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意要论
㈠ 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人类拟定道德原则的目的是调节利益关系,实现本阶级(社会或团体)利益最大化。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1)道德之意要论扩展阅读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丑德不称其为德,所以,道德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中性。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㈡ 《道德经》中讲无德无礼然后义至,但论语中“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的说法,区别要有依
■ 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中关于政治的理论(政道):
主张“以‘道’致天下大同”
大道失回则答退求“以‘德’治国”
德无以施则退求“以‘仁’安民”
仁不足则退求“以‘义’理政”
义不正则退求“以‘礼’相待”
所以“礼”是最“坏”的政治模式。“礼”就是法律。
但是“礼”具备三大优势:
一可操作性最强;
二是可量化、标准化;
三是执行的强制性。
《道德经》包含如下最为完美而至简的法制指导思想:1、参与制定法律的一定是最广泛的群体;2、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老子说的“礼”即是“建”,“建”——立朝律,故:老子的“礼”是真正“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孔子的“礼”与“法律”的概念相差甚远,而是类似于“礼仪”,属“伦理治国”的理论基础,已为一切现代积极思想否定、抛弃。
㈢ 论文 请以“法与德”为话题,阐述一下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意义,字数800字
找相似的十来篇,自己发挥点,再来个乾坤大挪移就差不多了.
㈣ 道德素质在综合素质中的意义论文要交了,大家帮下忙,多提供点资料~~谢谢了
我给出一点点建议。也算是大纲吧.
1.综合素质的定义,包括哪些.
2.道德素质的定义.
3.2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素质在综合素质中所占的地位,以及意义.
㈤ 道德是什么意思
道德 [ dào dé ] 的意思是: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详细释义
1、老子 《道德经》的省称。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
2、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
(5)道德之意要论扩展阅读
近义词
一、品德 [ pǐn dé ]
品质道德。
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二、德性 [ dé xing ]
1、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郑玄 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2、品性;品质。
清 李渔 《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样、品行。含有轻蔑意。
曹禺 《日出》第三幕:“ 胡四 ……你瞧见这个么?大爷有的是洋钱。可就凭你这德性(向 黑三 ),一个子也不值!”
三、德行 [ dé xíng ]
道德品行。
《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孔颖达 疏:“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
㈥ 道德的意思
道德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经》的省称;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其他定义: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各种文化中的道德观
相较于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把道德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单元(哲学中的伦理学),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把道德领域(Moral)跟非道德领域(Amoral,异于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开来(中文道与德两字经常并用,对真善美三者亦无明显区隔):两者之间界线模糊又经常融为一体(儒家理想的天下观即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为一例,大体上是受到阴阳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响);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属于宗教,例如耶和华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湾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属于传统习俗,亦非独立单元。
㈦ 道德的重要意义
道德的重要意义就是不欺负人不骗人,努力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人。
㈧ 道德的意义是什么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中文中,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德是一种素养或习惯。二者合起来就构成它的定义,即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其中习惯是它的种,良好的选择是它的属差。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道德的准则
既然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㈨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
纵观人类道德文明演绎的历史长河,人类对于道德的研究可谓横穿古今,纵贯东西。虽然差异、分歧一直是引起人类各种纷争和杀戮的基本源头,但人类在道德的需要和需要的道德方面却总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种共同的需要促使人类最终把道德的探究作为他们共同的主题。于是,一批批杰出的道德文明探索者和诠释者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涌现出来,逐渐架构起道德文明的基本框架并引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人类为什么需要道德以及人类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就自然成为道德研究的基本问题。 1.“道”字在传统的古书解释中,大约有三种意义。1),“道”的本义:道,就是指人世间所行走的道路。如《说文》曰:“道者,径路也”。2),“道”的引申义:道是指抽象的规律、法则。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说:“兵者,诡道也”。3),“道”的拓展义:道是形而上的意思。如《易.系传》:“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2.“德”字在传统的古书解释中只有本义和引申义两种意思。1),“德”的本义为“得”。如《说文》曰:“外得于人,内德于己也”。“得即德也”。2),从“德”的结构与字型看,德包含了从古直字,从心之意。因此,‘德”便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所以朱熹说:“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因此,“道”与“德”的词源含义都明确指向为——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但是,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并非都是道德。道德与其他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道德是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规范,它和法一样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却又不同于法的肉体强制和行政强制,只是一种舆论强制。 人类产生之初,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人的生产和生存能力非常低下,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人是一种非常弱小的动物,靠单个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生存。于是,人类被迫结成一个个群体,以集体之力共同对抗自然之力。社会、人际关系由此产生。但是,人类最初不得已而建立的的这种社会关系却相当紊乱,集体之力难于有序发挥,社会活动也不能正常进行。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人类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逐渐意识到,问题的解决只能依赖于一种崭新的手段——管理。在各种社会活动的管理中,最先形成的是具有政治性质的权力管理。虽然,政治具有其他管理形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但它并不是全面而广泛的管理,只是一种外在的管理形式,靠它并不能解决人们所有行为的规范问题。于是,不同于政治的另外一种行为规范也随之产生,人们称之为德治。从此以后,政治与德治也就自然成为人类管理社会活动最有效的两大手段。 所以说,道德和政治一样,是以社会更好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以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规范。换言之,道德是人类通过限制自身利益换得社会利益的保障并最终实现自身利益和幸福的特殊行为规范。即,个人、社会的需要是道德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当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最大利益净余额”的道德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同一条 件下一般不会发生冲突,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总会有冲突的发生。如:道德要求人应该诚实,但在小偷面前你必须得放弃诚实而选择撒谎。所以说,当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冲突时,我们只能诉诸于“最大利益净余额”的原则。即,行为的利害相减后其余额如果是利,就是正价值,就是我们应该要选择的行为。反之,就是负价值,就是我们应该要放弃的行为。正如象棋比赛中,当车与帅同处险境时,人们通常都会选择“舍车保帅”的招数。 (二)当利益相一致时,我们需要“不损害一人地增进每个人利益”的道德 孟子曰:“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损害一人地增进每个人利益”是道德的终极目标。当利益一致时,道德终极目标自然就具备了完全实现的可能。但是,其目标得以实现是以不能损害任何一个人的利益为前提。在这样的原则要求下,只要你损害了任何一个人的利益,即使你保全了多数人的利益,都是不应该、不道德的。由此可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提法是否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终极的道德目标?我们现存的道德规范距离终极的道德目标还有多远?如何才能构建起有效塑造全体社会成员高尚品德的道德规范?如何才能攻克各种道德规范总是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的难题?所有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投身于道德文明的建设,共同迎接文明道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