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坦诚
㈠ 道德经爱情经典名句
除非能去两端而去其中,我就是你的温度,我是你的温度,你同样是我的温度。
我太爱联想,从道家式的科学类比到道家式的爱情,“道家式”,哦,我发现我是骨子里的道家的葬品,我认同,认同倒把自己融掉。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我没有能力解释,也许正应了“道可道,非常道”,不过又是让我这只瞎猫撞到了。“无为”的爱情是我理想的爱情。“无为”不是我不在乎,我不关心,请不要混淆!“无为”的爱是全身心的感受,心甘情愿的接受,随遇而安的洒脱,完全的包容。
可以反对我的想法,但必须澄清,“无为”并非一切的无条件,并非消极的无主见,“无为”是爱到深处我心的真实流露。我虽不敢说这种自新超脱了世俗,但的的确确是升华,是真我的升华。
可以说我的想法虚妄,因为“道家式”的观点本身就让人摸不到头脑,况且纯粹的爱情谁曾经历,又有谁来相信?我并非崇尚柏拉图式的爱情。爱情很丰富很复杂也很无奈,(当然无奈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无人理解爱情的无奈。)那一点点精神可能是爱情的核心,却不是全部。爱情,无为的爱情不存在定势,不能描述,不是因为我浅薄儿无法描述,尽管我的确浅薄,但再高深的人哪一个又能描述清楚呢?
很多东西都非言语所能及,爱情便是其一。不急功近利,不苛求完美,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爱的不是理想,爱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许爱的人不被别人爱,也许爱的人别人争着抢着爱;也许爱的人很爱很爱你,也许爱的人从没爱过你;但只要爱就没有这些念头,爱到忘记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不用问你爱不爱我,不用甜腻腻的情诗,如果你喜欢我的坦诚,我从没有过欺骗;如果你喜欢我的纯真,我从没有过猜忌;如果你喜欢我的才华,我从没有过无聊,如果你喜欢我的财富,我从没有过贪欲自私;如果你喜欢我的身体,我会让你来享受。但也许你不喜欢我的一切,哦,那好吧,爱没有消失,但我也不会强求,也不会因你而改变,只是保留一份赤子之心。
㈡ 《道德经》中“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最后一句作何解释
“诚全而归之”.这句话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曲则全”最重要,人生最伟大的作为,不必要求成功在我,无论在道德学问上的成功,或是事业上的成功.如果“功成、身退而不居”,一切付之全归,这赤裸裸的坦诚,就是“曲则全”的大道,这才是人生的最高艺术.“诚”字,可以把它作动词用,说明实在要走“曲则全”的道理,才能够得上为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另外的一种解释是:“诚”字下面加一标点,构成“诚,全而归之”.这样一来,便是说明如何做到“曲则全”的真正条件,那只有一个“诚”字才可.绝对不能把“曲则全”当做手段,要把它当做道德,要真正诚诚恳恳地去做.如果知道“曲则全”的名言,却把它当成手段去做,那就“不诚无物”,完全不对了.所以,也可以读成“诚,全而归之”.
㈢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是什么意思
得之坦然:获得东西要正大光明,无愧于心。
失之淡然:万事万物有得必有失,塞翁失马,版焉知非福权,不要为失去的东西耿耿于怀。
以上两者又可称为“不可患得患失”,对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减少对外物的执着。
争其必然: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坚持,也就是说可以使我争论坚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强辩,不要无理争三分。为人应堂堂正正,有理则维护,无理则承认,虚心听取道理。
顺其自然:是说万物自有其理,世事不可强求,很多时候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只要自己尽力而为,没有什么可愧对的。对于很多经历与结果,要用达观豁然的心情去面对,时时刻刻抱有一颗平常心。
这四个成语,实则是在告知世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患得患失,万事不强求,要有豁达的心态。
(3)道德经坦诚扩展阅读
描写人应具备内心修养的诗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赏析:春夏秋冬即是一年的四季,人生之中也有四季,四季之中有美好也有凄苦与寒冷,无论是一年的四季还是一生的四季,只要有好的心态四季均是好时节,不要因为一些的琐事阻碍我们欣赏生活的美丽,五味俱全才是人生,寥寥数语已看出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层度与思想境界。
㈣ 老子的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可用于学习么
得到荣誉坦然面对,失去了一些东淡然处之,原则问题争其必然,人生的荣华富贵就应该顺其自然,我想这可以作为人生信条来学习。
㈤ 《道德经》中“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其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最后一句作何解释
这里的关键在于“诚全而归之”该如何解释?
说实话,这五个字虽然简单,但还真是很少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包括一些国学名家。
比如,任继愈老先生把它翻译为:“确实能使人圆满成功。”把“诚”解释为“确实”,“全”解释为“圆满”,都说得过去。但把“归”和“之”解释为“能使人成功”,实在是莫名其妙。
再如,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把它解释为“真的能使人得到保全,善度一生”,比任先生的解释稍稍合理一些,但把“归之”解释为“善度一生”,也是牵强得很。好像人们实施“曲折全”的策略,就是为了苟全性命而已,这也太小气了,与道家的理想也是不符合的。道家向来追求的是“长生久视”之道,而不仅仅是“善度一生。”
网上有人把这里的“诚”理解为“不诚无物”,个人觉得也说不过去。“不诚无物”出自《中庸》,是地地道道的儒家思想,跟道家思想不相容。道家讲“无为”,讲“道法自然”,不会刻意地教大家去“诚”或者“不诚”。因为这两者都属于“有为”,属于刻意,跟“道法自然”的原则相违。
那么,“诚全而归之”究竟该如何解释呢?为了方便,我们先把《道德经》第22章整篇原文贴出来: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以上“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论点,“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是论据,证明前面的论点。而“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是对全文的总结,归结到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核心思想上。所以,个人觉得,“诚全而归之”可以解释为:“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的根本(无为、自然)。”这里把“归”解释为“回到大道的根本”,依据的是《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在老子的语系里,“归”就是“归根”的意思——这种以经解经的方法,个人觉得最为科学。
至于句末的“之”,是虚用,无所指。类似的用法,如“久而久之”。
本人店铺有道德经名家注解大全,欢迎光临~店铺地址在我个人资料里面
㈥ 老子的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是什么意思
得之坦然:获得东西要正大光明,不愧对他人,不损人利己。 失之淡然:物有得必有失,不要内为失去东容西耿耿于怀。 以上两者又可称为“不可患得患失”,对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减少对外物太过执着的欲望。 争其必然: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坚持,也就是说可以使我争论坚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强辩,不要无理争三分。为人应堂堂正正,有理则维护,无理则承认,虚心听取道理。 顺其自然:是说万物自有其理,世事不可强求,很多时候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只要自己尽力而为,没有什么可愧对的。对于很多经历与结果,要用达观豁然的心情去面对,时时刻刻抱有一颗平常心。 其实这四句都是在讲人应具备内心修养,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如何更好的调整自身。 送你一首诗,意思差不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还有就是要记住处之泰然
㈦ 老子“道德经”全文,你看过吗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办事追求圆满完美, 不如及时停下。刀刃打磨的锋芒毕露,其锐利却不能长久。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而骄横,会自取恶果。功成名就后隐退,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译文:是身体和灵魂合为一体,能够做到不相分离吗?专一精神以达到一种柔弱状态,能够像婴儿一样恬淡吗?清除心灵的疑惑妄见,能够不再执迷吗?爱民治国,能够做到不运用心智吗?在大自然的无穷变化之中,能够安居于柔弱的状态吗?明白通达,能够做到清净无为吗?大自然养育万物,但生养了它们却不占为己有,帮助了它们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它们却不去支配它们。做到这一切,便是具有了最高尚的品德。
㈧ 道德经老子对爱情的看法
老子主:“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老子说,古往今来,凡是得一的人处处美妙。你看,天得一能够清,青天;地得一能够安宁;神得一能够灵验;山谷得一能够充盈;他说,万物得一能够生长;侯王得一能够做一个君王。“一”是什么东西?“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得了“一”,得了这个“道”,就会完美。之所谓“道生之,德畜之”那我们就来分别看看老子所说的“一”和“道”是怎样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老子所说的“一”,爱情的“得一”是真情,因为真情相爱,才会情真意切;那真情的“得一”有是什么?真情的“一”就是一颗爱心。因为只有爱心的真爱,才会心爱,心与心不相爱,哪里还有什么真情。记得有这样一首诗:“万物生辉,最是爱心光熠熠;阳春布泽,当然孝道普天下”。
我们再从“道生之,德畜之”来说,“万物尊道而贵德”。这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天下的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所以叫“道生之”,由道产生出来的。道分化成为万物,这就是叫德,万物要靠内在的德性来畜养,万物都尊崇道,而贵重德,爱情和婚姻不也就是这样吗?有一个例子很具有说服力,这个例子就是一部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刚开时我和那电影的男主人角的看法一样,以为这个女主人角整天都过这喝酒的生活,还一股的蛮气,但经过他们的相互交流,最后那男主人角明白了,原来那女主人角的喝醉酒是有原因的:她的前男友死了,她为了把自己德培育出来的爱情永远不忘掉,所以她始终把那个男孩给她的一个项链挂在颈子上,心中永远是怀念着那个男孩,就是因为她藏着一份真诚的爱情。到最后,她发觉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心中人死了,就让他死去吧!我还年轻,我总不能因为他一辈子耽误我的青春啊!“道生之”,道又生出来一段新的爱情,让我接受他吧。所以她想通了,想通以后把这个链条甩到河里,他接受那男主人角,终于转变了,之后真诚地爱上了那个男孩。这个事例很好的符合了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
㈨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得之坦然:获得东西要正大光明,不愧对他人,不损人利己。
失之淡然:物有得必有失,不要为失去东西耿耿于怀。
以上两者又可称为“不可患得患失”,对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减少对外物太过执着的欲望。
争其必然: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坚持,也就是说可以使我争论坚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强辩,不要无理争三分。为人应堂堂正正,有理则维护,无理则承认,虚心听取道理。
顺其自然:是说万物自有其理,世事不可强求,很多时候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只要自己尽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