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在前
① 道德前面应该加什么修饰语
(社会)的道德
social virtues
在任何一个纪律严明的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不容被轻视。
Social virtues not to be disregarded in any well-regulated community.
② 在道德修养前加一动词
提升道德修养
③ 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表现
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一)道德是人类前进的“目的地”: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天性和良心指引下,不断认识社会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勾画人类最终将要到达的理想的、美好的未来世界,道德为人类实践活动指明了前进目标。
(二)道德是人类前进的“发动机”:在社会历史环境和物质技术条件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和一个人,发展不发展、怎样去发展和发展得如何,决定于内在主观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于精神支柱、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
(三)道德是人类前进的“行路标”: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沉淀,形成了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上的行进目标、行进标准、行进规范、行进位置和行进轨迹,规划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和促进社会的顺利发展。
(四)道德是人类前进的“方向盘”:人们不断根据自己的行进过程及其产生的效果、遇到的障碍、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和选择自己的行进方向、行进路线、行进速度,为最终建设公正、合理的社会而不懈奋斗。
(五)道德是人类前进的“交通警”: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着正义、公理、价值等伦理道德武器,并通过思想、理论、意识、观念、行动、示范、交流、舆论、氛围、批评、斗争等媒介,扬长避短、扬善惩恶、扬清激浊,建立和巩固良好的社会风气。
④ 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中道德和人性哪个放在前面,哪个放在后面
碰到事情时表现时的态度就是人的本性,而后才是道德问题
⑤ “道德”先有道后有德,德为品德、人性;那么道又是什么 道德为什么道在前德在后而不是德道
道即万物之规律,日月交替,云卷云舒即为天道.同样,仁,义,礼,智,信,此为人道中五德,只有规律后有好的秉性…
⑥ 还是道德的沦丧前一句是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这句话出自中央十二套以前的一个节目,叫做《道德观察》,主持人是路一鸣。
《道德观察》一方面对可歌可泣的高尚行为进行讴歌,在感动中激发每个人心中向善的力量;另一方面对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揭露和鞭挞。
简介
《道德观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系统、全面、深入报道中国道德生态的电视栏目;是中国第一个日播的道德栏目。
《道德观察》作为中国唯一一档全国平台播出的道德类全日播栏目,直击种种道德事件。在震撼中让每个人用思考完成心灵的净化,已成为“深刻反映中国道德现状、深入进行道德思考、促进中国道德生态建设”的电视互动平台。
⑦ 道德经和周易谁在前
楼上说的不来是太准确,因为《周自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提法。狭义的《周易》指的是《周易古经》,广义的《周易》则包括《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
据史书记载《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由于《连山易》、《归藏易》已经失传。具体内容无法查考,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因此人们常说的《易经》实际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经》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三百八十四爻、爻题、爻辞等。古时传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周公旦作爻辞,说法不一。
《易经》成书于商末周初,但是后来分孔说与非孔说。长期以来,围绕着《周易》究竟是孔说还是非孔说这一问题争论时间最长且十分激烈。一派认定,一部《周易》非孔子他人莫属;另一派则断言:《周易》与孔子毫不相干。
道德经是老子李耳著于春秋时期
《周易》早
⑧ 道德在不同时期有哪些体现
1、原始社会的道德,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基本原则,倡导共同劳动、平等互助,人们无条件地践行公共义务,推崇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但同时,氏族间的复仇杀戮、血亲之间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风气则表现出这一时期道德形态的缺陷。
2、奴隶社会的道德,讲求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主流社会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并奉行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这一时期,西周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创立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伦理观。而春秋时代的孔子开始形成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
3、封建社会,道德被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具有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的特征。封建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小农经济需要宗法制度来维系,于是,宗法制度及其派生出来的伦理文化获得尊崇和弘扬,逐渐演化为以“三纲”、“四维”、“五常”、“六纪”、“三达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道德修养理论。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就是忠君、孝亲。
4、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逐渐传入古老的中国。以严复、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将资产阶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天赋人权论等学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的基本道德规范引进了中国。当时的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对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道德局限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8)道德在前扩展阅读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⑨ 做事的时候 律法和道德。谁应该在前,谁应该在后
法律是底线,是不让你做坏事,道德是层次,是让你做的更好。所有的公民都应该遵纪守法,这是原则,然后你在守法的基础上,再去更好的做事。
⑩ [原创]<<道德经>>为何道在前,德在后
我也说下我的想法老子是否有此想法不得而知,所谓顺口反倒是现代人的想法,因为古汉语里面是没有或者说很少有双音节词的,基本都是单音节词表意。道德一词却是现代汉语形成的固定搭配。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看,最初的理论可以说都是来源于对自然世界的观察。比如伏羲仰观天,俯察地,始画八卦,最初可能是对自然世界的描摹,慢慢地发现可以指导人的生产活动……同时人有模仿的本能,这可能也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根源,而基础就是对自然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精确描述。而《道德经》自始至终都在让人不要违反天之道。至于老子,连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也尚未有定论(详见钱穆《庄老通辩》),他当时的想法更难以确定了。人们后来有意识地用得出的结论指导实践,所以后世推导理论的过程或多或少地都带有了目的性。如果钱穆先生考证的结论,即道德经是庄子之后诸人所集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编书的目的就已经含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之中了,否则一部滥文是无法被人认可的。我也不赞成想当然的认为历史上是什么什么样的,但是我也认为在有根据地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并能得出和事实接近的结论的方法是可取的!一家之言,见笑于方家,欢迎讨论!
:handshake
刚才不小心点到媛媛原帖的编辑上了,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