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龙应台道德

龙应台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2-21 00:51:15

Ⅰ 目送的两种道德

希望他做一个不浪费,不奢侈,有道德的人
当你宁可穿普通的衣服,也不花钱去买一套新西装,这是一种道德

Ⅱ 人生有三书,你的三书是什么

如果说对于一个人影响最大的几本书倒是可以说说。我的《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全编》《活着》《唐诗宋词辞典》。其实人生也可以不读书,重要的是情怀,体验。

Ⅲ 龙应台1000字读后感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重来一次也决然不会一模一样,然而,大千世界里大家的人生里我们都曾扮演过一样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种怎样微妙的变化,似乎有些东西像注定般轮回,某个场景排山倒海地从记忆深处浮现,只是我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文字的描述上,龙应台的母亲曾经是一个爱美、非常活泼开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时候也是如此,然而岁月还是没有任何的优待,她像无数老人一样逐渐忘记了很多事情,丢掉了很多过去,包括女儿。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龙应台有过,她的父亲也有过,你有过,你父母有过,你将来的孩子也会有。人生是连续的,变化是逐渐的,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张士豪变成了体育老师,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孟克柔变成了她妈妈,我们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变化。
“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时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忆与思考。其实,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这丝毫无损它的价值。除了那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学家,大多数的你我都在经历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东西,然而有些东西我们却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来,我们任由它在脑海里浮现消失,然后忘记我们曾想过什么。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才能体会。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龙应台女士的视野和文笔。文笔不是一种可以轻易模仿的东西,它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
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过去的一个多月,当我被忙碌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无暇看我喜欢的书时,我很明显地发现自己的厌恶,我厌恶自己写出东西的不凝练和索然无味,我厌恶自己困于生活却在离生活越来越远。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也很散。
孟买的铁轨、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如果说这个世界太大,我们无力去全心疼爱,那么在这么的一霎那,当我们想起那些,那尸体上的干净雪白的布,那随时都可能爆开的炸弹,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们是否会有那样地一丝颤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我只知道,“全球有两万六千人因为误触地雷而死亡,大地里还有一亿一千万枚地雷等着被‘误触’。”领袖们多么伟大也好,歌颂民主强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们能如本书里《幸福》所描绘的那样。当人们内心安定生活过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谓的主权所谓的侵占,世界本就一家,谁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谓的梦想。

这片绿浓得化不开,诚愿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开这个世界的绑起的结。

满意采纳哦亲~O(∩_∩)O

Ⅳ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多给几篇加分

我可以做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作者:木屋女孩 提交日期:2010-2-19 22:53:00 | 分类: | 访问量:444
看到这本书仅四分之一,我兴高采烈的差点跳起来。兴高采烈是一个很拙劣的小学作文出现频率极高的词,但形容我现在的心情很恰当。兴高采烈的是,我仿佛找到知音,而兴高采烈之余,我在想,我现在可以做什么。
从初中一开始就跟着老爸看有关台湾政治的节目,说起来还是陈水扁提起我这种爱好,因为关注着陈水扁的同时,我也开始关注起政治,这种和我们家人的职业没有半点关联的事情。我对政治有着莫名的如火热情,老爸说政治不是你现在可以考虑的东西。我知道,我所见识到的深奥复杂只是它其中的一点。但我可以关注吧,我越关注我就越感慨,还找不到地方发泄。所以看到《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内容,我激动而兴高采烈。
看到龙应台的第二封信:为谁加油。龙应台说“我们被教导以中国人为荣,‘为荣’和‘为耻’是连在一起的。”文中有说到一个书名,对于我们班的人早就不陌生的书名,《丑陋的中国人》。我因为民族主义很爱中国,但是我也有世界主义,我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很和睦,肯定有很多人鄙视我幼稚。可是中国有很多令我和更多人愤怒的事情,每天看着新闻最经常让我愤怒的也最让我愤怒的就是贪官。我们的政府官员就是代表着我们在管理这个国家,是应该让百姓最放心的人,可是他们是这样来伤我们的心。我很气,老爸说这是一小部分,但我认为不能因为是一小部分就可以忽略为零。写成中文的警示牌,为中国人专门提供的特殊待遇,这些事让我尴尬,我甚至害怕外国人会因为这些丑陋来嘲笑我。但我还是要大声说出我是中国人,丑陋的是他们,我不是!套用文中的话,他们给了我“膨胀的”不安和尴尬,但不会押着我远离“中国”这个概念。我想这是龙应台要告诉安德烈的。
但听到龙应台的世界公民主义,我又产生共鸣了,看到新闻上说到很多弱势国家,听到牙买加的选手说他连一双鞋都没有所以只能赤脚在炙烫的土地上跑步,我有一种道不明的忧愁。又回到那个令人鄙视的幼稚想法了,在读到第9封信两种道德中,龙应台说“海啸的悲惨震动了世界,国家在比赛谁的捐款多,背后还藏着不同的政治目的”“这些国家的人民,准许,或者说要求,他们的政府把大量的钱,花在离他们很遥远但贫病交迫的人们身上”,我也开始思考或许世界公民这个名词离我真的很远很远。
那天和老爸老妈出去吃饭,看到一个满头白发披在头上,遮住他的眼睛,头一直低着,我看不见他的脸,他颤抖着手拿出十块钱,然后服务员端上一碗面条。我立即想和妈妈换位,我怕自己吃不下。不是因为我厌恶他,而是因为我会太伤心,我看不下去一位老人一直低着自己的头慢慢吃着面条,我怕看见服务员脸上冷漠的表情,我更怕我会看见他满头白发间隙中露出的卑微的眼光。安德烈在第八封信中说他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我知道大陆妇女在极不人道的工作环境里为耐克做苦工,但我不会因而不买耐克。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但我不会因而勉强自己把每一餐饭每一个盘子舔干净”“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人”。对,我也是这样,我看到电视上饿的皮包骨的非洲孩子,而且每次看新闻的时间都是我吃饭的时间,我就会难过的吃不下,很自然的只拨着白米饭没有像平时一样大口吃菜。我也会想着自己很混蛋,但除了产生这种想法来凌迟自己之外,我还是在吃白米饭,非洲的孩子依旧在临死前瞪大双眼望着冷漠的天空。
龙应台告诉安德烈,“我相信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你才十九岁,那个时间会来到,当你必须决定自己行不行动,如何行动,那个时刻会来到”。龙应台所在的香港的贫富差距像一根刺,令她难受,但她做不了什么,所以她写文章希望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她鼓励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去改造社会,她拒绝奢华,在离开厨房时把灯关掉,这是她所能做的,这,也是我能做的。
记得自己有一句让我爸记忆深刻的话就是:“什么时候等我来做市长,哼哼。”这句话让我爸嘲笑了很久,老爸说,市长哪有那么容易做的。我说之所以不容易做我才想做的,人人都会扫地所以我才不去扫地的。老爸说那你就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才能做。是,我忘了我爸手上有我最大的把柄,我的梦想是建立在一张好文凭身上的,至少现在,我的价值体现在文凭上。文凭才是硬道理,比真人管用。我总是很痛恨我爸的这句话,可是,我爸问我,在现在这个社会你想得出别的公平的出路吗。我想了很久,没有。我即使痛恨应试教育到每天把它和贪官并在一起骂三遍,可我还是要肯定他的位置。我所能做的,还有好好读书。
好好读书。
我和安德烈有点不一样,我总想做出什么事,我想要自己可以有用,我有价值,更大言不惭的说,我想要成为伟大的人。我不想只有小小的,个人的,我所希望可以在未来和我的朋友作出震撼奥巴马的事情,就像奥巴马的登台震撼了世界。但我没办法忘记我要好好读书,一切都是要建立在读书上,奥巴马也是从学校毕业的。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而是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善的书。我不认为一个十七岁的女生说出这种政治啊世界啊很不要脸,因为我要说我乐意。虽然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但对我而言,这本书每个字对我都有用,让我产生共鸣,让我可以陶醉得兴高采烈,让我可以明白自己可以做的,这就够了。

不一样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中国的家长在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后,觉得那是自己的“授权”或“施予”,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他们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他们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他们的儿女不是他们的儿女,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他们的“别人”! ――题记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Ⅳ 给儿子的信 龙应台 阅读答案

希望他做一个不浪费,不奢侈,有道德的人

当你宁可穿普通的衣服,也不花钱去买一套新西装,这是一种道德

Ⅵ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谁明白最佳的解释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根据大道而立志(这样人生的格局才够大)、依据道之德而执守(这样就有了人生的底线)、指归于仁道而不违背(这样人生才称得上是君子)、优游于六艺而适情(这样人生才丰富多彩)。”

1.“志于道”
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就以赚钱为目的来说,起码也希望赚到几千万元。但立志尽管立志,事实上如今一个月只赚几千块。如果因立志几千万,只拿几千元,“不为也!”不愿干回去好了!这说明立的志能不能实现,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这是第一个“志于道”的意思。
2.“据于德”
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如果根据这里的四点来分析《论语》中所讲的道理,有许多都是“据于德”的说明。
3.“依于仁”
已经说过,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这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原来绘画是文艺,现在美术却与文艺分开,越分越细,但也越分越窄。有人说科学分得如此细,走向一种病态了。举例来说:有人鼻子不通去看医生,鼻科医生说也许受牙齿的影响,先到牙科检查,然后放射科、神经科、心电图各种查完,再回到原来的鼻科。这时鼻科医生对病人说,你找错医生了,我是专门治左鼻孔的,你是右鼻孔不通,要找那一边的医生。这是用医病来讽刺科学分类的过分。中国古代不这样细分,凡属六艺范围的都是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说解】
这是孔门进德修业之法,也是今人进德修业之法(艺,可以理解为艺术)。
“志于道”,与人生的格局相关。道,是一粒种子,护持这粒种子,就可以长成大树。但是从何处可以得到“道种”,却需要机缘。所谓“道种”,是一种比喻,意为大道萌发的种子栽在人心。《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己成佛道”。后佛号有“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的说法。香港大屿山宝林寺方丈圣一老法师在讲述《地藏本愿经》时表述过类似意见:“其人从梦醒来,即获聪明,‘应是一切经典,一历耳根,即当永记’”。
“据于德”,与人生的交往底线相关。无德,就没有自足的信心,没有交往的信誉。
“依于仁”,与君子人格相关。它是情感与爱的古典式称谓。一个缺乏情感信道和爱的能力(爱是一种能力)的人,不足以立世。
“游于艺”,与人生的丰富性相关。龙应台在大学讲话,认为现代政治管理者,应该有阅读文学经典的习惯,其要义也在要求执政者应具有丰富而敏感的心灵。这个东西不是马上可以兑现的支票,却是足以支撑人向善,培养同情心,懂得世界多元构成道理的思想背景和精神背景。“游于艺”,还是君子人格的寄托所在。“志于道”矣,“据于德”矣,“依于仁”矣,如何不可?——退,足以“独善”,进,足以“兼济”。进退之间,可以诵诗,可以弦歌,君子性情“游于艺”矣,“俟命”而已。
孔夫子十二个字,说出了人生重要的四个理性方向。
《陆九渊集·论语说》论本案开儒家心学,有意味,录在下面——
“德之在人,固不可皆责其全,下焉又不必其三。苟有一焉,即德也。一德之中亦不必其全,苟其性质之中有微善小美之可取而近于一者,亦其德也。苟能据之而不失,亦必日积日进,日着日盛,日广日大矣。惟其不能据也,故其所能者,亦且日失日丧矣。……故夫子诲之以‘据于德’。常人固未可望之以仁,然亦岂皆顽然而不仁?圣人之所为,常人固不能尽为,然亦有为之者。圣人之所不为,常人固不能皆不为,然亦有不为者。于其为圣人之所为与不为圣人之所不为者观之,则皆受天地之中,根一心之灵,而不能泯灭者也。使能于其所不能泯灭者而充之,则仁岂远乎哉?……故夫子诲之以‘依于仁’。艺者天下之所用,人之所不能不习者也。游于其间,固无害其志道、据德、依仁,而其道、其德、其仁亦于是而有可见矣。故曰‘游于艺’。”
参“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章说解。

【注释】
《地藏本愿经》:印度佛经,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实叉难陀(652—710),唐于田(今新疆和田)人,以通大小乘学和外论著名。武则天听说于田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即遣使访求并骋请译人,实叉难陀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梵本来到中原。

龙应台:曾任台湾文化部长,是一个富有人文激情的思想者。1999年5月15日,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做了题为《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的演讲,对海峡两岸学人影响甚深。

Ⅶ 龙应台三尊重解析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06

Ⅷ 朱自清的《背影》与龙应台的《目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两部作品的题材选择都是来自于真实的现实生活,同样描写亲情,同样呈现人性的感动。

不同:《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看儿子们的青春,回忆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态,也审视自己即将迈入的老年。

朱自清的《背影》表达出的是纯粹个人式的对亲情的感性把握,而龙应台的《目送》在对亲情感性续写的基础上更多倾注了个体对于生命的一种理性的冷静审视与思索,这也使得《目送》的主题意蕴更加丰富厚重。

(8)龙应台道德扩展阅读:

1、《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2、《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Ⅸ 亲爱的安德烈好词好句好段

(1)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2)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
(3)生活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
(4)德语有个说法:“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那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
(5)一个没人理睬的边缘人。
(6)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儒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7)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8)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啊,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游戏,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
(9)这个社会不知为什么对过去充满怀念,对现在又充满幻灭,往未来看去似乎又无法找到什么新的想象。
(10)我想狂奔一番,想在学校里。我想嘶吼一番,用我的肺。我刚发现这世上,没有真实世界这回事,只有谎言,迫使你设法穿越。
(11)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订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12)我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
(13)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由逻辑来管辖。
(14)我在自己的生活里拒绝奢华,崇尚简单,以便于“对得起”那千千万万被迫于贫穷的人,但是我不会加入什么扶贫机构,或者为此而去竞选市长或总统,因为,我的“道德承受”也有一定的限度。
(15)给生活“加料”的通常都是些芝麻小事,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16)不管别人怎么伤害了我们,我们都不能报复,从而去伤害别人。
(17)歌德曾经这样描写少年:“向天空他追求最美的星辰,向地上他向往所有的欲望”,十九岁,我觉得,正是天上星辰和地上欲望交织、甜美和痛苦混乱重迭的时候。
(18)所以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一次伤,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面对下一堂课。
(19)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20)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热点内容
股权转让司法解释 发布:2025-02-04 02:20:18 浏览:963
盗用qq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04 01:17:37 浏览:467
社会与法野人归乡记 发布:2025-02-04 00:44:52 浏览:82
经济法联系实际对社会的作用 发布:2025-02-03 23:45:19 浏览:988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6 发布:2025-02-03 23:11:40 浏览:465
五年来的法律援助工作 发布:2025-02-03 22:44:31 浏览:191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8 发布:2025-02-03 22:20:24 浏览:162
婚姻法与物权法的碰撞 发布:2025-02-03 22:20:23 浏览:775
香港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3 21:56:18 浏览:122
青岛市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3 21:21:22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