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发布时间: 2020-12-17 05:46:24

1.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详细注解和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士”?南怀瑾先生说,古代选拔人才十取其一,要么读书,要么做事,这个被取的人就称作“士”。范慎的《说文》解释曰:“事可事者为士”。可见,“士”应该是高于一般的“民”的(当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称为“小人”),应是属于智慧型的一类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所以,这类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点,听到“大道”便会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便会将信将疑,若有若无,受到鞭策,他便动一下,一旦鞭子放下来,他又呆在了那里;那些较低等智慧的“下士”们,听到了“道”,就会认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们今天拾到一份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下士”们的嘴里肯定会发出“呵呵”的阴阳怪气。这些“有事可事”的“士”们尚且笑得如此,那些“无事可事”的“小人”们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小人”们的笑远比那些“下士”们的笑来得更可爱、更单纯。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的治国思想,然而最终儒家的思想却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方略;曹雪芹的《红楼梦》起初被认为风月杂情、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终却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梵高的画,生前几乎一文不值,今天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峰。这些人在当时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或追求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背后的“叽叽”声呢?
面对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们的笑,还是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再去笑别人呢?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随他笑,我自岿然不动。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坚守自己的伟大。爱因斯坦因沉迷于研究,披着一条毯子游走于校园而被人笑;毕加索因坚守自己印象派画法而穷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读书废寝忘食,胡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们无不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嘲笑往往是与伟大、崇高并行的,有目标、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也许,你家资巨亿、身缠万贯,可你真的认为你幸福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也听得到自己灵魂的叹息呢?
大道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但是它又来源于世俗,只不过我们这些庸俗的看不懂罢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屁股趾高气昂的游行,多么明显的事实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创建了“日心说”一样,他不仅遭到了教会的攻击和反对,甚至把他的拥趸布鲁诺给活活的烧死了。本来是先进的、能引导科学甚至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认为是低劣的、退步的东西,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甚至是生命来检验的,那些“下士”们又怎么能得“道”呢?“道”本来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康庄大路,在那些“下士”们的眼里却是疙疙瘩瘩的,这就叫“夷道若纇”。对于这条“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识里挂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谈不上孜孜以求了。
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吗?
首先我们得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得)”是什么?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真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越是谦虚,甚至你给他讲一加二等于三这样的道理,他都表现出一副潜心求教的样子。坚定刚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却“德(得)”到了史学家们的顶礼膜拜。
“德(得)”看起来变化不断,可他却是最质朴纯正;它表面上看起来棱角分明,可他最会通融权变;“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样,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然而,“德(得)”一旦养成,它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大声喊出的声音一样,即使渐行渐远,也余音袅袅,终生受用。“德(得)”是广阔无边的,正如最大的形状是没有形状一样,只要你不断地追寻,他就会不断扩充,使你的生命和灵魂变得越加的广阔。“德(得)”又像“道”一样渺小无名,甚至潜藏于草芥之间,不被人们认识、更不被人们认同,甚至还找来了“下士”们嘲笑。然而,唯有这样而“德(得)”的“道”才能善于辅佐万物、成就万物。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贷且成”。
最后,扣一下题吧!我自求道你来笑,要笑随便笑。你若不笑,我又怎能称得“道”?哈哈,补上一笑。

2. 老子德经第四十一,四十二章翻译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有志之人听到“道”后,必定立即勤奋地去实行;普通之人听到“道”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粗俗之人听到“道”后,哈哈大笑以为这是奇谈怪论。殊知如果他们不笑,那才算不上是真正的“道”。
所以,《建信》上有这些话:真正明白了‘道’的人,反而显不出精明的样。真正有所进展时,反而会觉得是在后退。看似平坦的大道,说不定崎岖难行。真正有德行的人,却谦虚得有如空谷。太洁白的东西,反而最易染上污点。最完善的“德”反而似乎有不足之处。刚健的“德”行反而了似怠慢的样子。纯真的“德”质朴得有如假的。大得没有边的东西反而找不到棱角,最大的物器总在最后制成。最大的天籁之音反而就象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成为“无形”。“道”秘寄于万物之中,所以无法为它取名。
正因为它是“道”,它才善于帮助万物而无所不成。

大意:
本章阐述道这一完美之物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含藏幽隐而不外露。只有“上士”才能体悟道的效用,绝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产生了太极,使万物得到统一。统一的事物会分裂为对立的阴阳二所,有阳的交合又产生新的第三者,新的第三者又会发生变化,于是就有了天下的万物。天地万物无不包含着阴和阳这两个方面,是看不见的精气把它们调合。
人们最厌恶的,是孤独寡德和凶恶不善的人,可是君王却用它称呼自己以示卑下。所以对待世间事物,有时贬低它,反而能够抬高它,有时抬高它,反而伤害了它。这道理是前人教给我的,我也拿来教人。自逞强暴的人将得不到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之主,如同人之父亲教子一样牢记。

大意:
在本章的第一部分,老子讲述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即到创造万物的过程。第二部分阐述事物的好坏,损益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得道者能自觉遵循这一规律,就像王公自称“孤”、“寡”一样,就像强暴的人却不得好死一样。

3.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与不美是对立互存的,善恶是彼此相生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都是自然中常见的矛盾,此话用朴素辩证的观点解释了世界上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反是矛盾的斗争性,成是矛盾的统一性。所以圣人应无为、无言任由天道作用于万物。天道是自然的,不会有情感的去为事物的成形作开始,事物成就了也不作为己有,对物有功却不自居,功成后也不把成就当做什么,正是如此,才能长久地运化万物。即圣人也应如此顺应道的作为。)
2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上层的德性本是自然、不拘泥形式的,正是如此才算得上真正的德。而稍次等次的德性是人为的、有所固滞的,因为有了人的主观限制使得此德有所遗损而算不上真正的德。完美的德行所体现的无为是自在、天然的而无所不为,是无限的。有所缺失的德虽也无为,但只是形式上的无为而内容上却缺失了德的完全本性,如此而有所作为,是有限的。道之下层是德,德之下层是仁,仁追下层是义,义之下层是礼。最上的仁接近道而无以为,但已不如道自然,上义已是只能有所为,上礼难以实施,那么统治者就强制地张开手臂把人们捆缚在一起。此句就是说道本是完整的、自然无为的,然后人心失去了道,就下降了层次,转而有了仁义,仁义不行而又有了礼节,礼节难施就强行硬制。礼是混乱的开始,仁是祸害的荼毒,只有自然的天道才是本体,道所展现的才是圣人应该去学习的。)
3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等的人听到了真理就默默的勤奋修习,中等的人则似乎有所感受而有所疑惑,下等的人则只会自大的嘲笑,这种人不笑就难以变得谦虚来认识真理。所以说真正的大道似乎有所愚昧晦暗,修习之路上的前进似乎也像在倒退等等都是用一对对立的对象来说明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辩证观点,同时也揭示了矛盾双方到了一定的量的积累(到“大”的水平)可以发生质变的道理。
4.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认为学习平常知识要日益积累学识,但是学道就要日益有所减损,所谓绝圣弃智,达到了遗忘到无所忘的境界,就能清净无为而事实上却无所不为的以一无而应万有之境界。那么像这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如果他的心胸做不到空若无物还在乎得失,那么就不足以把天下的操劳交给他。)
5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应好象煎烹小鱼。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么鬼也就不灵(不作祟兴灾)了;不是鬼不灵了,而是它起的作用不伤人了;不是它起的作用伤不了人,而是圣人也根本不想伤人。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自然的德性都回复到人民身上了。)
除最后一条网络直接复制的,其他都是个人的合理理解。。。。

4. 《道德经》第41章这句话怎么理解,不是简单的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理解:
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没有疑惑,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练习运用它。
悟性一般的人听说“道”后,有时记起来,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半信半疑的行动。
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能说明道的伟大。

所以古人立下言论的时就说过:
明道若昧:有道之人很有智慧,却总是感觉自己很愚昧;
进道若退:有道之人在前进的过程中,却总是后退一步考虑问题;
夷道若纇:有道之人走在平坦的路上,却总感觉哪里有瑕疵有缺陷。

上德若谷:有上德的人,极为虚心,其学习精神仿佛如山谷一般;
大白若辱:有着极高名誉的上德之人,做事做人非常谨慎,总感觉自己时时刻刻受辱一般;
广德若不足:上德之人胸怀宽广,可是他们自己却感觉不怎么宽广;
建德若偷:上德之人的说话举止是社会的标杆,他却总感觉自己说话办事偷偷摸摸;
质真若渝:上德之人纯朴率真,自己却不觉得有什么好的,总觉得自己做的很差很污浊。

大方无隅:巨大的方正,根本没有棱角;大器晚成:庞大的器物,很晚才能成型;
大音希声:恢弘的音乐,却是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宏伟的形象,根本无法形状。

道广大无比,无法用简单的定义来描述。
但是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意:
呼应第二十八章。

注释:
勤字本义:短期内格外用力。存,存在。建,建立、创设。言,主张、号令、话。
明,智慧。昧字本义:天未大明。夷,平也《说文》。纇,缺陷、瑕疵。
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白字本义:日出与日落之间的天色。渝,变污也《说文》。
隅,角落。器,皿也《说文》。成,形成、成就、完成。象,形象、好像。
形,对照、表现。希,罕也《尔雅》。褒字本义,衣襟宽大。
名,定义、名称、命名。善,善于、美好、善良。

译文:
上士听道之后,勤勉地实行;中士听了道后,若有若无;下士听了道,大声嘲笑。
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称其为道。
所以古人立言时说过:
智慧之道好似暗昧;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好似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山谷;大白好似受辱;广大的德好似不够;标杆的德好似小偷;纯朴率真好像污浊。
大方正的无棱角,大器皿晚形成;大声响没有声音;大形象没有形状。
广大的道无法定义。
只有道,善始且善终。

5.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详细注解和翻译

第四十一章 不被人笑不为“道”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士”?南怀瑾先生说,古代选拔人才十取其一,要么读书,要么做事,这个被取的人就称作“士”。范慎的《说文》解释曰:“事可事者为士”。可见,“士”应该是高于一般的“民”的(当然,春秋中期前的民被称为“小人”),应是属于智慧型的一类人。但“智慧”也是有高低的。所以,这类有智慧的人又分作“上士”、“中士”、“下士”。“上士”是有较高智慧的人,“中士”是有一般智慧的人,“下士”是更低一等智慧的人。因为智慧不同,所以他们对“道”的了解也不同:“道德”品行高一点,听到“大道”便会积极行动,身体力行,努力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便会将信将疑,若有若无,受到鞭策,他便动一下,一旦鞭子放下来,他又呆在了那里;那些较低等智慧的“下士”们,听到了“道”,就会认为它空洞迂腐,甚至加以嘲笑,就好像我们今天拾到一份钱交给警察叔叔一样,“下士”们的嘴里肯定会发出“呵呵”的阴阳怪气。这些“有事可事”的“士”们尚且笑得如此,那些“无事可事”的“小人”们不更得把鼻子笑歪了吗?其实,我个人认为,“小人”们的笑远比那些“下士”们的笑来得更可爱、更单纯。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他的治国思想,然而最终儒家的思想却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统治方略;曹雪芹的《红楼梦》起初被认为风月杂情、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最终却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奇葩;梵高的画,生前几乎一文不值,今天却成为世界绘画中的最高峰。这些人在当时不也是被很多人“笑”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被笑的人或事:当你全身心投入你的事业或追求的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背后的“叽叽”声呢? 面对这些笑,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办?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止住他们的笑,还是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再去笑别人呢?这都不是真正的求道之士的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要笑随他笑,我自岿然不动。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笑中能否坚守自己的伟大。爱因斯坦因沉迷于研究,披着一条毯子游走于校园而被人笑;毕加索因坚守自己印象派画法而穷困潦倒被人笑;王安石因读书废寝忘食,胡子上爬出虱子而被人笑……但他们无不走向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说法:嘲笑往往是与伟大、崇高并行的,有目标、有追求、被嘲笑的人往往才是幸福的。也许,你家资巨亿、身缠万贯,可你真的认为你幸福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是否也听得到自己灵魂的叹息呢? 大道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但是它又来源于世俗,只不过我们这些庸俗的看不懂罢了。大家都知道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屁股趾高气昂的游行,多么明显的事实啊!可全城人除了孩子就是愣看不明白,这就叫“明道若昧”;哥白尼创建了“日心说”一样,他不仅遭到了教会的攻击和反对,甚至把他的拥趸布鲁诺给活活的烧死了。本来是先进的、能引导科学甚至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道”,可往往被那些俗人认为是低劣的、退步的东西,这就是“明道若退”;“道”是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甚至是生命来检验的,那些“下士”们又怎么能得“道”呢?“道”本来是一条平坦顺畅的康庄大路,在那些“下士”们的眼里却是疙疙瘩瘩的,这就叫“夷道若颣”。对于这条“道”,他早就在自己的意识里挂上了此路不通的牌子,更谈不上孜孜以求了。上面那些如此看“道”的人,他能有所“德(得)”吗? 首先我们得再回过头来看看“德(得)”是什么?老子说,他像一条山谷,表面虽狭窄却能广纳万物,正如最纯的白,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一样。说道这里,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玩玉朋友的说过的话:最好的白玉,看上去像是灰灰的,但用灯光打上去,它却晶莹透亮,这种玉才是玉中的上品。“德(得)”也是如此,表面上狭窄低下,可它所包含的“用”却是无穷无尽的。“德(得)”看上去不足、不深厚,可它又是最博大、最充盈的。真如我们生活中所看到的越是有学识、有修养的人,他越是谦虚,甚至你给他讲一加二等于三这样的道理,他都表现出一副潜心求教的样子。坚定刚直的“德(得)”好像偷偷摸摸、苟苟且且的。如司马迁受宫刑之辱,苟且存活,但他却“德(得)”到了史学家们的顶礼膜拜。 “德(得)”看起来变化不断,可他却是最质朴纯正;它表面上看起来棱角分明,可他最会通融权变;“德(得)”就像木工做一件精美的大器物一样,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然而,“德(得)”一旦养成,它就像我们对着山谷大声喊出的声音一样,即使渐行渐远,也余音袅袅,终生受用。“德(得)”是广阔无边的,正如最大的形状是没有形状一样,只要你不断地追寻,他就会不断扩充,使你的生命和灵魂变得越加的广阔。“德(得)”又像“道”一样渺小无名,甚至潜藏于草芥之间,不被人们认识、更不被人们认同,甚至还找来了“下士”们嘲笑。然而,唯有这样而“德(得)”的“道”才能善于辅佐万物、成就万物。所以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善贷且成”。最后,扣一下题吧!我自求道你来笑,要笑随便笑。你若不笑,我又怎能称得“道”?哈哈,补上一笑。

6. 道德经第41章感悟及怎么运用到工作当中去

道德经抄第41章描述了有道的袭人的境界:大智若愚、反省改过、平和心平等心、虚怀若谷、善者不辩、为法忘躯、为善不欲人知、通权达变、圆融无碍、功到自然成、以身示道、实相无相、正道隐藏不着相。都可以运用到工作中,比如:在工作中心平气和、心胸开阔、平易近人、处事圆融、多多助人、少说多做、常常反省、做好事不求回报,那么就会功到自然成。

7.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什么意思

释义: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出处:先秦·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译: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7)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扩展阅读

一、道德经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二、赏析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是至理名言,形成诸多成语、格言、座右铭。如:“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七十八章)。

8. 《老子》第四十一章的翻译

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最后有回到无的状态。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
其最大的动力是: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的特性。

9.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老子《道德经》首章之尾句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形容“道”之深邃,为宇宙万物及其规律之总门户。作者在此以虔诚轻叩之态,译注和研究《道德经》,尝试以入“道”境,“以观其妙”。编写和出版本书,旨在:弘扬老子思想,汲取先哲智慧,提高道德素养,利益人类社会。
《道德经》古往今来版本众多而各异。本书以西汉文帝时之《老子河上公章句》本为蓝本,同时参照战国时之竹简本、汉初时之帛书本以及三国时之王弼本等古本,并借鉴历代有关注家学者之成果,经过反复推敲而加以校定。本书按81章排列顺序,依据河上公本排出,帛书本与之不同者加以说明。对较为难懂的字、词均进行注释,其中,对有争议的字、词则参考历代名家之注释并予以注明。各句大意,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力求通俗易懂。为帮助读者更易于把握,文中主旨对全章之主要意义作了概括总结。每一章最后附有札记,介绍了注家对河上公本之该章标题的见解和对该章的分析,以便读者拓展视野。
作者通过如上几个方面,既介绍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参以己意,不囿于成说,提出了不少新得新见,深入地讨论了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并且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帮助初学者能较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原义。所有这些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老子》,皆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0.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原句出自于春秋老子的《老子》中第四十一章。

原文: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白话译文:

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10)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扩展阅读: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分为上下两册,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其思想博大精深,以下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相反相成、帝王之术和养生思想五个方面论述。

热点内容
劳动法是否规定要加押金 发布:2024-12-26 00:46:50 浏览:780
法治精神与创新 发布:2024-12-26 00:11:43 浏览:973
财务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4-12-26 00:07:12 浏览:60
管理者道德的重要性 发布:2024-12-25 23:45:51 浏览:267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复试分数线 发布:2024-12-25 23:41:05 浏览:700
属于卫生行政法规的是 发布:2024-12-25 23:35:18 浏览:589
就业劳动法特征 发布:2024-12-25 23:27:55 浏览:619
职工教育经费劳动法 发布:2024-12-25 23:15:21 浏览:87
天朝魔法学院 发布:2024-12-25 22:45:44 浏览:10
安博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4-12-25 22:45:42 浏览: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