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成书时间
1. 道德经什么时候著作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现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道德经》成书于战国前期,关于《道德经》一书的作者,学术界争论较大。韩非认为是老聃,司马迁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后来很少有人从后说。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现存《老子》的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此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 。据统计,石刻14种,以唐太宗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为最古,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次之。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早,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有影印本。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历代解老、释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战国末的韩非《解老》、《喻老》;汉代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何晏《老子道德论》;唐代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王安石《老子注》(已佚);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近现代有朱谦之《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等。《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对立的道家学派。在国际上被译成多种文字。
2. <<道德经>>成书于何时
探求《道德经》成书年代的问题很多人依据就是郭店出土的帛书《道德版经》,许多人把它定在了权春秋到西汉前期,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笼统。如果《道德经》的作者真的是周朝的图书管理员的那个老聃的话,如果王肃的《孔子家语》记述的孔子访老聃真成立的话,那么《道》的成书年代应该属于春秋时期。可是,在从对《道》探索的过程中,我又隐隐感觉到了他有战国时代的气息,如对战争(尤其是对车左、车右的记述,我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做过解析)、对帝王的统治方法,如果成书于春秋的话,当时的社会状态还真的没有那么激烈的动荡,个人比较倾向于战国此种说法。
3. 老子写的道德经距今多少年了
《老子》的成书时间有证据证明的是现代1983年在湖北荆州郭店挖出的《老子》竹简。根版据古墓的时间可权以认定成书至少是在战国中期以前,至于其他的典籍都比较含糊,而且没有证据可考,如果按出土文物为准,大概是2200~2400年之间。(公元前470~公元前220年为战国时期)
4. 道德经什么时候成书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5. 道德经什么年代
《道复德经》属于韵文哲理诗体文体
《老制子》一书也称《道德经》。(《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原名李耳,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成书年代在春秋到汉初,均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成书于战国时期,较为可信
6. 《道德经》完成的时间与道教成立的时间
写作《道德经复》的圣人制老子,与孔子同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
道教产生的时间没有定论,是在老子去世后慢慢形成的,形成的过程很漫长,到汉朝的张天师,道教才真正成为宗教。这个时候离《道德经》的完成时间近千年了。
7. 《道德经》一共有多少章节成书年代
道德经不分章节。只分上、下两篇,至于先德篇、还是先道篇,不明。
如果从郭店楚墓竹简来看,还可以怀疑《道德经》这部书是否是系统的一本书。
成书年代在春秋到汉初,均有争议。
8. 老子写道德经 时间
老子写道德经时间在战国中前期。
9. 道德经 成书时间
探求《道德经》成书年代的问题很多人依据就是郭店出土的帛书《道德经》,许多人把它定在了春秋到西汉前期,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笼统。如果《道德经》的作者真的是周朝的图书管理员的那个老聃的话,如果王肃的《孔子家语》记述的孔子访老聃真成立的话,那么《道》的成书年代应该属于春秋时期。可是,在从对《道》探索的过程中,我又隐隐感觉到了他有战国时代的气息,如对战争(尤其是对车左、车右的记述,我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做过解析)、对帝王的统治方法,如果成书于春秋的话,当时的社会状态还真的没有那么激烈的动荡,个人比较倾向于战国此种说法。
10. 《道德经》是什么时候写的。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势专微,各诸侯为了争夺属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