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哲学体系

道德哲学体系

发布时间: 2022-02-20 14:54:18

Ⅰ 孔子道德哲学的基本内容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处于核心地位的。而“仁”,被他解释为“爱人”,有以下几个的特征:

1、情感性。“仁”是出于内心的对他人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指的就是,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情决定了我们与犬、马等动物有本质性的区别;

2、普遍性。孔子认为,“仁”的对象不仅仅是父母兄弟,还应该有天下大众;

3、族群本位性。孔子认为,“仁”之为“仁”是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族群的良好关系中被证成的,“仁”的价值并不能离开特定的族群关系;

Ⅱ 康德的哲学体系及其主要哲学元素。

时间:2011-11-25 21:25:46 康德的哲学体系及其主要哲学元素。(问题号:hlnegssvqn4523707818)回答如下: 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点看法,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哲学不是纯学术。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 著作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他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 “ 绝对观念 ” 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 “ 绝对观念 ” 自我发展的结果,认为他自己的哲学就是 “ 绝对观念 ” 的最高表现,普鲁士王国是体现 “ 绝对观念 ” 的最好国家制度。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为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的,但是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提出了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精神现象学: 小逻辑: 哲学史讲演录: 叔本华的学说是唯意志论,根本特征是把意志说成是世界的本质, 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叔本华从根本上说是个人生哲学家,他从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出发,道出人生所特有的悲剧性、荒诞、虚伪和不幸。 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康德哲学思想综述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相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肇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下载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下载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 柏拉图哲学的意义 1、提出了具有辩证法特征的理念论,特别是提出了以对立统一为特征的范畴体系。 2、在认识论中,柏拉图作出了许多宝贵的贡献。在接受以毕泰戈拉学派为代表的宗教神秘主义的灵魂不朽轮回转世说的同时,又吸收了以恩培多克勒和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流射影像说;既反对了以赫拉光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感觉论,又反对了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相对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但却又高度肯定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实质上是讨论了人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复杂过程。柏拉图的认识论,体现出当时人类在社会政治文学艺术历史领域,以及数学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大量认识成果,具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内容和辩证法思想;但是他据此作出的结论和解释,恰又是先验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他对人类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历程,是在扭曲了的心灵转向说的名义下进行的。 3、柏拉图在自然哲学上的伟大贡献,由于柏拉图本人以及他所创建和领导的学园,对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作出了一系列杰出贡献;因此,他也确凿总结了到他那时为止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把毕泰戈拉学派的数的理论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以及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认真地探讨和总结了当时自然哲学中对四个基本范畴的认识(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肯定了原初物质的客观性、永恒性;杰出地探讨了微观世界物质元素的内在结构问题;肯定了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揭示了各种运动形态的特征;探讨了空间的客观性、永恒性,揭示了各种运动形态的特征;探讨了空间的客观性和永恒性,以及它和处在永恒运动中的原初混沌物质相结合,就此出现形形色色的可感事物等等观点,这一系列光辉的设想,与当代物理学中的某些成就,不无共通之处。 4、柏拉图的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学说的意义:从积极方面来讲,影响了古代的罗马法、英国洛克的资产阶级政制中的分权制和代议制、后世对私有制及其消极的社会后果的认识、法国孟德斯鸠提出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原则等;影响了英国的培根、莫尔,以至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思想等。从消极方面来讲,成了西方从基督教神权政治到法西斯专政的理论先驱和渊薮。以致,柏拉图的有关理想国的理论,不仅成了中世纪教会的有组织社会的一个蓝图,而且几乎成了“法西斯主义的最初哲学宪章”。至于他所提出的理想国、所谓的共产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在保留和强化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同时,在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内部实行共产、共夫、共妻,废除家庭等一整套主张,总的说来是违反历史的客观进程的。但是,柏拉图认真地结合私有制的出现,及其与阶级对立、国家的产生等的关系,探讨了社会经济因素在家庭、阶级、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晚年的《法律篇》中,强调法治,以及主张担任公职中的选举制、监督制和轮换制等,确又有民主性的因素,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和政治制度的确立,在历史上确又起过积极作用。 4、柏拉图的体系,虽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但是他的影响早已深入欧洲文化,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离开了对柏拉图的全面理解,既不能正确理解古希腊文化,也不能正确理解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和神学,同样也不能全面理解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资产阶级文化;不仅不能全面地理解二千年来欧洲哲学史和当代西方哲学,甚至不能全面地理解二千年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柏拉图哲学对欧洲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因此,对它作出实事求是的探讨和评价,不仅是出于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因为它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所揭开的哲学篇章,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纵深发展,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概念论的基地上,构筑了理念的哲学大厦。柏拉图的理念论完成了对智者哲学的批判,重新确立了思想在发挥哲学功能上的权威,正如黑格尔所说:“柏拉图的学说之伟大,就在于认为内容只能为思想所填满,因为思想是有普遍性的,普遍的东西(即共相)只能为思想所产生,或为思想所把握,它只有通过思维的活动才能得到存在。柏拉图把这种有普遍性内容规定为理念。”(《哲学汉讲演录》第二卷,第195页)柏拉图哲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的本体论而且也系统地阐述了理性主义认识论,在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真、善、美与理性天然合壁成为光照上千年的西方哲学的理性之源。 但是柏拉图哲学并没有完成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的科学建构,困难在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始终是困惑柏拉图哲学的难题,尽管柏拉图艰苦求索,但毕竟未能步入真理的堂奥。

Ⅲ 在儒家学说体系里边什么是人所有道德的来源

伦理与道德是什么关系?这历来是中西方道德哲学关注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伦理理念与伦理现实的关系问题.现代人容易将伦理与道德混同.但实际上伦理与道德存在哲学上的差异.简明地说,伦理重在探讨“人”与“伦”的关系,道德重在探讨“人”与“理”的关系;伦理具有客观性与实在性,而道德具有主观性与个别性.
现实生活中,伦理作为“本性上普遍的东西”的理念,与伦理现实之间存在矛盾甚至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中西方文明有不同的经验和智慧.中国传统儒家学说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解答.
礼与仁
儒家学说有两个基本概念:礼与仁.如果进行道德哲学分析,那么,礼可以视为伦理尤其是伦理实体的概念,仁则可以视为道德尤其是道德主体的概念.礼与仁,可以说是伦理与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
一般认为,儒家学说尤其是道德哲学是以“仁”为核心的.理由有二:其一,礼是孔子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造;其二,在儒家论述中,尤其《论语》中,仁出现频率比礼多,地位也更重要.但是更需要思考的是,在礼与仁之间,孔子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建构一个“礼”的社会,还是“仁”的个体?二者之间有没有一个谁更优位的问题?《论语》中的一段话对“礼”与“仁”的关系进行了重要诠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以“仁”说“礼”,以“礼”立“仁”.可见“仁”的根本目标是“礼”,孔子以“复礼”为自己的使命.“复礼”必须“克己”,“克己”就是超越自己的个别性,达到孔子所谓“大人”的“普遍性”.“克己复礼”的过程,就是“仁”的建构过程.
从道德哲学角度看,“克己复礼”是一个道德与伦理同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礼”确实具有目的意义.只是,孔子为了实现“复礼”这一目标,着力解决如何建构“仁”的道德主体这一问题.他对“仁”之于“礼”的意义强调到如此重要,以至于人们会以为“仁”比“礼”更重要.所以,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伦理与道德在孔子体系中的地位,那就是:礼仁同一,伦理与道德合一,伦理优先.
孔子的这一思想在孟子那里得到更为具体的阐发和辩证展开.孟子的一段话能够代表儒家关于伦理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段话中,最关键的是“人之有道”与“教以人伦”之间的关系.儒家学者关注的是如何防止人“类于禽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教以人伦”,通过伦理教化,实现人格完善,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
在儒家体系中,对伦理与道德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也有不同表述.在孔子是“礼”与“仁”,在孟子是“五伦四德”,董仲舒以后则是“三纲五常”.无论如何演变,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而且“礼”、“五伦”、“三纲”的伦理,之于“仁”、“四德”、“五常”的道德总是具有优先地位.用现代道德哲学的话语诠释,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总是在具体的伦理情境中建构道德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不是诉诸西方式自由意志之类的抽象.
孔子以后,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身”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单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质或所谓“普遍物”.“性”作为普遍本质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养”;“身”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因而有待“修”.“修身养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
可见,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说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伦理优先.儒家学说以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对现实的伦理存在和道德状况采取批判的态度,提出“内圣外王”,“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对“王者”的道德教训.宋明理学通过儒道释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统摄“礼”的伦理与“仁”的道德,也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一种诠释.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
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但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

Ⅳ 哲学道德伦理学的四种类型究竟是怎么回事!!救命啊!!

这个抄确实不容易搞。亚里士多德的是美德伦理学,康德是动机论。

你说的目的论和义务论也都是从他们那里过来的,不是现代人凭空提出的。所以不用费力去分别那么多了。

不知道你们导师是怎么要求你做的,如果要分析垄断的伦理问题,我看不出食品行业垄断和其他行业的垄断有什么不一样。你明白了目的论和义务论就足够了分析了。祝你成功。

Ⅳ 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他是谁

应该是孔子。但是孔子的哲学意味明显不足够,道德和伦理那是毋庸置疑的,在西方相对应的就是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了。
但你说是康德也可以,因为他的三大批判分别从认识论哲学、伦理学以及美学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体系。当然,他也许不上创始。

Ⅵ 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区别

道德哲学
亦称伦理学,是研究善与恶、对与错、职权与义务等概念的哲学分专支。属道德哲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它试图从理论层面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即“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此类处境”,“我们为什么又依据什么这样处理”,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评判。

中世纪自然法学体系发展的产物。随自然法学体系内部非法学材料的不断增加突破了法学的框架,形成了一个新的综合体系,称为“道德哲学”,其中”哲学“的含义是该词的古义,即知识的总和。道德一词和自然一词相对。”道德哲学“和”自然哲学“(即自然科学的总和)相对,表示社会科学的总和。

政治哲学
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它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的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
你好,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
请点右下角“采纳答案”。

Ⅶ 道德哲学家更有道德吗

只能说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家和哲学家比其他的普通人在更大几率上更有道德。

但是,从某一个角度上说,有更多的道德和哲学体系的知识,在日常的行为中就会更多地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两难的道德选择上,可能会做比平常人做出更正确的道德选择。所以变得“更有道德”这种影响应该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学习了道德伦理前后产生的对比,而不是单纯地看是不是道德家和哲学家。

Ⅷ 伦理学的流派及体系

伦理学
ethics

论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在西方,伦理学一词源出希腊文ετησs,意为风俗 、习惯 、性格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
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派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着重研究道德现象中的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中揭示道德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及道德实践在伦理学理论中的意义。
伦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伦理学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在分化和综合、对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伦理学的社会价值将不断提高。

附:直到今天应用伦理学基本上还只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它只不过是关于诸如医学、经济、政治、生态、科技及国际关系等不同领域的现实的伦理问题之研究的一个总称。

而现代意义的医学伦理、经济伦理、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两性关系伦理、媒体伦理、网络伦理、动物伦理及国际伦理等等是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而兴盛起来的哲学学科,它们试图对各自领域中涌现出的紧迫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出某种有说服力的解答。例如:

医学伦理是应用伦理学中发展最为迅猛、争议最为激烈的一门学科之一。众所周知,珍视与保护生命是传统伦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在现实的医疗实践中经常受到堕胎、植物人等问题的挑战。这就在医学伦理界引发了对一系列相关课题的论争:生命有没有价值等级?人类胚胎是否算人?如果不是,胚胎发展到何种阶段才算是人?怎样给死亡下一个定义?以脑死作为标准取代传统的心脏停止跳动之标准,从心脏还在跳动但已脑死的人体中摘取健康器官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如何实现医疗资源的公正的分配?另外,传统医学伦理对医护人员的道德要求主要是“关护”、“不伤害”,在这里并不十分注重诊断、治疗和纯粹研究过程中病人自身的同意或拒绝的权利。而当代医学伦理则要求医生应更多地考虑到病人在决策中的参与,并通过向病人告知未来治疗活动的意义、机会、后果和危险而为病人的自我决断创造条件。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艾滋病病人的受尊重及受保护之权益、绝症病人选择安乐死之权益以及如何处理医生的救死扶伤的职责与病人的自决权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医学伦理学家研究与争议的基本课题。

经济伦理不仅涉及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涉及到企业在生产、销售、广告等各个环节在道德方面的认知与自我约束,而且还关涉到个人在生活方式、物质消费上的道德选择。在经济伦理领域中人们曾经就如下课题进行过争论:经济主体如何理解赢利欲望与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冲突?曾经有人认为,经济行为原则上不受伦理的影响,赢利欲望是一回事,道德要求是另一回事。谈经济伦理对于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苛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本身的成熟与发展,随着人们对市场经济之本质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大多数人已经感受到:企业家不能满足于充当只知赚钱的经济动物,作为人他应当拥有一种对道德境界的向往与追求;退一步说,良好的道德形象从长远来看对于企业而言实际上肯定也是一种宝贵的战略投资。因而从本质上讲,赢利欲望与道德要求是和谐一致的。然而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经济,在这一前提条件下仅仅指望经济主体的自我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在企业家遭遇到由于宏观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伦理冲突、道德悖论之时,重要的就不在于企业家个人的抉择,而在于能否建立一种符合伦理要求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指经济主体活动的外围条件,它为经济主体规定行为方式,指导他可以做什么,不可做什么;它规定竞争者们的起跑线。道德要求正是在这里体现的。在市场经济的结构中,个体的行为不能说是善还是恶,而只能说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市场。若某种经济行为被证明是不道德的,因为市场逼迫经济主体这样做,那就不是企业家的问题,而是游戏规则的问题。所以在经济活动中,不能仅仅强调个人的正当的行为,而是还更应强调正当的结构。道德应不再是作为对个体行为的评判标准,而应被视为在一个对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约束力的外围条件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每个经济主体的道德义务就在于积极参与经济制度与规则的改革。这就是目前伦理学界经常讨论的所谓结构伦理或制度伦理。除了宏观制度层面的伦理问题之外,经济伦理也体现在中观层面的企业行为内部。企业遇到伦理问题,如何解决呢?那就是要通过所有当事人都参与的对话交谈来解决。企业应有这样一种道德敏感性:任何一种经济行为,在其后果有可能影响其他人的情况下,原则上就必须放弃。如果不放弃,就必须通过和平的对话和交谈,在理性论证与自愿的条件下,形成一个包括企业与被企业行为所影响的人在内的所有当事者都能接受的共识,保证利益的共享和后果的共同承担。这样一来,对话作为一种操作程序构成了企业伦理的核心。相应于所谓制度伦理或结构伦理之说,我们也可以称这种意义上的企业伦理为程序伦理。

政治伦理一方面研究宪法、政体的伦理特征,另一方面探求政治论争的道德内涵。政治伦理中各种各样的理论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围绕着对自由、平等与公正的论证来展开的。随着应用伦理学的兴起,除了两种自由主义(亦被称为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之争外,有关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的问题也已成为政治伦理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这一内容在西方具体表现为如下的争论:国家有没有权利通过征收累进税的方式将富人合法获取的财富的一部分提取上来,然后作为社会救济金再转发给贫困的人,从而使本属道德范畴的扶贫济困的行为法规化,即以强制性的方式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赞同的一方认为只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共识,国家就有权这样做。而反对的一方则主张国家行为的合法性来源于预先设定的法律原则。法律上的最高原则就是禁止强迫他人的意志,只要他并没有以暴力或欺骗的手段强迫别人的意志。因此,国家只要超出禁止强迫他人意志这一最高的法律之界限而追求社会福利或繁荣的目标,具体而言通过强制性的税收——尽管纳税人并不乐意——来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援助,便完全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非法的。

法律伦理所探究的是立法程序与法律规范本身的道德性,其目标在于使伦理要求在相应的社会机制中得以实现。一般而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最基本的道德。相对于道德,法律具有明确、时效、强制性的约束力与制裁力的特点,而道德则不然。因此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来看,道德归根到底必须依靠有效的法律体系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法律与道德也会发生矛盾或冲突,如某种法律、法规本身并不公正、不道德。于是,就会出现两难抉择:人们是应当守法,还是违法并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这大体上就体现了所谓天赋人权(das Naturrecht)与现行法(positives Gesetz)之间可能的矛盾与冲突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前提,是先要区分下述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在法制国家里,法律本身不够完善,并不合乎公正概念的所有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公民仍应遵守法律,因为此时法律在社会稳定与安宁方面所起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的某些不完善所带来的后果。况且公正概念本身也包含着对社会稳定的保全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换言之,对现行法律的恪守本身也就是公正概念的要求。第二种情况:虽是在法制国家,但法律已严重违背了基本的人权价值,甚至成了压迫民众的规范。在这种与公正概念根本冲突的法律面前,民众的不顺从便就是正当的了。如印度的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美国黑人马丁·路德金对种族歧视政策的抗争等。公民公开的、非暴力的反抗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公正的法律秩序。第三种情况是在法西斯国家,民众不可能也不应当守法,除了暴力革命推翻专制政权之外没有其它出路。但是目的与手段的合宜性也是一项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例如对无辜平民的生命财产就不得伤害与破坏。然而上述三种情形往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如何作出有效的区分便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生态伦理:从宏观层面来看,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生态伦理。这里最难理解的理论课题在于:我们保护动物、环境和大自然,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利益还是这些被保护的对象本身就拥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因而人类不得予以危害?赞成前一观点者被称为人类中心主义派,而赞成后一观点者则被称为大自然权利派。生态伦理学中最难解决的实践课题有两个:第一,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当代人利益与未来人利益的关系,具体而言,如何在不违背民主理念的前提下,促使民众对已习惯化了的现实利益作出主动的放弃,从而使未来人类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第二,如何公正地分配与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自然环境上的责任与义务?

伦理流派的思想及主张
1 霍布士利己主义伦理学体系
2 斯宾诺莎的理性利己伦理思想
3 卢梭的良心论及伦理思想
4 康德的道义论伦理体系
5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
6 费尔巴哈的幸福论伦理学

Ⅸ “义”为什么从孟子开始在道德哲学体系中具有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从孟子开始,“义”便在道德哲学体系中具有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儒家以仁、义为核心和标识的道德哲学体系。孟子将“羞恶之心”提高到“义之端也”,即提高到“义”的根源地位,也就将羞耻心与道德直接同一,将它当作道德的现实性与道德合理性的基础。

热点内容
股权转让司法解释 发布:2025-02-04 02:20:18 浏览:963
盗用qq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01:17:37 浏览:467
社会与法野人归乡记 发布:2025-02-04 00:44:52 浏览:82
经济法联系实际对社会的作用 发布:2025-02-03 23:45:19 浏览:988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6 发布:2025-02-03 23:11:40 浏览:465
五年来的法律援助工作 发布:2025-02-03 22:44:31 浏览:191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8 发布:2025-02-03 22:20:24 浏览:162
婚姻法与物权法的碰撞 发布:2025-02-03 22:20:23 浏览:775
香港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3 21:56:18 浏览:122
青岛市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3 21:21:22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