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学科
Ⅰ 《劳动法》的学科地位
中华人抄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一章总袭则
第二章促进就业
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资
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
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八章职业培训
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
第十章劳动争议
第十一章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第十三章附则
其实就是各章标题
Ⅱ 哪个学校劳动法博士点好考
1,中国人民大学,全国第一,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法和劳动法,但09年的录取人数不知
2,北京大学,全国第二,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法,09年录取人数是4人,但没有劳动法专业,而且,同等学力考生须在法学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
3,中国政法大学,全国第三,,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法,录取人数是42人,但是劳动法不是独立的
4,清华大学,不知有没有知识产权法和劳动法,所有信息都不知
5,北京师范大学,所有信息不知道,(没有知识产权)
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知识产权但是不独立(民商法学一个研究方向招生人数: 7 报考人数: 38 最低录取分数: 335 录取比例: 18.4 % )
7,南开大学,有不独立的知识产权,人数不知
8,吉林大学,有不独立的知识产权和不独立劳动法,人数不知
9,武汉大学,有不独立的劳动法,人数不知,知识产权好像没有,不确定。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人数不知,好像没有劳动法,不太确定
11,华东政法大学,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人数22人,有不独立的劳动法,人数不知
12,复旦大学,有不独立的知识产权,人数不知 13人
13,南京大学,有不独立的知识产权和不独立的劳动法,人数不知
14,苏州大学,知识产权,不独立
15,山东大学,没有知识产权
16,中国海洋大学,没有知识产权
17,社科院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不独立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不独立 招生240,
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不独立
华中师范大学,知识产权,不独立
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是北大,人大,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但是北大太难,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师资也不是很强,不建议报考,本人倾向于人大,法大,中南财经,华东政法相对来说要弱一点,但是应该比较好考!
同时有劳动法和知识产权的是人大,法大,华东政法,南京大学,从法学实力来说。还是人大和法大!如果你还没决定考知识产权或者是劳动法,你可以同时关注人大和法大,华东政法待定!
从地位上来看,你个人应该比较倾向于北京或者上海,北京有北大,人大,法大,几乎都是强势学科。总体来说很好,上海有复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但是总体实力不如北京!武汉有中南财经和武大,中南财经的知识产权是个独立学院,单从知识产权来说,全国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不过武汉你应该不会习惯,武大法学不怎么样,而且没有知识产权,劳动法还不独立!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是你们山东的吧,不过两个专业都没有,呵呵!江苏有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个人建议只考虑南京大学,不过专业也都不独立!
总体来说,你这17所学校里,只建议考虑人大,北大,法大,南开,武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南京大学!其他的大学基本上没有实力,还不如你自己考南开呢。
我给你排序吧:
第一等:人大,法大,中南财经
第二等:北大,华东政法,复旦
第三等:南开,武大,南京大学
Ⅲ 劳动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劳动社会学的前史,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对劳动社会问题的研究。为这门学科做出过奠基性贡献的学者有K.马克思和F.恩格斯,德国的M.韦伯,法国的É.迪尔凯姆,美国的T.B.凡勃伦、F.W.泰勒和G.E.梅奥等。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1893)、韦伯的《经济与社会》(1921~1922)、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1899)、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1911)、梅奥的《工业社会中人的问题》(1939)和《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1945)等,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劳动社会学在西欧、美国和日本起步较早,发展迅速。在大多数欧美国家,这门学科往往与“工业社会学”、“企业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等名称混用。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美国社会学家W.E.穆尔的《劳资关系与社会秩序》(1946)、D.C.米勒与W.H.福姆的《工业社会学》(1951)、E.V.施奈德的《工业社会学,工业及其群体中的社会关系》(1957)、T.卡普洛的《职业社会学》(1954)、联邦德国R.达伦多夫的《工业—经营社会学》(1956)、法国G.弗里德曼与P.纳维尔60年初主编的《劳动社会学文集》、日本万成博、杉政孝主编的《产业社会学》(1967)。
70、80年代,苏联、东欧也相继出版了一批劳动社会学著作,影响较大的有:民主德国R.施托伯格的《劳动社会学》(1978)、苏联瓦·彼·马赫纳雷洛夫的《劳动社会学》、南斯拉夫M.马尔科维奇的《劳动社会学》(1981)。
对劳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在中国早已开始。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李剑华的《劳动问题与劳动法》(1928),陈达的《中国劳工问题》(1929)等一系列专门著作。8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社会学研究又逐步活跃起来。1984年,出版了赵履宽、王子平合著的《劳动社会学概论》。
Ⅳ 劳动法应是法律什么专业
劳动法作为部门法,属社会法学科。
由于社会法学家把研究的注意力从立法转向了司专法,加上他们属强调法与社会的关联,所以他们很重视法的实现问题,即法的实际运行的过程、程度和结果,这就构成了他们研究的第二个方面,即法的事实或实际方面。它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法律的实际运行问题,包括运行的过程及其规律,影响法律运行及其结果的各种因素等。
其二,是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目的和效果。社会法学家重视法律的实际还表现在,他们特别重视法律实际上对社会所产生的效果。
Ⅳ 有关《劳动法学》的学科论文
居于现代劳动法学中心地位的基石范畴是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它应当贯穿于劳动关 系调整的全过程。然而,在劳动权利、劳动义务背后起作用的是劳动者的利益。随着市 场经济的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可以从四个方面认识: 第一,“利益对立”的认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在“利益共同” 基础上,以“利益对立”为特征的。作为社会生产的要素,不仅生产资料存在着归属问 题,劳动力同样也存在着归属问题。这两个要素所形成的产权与劳权作用方向并不总是 一致的:前者要求利润最大化;后者要求工资最大化。两者存在着利益差别甚至于利益 对立。 第二,“利益失衡”的认识。劳动关系建立时具有财产关系与平等关系的属性,建立 后转化为人身关系与从属关系,这种转化使“利益失衡”。劳动力供大于求又加剧了这 种失衡。工会则正是作为平衡因素,加入到劳动关系的调整中来;国家也以一定的方式 干预劳动关系。 第三,“利益协调”的认识。“利益对立”决定了以“等量劳动相交换”为原则的“ 利益协调”。由此,也决定了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中,需要融进“私法因素”:“劳动 关系协调合同化”的调整原则,展开为任意性法律规范;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约 定的权利义务,落实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形成主观权利、义务的对称结构;劳动关系采 用调解、仲裁等方式进行保护;对于违约主要追究民事责任。 第四,“利益保护”的认识。“利益失衡”决定了以“保护劳动者”为原则的“利益 保护”。由此,也决定了劳动法中仍需保留强烈的公法因素:“劳动条件基准化”的调 整原则,展开为强制性法律规范;通过劳动基准等法定内容,将劳动者的利益规定为主 观义务;劳动关系采用劳动监察等方式进行保护;对于违法主要追究行政责任。 可见,在上述劳动权利、劳动义务从“法规权利义务”到“主观权利”再到“权利的 保护”中,始终将劳动者利益作为一种社会利益来加以关注。依笔者看来,随着市民社 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渗透,某些私人利益受到普遍的公共利益的限制而形成社会利益, 社会利益可以说是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整合出来的一种特殊而又独立的利益。 社会利益就其本性而言,并不是一种公共利益,而是一种私人利益。但私人利益的过 分张扬,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法律的利益平衡功 能表现在对于各种利益的重要性作出估量,并为协调利益冲突提供标准和方法,从而使 利益得以重整。原本是私人利益的劳动者利益正是在这种重整过程中,被社会关注而提 升为社会利益。 现代劳动法学应划清与传统劳动法学等的界限 作为建立现代劳动法学的一项基础工作,应当划清两方面的界限:一是与“传统劳动 法学”的界限;二是与“现代民法学”的界限。 “现代劳动法学”首先是坚持国家本位观念的“传统劳动法学”相对应。我国20世纪 八十年代,形成了以司法部统编教材为代表的传统劳动法学,但其所有的重要范畴几乎 均照搬于原苏联的20世纪五十年代的劳动法学,只能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相适应。 这些年,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我国劳动法学中一些与市场经济发展不 相适应的旧观念却并未得到根本清除。在当前,受传统劳动法学影响,一些地方以保护 劳动者为借口,来抬高劳动基准,强化行政管理。因此,“现代劳动法学”的观念只能 建立在对传统劳动法学重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现代劳动法学”也不能与“民法学”的“个人本位”观点相混淆。一些“现代民法 学”著作往往直接将劳动关系作为民法学说分析的例证,给人一种似乎劳动法只是民法 的组成部分,可以用民法理论来替代劳动法理论的印象。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 系中,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均不同于民 法,劳动法学存在一系列特有的“范畴”,因此,“现代劳动法学”的观念也必须与“ 现代民法学”界定边缘。 现代劳动法学与三元法律结构相联系 深一步的研究可以看到,要想划清“现代劳动法学”与传统劳动法学、民法学(无论是 传统的还是现代的)的界限,必须研究三种学说所依据本位思想的历史渊源。从法律思 想和法律制度的历史演变来看,存在着国家本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与三种本位思 想相对应,在法律结构上存在着一元法律结构、二元法律结构和三元法律结构。 一元法律结构与国家本位。一元法律结构,即公法上的权力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的一 种法律结构。这种法律结构往往是与一种封闭式经济,而且是全社会范围内的封闭相适 应。国家不仅几乎垄断着全部的社会资源,而且直接介入资源的动员与配置,从事资源 的直接管理和经营。一元法律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为特征的一 元法律结构,另一种以无产阶级专政为特征的一元法律结构。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改 革开放以前我国都属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以国家为本位的一元法律结构。在这种法 律结构中,劳动关系也纳入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一元法律结构,从而形成“国家本位”的 观念。 二元法律结构与个人本位。二元的法律结构是以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为特征的法律结构 .私法以个人为本位,其本质是保障权利。公法虽以国家为本位,但其本质则转为限制 权力。二元法律结构表现为保障权利和限制权力的功能,这也是私法与公法区别的价值 意义。历史上劳动关系也曾纳入民法调整,从而形成“个人本位”的法律观念。 三元法律结构与社会本位。权力和权利的结构分化一旦完成,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就形 成了权力和权利的二元并存局面。这时,法律面临着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如何协调权力 和权利二者间的关系?就西方国家而言,市场机制由于内在构成的不稳定性和市民社会 无力自我弥补,出现了国家无法再充当“守夜人”角色的情况。这时,如果过分强调国 家权力的无限性,脆弱的权利必将萎缩甚至重新为权力所吸收;如果片面强调权利的绝 对性,忽视权力在市场经济中的能动作用,不仅会阻碍社会经济总量结构优化,而且会 导致社会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紧张关系。最佳的方式是为私法与公法相结合划出一块相对 独立的领域,这就是第三法域。在第三法域,国家利用“有形之手”来矫正市场机制的 内在缺陷,在市场失灵时,越过“公域”的界限,介入“私域”。私法由于“公法化” 、“社会化”而成为“社会法”。社会法是国家和社会团体为保障社会福利和国民经济 正常发展,通过加强对社会生活干预则产生的一种立法。三元的法律结构是指公法、私 法与社会法并存的法律结构。公法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私法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社会法 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现代劳动法从属于社会法,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 在我国,最近二十年的改革历程,经历了从集权控制到市场竞争的过程。这是一个“ 公法私法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历史演进的复杂性,使我国在劳动法的认识上,同时存 在着三种本位思想。但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现代劳动法学的建立,必须在坚持三元法 律结构的基础上,以社会本位为基本观念,既要与一元法律结构的国家本位思想划清界 限,也与二元法律结构的个人本位思想划清界限。
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属于什么法
《中华抄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属于社会法。
社会法旨在保障社会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权益的法律,是中国近年来在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法律门类和法律学科。
中国现行的社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矿山安全法》、《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职业病防治法》。
(6)劳动法学科扩展阅读:
劳动法的社会法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劳动者保护与劳动管理的统一。
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内容涉及的社会主体和社会生活广泛而复杂。
3、劳动合同是以国家意志为主导、以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殊合同。
4、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与管辖具有特殊性。
5、劳动监察是以保护劳动者个人利益为主要目标的具体行政行为。
Ⅶ 劳动法算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吗
劳动法狭义的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劳动法学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
Ⅷ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课程讲什么内容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法学学科重要的部门法。本课程内容分为劳动法和社会保版障法两大部分权。劳动法部分主要讲解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劳动者在就业中、用人单位在招工中应当遵守的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在订立中应当注意的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合同的法律责任。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工资的内容、工资支付中引发劳动争议的问题,事故的预防和责任及处理方式。职业病的责任承担女工的“四期”保护及其相关待遇。劳动争议处理的一般程序,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处理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社会保障法部分主要讲解学习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和意义,了解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的内容,重点讲解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法律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能够胜任司法实践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事务。
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属于什么法比如合同法属于民法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畴。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版、权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在学术上有两种观点,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我国现行立法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观点,认为《民法通则》是民法这个法律部门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属于大民法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