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4阶怎么过
㈠ 如何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1、一是学思并重,严于解剖自己。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择善而为。
2、知行统一,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要达到道德修养的目标,功夫全在行上。道德修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
因此,无论是开展自我批评,还是努力做到"慎独",都依赖于人们的自觉。自觉性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只有自觉,人们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
3、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
(1)道德4阶怎么过扩展阅读
与实践相联系,作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道德修养必须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相联系。“闭门思过”、“向内用功”的修养方法,不能推翻私有制,也不能消除剥削阶级道德,即使通过它们而修养出一些德行,也与无产阶级道德品质相距甚远。只有变革现实世界及其现实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把周围的脏东西以及自己身上的污点冲洗干净。
第二、道德修养要与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这也就是说,把道德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拳拳服膺。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祸害之一,就是把道德当成说教、装饰、招牌和遮羞布。
㈡ 道德建设从哪四个层面进行
1、要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指引人生方向,引领道德追求。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
2、要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给我们每一个公民提出了行动准则,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共同的心灵愿望与精神追求。
3、要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为公”“为群体”的整体主义观念,孝老爱亲的传统家风,“民本主义”“重民”思想以及“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义然后取”的义利观等思想,对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4、要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
(2)道德4阶怎么过扩展阅读:
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
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㈢ 道德是怎样演化出来的
答:
道德的历史演变
1、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的群体主义是氏族社会人们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础.血缘氏族意识是这时的道德关系的基础.这种道德意识反映在道德关系上,就是氏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劳动,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并造成了一系列优良的道德品质,如正直,无私,诚实,刚毅,勇敢,顽强等等,其中特别是勇敢,顽强更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现在:第一,直观性.第二,狭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状况及其局限性,原始社会生活状况。
2、奴隶社会道德
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的道德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阶级道德的类型.
春秋牺尊殷墟,我国奴隶社会的典型标志.奴隶社会的道德状况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社会中社会联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这种人身隶属关系,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就成为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在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中,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等等,占着主要的地位,它们具体地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原则.在奴隶社会,尽管由于奴隶主垄断了精神生产的一切条件,历史文献中很少看到关于奴隶道德的记载,但是,意大利的俗语:"有多少奴隶,就有多少敌人."却深刻地表明反对奴隶主的暴虐,野蛮统治,争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隶阶级的道德原则.
3、封建社会道德
在奴隶制崩溃的废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产生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二种阶级道德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范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以宗法等级关系为纽带的"金字塔".等级特权,等级依附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主要社会关系.一切封建道德观念都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忠君,孝亲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和最主要的规范.
农民阶级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农民的道德不仅通过对封建社会所通行的道德规范作出自己的解释而表现出来,而且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封建社会道德状况
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终于,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这个过程也是资产阶级阶级道德战胜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过程.资产阶级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出发,直接诉诸利己主义的原则.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道德意识上,就是猎取财富,追求权力的无穷无尽的欲望.它被公开宣布为是指引人们活动和一切联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后动力.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关系.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奉行的道德规范.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原则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霍布斯语).
道德的发展规律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迂回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道德的发展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道德的发展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㈣ 简述个人道德发展阶段
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征。
1、道德发展的各阶段都是一个“结构化了的统一体”,一个有组织的思想系统。
2、每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标志着阶段与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异。
3、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自然的连续顺序,在发展过程中,新的阶段从前一阶段中发展出来,因而是旧与新的综合体。
4、每一个体都是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个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模式。
(4)道德4阶怎么过扩展阅读:
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介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样,应该以促进儿童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的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儿童的品德是一个发展过程,儿童是从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中逐渐理解道德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道德推理的发展。
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就是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服从周围成人的道德判断。
基于这一道德教育观点,科尔伯格认为,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经常给儿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引起他们的讨论,激发他们向更高的道德阶段不断前进的愿望和动机。
㈤ 简述道德发展阶段如何影响个人伦理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
层次1前惯例期(Pre-Conventional)
并没有道德观念,凡事只会着重个人利益和只为满足自己而行事。
阶段1避罚服从取向(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
只单纯地为免被惩罚而服于规范,不会考虑其他事情。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Self-interest orientation)
视会被人赞赏的行为作规范,为得到因赞赏而取得的利益而遵守规范。
层次2惯例期(Conventional)
道德观念是以他人的标准作判断,以此作为发展自我道德观念的方向,因为这个层次的儿童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阶段3 寻求认可取向(Interpersonal accord and conformity)
为了取得成人的好感,而遵从成人定立的“好孩子”标准的规范( The good boy/good girl attitude)。同时亦认为满足大众期望的行为便是好的行为,因此会有较强的从众表现。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Authority and social-order maintaining orientation)
认为法律至高无尚的权威,并服从大众所定下的各种规律作为道德规范。
层次3后惯例期(Post-Conventional)
道德观念已超越一般人及社会规范,对自我有所要求。
阶段5社会法制取向(Social contract orientation)
相信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和大众的共同最大利益而制定的,一切会以大众的利益,但仍有不足之处,所以有些时候应为了大众的利益而作出违法。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s)
凭自我心行事。
尽管法律有所限制,不过若因此而无法实践自己的道德观念,纵使犯法也在所不惜,因为那些法律是有违其建立的原意。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会认为他所做的全为了全世界人类的福祉着想。
㈥ 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人物贡献
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丰富与深化
皮亚杰采取系统的历史法,并吸收神经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逻辑学、数理逻辑、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础上,特别是把认识论和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将心理学成果引进认识论之中,提出活动中介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认识活动中的双向建构论,这些都揭示了认知形成的辩证运动规律,丰富原有认识论的内容,改变整个认识论的结构和体系,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
引导了认识论发展方向
皮亚杰借助反省抽象和自我调节阐明认识无限发展的内在根据,这是关于认知微观运行机制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它突破近代认识论仅仅研究认识结构和认识内容的共时性转换的缺陷,把传统认识论对认识的静态分析拓深为动态研究,使具体认识活动中认知结构-功能的共时性转换,被纳入到认知结构-功能演进的历时性建构框架,从而抓住系统思维的立体网络特征,实现对认识发展过程的多维度的审察,使认识发展规律获得更加全面的阐释。
这些研究成果的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当今没有一个关于认知发展研究不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或参考框架的。
㈦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习俗四阶段
前习俗水平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在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
习俗水平内化了社会规则(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他们遵守那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规则)
在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
在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
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即根据内心的一套标准进行道德推理,它们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这一水平,社会规则成为大多数行为的基础,当社会规则与内心的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人们的内心准则往往占上风。很少人达到这一水平。
在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第一句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㈧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口诀是什么
1、口诀一:要去记准确每个阶段的顺序,口诀“敢牵巨星”。“敢”——感知运动,“前”——前运算阶段,“具”——具体运算,“星”——形式运算。
2、口诀二:要通过记忆年龄段的时间,去反向推出所对应的阶段,口诀“爱奇艺”。“爱”——是感知运动阶段的截止时间2岁,“奇”——是前运算阶段的截止时间7岁,“艺”——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截止时间11岁。
道德发展原因及启示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㈨ 皮亚杰道德发展四阶段及特点有哪些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