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学之维
『壹』 道德哲学三大公共假设是什么
作者:乐观的悲观者
链接:https://zhuanlan.hu.com/p/7937268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1 伦理与道德(Ethic and Morality)
这决不是我们平常讨论的一件小事,而是事关‘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问题的大事。
——苏格拉底
(柏拉图,《王制》,352D)
伦理学旨在澄清人们应当如何生活的尝试,这里有趣的是,它跳过了前阶段的认识:什么是生活。而直接讨论第二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
我想,这或许和“道德”(morality)一词的由来有关。虽然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刻意区分所谓伦理(ethic)与道德,然而在古代,它们的指向并不相同。伦理(ethic)源于希腊文ethos,它的意思是人的品质、人格;而道德(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ralis,它的意思是风俗。这样看来,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认识论达到某种对道德的认识(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了一个地方的风俗),这种对道德的最初认识是不存在歧义的。但我们却很难通过细致的观察产生对一个人品质的一致认识,必须要依靠某个更高的标准。
因此,“道德”一词首先回答了“什么是生活?”这个问题,继而我们才能关注伦理一词所代表的“我们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在后来漫长的发展中,“什么是生活?”的回答逐渐让位给社会学或人类学,因此道德与伦理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了。
1.2 价值(Value)与规范性(normativity )
那么为什么 我们 对“什么是生活?”(单纯描述生活的样态)很难出现歧义,而对“我们该如何生活?”(什么是好的生活)却很难产生统一的认识呢?
这就引入了 道德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价值。我们会发现,分歧的本质来自于对“好”的不同认识,“好”本身必然存在着一些无法被描述性语言所穷尽的内容,这个内容一般被称为“规范性”(normativity )。正是规范性,使得我们的哲学思考由理论理性(我能知道什么)过渡到实践理性(我该如何行动)领域,伦理学因为与自然科学在这方面的本质区别,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要不我还是不要加图片了。。。
接下来,需要被处理的概念是“价值”(Value)。很容易推理出来的是,“规范性”代表了我们的价值判断,自然的,价值也就成为了道德的起源。正是由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某些事物,会以一种只属于人类的方式去看待它们,认识它们的价值。而对价值的判断又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价值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道德判断。
这样看来,我们很容易将道德的起源归结到价值上。而对于价值的不同理解,也就成为了各种伦理学理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1.3善与正当(Good and Right)
当我们试图知道,被称之为价值的东西在世间的具体形态时。就涉及到了伦理学的下一个基本概念:善(good)。对于善,存在两种对立的认识,一种倾向于将“善”理解为某种现实的、客观的事物,如欲望 的满足,可感的快乐。
比如:炎热的夏天,喝了一杯汽水,感到很爽。这瓶汽水因为满足了我的欲望,所以就是善的。这时的善可以被理解为 goodness。
另一种理解 则认为作为goodness的善太过于肤浅了,他们更倾向于将“善”理解为脱离一般经验的幸福(well-being),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的满足、长远的快乐等。
比如,现在努力挣钱虽然痛苦,但是却可以带来未来的快乐,因此现在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痛苦是善的。
虽然不同的理解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道德理论倾向,但无论对善持有何种理解,它总是承认善是有价值的。那么,面对价值,我们该做些什么呢?这就进入了下一个概念——正当。
一般来说,人类对于价值,会持有两种 :促进或是敬重。对于价值的促进是指,一旦认识到价值的存在,我们就应该努力的提升它们。而另一种则是关于“敬重价值”的学说。它要求对于某个事物具有价值这一事实的恰当回应方式不应是力求尽可能多的创造它,而应当是敬重它。敬重价值的理由在于,我们再促进价值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的有限性,很可能适得其反或者产生一些不可接受的后果,对他人造成损害。
比如:假设父母看到了孩子具有学习围棋的天赋,并且认可这种天赋是一种价值。然后他们遵循促进价值的态度,尽可能的促进孩子学习围棋。但实际上,这个孩子的愿望是 成为一名厨师,在学习围棋的过程中他并不能感受到快乐。这样,我们很难说对价值的促进是好的。
出于对 价值的敬重,由各种善的概念中分化出一种特殊的善——正当。正当要求我们去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这样,前面所说的关于“规范性”的争论,就可以用一种相对轻松的方式得到解决。我们可以悬置我们对价值的不同理解,然后规定一套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行为模式”,要求所有人即使持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也 必须遵守这套模式 。
比如:当看到希特勒落水这一事实时,A和B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判断,A认为放任他淹死是道德的,这有助于促进人类的价值;B认为应该拯救他,然后让他接受法律的审判,这才有利于促进人类的价值。可以看到,A和B的争论或许无法快速的被解决,这时候他们就可以诉诸一种“正当”的程序去解决这个问题——假设他们都默认至少应该递一个游泳圈吧——那么,即使B满心厌恶,也要去履行这个行为。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说正当派生于善,是因为所谓“正当”只不过是去除了有关“善”的具体内容,而并没有排除”善“本身。一个不存在善的正当是人类无法理解的。如果认为对于价值的合理态度是促进,我们会赞同用善去定义正当。如果认为对于价值的合理态度是敬重,我们则倾向于设计一套独立的规范,将正当优先于善之前。
总结:这里只列举了三组概念,这些有助于初步了解 道德哲学研究的基本术语,关心的 旨趣。当然也可能比较枯燥。。。。。。。好吧,或许枯燥是由于我的原因。
如果对道德、规范性、正当有了基本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基本结论有:
①伦理学 的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人们的道德判断(对价值的理解)。
②当道德判断(价值)冲突时,我们至少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
③伦理学的研究领域 是关联于自然科学(社会学或者物理学),但又有所不同的领域。
『贰』 道教哲学的道德观
道教规定了许多戒律,它们是世俗道德善恶观念和宗教信仰善恶观念的综合反映。道教有五戒、八戒、十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乃至一百八十戒等。戒是禁恶的意思,与禁恶相对的是劝善。所以十善与十恶,往往相提并论。道教的“老君五戒”为:①不得杀生;②不得荤酒;③不得口是心非或作不得妄语;④不得偷盗;⑤不得邪淫。第一戒不得杀生,是指不得伤害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如鸟、兽、虫、鱼等等。这是体现慈悲的戒条,属于宗教信仰的善恶观念,与世俗道德无干。第二戒不得荤酒,这与世俗道德也不一样。至于戒偷盗、戒邪淫、戒口是心非,皆与世俗道德观念相一致。《玉清经》的十戒里,有“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和“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两戒,与洞玄灵宝十善中“一念孝顺父母”“二念忠事君师”相对应。世俗的传统道德大力提倡忠孝,道教的戒律也极力重视这点,表现出世俗道德与某些道教信仰的善恶观念相合的特点,但十戒里有“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和“不得污漫静坛,单衣裸露”两条,主要是对道教徒们说的。属于道教徒自身信守的道德规范,一般说来,不涉及世俗的道德,这是戒律的另一特点。道教耽信凡人常行五戒十善,“恒有天人善神卫之,永灭灾殃,长臻福”。这是认为人间的善恶行为,必定获得天上神灵的祸福报应。足见道教的戒律体现着维护神学尊严和社会纲常秩序的永恒性。
『叁』 道德的哲学,道德与不道德的标准,遗传学的道德标准,以下一代基因库的道德标准换位思考
禅院文集 天启篇
道德!--《天启篇》之五十九
雪峰
道是上帝的意识、上帝的灵、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护宇宙有序运行的法力、是真理。
德是建立在对道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圣人和贤哲具备的内在品质,是维护人类社会沿着理性、祥和、健康、快乐道路前进的动力。
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
道涵括了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德概括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和最高尚、最完美的品质。道德包括了上帝、神佛、仙圣和谐一体的所有内涵和外延。
追求道德是贤人的品质,追求道,就是追求上帝,追求永恒的生命;追求德,就是追求圣人,追求完美的人生。
道德非圣人不能具备,当今社会谁敢说“我具备了道德”?如果有人 说“我正在认识道德,正在追求道德,”此人已经了不起了,已经超凡脱俗了,已经进入了贤人的行列,可以归入“可雕”范围,他已经激动得彻夜难眠,心潮澎湃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对道德理解最深刻的人是老子,《道德经》对道和德进行了概括和简要的阐释,要认识道德,最好从理解《道德经》开始。
经常上网浏览,读了许多官员专家、教授学者、大师名人的文章,其中论及道德的话语令人感觉十分有趣,就象听学龄前儿童在谈论量子力学,观赏蒙着眼睛的人在迷宫中转圈那样,感到非常可爱、滑稽、有趣、逗人。
无神论者心理发育天生有缺陷,“一阴一阳谓之道,”可他们只阳不阴,只要半个世界,《庄子》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天生,夏天死的小昆虫永远不知道自然界还有春天、秋天和冬天,无神论者永远不清楚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个反物质世界,所以,无神论者永远也具备不了道德。
那么,是不是说有神论者就可以认识道德、具备道德呢?有神论者若不具备德,不在德上下功夫,很容易变成鬼怪,比无神论者更可怕,祸害起人类社会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神论者只能对人的肉体和思想实施恐怖控制,而成了鬼怪的有神论者将会对人的灵体和精神实施恐怖控制,所以更可怕。
人类要想进入一个美好的时代,最好是所有政党和宗教都逐渐消失,由圣人来实施教化,由贤人们去管理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凡俗人对圣人有一种天生的偏见,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腑,”爱钱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也是为了钱,爱名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是为了出名,爱权的人总认为他人讲道德无非就是为了掌权。
一群羊总怀疑牧羊人心怀叵测:“这个牧羊人总拿着鞭子在威胁我们,总让我们聚在一起,不让我们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到庄稼地里去饱餐一顿,到河对岸去吃个痛快,这家伙肯定想当我们的头羊,想当羊王。”
大家想想,牧羊人愿意变成一只羊,去当羊群的王吗?
当年许多人想使耶稣当以色列的王,耶稣当了吗?躲之惟恐不及啊!
释迦牟尼是王子,只要雄心勃勃,有希望能“一统江湖”,可他想吗?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当王。
凡俗人揣摩圣人之心,就象井底之蛙恻度大海蛟龙行为,可以理解,只不过太荒唐。
什么人能具备道德?
现存世界上的宗教界人士和政党成员恐怕难以具备道德,只要深入到任何一个宗教组织或政党组织内,我们就会发现,都在那里惟我独尊,都说自己的教义或者学说是唯一正确的,他人的都是“歪理邪说”,为了控制教徒或党员,也怕自己有缺陷的教义或学说暴露出破绽,总“循循善诱”教徒和党员除了本门说教外不要去接触“异端邪说”,如此脆弱、如此不堪质疑和打击,久而久之,一点“免疫力”都没有,怎能具备道德?
还有一批人,就是“正统”的维护者,他们就象手不离经典,嘴不离经典的法利赛人或是中国历朝历代老皇帝门下维护“祖训”的老癫董,张口闭口全是“经典”和“祖训”,只要哪儿闻着点新思想、新事物的气息,就会气急败坏地议论一番、攻击一番、俨然象个道德的维护者,真理的掌握者,不竭尽花岗岩脑袋中的化石智慧把新思想、新事物打翻在地,他们就会寝食不安,七窍生烟。这类人无法具备道德。
不能认为老癫董都是已达耄耋之年的人,一些连《圣经》的皮毛都没有弄清楚的年轻人,时不时地摘录出一两句《圣经》中的话语,装出一副基督维护者的样子或是《圣经》博学者的架势对新思想和新事物也能指东道西、嘲三骂四,这类人离道德远矣。
纯粹的自然科学者或是纯粹的社会学者也难以具备道德,因为他们的思维已成定势,要让他们反常思维,只能让太阳从西边出来,假如我说“人体的疾病或是遇到的灾难全是由于自身心理和精神反物质结构的不完美导致的,”他们会接受吗?不要说探索,让他们想象都不可能。
至于普通大众,一辈子只要能把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吃穿住行问题解决好了,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去探索物质和反物质世界的时间、空间、生命的庞大体系知识,所以,也难以具备道德。
那么,谁能具备道德?
答:《生命禅院》的院士们有希望具备道德。
自吹自擂、狂妄是吧?
一切的宗教教义和政党学说在《生命禅院》面前会显得苍白无力,《生命禅院》是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总在变易中不易,不易中变易,它毫无界限,包容一切宗教和政党及个人的道德成分,不拒绝来自任何方面的智慧成果,它不为哪个宗教、或政党、或组织、或个人、或阶层、或阶级、或民族、或国家服务,而为整个宇宙体系的生命服务,《生命禅院》的院士不具备道德,难道其他人士会具备道德?说来听听。
将来,若说我们不了解莎士比亚,不了解玛雅文化,不了解《古兰经》和佛经、不了解相对论,不了解科学种田等等,都不会贻笑大方,但若说不了解《生命禅院》,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落伍了,僵化了,腐朽了,趋向木乃伊了。
不久的将来,一大批生命禅院的院士会“羽化出茧”,当他们一旦从沉睡的思维状态下醒过神来,一个个就象鲲鹏展翅那样,翱翔海宇,挥斥八极,向人类展示顶天立地、才华横溢的风采,一个个将具备道德品质,向人类展现美好的未来。
道德,惟《生命禅院》院士将具备。
『肆』 哲学上的道德是什么可用中国哲学观点和西方的哲学观点。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归纳起来,道德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调节功能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 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 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什么是道德?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们最终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幸福而逐渐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按照这个定义,陈景润求证哥德巴赫猜想,聂文涛解析谷物保护曲线,都是一种职业道德和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正确的行为。 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一个脱离了生存危机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从优良的教育中学来的,是从爱的熏陶中萌发的,是在适合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崇高的信仰,来自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来自于伟大的社会——幸福主义社会。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信仰和道德应当服从于客观规律,服从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道德从上古发展而来,传说中尧、舜、禹、周公等都是道德的楷模。孔子整理《六经》,到汉朝传为《五经》,其中便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思想。孔子发展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以后儒家又将《五经》发展为《十三经》,这些儒家经典学说,成为中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尽管各个时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并不完全符合孔子儒家思想,但儒家学说是历代中国社会道德观的依据。 道德是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为补充。同时,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顺应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在法律上的诉求。 道德具有普适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皆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之有阶级、等差,各国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于天赋人权之说。吾国之言平等,则基于人性皆善之说。以礼之阶级为表,而修身之平等为里,不论阶级、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1]。”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一个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所谓“有言者不必有德”,口头上标榜仁义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义道德,因此人们往往“听其言而观其行”然后作出评判。个人对道德的意见,对己对人,有宽容者,有苛求者。中国文化中多有提倡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责己,薄以责人。”韩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 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仁 ——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涵盖甚多,例如,“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其言也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然而,仁并非远不可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也不是无理性、无原则或者软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必有勇。” 义 —— 子曰:“义者,宜也。”朱熹:“义者,天理之所宜。”义者,理义、道义、正义、公义。子曰:“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社会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忠 —— 《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中载孔子言:“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耻费轻实,忠而不犯”,《左传·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其中“忠”指“君主及官吏之忠于民”。孔子讲君臣关系的侧重点,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此处“忠”指臣忠于君,而在后世帝王时代,这种含义几乎演变为“忠”的唯一含义。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要高尚得多。”《左传·昭西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 忠,本指人与人忠,孔子言“近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言“教人以善谓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授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心竭力求利于人而已”[3]。 孝 ——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 :“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之为义,初不限于经营家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孝经》所言的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似近于迷信,然尊祖敬宗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4]。祖先崇拜、祭祀等等,都是家庭宗族孝文化的延伸。 三达德:智、仁、勇 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纵欲、禁欲和天理欲求 到了宋代,朱熹针对当时的人欲氾滥和奢华风气,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又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认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违背天理的人欲,而通常饮食、一夫一妻则是天理[5]。在先儒中也有类似思想,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载告子言:“食、色,性也”,《礼记·曲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饮食男女的欲求,天经地义,满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纵欲。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到了现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八德和四维,合称“四维八德”。
东亚 在日本、越南、朝鲜、韩国等其他东亚地区,道德观念和中国存在很大的共性,同时也有一些差异。 东亚地区具有众多相同的道德伦理。日本学者江上波夫说:“发展到两宋后,新儒家文化更占上风,这段思想史的演变也决定并影响着‘东亚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随之变化就成为了现在东亚的‘儒家文化圈’。” 韩国学者金日坤在《儒教文化圈的秩序和经济》一书中说:“儒学是日本、韩国最具优势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作为秩序和原理而发展。儒家文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是由于儒学伦理具有经济发展的适应性”[6] 古罗马 罗马帝国的道德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欺骗和镇压奴隶的精神工具。罗马认为人类天生就被神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奴隶必须服从上帝的旨意,心甘情愿的服从主人的命令。奴隶主认为奴隶只不过是一种有生命的财产、会说话的工具,否认他们的任何自由和权力。奴隶杀死主人是一种罪大恶极的行为,必须受到严厉惩罚。而主人随意杀死自己的奴隶是合乎道德的,这只是行使他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而已。 在罗马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一种家庭奴隶,是替丈夫做家务和生育子女的工具。她们的身体是被自己丈夫所拥有的财产。通奸被看作是可耻的罪行,是对自己主人的背叛。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顺从丈夫,严禁和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发生性关系。妻子如果被发现通奸会被处死,而丈夫和妻子以外的女奴隶发生性关系则不受任何惩罚。 其他地区 自由法则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应该受到保护。 这条法则是自由主义者提出的,检验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不符合这条规则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隶道德。换句话说,只要是与他人无关的、没有侵犯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行为都不应该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邪恶的、可耻的,不应该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舆论谴责。 例如禁止同性恋、禁止乞讨、歧视性工作者等行为都是对弱势群体的迫害,因为他们没有侵犯任何人的利益、没有伤害任何人,因此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干涉这些行为。
回答者补充:
西方哲学谈论道德最早始于苏格拉底,从他开始道德被明确的以理论形式发扬,后经小苏格拉底学派继续阐释发扬,其中居勒尼学派认为“快乐即是善和幸福”,而犬儒学派认为“道德即是善和幸福”。接下来快乐主义被被伊壁鸠鲁学派发扬,道德哲学被斯多葛学派发扬。具体的西方道德观可以参考西方伦理史学
『伍』 哲学上如何看待道德
一、道德的本质(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劝导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不能随地吐痰是道德规范;不能随地排污是法律规范,依靠暴力来维系。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重要性是什么?)
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公平分配和奉献精神有助于提高产量。
③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艺术要扬善抑恶。
④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廉政道德使人民拥护政府。
⑤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入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道德和知识的关系(为什么道德比知识重要?)
道德包括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狭义的知识是指科学的理性认识。
就个人品德来说,道德比知识重要。
①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利用前人传授的知识造福人类;道德低下的人可能凭借人类已有的知识牟取私利,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②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道德低下的人可能愚昧无知、既损人又害己。
读书做人,立德为先。
『陆』 《道德哲学体系》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道德哲学体系》((英) 哈奇森)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道德哲学体系
作者:(英) 哈奇森
译者:江畅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4-1
页数:336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哈奇生的道德哲学理论专著,哈奇生的道德理论对亚当`斯密影响很大。哈奇生将道德哲学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的做法奠定的斯密的写作计划。根据哈奇生的观点,人除了五种外部感官之外,还有多种内部感官,包括了美感、道德感、尊重感和羞耻感。这些感觉对人的行为和意识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1694-1746)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第一个主要思想家,他在1729年到1746年间任格拉斯哥大学哲学教授,对后来的苏格兰大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研究的主题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和伦理学。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他持有与霍布斯不同的意见,反对霍布斯的信徒休谟,为苏格兰思想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哈奇森对世界作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功利主义思想,他的结果主义准则是将最高的快乐带给最多的人。除了其著作所带来的影响之外,哈奇森还是一个知名的教师,他在格拉斯哥的学生,亚当斯密,对几代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柒』 道德哲学是怎样诞生的
在西方哲学史上,泰勒斯被称为自然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则被认为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号召人们把目光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如果说对人的身体的认识导致了神学目的论,那么对人的心灵的认识则导致了道德哲学。
『捌』 哲学道德伦理学的四种类型究竟是怎么回事!!救命啊!!
这个抄确实不容易搞。亚里士多德的是美德伦理学,康德是动机论。
你说的目的论和义务论也都是从他们那里过来的,不是现代人凭空提出的。所以不用费力去分别那么多了。
不知道你们导师是怎么要求你做的,如果要分析垄断的伦理问题,我看不出食品行业垄断和其他行业的垄断有什么不一样。你明白了目的论和义务论就足够了分析了。祝你成功。
『玖』 通过道德哲学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把至善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四大品德(见四主德)之一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们的行为及品性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的道德品性之科学。伊壁鸠鲁(见伊壁鸠鲁和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伦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人生目的和生活方式,强调伦理学是研究幸福的科学。与伊壁鸠鲁学派对立的斯多阿学派,从强调义务出发,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义务和道德规律的科学。公元前 1世纪的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把他的伦理学著作称为《义务论》,并将古希腊的伦理学称为道德哲学,赋予伦理学以新的意义。在近代,人们对伦理学的对象更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分别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人生目的的学问;是研究善和恶的学科;是研究人的行为、道德判断和评价标准,研究道德价值的科学;是研究理性原则和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情感意志的科学;是研究道德语言的科学等等。所有这些关于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都是围绕着道德问题提出的。除了把伦理学看作是纯理论抽象的道德哲学的观点外,大多数伦理学家都承认研究的目的是为寻找和建立一种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培养有道德的人的理论。
『拾』 道德哲学家更有道德吗
只能说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家和哲学家比其他的普通人在更大几率上更有道德。
但是,从某一个角度上说,有更多的道德和哲学体系的知识,在日常的行为中就会更多地受这种思维的影响,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两难的道德选择上,可能会做比平常人做出更正确的道德选择。所以变得“更有道德”这种影响应该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学习了道德伦理前后产生的对比,而不是单纯地看是不是道德家和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