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破窗
1. 破窗理论_护花理论
破窗理论。国外一位犯罪学家凯琳,她在回家路上,每天经过一幢很漂亮的大楼。但有一天,她发现大楼一扇窗的玻璃打破了,没有人修;一周后,发现几块玻璃打破了;一月后,更多扇窗的玻璃被打碎了。她分析说,一扇窗玻璃打破,没有人及时修理,给人暗示,以为打破窗玻璃没有关系,别人可能受到暗示或纵容更多人打玻璃。其结果,在无序管理或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会滋生。
由此而想到家教问题。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要及时矫正修复,不能放任,否则,孩子长大后有更多恶习,也会打破更多的“玻璃窗”。同样,父母在家如言行不好,孩子会潜移默化的跟着学。因此,孩子教育要提倡“二严”,即严于律已,严于管教,把孩子一些不好习惯解决在萌芽状态。
护花理论。国外一位心理学家威尔逊提出了“护花理论”。一家临街公园大门口,一年四季摆放了许多美丽的鲜花供游人欣赏,但总有人摘花或偷花;于是,公园管理人员写了:“摘花可耻,违者罚款”;“摘去了花朵,失去了修养” 等警示牌。
然而,很多人看了牌子熟视无睹,花儿还是经常被人采摘或盗走。于是,公园管理人员请教了心理学家威尔逊,他说:能否把牌子上的警示,换点温馨言语,也许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花朵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
如同诗一样美丽句子牌子换上后,公园摘花现象果然少多了。因为你赞美游客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心灵,游人会用其等价方式来回报。
“护花理论”告知我们一个道理:强调要从内在的心灵育人。外部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言行。因此对孩子教育,不能家长一味要求要孩子做什么,做不好什么,用强硬口气或用一些惩罚性的措施管教孩子,收效甚微。家长更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苛刻孩子,打骂孩子或无视孩子的存在,摧残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熄灭了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也变得冷酷、无情。当我们家长换种态度教育孩子,如用一种赏识的心态,我们才能超然地对待成长中的问题。你的饱满的爱心,会滋润孩子干渴的心灵。
总之家长要想教育好你的孩子,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破窗理论”,更不能忽视心灵育人的“护花理论”。(李宣平)
2. 请你思考“破窗理论”对建立公共权力制约机制有什么启示意义。
摘要 破窗效应对建立公共权力制约机制,主要是说环境的暗示,容易给人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助长人的某些不良的行为。
3.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破窗理论
亲爱的楼主:
凯琳的“破窗理论”。换句话说,当我们置身于一个异常优雅整洁、地面非常干净的环境中的时间,环境的优美就会给我们一种不自觉的提示:这里不能随地涂痰,不能随手乱丢纸屑皮壳;但是,如果有人丢了废纸,且没有人来及时清扫的话,对于其他人可就能会产生一种暗示,原来这里是可以丢废纸的,丢的愈多对后来者来说就愈有一种纵容感。接下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很快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大垃圾箱。凯琳是研究犯罪心理的,虽然她说的是外在的恶劣环境也是导致一个犯错或犯罪的诱因,但是,我觉得这个原理也适用于人内在的心灵。其实,人的心灵就如这样的一座整洁美丽的大楼,如果当初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久而久之,这座大楼就有可能变得千*百孔…由“破窗理论”,我想到了令外一个心理学家威尔逊所讲的护花原理。 原来在威尔逊生活的那个城市里有一座城市花园,每当春天繁花盛开的时候,当然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来此驻足欣赏。然而,让人可恼的是,游客中总会有一些不自觉的摘花者,甚至许多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她的美丽,就被折了下来。这些花朵有的被游客带走了,有些就被抛在了花园里,好不让人心疼。尽管公园的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了许多的牌子,如“摘花可痴”、“禁止折花”、“摘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等,然而,人们似乎对这样的牌子视若无睹,照折不误。公园的管理者就找到了心理学家威尔逊,向他诉说了苦衷。威尔逊说:“你为何不转换一个角度来提醒人们呢?”于是,他亲手为为公园写了一些警示语,如,“花朵的自然之美,正是你心灵之美的映射”,“你欣赏话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一个花期,花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上帝是花之美的缔造者,你是花之美的保护者”等,于是,公园的管理者就有这些诗一样优美动人的警示语换下了以前的牌子;从此,这个公园的情况发生了骤变,折花的人也骤然减少。后来威尔逊这样解释说: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用心灵的美丽来护持,你欣赏了他人品格的美丽与高贵,他自然就会以付之与等价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他的话,就被人们称这为“护花原理”。“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理论”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不管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还是一个学校里的教师或者一个家长, 破窗理论”强调的是从外在的环境育人,“护花理论”强调的是从内在的心灵育人,但是,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强调:外在的和谐必须与内在的和谐相统一。扩展阅读:破窗理论--给小偷一个不偷你的理由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采纳,谢谢
4. 新空间经济理论解结构万事万物的生长逻辑首先要面临的三大效应是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09
5. 什么是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给我们教育带来了哪些启示
破窗效应是由美国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的。原意是指如果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理会它,那么不久之后,其它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此理论认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6. 下列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与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其实也就是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不符合题意,回选项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答的关系;
B.符合题意,选项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C.不符合题意,选项体现了价值观的作用;
D.不符合题意,选项体现了辩证否定观.
故本题选B
7. 结合“破窗效应”,分析为什么要强调尊重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就是指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一切国家及社会行为均须以法律为依据,法是唯一的权威。具体说来,首先,法律必须在整个社会调制机制和全部社会规范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等调整手段或其它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其次,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它不但要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要求执政党的行为必须依据法律,而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要自觉地认同和崇尚法律,并外化为积极主动的实际行为。
8. 心理学“破窗理论”在大学生道德践行中的启示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风气很明显地变糟了,至于糟到什么程度,咱小老百姓不好妄下结论。但人们都可以看到的是,社会诚信缺失严重,官场腐败问题得不到很有效的扼制,某些行业职业道德失范,个别地区违法犯罪活动呈普遍性的趋势。有的地方的一些人通过亲属、亲戚、同乡、同学、朋友等关系构建起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络,有时候这样的犯罪网络十分庞大。从媒体上的报道看,在一些案件中公安机关能一次抓获数百甚至上千的犯罪嫌疑人,而这些犯罪嫌疑人大多来自于同一地区并且可以通过亲属、亲戚、朋友等关系联系起来。这么多人参与的犯罪,在当地极有可能都是半公开的。以上种种显示着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优良道德传统的民族,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现阶段的世风日下呢?
有一种破窗理论,其基本原理如下:当一幢空着的房子窗户上的玻璃有一块被人打碎之后,如果不能够及时修复,接着就会有更多的玻璃被人打破。如果能够得到及时修复,之后就会较少再被人打破了。破窗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人们发现破窗效应广泛地存在于各个社会领域之中。
对于社会道德来说,应用破窗理论可以得到以下推论:任何一种社会道德当它被少数人破坏之后,如果社会没有及时有效的维护机制,那么就会被人们更广泛地破坏。而当一种社会道德被人们广泛地破坏之后,就会导致社会上更多不道德的事情发生。特别地,如果破坏这种道德是打破了人们“心灵之窗”上保护人们美好心灵的一块“玻璃”,而社会却既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也不能赞同予以正当言说,那么就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第一块被人打破的“玻璃”是什么?当前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诚信,一是官德。社会诚信是如何丢失的?官德怎么会“不德”的?如何才能重树社会诚信,重塑官德,这是全社会正在努力的事。这里的问题是:这二者真的是第一块被打破的“玻璃”吗?如果不是,那么第一块被打破的玻璃又是什么呢?
遵循和维护社会道德是对整个社会有利的,也是有利于每个个人的,因而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去遵循和维护的。但是当只有少数人破坏一种社会道德对其他人产生不利影响时,很明显对于这少数人来说,他们能够谋求一己私利。因而社会必须对这少数人处以惩罚才能平衡不利的几率以维护社会道德不被破坏。
社会给予破坏那些对于整个社会有利也是对每个个人都有利的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的惩罚,如果仅是社会舆论的谴责就能够平衡不利几率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人们通常所指的社会道德。如果是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等给予的经济等方面的处罚,甚至是刑罚,才能平衡不利几率的行为规范,应该是属于社会法律的范畴。有些行为规范能够仅依靠社会舆论谴责就能平衡不利的几率,从而得到维护。但如果诱惑力太大的话,社会就必须动用刑罚才能维护这些行为规范了。
来看诚信问题。小事情不讲诚信,人都是要脸的。有大的诱惑不讲诚信,有法律在等着制裁他。对于官场腐败也有党纪国法的制裁,没有哪个贪官污吏不惧怕党纪国法制裁的。所以笔者认为这二者都应不是第一块“玻璃”。
当今中国社会对人诱惑力很大,受社会道德控制,而又很少受到法律、法规或其它制度来规范的是什么?——“性”。
大概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逐步放松了对“性道德”的法律控制,基本上是依靠社会道德进行控制。现在取消了流氓罪、通奸罪,对“性道德”进行的法律控制只有关于打击强奸犯罪、重婚犯罪以及打击聚众淫乱、卖淫嫖娼、传播淫秽制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余的行为基本上只是利用社会道德来规范和控制。“性”的诱惑力有多大就不用讨论了吧,而法律特别是刑罚在这方面的控制基本上不多,那么“性道德”被广泛破坏是必然的。当今社会上婚外情、婚外性大量出现,遍布全国各地城市背街、乡村小镇上的“美容美发厅”、“足浴中心”、“夜总会”,中国人都知道一般这些是什么地方。
由于中国千百年来的性文化传统是“存天理、去人欲”,对“性”的罪恶感很强,“以性为耻”。破坏“性道德”是国人最觉羞耻的事,最觉见不得人的事。利用人的羞耻心是社会道德最基本、最原始的控制手段。人们觉得最为羞耻的事,却又不受法律的制裁或者制裁的力度不够,其后果可想而知。
因而笔者认为,我们这个社会第一块被打破的“玻璃”应该是“性道德”。如果这块“玻璃”不修补好,那么社会风气将很难有根本性的好转。
一般社会风气不好,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现象大多发生在社会的转型期。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从贫穷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发展到基本实现了工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部分现代化,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社会的上层建筑要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构成部分的社会道德、文化、法律等也要与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发展滞后,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这是造成现阶段我国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根本原因。
九十多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人权”和“科学”的口号,提倡铲除封建的“吃人”礼教,破坏旧道德、确立新道德。事实表明它为中国人摆脱千百年来传统社会形成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吃人礼教”的毒害作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帝国主义大肆掠夺、军阀混战、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时代,其虽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却还远不能够达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先驱们所期待的水平。“封建思想”、“封建礼教”依然有一股很强大的残余力量在影响着中国社会,中国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里除了思想观念转变的滞后性影响,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虽然很多早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且有的已经发展成为真正“吃人”的东西,但它还有一很大部分是适应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社会经济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农耕农业。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人权”和“新道德”标准还远不能适应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基础要求。“封建”之所以成为封建,是因为它不能再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并不是它天生就是封建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之所以能打破压在人民头上的“封建主义”的“大山”,基本清除了“封建”的残余势力。除了政治强权的打击还离不开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性道德”的整饧,社会是应该继续严重压抑人们对性与爱的需求,还是能放松一些这方面的控制?这个问题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受西方社会性文化的影响,中国社会对性的法律控制呈现出放松的趋势,道德规范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与传统社会将性严格控制在婚姻关系之内相比中国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性革命”。
社会上婚前性行为非常普遍,婚外情、婚外性现象也非常大量地发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此持宽容态度。在学术界有李银河女士这样的“性权利斗士”,在国内知名网站上木子美的性日记博文的点击率曾一度位居榜首。无论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性开放都能在大众媒体上表露心声。特别是部分90后的行为更是让人惊呼,中国人的性开放程度超美赶法。
当代中国社会真的算得上是性开放的社会吗?在学术界研究性目前李银河女士当首屈一指,但其理论还没能成为真正的主流。她的很多观点让人感觉惊世骇俗,其所主张的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和取消聚众淫乱罪等依然是曲高和寡。在当代中国社会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们进行的性活动的开放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里人们的性开放程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与西方社会人们性开放的不同之处是,行为虽然开放但大多在思想道德观念中依然是不道德的、羞耻的事,依然为社会公共舆论所耻,人们只不过对这些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西方社会“性革命”的内容是:“维护性权利,提倡性自由,反对性混乱,禁止性犯罪。”对于哪些性权利是现代人所应该拥有的?人们的性行为可以自由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性行为才真正算得上是混乱的?哪些性行为不应该再罪化?大多没有正当的言说。还是鲁讯先生说得妙--“即使苦闷,一叫便错,老的少的,一齐摇头,一齐痛骂。”虽然借以评论现在的事实稍稍有点过,但也不见得好多少。
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就一棍子打死,而且我们也打不死。我们能不能解除我们大多数人思想上的“非禁欲即是纵欲,非纵欲即是禁欲”的错误观点呢?我们能不能去除很多人们心目中“以性为耻”而不管其是否合乎法律、法规,不管其到底道德还是不道德的错误观念呢?我们能不能更科学、理性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