无为,同时以百姓之心为心,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后归于道。下德由上仁、上义及上礼组成,需要人实际去实行与推广,带有明显的“有为”特征,注重人为的行为规范。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老子眼里,孔子推行的仁义理智信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没有达致真正无为超脱的上德境界,所以贬之为下德。上德的无为境界与法本身需要国家制定、国家干预以及公之于世的特性相违背,所以法律不过是下德的范畴而已。但是下德之中,法律与仁、义、礼又有所不同,老子并没有把法纳入到下德的探讨范围之内,似乎可以得出,老子认为,仁义礼是高于法律的,而法律不过是一种治国之器物。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 反而是最大的德。
二、“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意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老子认为,“国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来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于道是根基、母体之所在。而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运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伦理、政策、规则等都应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于古书一般没有标点与分段,所以后人在加注的时候,囿于不同的学识,从而对此句话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这种划分是由唐代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断句而成,他将“人”改为“王”而衔接上句国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诂》中解释此四句说:“法地地”,是说以地之所以为地者,为法,地之所以为地,即地无私载;“法天天”,是说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为法,天之所以为天,即天无私覆;“法道道”,是说以道之所以为道者,为法。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为法,而不横加干预,亦即“无为”。这里“法”字有法则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载、谦卑无争为法,以天之无私藏为法,以道之自然为法,从而道与自然归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对道的遵循可以使得天、地、人三界秩序井然,得以理治。高定彝认为,此句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的观点, 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等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整体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先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
三、“道法自然”的法哲学意义
1、“道”与“法”的关系
一是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这种特殊之物有具体与抽象之分,道不仅指“道路”、“路程”、“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事理”、“规则”、“常理”、“思想体系”等。而特殊之物主要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如第二十五节,“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二是精神性范畴之道,主要指老子将道对自然界的作用抽象化,演化为“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
三是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如第九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四是方法层面之道。如第五十九节,“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上述四层关于“道”义的阐述中,第三层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与法律之法是相通的。法是对常理常识常情的一种规范化,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刚性规则得以实施。而作为规则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法层面的东西,或者道之规则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常理之道是社会生活之道,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是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规律或习俗习惯,受到伦常关系的制约。
从这两个层面来说,道之规则与常理是法形成的环境与基础,法不过是以正式的形式规范化了的自然规律与常理,因此法与道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法来源于道,且反过来要顺应道的运动。
2、“道法自然”思想异于西方自然法
《老子》中体现的就是中国自然法思想,可以看做是中国道家法律学说的肇始。在中国古代,老子是第一个提出“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观点的。老子的“道法自然”与西方自然法思想在本质上不一样。西方自然法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正义、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础,并且作为评价实在法或人定法的应然性依据。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于万物的本原,即“道”,试图通过认知“道”来达到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终极把握,从而依“道”而生。这种“道”不是自由、理性、民主或正义等理念和评价标准,而是一种“不可名”之特殊物,一种“天长地久”的规律性东西,兼具物质和精神层面,存于天地之间自我循环。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贵在“无为”“无事”等圣人之治,而圣人之治的手段并不是通过制定刑法等国家制度来对老百姓加以规制,圣人以合乎自然、不行强制来推行其统治。而法律制度是治国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是统治者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维持社会秩序建构的国家机器,老子认为这些法律制度以及国家机器的存在都是统治者的有为措施,而这些有为措施又体现了统治者雄心、私欲、智慧等产生争战、贫富、盗贼等祸害的缘由的因素,往往滋扰人民按自然之道来生活,所以老子极力反对这些措施与法令制度。因此,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可以得出结论,法需要顺应“道”与“德”的运动,效法自然之律,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治理作用。 音韵之美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讲究修辞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1、对偶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对偶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2、排比
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鼓动力。《道德经》中排比句较多。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3、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4、设问和反问
如:“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二十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这些设问与反问,增加了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
5、联珠
联珠又叫顶真,是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把语言连续说下去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又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联珠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
语言精辟
《道德经》有些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至今是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变为警句,广泛流传。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出“大智若愚”;“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小国寡民
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以“小国寡民”为例
1、文学幻想与文学性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文字展示了一个具有理想色彩的世界:国家很小,人口很少,但是却和平幸福。从物质上来看,“什”表示“众”“杂”之意,“什伯之器”是说生活物资或物质生活资料十分丰富。“虽有舟舆”表示这里的交通和交通工具是较为发达的。食物、衣物、居所等一应俱全。从民众的素质上讲,这里的人们不贪生死却对死亡充满了敬意,心境淡泊宁静,虽“什伯之器”丰富也没有贪婪成性,“乐其俗”表明精神生活的充实,这说明人口素质很高。从国际形势上说,这里很和平,虽然他们都有武器资源,却“无所陈之”。这不是一个国家能决定的事,必须所有国家一致认可才能达到的境界。从国际交往上看,这里的人们交流都很单纯,因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交往反而显得不必要了。交流的减少带来的是世俗事务的减少,这使人的心灵从凡俗中解放出来,真正达到了为心灵而生活的层次。“所谓‘诗性的’含义是指人的‘创造性的想象力’或者说是‘凭想象来创造’。”可见,老子构建的这个世界充满了诗性的魅力。
“小国寡民”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这种“乌托邦情怀”是一种单纯天真的梦想,充满了诗人一般的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老子营造的这个世界,极具文学幻想的特点。这种幻想从人的基本诉求出发,是人类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共同的渴望。《道德经》作为文学文本的重要价值就体现在它具有这样一种真切的人文关怀,而这也正是“文学性”在老子《道德经》中的体现。
2、“小国寡民”传达的复杂信息
浪漫情怀
《道德经》中说老子具有“浪漫情怀”是指一种不断流露并延续出来的温暖的感情,这种感情关乎作家所关心和在意的一切现实,同时也涵盖了作家所创造的世界,它能反映或是代表作家的理想、愿望、生活态度等。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老子从感性的角度对高尚情怀进行阐释,以水的物理特性作为切入点,将水拟人化,使之有了生命和情感意识,即使是以教化为目的,也让人感觉到一种脉脉的温情。浪漫主义具有深切地人文关怀,“真切地表达了人回归自我本然状态的向往,反映出人追寻本体终极关切的本真意蕴”。而形式手段的介入,会将这种情感态度的氛围加以扩大,更有益于审美接受。所以浪漫情怀的表达一般也都辅助有相对应的较为讲究的表现形式。
“小国寡民”与老子的理念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幻想,通常都是作家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或距离自己的理想太过遥远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虚构的一种行为。文学幻想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但是无论作家如何表现,它都会有作家理念与思想的流露。
“小国寡民”传达的正是老子对“国家”这个感念的认知,体现的就是“理想国家”的理念。民众不过分看重自己的身体,不贪生,不贪财,安居重死,不会远离故土。虽然这里有兵器,但是没有战争。世俗的事务很少,结绳记事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民众对衣食住行都十分满意,并衷心喜爱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相邻的国家很和平,彼此都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充满了平静生活的幸福感。这种美好的富足的生活,和人们淡泊的欲求,使民众不需要来往交易就能得到安逸和满足。
单纯来看“小国寡民”传达的“国家”理念就是,没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缺乏安定的生活就无法保证农业的正常进行,进而导致生活物资的缺乏。温饱无法保证的时代,“人”的意义就无法得到基本合理的对待和尊重。“小国寡民”恰好是这种现实的反面,是一个作家人文关怀的体现。
“小国寡民”:浪漫情怀与冷静理智
“小国寡民”作为文学幻想,具有诗性的浪漫情怀。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老子就是中国诗性文化的重要一环。从《道德经》中,也能感受到老子诗性的浪漫与诗性的理智。从文本本身看,首先,抒情性的表达。
老子对国家的形容从“衣食住行”几个基本的感性的方面进行描述,这样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原始美。回归自然的生活诉求,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体现。而老子形式上使用“使……使……”,“虽有……无所……虽有……无所……”反复的手法句式整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排比使得句子充满张力; 另外,三言、四言短句与七八言的长句相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富有歌唱性。其次,想象和创造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智慧,它们具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与气质。“小国寡民”本身就是一种诗意化的创造和想象,老子对其意境氛围的营造也十分到位,使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柔和坚韧的吸引力。
老子并不是一个文字游戏者,所以读者还要跳出文本,从文本背后入手来看其文学性。说老子的冷静理智并不是政治家式的,而是诗人式的:他追求自由,主张守住自己的心灵净土。他认为“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 ;做事要守住自己的心,不要太执着“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第六十四章)“功成身退,天之道”(第九章) ,心守住了才能进退自如自由自在。
老子在《道德经》中表示自己的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只有保持着一份清醒,才能做到“胜寒”、“胜热”,进退随心所欲,由自己的心决定自己的路,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强调守住自己的心和自由,从老子的角度说,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世界的美丑,保持纯洁的向往不失自我判断的能力,这是浪漫的前提。老子原本奉职于国家图书档案馆,近距离接触政治很容易失去自我,但是他的身份又让他对时事与政治无能为力。进入太深就会受伤害,随波逐流就会失去是非的判断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恰好来形容其心情:老子提倡“爱民治国”(第十章) ,他看到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主张要“民利百倍”(第十九章) 。但是,统治者是“盗夸”(第五十三章) ,他力不从心。这个世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第七十五章) ,他看在眼里,心怀悲悯,于是创造了“小国寡民”的理想之境,在留下《道德经》之后出关而去,不复再见。
老子传达出的信息是复杂的,涵盖了作家个人的价值观、历史时局、情感理念等方面。真正的文学就是在小小一部作品中以文学的方式体现丰富的信息世界和世界的丰富信息,这也是《道德经》文学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热点内容
事业单位临聘人员适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5-02-04 12:46:29 浏览:281
银行放贷合同法 发布:2025-02-04 12:02:27 浏览:172
出售非卖品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1:24:23 浏览:189
公司颁布规章制度后的结束语 发布:2025-02-04 10:37:18 浏览:907
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0:37:10 浏览:358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确定 发布:2025-02-04 10:35:44 浏览:605
招募刑辩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2-04 10:08:03 浏览:559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 发布:2025-02-04 10:02:38 浏览:631
2016年诉讼法收费标准 发布:2025-02-04 09:55:14 浏览:841
商法之商 发布:2025-02-04 09:23:02 浏览: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