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不是依法治国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不是依法治国

发布时间: 2022-02-19 15:02:02

❶ 中国古代依法治国成功的例子

中国古代法治切切的说是启蒙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首先战国时,韩国国相专申不害教韩昭侯“属术治”,其时的“术治”即“法治”。韩非解说:“术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展示了“法治”实质为君主个人的集权统治,要求君主们要不择手段,以法律的威严镇压群臣百姓,以达到巩固王权统治,建立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权国家的目的。其次在秦孝公时,商鞅携《法经》入秦,受到秦王的重视,先后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再次秦汉时期的黄老学一个主要特征是“守法而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毫无作为,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规定。“法”是“无为”的界限,而无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废”,就是指立法之后不轻易变更,要“循守成法”。 汉初统治者坚持黄老之学“赏罚信”的思想,主张严格执法,即使皇帝也只有“执道生法”的权力,而不得犯法。汉文帝就是一位不以个人意志破坏法律规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

❷ 依法治国不是中国在党18届4中全会中的首创日本以前就有依法治国的说法了

我国的不太清楚,就不乱说误导人了。
我说说日本的吧,日本从古至今只有明治维新~昭和时代,以及二战后至今是遵守依法治国的。
平安时代贵族公卿有特权(比如世袭官位),幕府时代武士有特权而且各地的法律都不一样(比如武士出奔---某个武士犯事儿了又不想认错,就私自脱离所属的大名,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昭和时代以后军部有特权(军部一上台直接废了宪法)。

❸ 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不曾出现过法治社会

界定的标准不同吧。如果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法治的国家。

❹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以礼治国而不是以法治国

中国在历史上有过以法治国的时期,比较著名的应该属于秦帝国时期,而历史实践证明,严厉的法律压迫,使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挑起起义大旗。原因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秦帝国以后,统治者对于法家的严厉法治,可能觉得并不能长远自己的统治,并且当时百家争鸣,思想流派众多,为统治者选择符合自己统治利益的手段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如儒家。提供了晚上的伦理纲常体系,可以从道德上约束百姓,手段也更加温和,便于民众接受;

  2. 二是礼法的推行更加普遍,推行起来难度远远小于推行律法,并且礼是民间自己就可以进行广泛的监督,不再需要政府对维护法律投入那么多;

  3. 礼法可以从对民众的教育中渗透,这样可以使规矩对于人一生的影响更加深刻,也更加有用;

  4. 礼法具有提前预防的作用,而法律的推行一般只有犯法之后才可能意识到,所谓防患于未然,礼法更具优势

❺ 在古代社会里,“以德治国”为什么要更优于“以法治国”

在古代社会里之所以以德治国要优于以法治国,就是由于古带的社会缺乏监督,而且大部分情况人的意志要高于法律,所以以德治国更加适用于当时的社会。其实在古代的大部分时候是没有法律这种概念的,只是统治者为了较好的管理社会,所以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大部分都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这些简单规则,而法家提出来的以法治国并不是依法治国,虽然有一字之差,但是却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如果将法律强行灌输给当时的百姓,他们可能接受不了,而且在精神上面可能也会造成一种压迫,所以当时以德治国在各个方面都要优于以法治国,接下来将从不同的角度给大家好好的讲解一下。
对于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来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❻ 古代中国是个法治社会吗

从理念上来说,古代的中国也不是一个法治社会,荀子曰:“有治人,无治法。”真正的关键还是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孟子也会说:“徒法不能以自行。”
而且在中国古代你会发现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里面彰显的、强调的不都是法律,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大家不是亲戚便是邻居,这样的一些人之间如果被允许、鼓励去打官司,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紧张,矛盾反而更多,不利于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有些时候往往会把法律放在一边,考虑所谓的人情、感情、长远的利益关系,当然还要考虑打官司的司法成本。
中国古代法官做出的一个理想判决应该是天理、人情、国法三者兼顾,这才是一个圆满的格局。所以,要理解中国是不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是不是一个法治的文明,要考虑到制度的结构,也要考虑到规范的系统、规范的特征。法律不自足,但有天理、人情来平衡它,无论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案件,情理都很重要。
刑事案件的话,比如那些命案、疑难案件,尤其是疑难案件。疑难案件中国古代有两种,一种是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另一种是没有相应法律条文的。凡是疑难案件都必须要走程序,从地方一直报到北京刑部,甚至要报皇帝来裁决。而皇帝在做这样的权衡时,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他必须凭他所体会到的、所理解到的天理和人情,而天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存在,所以更多的是考量案件的事实、情节、社会性、政治性,以及皇帝自己在情感上对这个案件的态度,做出一个综合性的平衡。所以,古代法律跟我们现在的法律是不大一样的。而这种综合性的平衡在古代比现在要多,这又是古代的立法技术跟今天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理解中国传统的法治文明,要看到官僚体制的系统、社会的结构,还有就是规则系统。从这三个角度去考量,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❼ 中国古代依法治国的典型事例

1、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申不害提出,韩非加以发展的“术治”

术治的中心思想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韩非子·定法》)。他们认为“法”是公开的,“术”则是藏在君主心中、暗自运用的,君主掌握这种统治术,就可使“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这是保证“法”的实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 ,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

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7)为什么说中国古代不是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管仲为齐国相,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他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法治的信心。他凭借“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使齐国大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仅强调“以法治国”,同时也注意建设道德体系,使法治与道德教化相结合。他以“礼义廉耻”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且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地位,他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管仲起,到韩非综合法家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历时已数百年。在这期间,法家的思想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成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学。

网络-商鞅变法

网络-无为而治

网络-术治

❽ 为何说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本质就是儒表法里

中国的古代政治思想,本质就是儒表法里。因为在中国上下千年的统治思想。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法家,道家三大家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上千年历史的大国,千年的文化传承着一定的理念。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事儒家、法家、道家,三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中华文化的遗传下来,一直摒弃着治理天下,应该管理人的思想,重视法治的管理。法法制管理和人文管理要相结合在一起。讲究天下太平,中国是一个上千年的大国,他也是一个爱片二号和平的国家,所以在中国很多政治方面也讲究以礼治国。依法治国。所以中国千年以来的统治思想演示如表达力。

热点内容
劳动法工龄赔偿从哪年生效 发布:2025-02-04 06:37:54 浏览:922
下列关于行政许可法律责任说法错误的是 发布:2025-02-04 06:32:56 浏览:954
劳动法工资不给 发布:2025-02-04 06:30:44 浏览:602
合同法中对日期的规定 发布:2025-02-04 06:23:35 浏览:131
道德经第77章 发布:2025-02-04 05:58:04 浏览:946
民法典司法机关 发布:2025-02-04 05:51:44 浏览:963
道德和情理 发布:2025-02-04 05:48:43 浏览:743
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 发布:2025-02-04 04:47:18 浏览:415
刑事诉讼法中案情重大的标准 发布:2025-02-04 04:39:23 浏览:498
法治频道忏悔录 发布:2025-02-04 04:37:05 浏览: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