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德经
① 农村老俗话说“人狂天收,狗狂人收”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人狂天收,狗狂人收”这是一句农村流传下来的俗语,意思浅白易懂,说到底就是劝人为善。
附言: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做人与做事,千万别太过。做人别太狂,枪打出头鸟;做人别太过,风水轮流走;做人别太滑,诚信走天下;做人别太炫,脚下桥会垮。
② 农村死人的时候请的道士先生念的经叫什么名字
念道德经的居多,什么黄庭经了什么的,反正一切道家的经典都可以念。
③ 道德经石刻挂在院子里可以吗
道德经石刻挂在院子里事实上一般应该可以。
④ 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哪个比较早
我估计是皇帝早。都能和蚩尤扯上关系了。道德经不是老子就是孔子。后几千年了
⑤ 道德经老子对爱情的看法
老子主:“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老子说,古往今来,凡是得一的人处处美妙。你看,天得一能够清,青天;地得一能够安宁;神得一能够灵验;山谷得一能够充盈;他说,万物得一能够生长;侯王得一能够做一个君王。“一”是什么东西?“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得了“一”,得了这个“道”,就会完美。之所谓“道生之,德畜之”那我们就来分别看看老子所说的“一”和“道”是怎样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老子所说的“一”,爱情的“得一”是真情,因为真情相爱,才会情真意切;那真情的“得一”有是什么?真情的“一”就是一颗爱心。因为只有爱心的真爱,才会心爱,心与心不相爱,哪里还有什么真情。记得有这样一首诗:“万物生辉,最是爱心光熠熠;阳春布泽,当然孝道普天下”。
我们再从“道生之,德畜之”来说,“万物尊道而贵德”。这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天下的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所以叫“道生之”,由道产生出来的。道分化成为万物,这就是叫德,万物要靠内在的德性来畜养,万物都尊崇道,而贵重德,爱情和婚姻不也就是这样吗?有一个例子很具有说服力,这个例子就是一部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刚开时我和那电影的男主人角的看法一样,以为这个女主人角整天都过这喝酒的生活,还一股的蛮气,但经过他们的相互交流,最后那男主人角明白了,原来那女主人角的喝醉酒是有原因的:她的前男友死了,她为了把自己德培育出来的爱情永远不忘掉,所以她始终把那个男孩给她的一个项链挂在颈子上,心中永远是怀念着那个男孩,就是因为她藏着一份真诚的爱情。到最后,她发觉不对,为什么不对呢?心中人死了,就让他死去吧!我还年轻,我总不能因为他一辈子耽误我的青春啊!“道生之”,道又生出来一段新的爱情,让我接受他吧。所以她想通了,想通以后把这个链条甩到河里,他接受那男主人角,终于转变了,之后真诚地爱上了那个男孩。这个事例很好的符合了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
⑥ 道德经和易经哪个年代更早
《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一本通过揭示变化规律,指导世人趋吉避凶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是中华文化之源、哲学之根。不仅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根源于此,而且早在6000年前《易经》的规律就已经包涵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华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区别是:《易经》里多是唯心的东西,《道德经》多是唯实的东西,这也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⑦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有什么优点或者缺点吗
老子小国寡民模式的设想,颇多争议。《老子》一书有多种版本,莫衷一是,所以注解者众说纷纭。过去历史课本,说老子的这一思想消极退步。今者,有的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是老子大道改革思想中的一个步骤(罗尚贤著《老子通解》)。问题主要是这段话其中有一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另一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否指回到“结绳纪事”的状况?如果是,则先前指责老子“连文字都不要”就是指这句话了。
不论如何理解,老子作为哲人,提出了二千年以后让人重视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小国寡民,就是以较少的人口组成国家,“小国”就是人口少的国家,与“寡民”同一意思。在人口少的国度里,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而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以现在世界各国情况看,许多小国或者小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就亚洲而论,新加坡、文莱等都是国小而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人口少,人均占有资源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人民素质提高,不必吹捧所谓贤能当典型偶像,使人争夺,沽名钓誉;社会物产丰富,人民自食其力,盗贼就不会横行。
老子在这段话中还提出了一个移民问题。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几百年的移民,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现在,世界上就剩下个南极洲没有人居住(考察团除外)。西方国家不是总希望在地球以外寻到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吗?老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发,人民远徙,到达原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重新建立国家,是可能的。如果在旧统治者领地附近,必然受到其攻伐,只有移民——迁徙到遥远的地方去,才能脱离旧统治者的魔掌,才能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在新的国家里,人们重新从结绳而治开始,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在这里老子说“结绳而用之”,因为那时文化为少数人掌握,至于奴隶、平民大致是文盲,所以一旦到新的世界去生活,必然又要从头开始。想想现在我国还在扫盲,不难理解那时懂文字的人是那么少。设想老子时代,有人移民到遥远的地方去,至今必然拥有新的语言和文字。
移民而成为新的国家的,澳洲和美洲的国家都是。在新的土地上,有着新的空气,人有新的心情,社会有新的制度、新的文化,人们可以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受旧体制的羁绊,最后终于演绎成新的文明。以建筑物而言,修修补补,终不如另起一座漂亮,因为既然是修补,还是要维持原来的框架,所以看起来还是老样子。大城市由于历史悠久,通常是改建了一片,等到改建另一片时,先前的那一片又旧了。新兴的中小城市,一般经过整体规划,街道宽广,楼房整齐,环境优美。现在许多农村,旧的村寨几成废墟,而在村外的田地上,形成新的村落。
关于如何实现小国寡民,老子只考虑通过移民的方式达到对人口的控制。那时候地球人口还未饱和,人类也没有节育的技术。而那个时代,人口被统治者认为是财富。我国的移民是从中原地区向四周迁徙,特别是向南方迁徙,因为向南气候暖和;而向北气候越寒冷,自然条件恶劣,并且有强悍的少数民族。南方饱和之后,部分人移民到东南亚,使之成为华侨最集中的地方。东南亚自然条件好虽好,但地方太小,并且早有国家存在。而欧洲人利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找到了南北美洲和澳洲这三块大陆,并且其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人多了,别人不把你当作回事,自己活得很无奈,所以形成“轻死”的传统。不珍惜人,不珍惜性命,为争口饭吃而你死我活。以前说出人头地,实际也就是挤出人群的意思。历来的英雄,都在于挣脱人群而驾驭人群,而更多的是在人的海洋中淹没了。人多了,能做事的人却不多,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事可做,那些不会做事的人和多余的人只好做计算人的事情。治人和牧民,成了历代政权的最主要任务。如果是地广人稀,走了很远的路才能看到一个人,觉得彼此都属于人类,相见恨晚,就像空谷足音一样。
我佩服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主张,并且珍视生命,要人们“重死”。这个观点与现在所提出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理论是多么相近。
⑧ 老俗话,农村的四大黑,四大白,四大訟是什么
1、四大黑:大烟枪 染黑的缸 猪八戒的老脸 屎壳郎
2、四大白:头场雪 精粉面 新摘的棉花 剥皮蛋
3、四大讼:四大讼师分别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梦吉”、“方唐镜”、“何淡如”和“刘华东”。
除此之外,民间俗语“四大”还有
四大绿:青草地,绿草皮,王八盖子,邮电局
四大白:天上云,地上霜,女人屁股,白菜帮
四大黑:张飞,李逵,驴几吧,地雷
四大胆:打张飞,骂李逵,捏驴几吧,踩地雷
四大快:飞毛腿,拍电报,狗撵兔子,火箭炮
(8)农村道德经扩展阅读
四大范围很广,有指四大美女的说法。《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内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印度指地、水、火、风、空为五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佛教加以改造,谓地、水、火、风四种物体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态,不相紊乱。亦名四大种。种,有能生的作用,如种子。佛教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四大所生。又把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分能造色和所造色两类,四大种为能造色,其余一切物体为所造色。此外,还有诸多四大。
⑨ 老子《道德经》中的“居善地”怎么理解
老子很赞赏水,认为水有七种善。其中第一个善就是“居善地”,意思就是说,水总是居于善地。
那么什么是善地呢?水总是向低处流,喜欢居于低洼的地方,低洼的地方就是善地。
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讲:“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就是说,就是因为江海的位置很低洼,所以百川才归附于它,使它成为百谷之王。所以,老子认为低洼之地是善地。
⑩ 易经和道德经哪个厉害
文无第一。两部我都看过一点,易经偏卦象,玄学。道德经需要去参悟人生的道理。两部都是伟大的瑰宝,我目前正在研读,只知道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