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商鞅法治思想评析

商鞅法治思想评析

发布时间: 2022-02-21 04:13:41

⑴ 简述商鞅的治安思想

现存的《商君书》是商鞅及其后学者的遗著汇编,是研究秦始皇之前的秦国法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一、“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为说明变法的必要和正确,商鞅提出了自己的变法理论。
首先,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无邪”。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其次,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只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
再次,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
商鞅用来说明变法的必然性的理论依据,是历史进化观点。商鞅变法的目的,表现为治、富、强、王。他从这四者联系的角度进行了论述,认为要达到封建国家的治安富强,就必须注重耕战,实行“法治”,以力服人。
二、法、信、权相结合的“法治”
商鞅从明分止争、立公去私、胜民弱民、法信权结合以及轻罪重罚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法律的性质、作用、宣教和执行,从而奠定了法家“法治”理论的基础。
(一)“法者,国之权衡”
商鞅用尺寸、衡器来比喻法,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客观准则。法度就是国家的秤和尺。治理国家主要靠“立法明分”。他认为,国家的建立,社会的安定,都有赖于等级名分的确定。
商鞅认为,法的作用大于仁义德化,是君主治国的关键所在,商鞅强调,法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能制驭民。
(二)“壹赏”、“壹刑”、“壹教”
商鞅认为,必须以法作为赏施和刑罚统一标准,作为教育人民的统一内容。他提出了“利出一孔”的主张,即用立法的办法,把民众用以谋取福利的其他途径都统统堵死,只留一条 途径即农战,这是他“壹赏”、“壹教”主张的基点。(名词解释:壹赏、壹刑、壹教。可隐藏,需要时打开:开始)“壹赏”指只能赏赐那些有功农战和告奸的人。“壹刑”指统一刑罚的标准,适用刑罚时不分等级亲疏,同时实行重刑连坐。“壹教”指统一教育的内容,主张取缔一切不符合法令,不利于农战的思想和言论。(可隐藏,需要时打开:结束)
(三)“任法”、“重信”、“权势独制”
为了保障“法治”的实现,商鞅还提出了一套推行“法治”的方法,突出了法、信、权三个要素。他说:“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应该“任法”、“重信”而“爱权”。
1.“任法”。商鞅指出,实行“法治”首先要将法令公之于众。其次,君主必须带头遵守法令,做到“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2.“重信”。在执法上,商鞅强调一个“信”字,要求“信赏必贰保”。
3.权势独制。商鞅认为,要使君主的法令能够顺利推行,还必须“尊君”,即所谓“君尊而令行”。
三、“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商鞅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论的思想家,商鞅的重刑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法令和赏罚的直接对象是民众,因此实行“法治”和运用赏都要以“民性”为基点:
商鞅也主张赏刑并用,厚赏重罚。他称刑罚为禁止作恶的“禁”,赏赐为促使立功的“使”。
但是最能表现他刑罚思想特点的,是“重刑”的主张。其“重刑”也有着特定的含义:
其一,在刑罚与赏赐的内部关系上,他强制刑主赏辅,赏赐仅仅是刑罚的辅助。
其二,“刑不善而不赏善”。他认为法的任务只在“治奸人”,而不是“治善人”。
其三,轻罪重刑。他指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⑵ 归纳商鞅的法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当时秦国的影响

集中了国家一切资源,为秦过的崛起奠定了国内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基础.如军功授爵,为秦国的军事崛起奠定了基础,在战争中通过这一制度涌现出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如白起.

⑶ 论述商鞅法律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定分”“立禁”法律起源论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

商鞅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免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然是指归属已定,即所有权已经明确。他在“定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起源和国家专政体制建立的观点。他说:“……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宫。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商鞅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国家和法律,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上世、中世、下世三个阶段,并将这三个阶段描述为“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尚)贤而说(悦)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他认为,社会发展到“下世”阶段,出现了“以强胜弱,以众暴寡”的混乱纷争局面,于是“圣人”为了定“分”止“乱”,而确定土地、货财所有权和男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利确定后,不形成制度不能维护,于是便制定了各种禁令(即法律);禁令制定后,没有专人执掌不行,于是设置了官吏;官吏设置后,不统一控制不行,于是又设立君主实行统辖。商鞅已经看到法律产生与权利保护的关系,“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①同时也看到了法律与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在研究商鞅的“法治”’思想时,对其提出的“定分”、“立禁”‘的法律起源论,还应当从另一个视角进行考察,分析“定分”所包含的“权利保护”思想。近现代社会法治的一个特征是权利与权力合理配置。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也就是“权力本位”)是划分“法治”与“人治”的其中一个标志。②在儒家和法家的法律思想中,权利意识是极为贫乏的。在当时“义务本位”和“权力本位”思想非常盛行的情况下,商鞅能从“权利保护”分析入手,提出法律起源的观点。这在认识论和法律思想史上都是难能可贵的贡献。因此,我们不应简单地认为商鞅提出“定分”、“立禁”主张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财产私有制,从而否定其法律起源论中包含“权利保护”思想的进步性和合理性。

二、“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

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他认为,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由商鞅在秦国付诸实施。他认为:“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商鞅主张“法治”,是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为主要理论根据的。他多次提到:“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人性好爵禄而恶刑罚。”商鞅为了推行其“法治”的主张,对儒家所倡导的“礼治”学说进行批判,指出“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为了防止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对推行“法治”造成不良影响,商鞅提出“燔诗书而明法令”的主张。商鞅认为要实行“任法而治”,首先必须让百姓知法守法,因此主张要布法于众。他反复谈到:“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行法,令明白易知”。商鞅在实行变法时,改“法”为“律”,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它其实体现了商鞅对法律的公开性和普遍性的重视。因为“法”和“律”两字虽然均有强制性规范的含义,但意义不尽相同。“法主要强调的是内容方面的公平与公正;而律则侧重于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统一性。”③我们应当注意到,商鞅所主张的“缘法而治”、“任法而治”思想与近现代意义的法治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商鞅的“法治”思想是以承认并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为前提的。他主张,“权者,君之所独制”,“权制独断于君则威”,认为统治的大权必须统揽于君主,只有君主才是治国的主体。因此,必须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君尊则令行”;君主必须“操权一正”并“专其柄”,才能确保君主专制政体的巩固。在商鞅看来,法律并不是最主要、最权威的治国方法,而是君主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就这点而言,商鞅所倡导的“法治”与儒家主张的“礼治”、“德治”并无本质区别,其只能算是“人治底下的法治”。当然,我们不应苛求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君主专制年代的商鞅能够象近现代的政治家、法学家那样,提出以“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体制为基础的法治思想。在当时君权思想极为盛行的社会环境下,君主的地位、权威是不可怀疑、不可挑战的。商鞅要推行其“法治”思想,实行变法,必须以得到君主的认可与支持为前提。如果他敢于挑战君主的统治地位和绝对权威,则即使是象秦孝公那样开明的君主,也会让他人头落地。此外,一种理论的提出,如果完全脱离实际,为时代所无法接受,那么这种理论再“先进”,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所以我们在看待商鞅的“缘法而治”、“专任法治”的思想时,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以商鞅的“法治”理论与近现代的法治理论存在质的区别,而抹杀其历史进步性;或者忽略商鞅提出的“缘法而治”与当前我国所提倡的依法治国的本质区别,进而得出在中国古代已经存在近现代意义的法治传统的错误结论。

⑷ 商鞅提出的法无等级 法不阿贵的法治思想内涵是什么

1、刑无等级是先秦法家倡行法治。刑罚不论等级、贵贱、亲疏的主张。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史记·商君书列传>)。针对“刑不上大夫”的礼治,提出“壹刑”:取消贵族特权,励行法治。《商君书·赏刑》:“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韩非进一步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篇》)。以法为本,事断干法,否定奴隶主贵族“礼有差等”的旧传统。“刑无等级”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为建立封建法制提供了思想基础。

2、以刑去刑是指对犯罪用重刑惩处,使人畏刑而不敢犯法,从而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这是先秦时期法家重要的法律思想,以商鞅.韩非为代表。商鞅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其“重刑”的含义,一方面是“刑多而赏少”、“先刑而后赏”、“重刑轻赏”,另一方面是.加重轻罪的刑罚,这样才能"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4)商鞅法治思想评析扩展阅读

法家思想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独立思想

商鞅独立的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

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⑸ 商鞅的法家思想蕴藏了怎样的残酷真相

《商鞅变法》是我们在中小学一定会学习的一篇文章,可以说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商鞅变法让秦国大兴。从而为一统天下做好了准备,但同时商鞅的结局是比较惨的,因为商鞅在变法的时候,他制定的法律是非常苛刻的。也就导致了秦惠文王就位后,立刻杀死了商鞅。

但商鞅也是法家思想最出名的代表人物,可仔细看他的《商君书》,可以发现他的法学思想是非常残酷的。他的核心思想则在于强国,但是这个强国和强民是对立的,也就是要么国强要么民强。这也就导致了《商君书》之后被禁,只有各朝各代的帝王和太子学习。

不然的话,人民会对朝廷的赏赐丝毫不感兴趣,不利于集权。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法家的集权思想就是将所有法律全部交给最高统治者,而商鞅所带来的法家思想,无疑是利用人性阴暗面,加大统治阶级的权力,让人们变得害怕就会听话。也就是除了统治者,其他都是工具人。

⑹ 如何看待商鞅的耕战思想这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借鉴意义

商鞅要建立一个能适于战争需要又能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家。这就是说商鞅的经济思想是为强国服务、为战争服务的经济思想,重农的目的就是重战。商鞅及其门人对这点讲得很清楚。《商君书·农战篇》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这是从战国时期各国不断的战争中观察到的经验。也是人们熟知的常识,用不着多作论证。为了战争,就要重农,因为农民才能提供人们和士兵食用的粮食,才能提供士兵的来源。所以又说:"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从现代法制视角来看,商鞅的法治思想存在不少缺陷,但他所倡导的法治理念对我们法治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共同发力,相互配合,在社会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良美德,在法律层面上要确保立法、执法、司法的公平、公正性,方可“法安天下,德润民心”。



(6)商鞅法治思想评析扩展阅读:

人物影响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

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⑺ 商鞅法的思想是什么呢

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kuī)、慎到、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等。

⑻ 简答题:商鞅的法治思想有哪些

奖励生产、奖励军功、编制户口、统一度量衡、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

⑼ 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商鞅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最终商鞅虽落得“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却持续实行下去。

⑽ 请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秦惠文王虽然除去了商鞅,却没有除去商鞅的新法。这很有些象后来项羽、刘邦推翻了秦朝,却没有完全除去秦朝的酷政。因为这些新法酷政明显对于统治者有好处。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商鞅推行的变法及其法家路线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须要辨析清楚。 司马迁称商鞅“天资刻薄”、“少恩”。班固认为,商鞅是周王朝末年的一大“凶人”。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曾经引用了李奇的话说,商鞅为法,能够奖赏地位低下有功的人,惩罚地位高贵有罪的人,但是偏于严厉苛刻,不能以宽厚之心使老百姓得到实际的利益。朱熹说,商鞅只是一心要急于达到使秦国富强的目标,但是并不在文教上下功夫,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商鞅重视和追求短期实效的物质利益,对于精神文化的极端仇视。正是古人常说的“人禽之辨”。因此有人说,秦国名声恶劣,被东方人称为“虎狼之国”,商鞅是有责任的。贾谊总结秦的失误说,商鞅丢弃了中华民族礼义的传统,废止了仁德的政策,放弃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而专力于“进取”(犹今人之成功),两年之间就导致秦国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被实际利益的追求斩断了。当时秦国民间风习,据说将锄头一类的普通农具借给父亲,也会以为施以恩惠而面有德色;在母亲取用簸箕扫帚一类用物时,竟然可以恶言相骂;儿媳为婴儿喂奶与公公同坐,妇姑不相悦,则反唇而相讥;慈者也嗜财好利,与禽兽相差无几。秦在取天下之后,终不知回到廉耻惭愧对人的节制,仁义使人厚道的做法,仍坚信兼并、进取之术,人心混乱到了极点(《治安策》)。桓谭说:“法家申、韩之术,不仁至于极点,如何把人作为牛马?……万民碌碌,犹群羊聚猪,皆可以竿打而驱之”。(《太平御览》卷86)章太炎对于法家的“法治”颇多赞词,但是也指出其根本的失误是人不成其为人。他说:“如今没有了慈惠廉爱,则百姓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人如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家政治虽然得到治理,其人民却不成其为人。”(《国故论衡·原道下》) 法家的观点是,反正世界上没有好人,只有依靠法治控制人的行为。因为中国今日需要富国强兵,柏杨就把法家那一套当作宝贝,这与文革后期因为需要为整人运动辩护而歌颂法家是一脉相承。 秦人自商鞅之后,其时代精神以成功为第一要义,民情亢奋,兵强马壮,又专用阴谋诡计,背信弃义,终于完成统一大业,秦人军事的成功,与其文化失败恰成反比。事业越成功,风俗越败坏,败亡也就越快。法家观念在今日的表现颇类似于体育竞赛,只求片面成功,不求全面完善。 早在秦始皇焚书之前,商鞅已经有烧毁诗书行为。秦始皇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不过是步商鞅之后尘罢了。在商鞅变法一百年之后,嬴政灭亡六国,厉行暴政,商鞅理想终于实现了。法家治国路线片面追求国力强盛,而放弃了文教的基本责任,使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偏离了正轨。儒家之正题被法家之反题否定。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可谓天翻地覆。儒道两家的政治思想是以“爱民”为核心,政治目的是推进道德为民谋福。法家的政治目的只是为了维持统治秩序。商鞅变法也曾经以“至德”作为宣传。不过,他又明确分辨秦之“德”和殷周之“德”是不同的。李斯、秦始皇也标榜“德政”,都是另有含义,乃以排斥仁义之功利为“德”。于是将中国文化由文明转向另一面,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就不出解决人之本能需求的范围,人类的生存价值完全以物质为准则。现代某些精英的政治理论与法家理论从形式到本质都颇有契合之处,这是须要以智慧辨别的。如此一来,人的生命失去了光辉,超越的道德完全丧失。人之为人,也就成为问题。人生意义全在于不受肉体限制的生命精神之飞跃,这一点从法家思想中是无法引申出来的。所以古人认为秦政的本质就是禽兽。辨清“人禽两途”,坚持人之为人的基本精神是人类文明本质之所在。

热点内容
经济法联系实际对社会的作用 发布:2025-02-03 23:45:19 浏览:988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6 发布:2025-02-03 23:11:40 浏览:465
五年来的法律援助工作 发布:2025-02-03 22:44:31 浏览:191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8 发布:2025-02-03 22:20:24 浏览:162
婚姻法与物权法的碰撞 发布:2025-02-03 22:20:23 浏览:775
香港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3 21:56:18 浏览:122
青岛市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3 21:21:22 浏览:761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