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思修里的道德

思修里的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2-21 08:36:08

① 思修里的问题,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

不说脏话,不抄袭.

② 思修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表现内:道德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容巩固和发展;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道德能保护和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③ 思修考试道与德及道德本义是什么

“道、德”,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两个词汇,上古至西汉,“道”和“德”是两个一字一义的词汇,各有如下涵义:

[道],《说文》曰:“道,所行道也。”;《尔雅》曰:“一达谓之道路;道,直也。”;
《易·履》曰:“道坦坦。”。

[德],《说文》曰:“德,升也。”;《易·剥》曰:“君子德车。”;《尔雅》曰:“颙
颙卬卬,君之德也。”。

仅从中文词义解释,“道”有名词,动词、量词、介词之分。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中的“道”,很难定义,应该是个抽象性的名词,其大概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人类知识文化领域里的根本价值体系,二是指制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本体和社会时空的宇宙动能。中文词义中的“德”,同样有动词和名词之分,是指当事人遵照某种认识价值体系而规则言行的状态。

“道德”的概念和本义

中国的古典文献中,将“道”和“德”联系起来组合成为一个词汇,最早见于:

1,“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
;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易经·说卦传》);

2,“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
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
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

3,是故圣人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第》);道德
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管子·君臣》)
人类对自己身心的理性认识,是通向智慧和自律的必经之道,也是一个人和一个

民族是否有道德的关键。“道德”,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蕴涵着道家养生修真内涵的概念,是人事先将自己身心视为是一个天人合成世界,然后再去对自己的身心进行理性认识和具体修炼实践的结果。

④ 思修社会公德是什么

社会公德 (social ethics; social morals) 简称“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并且社会公德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衡量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

⑤ 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思修

根据亚里士多德来的学科分类方法源将学科(或称为:学问、学术、科学)分为三种:理论之学、实践之学和制作之学。理论之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第一哲学(或神学)。道德属于实践之学。
——1、道德的起源:道德起源于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这一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二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的本质: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综上所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属于实践范畴的思修。

⑥ 思修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
1.继承性
千百年来,人类在共同生活、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基本准则。这些准则凝结着人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
4.简明性
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往往不需要作更多的说明就能被人们理解,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就是基本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公德规范,更是简洁明了。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1.文明礼貌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2.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做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社会公德,是有爱心的表现,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爱护公物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⑦ 大一思修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

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使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儒家学说,特别关注道德起源问题,并形成了三大流派的思想:孔子、《中庸》、《易传》作者的天命说;孟子的四端说;以及荀子的圣王制礼说。先秦儒家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充分肯定了道德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对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道德的产生是生物适应性演化和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化的共同结果,既是客观实在的生理基础(人性和基因基础)和自演化机制所致,也是人的主体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创化机制所致,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存发展,现实价值源于人过好生活的需要。由此出发以新的视角阐述了道德演化与宗教、法律、制度等现象的关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价值、评价标准、阶级性、历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问题。

⑧ 大学思修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1.适应转变,认清使命:
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
2.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3.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
4.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
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复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制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往往流传较为广泛,形成共识。
必须与法律相分别,两者都是行为规范,但是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而道德是一种心灵的契约,只能靠人们自觉遵守,所以约束力比法律弱很多,靠舆论来实现道德的力量。形成也不同,道德是在生活中逐步确立的风俗规则,法律则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利益有所不一样,法律一般是当权者管理的有力工具,而道德是群众在生活中的利益体现,有一定差距。
对人群来说,终极的道德应该是没有的,因为道德不具备法律的能力。有的话就只能是在人们的道德水平与法律结合而成为最终形态——法律。那也就不是纯粹的道德了。或者是个人的坚定的道德品质,也许勉强可看作最好的阵地。

⑩ 大一思修中的中国革命的道德条例有哪些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核心的问题之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不是法哲学的局部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法哲学的全局问题。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
一、法律与道德的学理含义
1、道德的学理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
因此,道德可以简单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热点内容
经济法联系实际对社会的作用 发布:2025-02-03 23:45:19 浏览:988
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6 发布:2025-02-03 23:11:40 浏览:465
五年来的法律援助工作 发布:2025-02-03 22:44:31 浏览:191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8 发布:2025-02-03 22:20:24 浏览:162
婚姻法与物权法的碰撞 发布:2025-02-03 22:20:23 浏览:775
香港遗嘱认证及遗产管理条例 发布:2025-02-03 21:56:18 浏览:122
青岛市法院拍卖 发布:2025-02-03 21:21:22 浏览:761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