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法治建设因素

中国法治建设因素

发布时间: 2022-02-20 14:38:52

A. 新时期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原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严重滞后,是导致新时期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原因

B. 中国法治建设的优势有哪些

多,广,
最多,13亿人
最广,在国家的基础上产生了无数分支
强制性,针对性
让不少人内明法,又让多数人难明法。容
让多数人知法,又让不少知法人犯法。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犯法等于犯罪。对于少数人来说,不犯罪等于犯法。

C. 中国的法制建设如此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自己管自己总是没有别人管自己好

D. 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摘要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键是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生活中,无论是养老、营商环境还是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都体现出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气象、新面貌,促动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探寻更高效、更科学的发展路径,从而为人民福祉筑牢法治基石。

E. 影响当前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因素

这个深层次的因素,我觉得还是经济因素吧,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的经济的发展程度绝对了这一个法制建设的这种程度吧,我觉得是这样的哟

F. 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具体表现在:

1、公权力机关的退位、归位与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发育仍不成熟之间的矛盾。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公权力机关退位和归位,理性再定位的过程。但由于市场机制仍不健全,社会组织仍不规范,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往往难以担当起合格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导致公权力的进退维谷。

2、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要求与法律质量整体上仍不理想之间的矛盾。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然而,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立法质量已在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法律尤其是低层级的法律规范质量不高、类型化不够、科学性不足,将执法和司法带入或难以实施,或实施冲突,或实施背反的多难困境。

3、严厉制裁违法行为的要求和期待与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较高之间的矛盾。

普遍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当然特征,严厉制裁违法行为是保障法治权威和发挥法治威慑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现实中,在一些方面,由于责任设置过低,特别是查处率不高,导致违法成本极低、守法成本相对畸高,不仅诱使当事人违法,更重要的是客观上造成“逆向选择”、守法者吃亏,违法者赚便宜,进而劣胜优汰,并导致普遍违法。

(6)中国法治建设因素扩展阅读:

我国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改善:

1、价值建设,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法治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成为社会成员决策和行动的基本指引。

当前人民群众已经有一定的法治意识,但牢固的法治理念尚未确立。实现人心大治,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着力强化规则意识、诚信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还要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理念引领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

2、基层调整,使治理畅达“末梢神经”。

体制问题具有决定性。我国传统上从中央到基层的纵向层级化管理体制倚重“生产经营单位”和“基层组织”。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在“最后一公里”失灵的问题。建议以确立社区的法律地位为主要方式,重塑我国社会的基层组织形态,确保国家与其成员之间的“传感”途径畅通。

G. 中国法治建设如何做到四个基本格局

法制建设的基本格局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制监督贯穿这四个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只是有待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还未建成,正...

H. 制约我国法制建设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什么

一)公民法治理念淡薄,缺乏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
所谓法治理念淡薄并不是指公民缺少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缺少法律知识,而是存在一些因素妨碍法律至上这种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这些因素恰恰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情和事故。不难看到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对法律的信仰,我们过于注重道德和权利的作用,过于强调情理法的结合,其结果是法律在我们的社会调整中没有起到至上的作用,当代中国法制建设陷入了一种困境—法制“表层化”现场,[1]法律不被信仰,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恒古至今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千年的文化赋予了炎黄子孙具有东方特色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价值观,而我们今天的这套法律制度并不是2000年发展起来的本土的东西,所以其中的一些法治观念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是不相符甚至是背离的,这就导致一个奇怪的现场:一方面我们遵守法律制度,在法律的大框架内行事,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按照人情世故、按照自己根深蒂固的理念去行事,正是这种“内”和“外”的不统一造成了当今中国法治进程的困境。
(二)从法律本身上讲,法律结构不够科学,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制定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也毋庸讳言,我国的法律规定交叉重复,法律文件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情况也大有存在,从而影响了法律整体实效的实现[2]。同时,我国司法制度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司法独立是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大厦的一个重要支柱。在我国,虽然司法、行政、立法也有分工,但在体制上却难舍难分。从我国司法保障体系来讲,司法单位的组织人事权和财政预算审批权都在地方,没有地方的支持,法院连正常的工作秩序都得不到保障。各级司法机关在人、财、物方面缺乏自主性,受制于地方各级党和政府机关部门,导致司法是政府大院里的司法,不是政府大院旁的司法,司法人员从事司法活动时首先得对地方党政领导负责,缺乏独立性。这样一来,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就难以避免了。
(三)法律监督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有效的防止腐败发生。
目前我国对公共权力的运行缺乏监督。社会上出现的大量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等以权谋私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权力的有效监督。无论是司法腐败,还是吏治腐败本质上都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失控。而我国目前恰恰缺乏有效的制度上的监督,活动透明度不高,同时也缺少有效的社会监督。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在内的民主监督体系框架,但其内部细致的监督机制和规范还没有得到填充,各类监督的发展也不平衡,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形成监督合力。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才能使腐败无藏身之所。

I. 法治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法治的基本要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方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权力相版对平衡和相权互制约,司法体制、执法制度的健全和其人员的高素质,健全的律师制度;
二是思想方面:树立起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的思想。权利本位指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中,公民权利是决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权利是决定性的,起主导作用。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意味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热点内容
股权转让司法解释 发布:2025-02-04 02:20:18 浏览:963
盗用qq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01:17:37 浏览:467
社会与法野人归乡记 发布:2025-02-04 00:44:52 浏览:82
经济法联系实际对社会的作用 发布:2025-02-03 23:45:19 浏览:988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6 发布:2025-02-03 23:11:40 浏览:465
五年来的法律援助工作 发布:2025-02-03 22:44:31 浏览:191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8 发布:2025-02-03 22:20:24 浏览:162
婚姻法与物权法的碰撞 发布:2025-02-03 22:20:23 浏览:775
香港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3 21:56:18 浏览:122
青岛市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3 21:21:22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