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学院王禹

法学院王禹

发布时间: 2022-02-18 19:28:58

① 阎述诗的人物生平

1923年,在北平汇文中学(现北京汇文中学)及燕京大学读书期间,他对中外音乐进行了广泛接触。他用欧美曾经流行的谱,十分工整地抄写了欧美著名歌曲,如亨德尔的《弥塞亚》、《夏天最后一朵玫瑰》及中国传统音乐《高山流水》、《渔翁乐》、《梅花三弄》、《西宫怨》等,并汇编成《藏谱集》。放暑假他从北京回家时,总要带回些乐谱、唱片,并且买了一台落地式手摇唱机,每天欣赏世界名曲。在这一年里,他的第一部作品四部合唱《阴》于1923年诞生了。
1925年,他在北京创作了四部合唱《愁》、《水滨》。1926年夏从北京燕京大学肄业回到沈阳,在文化中学教数学。在此期间,他在李蔚衡、刘进之、高春甫、韦梦令等人的赞助下,组成了谐和歌咏团(后改称“谐和音乐团”),成员都是爱好音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利用教堂排练、演出中外合唱曲,如《哈里路亚》、《旗正飘飘》及由阎述诗本人收集改编的歌曲,更多的是演唱阎述诗用古典诗词和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阎述诗是这个业余音乐团体的组织者、创编者、排练者、指挥者。他在教课之余刻印乐谱,为排练提供方便。自1925年夏到1926年底,他创作的歌曲有《落花》、《春水》、《饯春》、《泪》、《水仙》、《唐古歌》、《秋怨》、《感旧》、《桃花溪》、《苏武庙》等。
1927年,演出了他自己创作的第一部歌剧《高山流水》(取材于《今古奇观》第十九卷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部歌剧,把希望东北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压迫,寓意在樵夫的知音高尚情操中。阎述诗自演剧中的钟子期,这种边唱边表演,别开生面的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对此,《盛京日报》连续六天发表评论文章。他们的演出给沈阳文化生活带来了新鲜气息。同时,他又创办了音乐刊物《遏云》,共出版两期,刊登了由他收集、整理、加工改编和创作的独唱曲和合唱曲。他自编自写,自行设计刊头、描图,自筹资金印刷。这个刊物受到音乐爱好者的热烈欢迎。这一年,他创作了《秋猎》、《梅花》、《秋夜》等歌曲。
1928年创作了三幕歌剧《梦里桃源》,此剧还为某小学修建校舍进行募捐演出。这个剧是描写一个青年痛恨当时黑暗社会,向往一个平等自由、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极乐世界。丰富的构思,梦幻的场景,华丽的服装,激情的语言,使这部歌剧极富浪漫色彩。阎述诗演剧中主角青年寄萍。《梦里桃源》的演出轰动了沈阳。第二年(1929年),又一次在沈阳青年会公演,场内座无虚席,连地板上也坐满了观众。当全剧即将结束,大合唱“桃源在人间”的歌声响起时,满场飞舞彩带和鲜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观众非常兴奋,大人和孩子的欢呼声响彻大厅。这一年四月,将《遏云》改刊名为《白雪》,共出三十期。他还创作了《春怨》、《木兰还乡》、《新晴》、《暮春》、《微风》、《阑干》、《愁云》、《毕业歌》等歌曲。
1929年春,举办第五次国际音乐联欢会演出(自谐和音乐团成立后,每年都举行一次这样的演出)。谐和音乐团的节目得到报界的关注,报纸介绍说:“多由团中天才作曲家阎述诗、刘仲宜自制曲谱。”他们的节目应北平广播电台邀请,由沈阳广播电台转到北平广播电台播放。这一年,还创作了三幕歌剧《疯人泪》。作者在这部歌剧里,以悲愤的心情,借助“疯人”的话,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罪恶社会,表现出反抗的声音。《疯人泪》上演后,报纸评论说这部歌剧针砭社会,讽刺社会,比《梦里桃源》更为尖锐。这一年他又创作了合唱曲《秋深》、《秋声》、《狂风》、《感怀》等歌和小歌舞。
1930年,阎述诗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除组织谐和音乐团的活动外,又创作了歌剧《孤岛钟声》和《忆江边》。这两部歌剧都是控诉社会的黑暗和向往光明的未来的。
1931—1934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时局的变化,使各种活动遭到限制和破坏,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正义感的阎述诗没有沉默。1933年,日本侵略者策划成立了伪政权“满洲国”。当国联“李顿卿调查团”到沈阳时,他曾同友好人士联名上书调查团,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同时,又参加了由一个秘密抗日组织发起的为支援东北义勇军的一分钱捐献活动。他在同泽女子中学作班主任时,创作了歌曲《又一次落去了太阳》,并翻译改编了一些外国歌曲,如《马莎睡在冰冷的地方》。把这些歌曲教给学生,向她们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教育学生不要忘记苦难中死去的同胞,要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1934年,该班的一名女生,在演习欢迎日本天皇弟弟秩父宫访沈仪式时,因俯首不够深,被监视的日本人打伤。面对这一罪行,愤激的阎述诗当场痛斥了日寇的奴役政策,遭到日本人的仇视。这一年秋天,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阎述诗不顾生命危险,写下了最后一部歌剧《风雨之夜》。当在东关礼拜堂公演时,场外伏有敌特监视阎述诗,幸亏友人报信,在散场时化妆脱险。自此,潜离沈阳到了北平,在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大学法学院任教,并教过音乐。阎述诗在同泽女子中学任教时,还创作了《校歌》、《班歌》、《人在碧云深处》(古词)、《无题》,同时为幼儿创作了《幼儿进行曲》、《钟声》、《,星星》、《乌鸦》、《努力向前》、《月亮》等。
1935年,举世闻名的一二·九运动爆发。12月16日,学生为反对当天伪政权的建立,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阎述诗曾在北平宣外菜市口,目睹了这一爱国运动被残酷镇压的情景。当一位学生拿着一首《五月的鲜花》歌词请他谱曲时,尽管他不知道词作者是谁,但那悲壮昂奋的歌词和他当时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这样,歌曲《五月的鲜花》诞生了。(注)
1936年,东北大学迁至西安。阎述诗随东北中学赴湖北鸡公山任教。他教三角课,课余组织合唱队,教唱《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并创作了歌曲《风雨替花愁》(古词)、《东北中学校歌》。
1937年夏回北平度假,正值卢沟桥事变发生。阎述诗想潜往后方参加抗战,但遇阻未能成行。因不愿为敌伪工作,开始研究摄影,并自筹一个家庭照相馆(海鸥照相馆)。他自己拍摄、洗印,其艺术照相驰名北平。此间,他大量收集世界著名音乐唱片,并编目立卡,熟悉了几乎所有的著名古典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歌剧、协奏曲、奏鸣曲,又阅读了大音乐家的传记。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阎述诗应中正大学之聘来沈阳任教。此时,谐和音乐团也恢复了活动。沈阳解放前夕,阎述诗又前往北平。1948—1952年间,在北京第三中学等校任教,又开设了沙鸥照相馆。
1952年,关闭了照相馆受聘北京二十六中学任数学教师,直到1963年11月病逝前,他一直在北京二十六中学任教。其间,曾两度被抽调到北京广播函授学校。他的教学堪称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端庄谦和的教学态度,通俗生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艺术品般的板书,科学的思维方法,注重启示的教学方法,自制精美绝伦的立体教具,严格准确的时间观,以及对青年教师的楷模作用——这一切都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赞赏。为此,1959年他参加了周总理邀请的国庆十周年纪念会,1960年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2年应吴晗市长的邀请,参加了国庆观礼。阎述诗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崇高荣誉,他的心和党更加贴近了。1959年他提出入党要求,1960年和1961年两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这期间,他不仅收集音乐珍品,而且深入领略不同演奏家的风格,给同学们讲柴可夫斯基及其作品《悲怆交响曲》,用小提琴演奏《小夜曲》,用钢琴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片断。然而,他从来没透露过,自己便是著名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
1963年夏,一直拖延没去治疗的疾病恶化了。在医院的病榻上,他仍在关心学校的工作,逝世前一周,在床前用笔写一字条:“遵遗嘱,勿与病人谈。”在悄然无声的病室中,阎述诗静静卧在病床上,聆听肖邦著名的《葬礼进行曲》。1963年11月23日,在寂静的深夜里,阎述诗伴随着音乐,默默地离去了,终年五十八岁。安葬在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墓铭:“三十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表,《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 从中国古代音乐史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歌曲创作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已有的乐曲和固有的曲牌上填词,一是根据诗词制曲。这不仅在中国是如此,在欧洲巴罗克时期,蒙泰韦尔迪对歌曲的表现手法也认为:第一种表现手法是音乐支配歌词,第二种表现手法则是歌词支配音乐。正是由于在歌曲的创作模式上,中国和欧洲有其共性,加之阎述诗在音乐实践的最初阶段里,同时接受中国和欧洲传统音乐的影响,所以阎述诗歌曲的最基本的特点是,采用歌词支配音乐的表现手法。
歌词这一支配主体,在阎述诗的歌曲中多以五律、七律诗体出现。无论是选取的还是他自己写的,从风貌上可以看到有咏怀、咏物、怀古,即事、即景诗等。
描写大自然,是他歌词中的主要内容。歌词中所呈现的自然景物并不是纯然的客体,其中熔铸了阎述诗本人的强烈感情,因此它们不仅是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是他“自我表现”的对象。由于阎述诗把自我融化到自然中去,在他描写自然的歌词中就闪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细腻的感情以及奋力的抗争精神。
在艺术上,歌词的特色是较浓的浪漫主义。在歌词中,他借大自然中的景和物去状写生活,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追求理想和未来,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别具一格的构思,以及形象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阎述诗的激情和向往。此外,文言与白话的并用,旧体诗与自由体诗的结合,以及为表现感情所需要的复句、叠句、排句、等句型,都构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这些风格是在五四精神和中外优秀诗人的影响下,经过阎述诗本人的特有创作气质形成的。
旋律这一被支配的客体,在阎述诗的歌曲中融会了中西的旋律手法,呈现出中国传统的线性旋律思维。使用,即音的流动和节奏组合,为装饰、渲染、深化歌词,泛出高低起伏、急缓相宜的由点连成线的旋律轨迹。在这些轨迹中可以看到“少中有多”、“静中有动”的思维特点。
在阎述诗的歌曲创作中,“基础音型”(音与节奏的组合)的使用较为精炼,一首歌曲中,往往以一个基础音型为核心延伸出连绵的旋律。他所使用的手法:1. 基础音型不拘一格地在旋律中经常出现,如《长相思》、《秋思》。这样的“基础音型”通常是较有特性的,作者把音型中的节奏和音的流向视为最能表达歌词意境,也最符合自我心理审美要求,所以是他经常惯用的。2. 基础音型的稍加变化,如《暮春》、《感怀》。这种变化是在原音型的基础上,只音符和节奏略有变动,其他形态不变。3. 基础音型的变形展开,如《饯春》、《春兴》。这种变化较大,音的流向较远,节奏暂时脱离原形却很快又复原。这些都是受歌词支配而变化的,但还可以看到基础音型的踪迹。
阎述诗的歌曲使用了中西结合的七声音阶。中国的五声是他歌曲的骨干,而“三音列”则组成了他的基础音型。由于传统的三音列不时出现,并由此为核心构成旋律,形成了以少量的音符繁衍出众多音符的“少中有多”的思维特点。
在阎述诗的歌曲中,音流的动势有其鲜明的特点,即音流无棱角、无突变,在略有幅度的平稳中蜿蜒流淌。究其原因,是受歌词风格意境所制约的,更主要的是由阎述诗本人性格气质所决定。在以五声为骨干的基础上歌曲使用的手法是:1. 回绕式进行。为染演歌词意境,按照声韵变化把歌词在某一音的周围做二、三度音阶式的流动,形成微波。2. 变化音的使用。不拘形式地多次使用变化音,意在夸大装饰歌词的语气而充分抒情。骨干音下方小二度的变化音出现,构成又一种形式的“微波”。3. 缓急相间的节奏。此种方法多用在“基础音型”的变化中,往往是相同的音流,节奏由缓渐急,形成动力感。从以上三种手法所表现出的音流动势,总的感觉是静的,但静中有动,形成又一创作思维特点,如《春水》、《泪》、《水仙》。
阎述诗歌曲的曲式较为自由。他不拘泥于词句式的约束,经常出现复句、叠句、排句,所以每句歌词的小节数不等,也不为奇数和偶数所限。一段歌词的旋律无明显的上下乐段之分,渐次地连绵婉转直至结束。
综观阎述诗歌曲的旋律,有优美、抒情、流畅的特点,尤有阴柔之美。他的旋律颇受西欧古典歌曲的影响,但更明显的却是继承中国古典音乐的传统,他的线性旋律思维,是中国歌曲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成功的尝试。
合唱曲是阎述诗音乐创作刻意追求的一部分。他的合唱曲的和声语言,宏观的看是从西欧传入的功能体系和声,音响观念及和声语言的逻辑具有强烈的功能性。然而从微观来看,却有别于西欧传统的合唱曲。他把民族风格特点的旋律,揉进功能和声中的各个声部,运用复调手法纵横交错,体现了形象性的合唱创作思维。
自然音响音乐化并富有立体感,这是他形象性合唱创作思维的特点之一。在合唱曲《阴》、《狂风》、《秋声》中,利用级进式音型形成回绕流动的旋律,把自然中的形声音乐化,继而把这些音律错落有致地分配在各个声部上。由于男女声不同音区、不同音色的艺术表现,使得全曲既有层次又有立体感,无论是“阴云密布”、“狂风怒号”,还是“秋声凄凄入洞庭”,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于眼前。
各声部的多线条流动在同一时空交相辉映,是他形象性合唱创作思维的另一特点。在《水滨》、《微风》、《感怀》等合唱曲中,为突出意境和形象,横向看各声部旋律流动急缓相同,纵向看则运用复调手法构成节奏差,形成装饰、衬托、对比等形态的有机织体。《水滨》是一首表现“春水溶溶,波也玲珑,过桥携筇人在镜中”的优美欢快的三拍子合唱曲,女声为旋律,男声两个部时而以三拍舞曲的节奏出现,烘托全曲欢乐愉快的气氛,时而又以卡农的手法交替出现富有特性的音型,使“笛声淙淙铮铮”的意境更为动人。在《微风》、《感怀》中,男声两个声部以短促的节奏和少量的音符,与女声两个声部的婉转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分别深化了“微风”的“微”及“感怀”中的惆怅心理。上述这些表现手法,在他的合唱曲中使用的较为普遍,他通过不同的声部对比,透过纯净和谐的音色组合,构成了完整的、井然有序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杰作。
总的来看,阎述诗的合唱曲,已大大超越了前人的支声部音乐,从观念上明晰了合唱所具备的要素及完美合唱的表现手法。阎述诗的形象性合唱创作思维,能在20世纪20年代刚刚萌起的合唱形式中确立其主导地位,这对奠定合唱艺术的基础,和拓展合唱表现领域,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阎述诗的音乐创作是沿着历史传统走来而又融进了时代意识。在他的作品里无处不显现出他那流畅、质朴、优美的旋律风格;立体多线条的合唱思维方式,在清新、连绵的音乐律动中,展现了他的性格,忧伤、追求,淡淡的却又是深深的。在鲜明的音乐造型里闪烁着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光华。
[注]关于《五月的鲜花》的创作过程,据北京中学校友会会长王振乾回忆:1936年2月为庆祝东北大学成立学生会,同学们选光未然的剧本《阿银姑娘》排演,因有词无曲。由王明新同学(即王禹明)请阎述诗谱的《五月的鲜花》。

② 王禹的介绍

王禹,男,出生于1965年,副教授,毕业于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医学博士

③ 王禹强老师的详细介绍

王禹强 俗家本名 王佳辉 字禹强 ,法名:圆善师父 中华易学名家。中华易学泰斗张志哲先生入室弟子。
荣誉:上海交通大学国学文化传承人、全国专业人才储备工作委员会国学专家、中华易经科学院国学专家,金牌预测师,风水师、中国吉林大学企业管理学硕士、中国易学万福门现代风水创始人、八卦数字能量导师、中国易经数字能量研究会副会长、北京企业家易数能量研究会名誉会长、辽宁省柏元轩易数文化金牌讲师、哈尔滨柏元轩环境能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④ 王禹的个人简介

姓名:王禹
职务: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院系:法学院(Faculty of LAW)
学历(Academic Qualification):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2003年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2000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士,1996年

⑤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的师资力量

所属学院 姓名 性别 职称 财


院 张爱玲 女 教授 常向东 男 教授 刘凯英 女 副教授 郭广忠 男 副教授 韩晓丽 女 副教授 牛翠兰 女 副教授 庞晓玲 女 副教授 陶小云 女 副教授 孙俊芳 女 副教授 殷永昌 男 副教授 田计林 女 讲师 常文英 女 讲师 高瑞 女 讲师 王国伟 男 讲师 张建江 男 讲师 梁晓峰 女 讲师 张琪 女 王晓娟 女 史红 女 基

部 张耀斌 男 教授 秦振泽 男 教授 王惠书 女 副教授 杜民蓉 女 副教授 孔永红 女 副教授 刘秀琴 女 副教授 刘逸农 女 副教授 裴晓琼 女 副教授 杨海燕 男 副教授 张富强 男 副教授 霍璟兰 女 副教授 白国儒 男 副教授 宋晚生 男 副教授 张玉兰 女 副教授 周崇信 男 副教授 荆明 男 副教授 李爱萍 女 讲师 李焱 女 讲师 李玉红 女 讲师 牛沈明 男 讲师 王禹琦 女 讲师 王卓娅 女 讲师 贾志泉 男 讲师 吕士丁 男 讲师 荆媛 女 助教 杨萍 女 助教 理


院 傅月晟 男 副教授 吴斌 男 副教授 杨红梅 女 副教授 杜骏震 男 副教授 阎伟林 男 副教授 孙王保 男 副教授 武继灵 女 副教授 胡庆莲 女 副教授 李伟艺 女 副教授 刘惠青 女 副教授 苏彤 女 副教授 王惠兰 女 副教授 白学义 男 副教授 马双虎 男 讲师 景鹏 男 讲师 赵怀阳 男 讲师 吴晓光 男 讲师 江昊 男 助教 陈瑞 男 助教 张俊龙 男 农

院 王爱莲 女 副教授 高创杰 男 讲师 黄路茵 女 讲师 郝卫红 女 文


院 王瑞芬 女 副教授 王勇强 男 副教授 马妍柳 女 副教授 苏炜 女 副教授 张景 女 副教授 冯建明 男 副教授 霍慧玲 女 副教授 刘育红 女 副教授 卢佩玲 女 副教授 王青竹 女 副教授 杨勇 男 副教授 王中蝶 女 副教授 张永强 男 副教授 王宝兰 女 副教授 于琳 女 讲师 彭志远 男 讲师 刘光 男 讲师 李建平 男 讲师 杨涛 女 讲师 方筱霞 女 讲师 丁民选 男 讲师 李志陵 男 讲师 王彤梅 女 讲师 钟晓玲 女 助教 袁鹰 男 助教 王爽 女 何丽萍 女 潘丽娜 女

⑥ 张翔的学术简介

著作独著:《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德国宪法案例选释 第一辑 基本权利总论》,法律出版社2012年8月版。
权威期刊论文1.《财产权的社会义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2.《形式法治与法教义学》,《法学研究》 2012年第6期。3. 《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法学研究》2005年3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转载。)4.《基本权利的受益权功能与国家的给付义务》,《中国法学》2006年1期。5.《两种宪法案件:从合宪性解释看宪法对司法的可能影响》,《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核心期刊论文6. 《宪法文本下的价值冲突与技术调和》,《读书》2012年第12期。7. 《基本权利的体系思维》,《清华法学》2012年第4期。8.《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以德国艾尔弗斯案为例》,《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9.《宪法学:法学方法与政治判断》,《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0.《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的思考框架》,《法学家》2008年第1期。11.《宪法文本研究的自觉与反思》,《法学家》2008年第1期。12.《学术自由的组织保障》,《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13. 《合宪性解释的两个面向》,《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15.《祛魅与自足:政治理论对宪法解释的影响及其限度》,《政法论坛》2007年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转载。)15《宪法学:法学方法与政治判断》,《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6.《基本权利在私法上效力的展开――以当代中国为背景》,《中外法学》2003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17.《宪法学为什么要以宪法文本为中心》,《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18.《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与解决模式》,《法商研究》2006年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19.《功能适当原则与宪法解释模式的选择》,《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20.《论基本权利的防御权功能》,《法学家》2005年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21.《公共利益限制基本权利的逻辑》,《法学论坛》2005年1期。22.《美国宪法解释理论中的原旨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23.《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司法审查与宪法法院制度下的经验与理论》,《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24.《试论宪法解释的界限》,《法学评论》2001年第1期,与韩大元教授合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全文转载。)25.《试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法律科学》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全文转载。)
其他论文26.《论基本权利的限制》,载莫纪宏主编《人权保障法与中国》,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27.《宪法解释方法与宪法教义学》,载许崇德、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年刊2010》,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28.“文西德尔裁定——仅仅针对纳粹言论的法律是否违宪?”,载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5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29. “盗窃犯许霆可否被特赦?”,载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4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30.“‘馒头案’中的基本权利冲突与竞合”,载韩大元主编《中国宪法事例研究》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学位论文1.博士学位论文:《论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义务》,北京大学法学院2004年6月,肖蔚云教授指导。2.硕士学位论文:《宪法解释界限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1年6月,韩大元教授指导。
参与的主要著作与教材1.《现代宪法解释基本理论》,作者之一,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2.《宪法学参考资料》,肖蔚云 王禹 张翔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3.《宪法学》,韩大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比较宪法学》(第二版),韩大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徐秀义 韩大元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人权保障法与中国》,莫纪宏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7.《宪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胡锦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8.《人权法原理》,徐显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立主持项目(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财产法中的基本权利问题研究》(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基本权利的规范建构》(3)中国法学会项目《我国宪法解释机制完善研究》(4)司法部项目《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的司法适用》(5)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基本权利的理论体系》(6)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青年科学研究项目《基本权利限制问题研究》(7)澳门基金会项目《澳门基本法保障制度研究》

⑦ 王禹的教学成果

教学科目(Teaching Area):
中国宪法
宪法与基本法
外国宪法
研究方向(Research Area):
宪法与基本法
公法理论
工作经验(Working Experience):
2003年至今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
学术成果(Academic Publication):
著作类作品:
《一国两制宪法精神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
《授权与自治》 濠江法律学社 2008年9月
《中国宪法司法化:案例评析》(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我国村民自治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村民选举法律问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专业学会资格 Professional Society Membership
中国宪法学会理事

热点内容
违反工会法的法律责任分为哪几类 发布:2025-02-04 13:49:52 浏览:403
专利垄断条例 发布:2025-02-04 13:48:26 浏览:192
事业单位临聘人员适合劳动法吗 发布:2025-02-04 12:46:29 浏览:281
银行放贷合同法 发布:2025-02-04 12:02:27 浏览:172
出售非卖品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1:24:23 浏览:189
公司颁布规章制度后的结束语 发布:2025-02-04 10:37:18 浏览:907
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10:37:10 浏览:358
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确定 发布:2025-02-04 10:35:44 浏览:605
招募刑辩法律援助律师 发布:2025-02-04 10:08:03 浏览:559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 发布:2025-02-04 10:02:38 浏览: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