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信义
① 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什么
1、百德孝为首抄。对父母的孝袭敬,居所有道德中的首位,如果一个人对父母不孝敬,做其他事情也不会很好地去遵守道德规范的。
2、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人的立身基础,没有这一点,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
3、知荣辱。知荣辱是做人基本道德的方向,人的修养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知道荣辱,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行为就有了方向。什么是荣辱,在以后的具体道德标准中加以说明。
4、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从事实中总结道理。
(1)道德情信义扩展阅读:
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② 道德包括哪几方面
道德包括:
一、一般欲望部分
行动方面的道德有自信和勇敢,不道德有鲁莽,迟钝和怯懦等。感情方面的道德有节制和自制,不道德有放纵和冷漠,病态和变态等。
二、特殊欲望部分
交易方面的道德有慷慨和节俭,不道德有挥霍,浪费和吝啬等。交流方面的道德有严肃和温和,不道德有暴躁和麻木等。交谈方面的道德有风趣和诚实,不道德有滑稽和乖戾,夸张和刻板等。交际方面的道德有大方和谦逊,不道德有骄傲,虚荣和虚伪等。交往方面的道德有博爱和公正,不道德有自恋和谄媚等。
三、理智部分
考虑方面的道德有周详和谨慎,不道德有繁琐,冲动和马虎等。
四、理性部分
思辨方面的道德有深刻和广博,不道德有肤浅和狭隘等。
(2)道德情信义扩展阅读:
道德的起源为: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德
③ 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这几句话怎么解释
有道德的人不会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有诚信的人一定不会随便许诺,有才能的人,不需要多说,因为他做的就可以使人信服。
④ 道德表现有哪些方面
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思想品德。
1、“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 守法 明礼 诚信 团结 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 奉献
2、“五讲”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3、“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4、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5、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6、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⑤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5)道德情信义扩展阅读:
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道德”这两个字最早连起来用,见于荀子著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从此人们就一直沿用下来,做人做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道德代表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以衡量人们行为是否正当合理,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⑥ 重信义,除虚伪;节情欲,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喜辛苦,戒奢华。
讲究信誉,不要光说好听的话;自我控制性情和欲望;忠诚是宝贵的;瞧不起那唯利是图的小人;宣扬博大爱心;爱劳动爱工作;不要奢华。
⑦ 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7)道德情信义扩展阅读: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
第二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
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⑧ 求道德高尚的格言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寒冷的季节,众树凋而松柏青翠依旧,引申指越在艰苦中越能见人的品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坦荡荡:坦然宽广
戚戚:忧愁不安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才德的人不会孤独,必定有人追随。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眼见正义的事却不做,乃缺乏勇气。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怎么能够没有信用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有道德之人总是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人为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生淫乱之心,贫贱不改节操,武力不会屈服。引申指具有坚贞不屈的意志,不因任何外部压力而改变。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不忘:不怕
沟壑:此指弃尸山沟
元:首、脑袋
志士不惧怕死亡,勇士不惧怕掉脑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同天下人共乐忧。
人不可以无耻。——《孟子·尽心上》
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
有德不可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高尚的道德不可战胜。
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
善:正确的
如流:如顺流而下
接受正确的意见如同顺流而下,非常快意。
私仇不及公。——《左传·哀公五年》
不因私废公。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
如登:如登山,比喻难
如崩:如崩塌,比喻易
接受正确的意见如登山一样的难,接受错误的意见像崩山一般容易。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季冬纪》
丹:朱砂
石头可以被击碎,但不能改变其固有的坚硬;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原有的红色。引申指高贵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验而绝不改变。
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尊重他人胜过自己,先为别人着想。
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
虽穷困潦倒仍保持人格尊严,不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先考虑国家大事,然后再顾及个人恩怨。
至诚则金石为开。——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五
至诚:极其真诚
真诚所至,最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打动。
疾风知劲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猛烈的大风中展现草的刚劲,引申指越恶劣的环境越显坚贞的品格。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宁静修身,节俭修养品德。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
抵御寒冷没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人谁能不死,为国捐躯,大忠大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
不辞劳苦,默默贡献,至死方休。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北齐·刘昼《刘子·大质》
燔:焚烧
销:融化
朱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变它的红色,兰草可以被焚烧但不能消除它的芳香,玉可碎但不能改变它的洁白,金可融但不能改变它的刚韧。引申指坚贞的品格永不会改变.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宁可像玉被击碎,也不做一块完瓦,引申指宁可保全气节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
预:参与
去:离开
好事就积极参与,坏事就立即离开。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源:水源
流:下游
水源洁净,下游自然清澈,品行端正则影子也直。
士穷乃见节义。——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穷:困苦
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在他穷困之时愈发显现出来。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荣:心喜
幸:侥幸
不惧怕为正义而死,不因侥幸存活而心喜。
名声之善恶存乎人。——唐·韩愈《与卫中行书》
一个人的名声好坏是由大家决定的。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
嫉:痛恨
仇雠:仇敌
痛恨坏人坏事像仇敌,看见好人好事像饿而求食、渴而思饮一样迫切需要。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抨击恶行,表彰善举。
立身一败,万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品德修养破败了,其余的事也就像瓦片一样破裂,意指品德修养是成败的根本。
火不侵玉。——唐·刘禹锡《司空奚公神道碑》
火不能烧灼玉石,意指邪不压正。
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唐·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烈士:刚烈、积极进取的人
恒人:常人
仗节:保持节操
配谊:合乎正义
刚烈之士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能保持节操,坚持正义。
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宋·王安石《命解》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絜:检查
绳墨:准则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检查自己的行为,言出必须符合准则。意指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不违背道德准则。
君子出处不违道而无愧。——宋·欧阳修《与颜直讲》
君子:有品德的人
出:做官
处:不做官
道:道义
有品德的人无论做官还是闲居都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所以问心无愧。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宋·欧阳修《纵囚论》
宁可为正义而死,也不苟且偷生,而是视死如归。
廉耻,士君子之大节。——宋·欧阳修《廉耻说》
廉洁知耻是一个正人君子最重要的节操。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宋·欧阳修《魏公卿上尊号表》
不知羞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宋·欧阳修《上高司谏书》
痛斥邪恶小人全无羞耻之心。
善恶之殊,如火与水不能相容。——宋·欧阳修《祭丁学士文》
殊:不同
善与恶就像火和水一样完全对立,不能并存,意指有德才之人当疾恶如仇,有鲜明的是非观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意指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宋·苏洵《心术》
色:神色
意指在镇静沉着,在突发事变前毫不惊慌失措。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杨万里《庸言》
人要做好事,一百件也不算多;若做坏事,一件就足够了,意指好事多多益善,坏事一件也不能做。
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毁:诋毁
一个人做好事,不必自夸,周围的人也会称许;一个人做坏事,不必自毁,周围的人也会诋毁,意指一个人的言行好坏瞒不过周围的人。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宋·苏轼《留侯论》
英雄豪杰必定具有超过常人的节操。
涅于混浊而不缁。——宋·苏辙《冯京加恩制》
涅:染
不缁:染而不黑
虽然被混浊侵染依然不黑。比喻品格高洁,不受世俗污染。
不以私爱害公义。——宋·苏辙《论侯称少欠酒课以抵当子利充填札子》
私爱:一己偏爱
不能因为自己的偏爱而损害公正道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濯:洗涤
清涟:清澄的水
妖:不正派的艳丽
莲生污泥而纤尘不染,沐浴清水,艳而不妖。此处以莲花的洁净比喻君子的节操。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宋·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心中不胡思乱想,就不会轻举妄动。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不敢不为国事忧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读书人应当心怀天下。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仁义:古儒家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包括仁爱、谦恭、信义等。
对于一个有才德的人来说,钱财不过是粪土,仁义才价值千金。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姣鸾百年长恨》
接受了别人的委托,就要忠实地去办理。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匹夫:普通平民百姓
焉:于此
保卫国家,虽然是地位低微的平民百姓也有责任。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极言祖国山河之可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吴研人《痛史》第十回
国家兴亡大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强调行善弃恶的意义。
⑨ 怎样才是道德仁义呢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现在我们通过人道伦常揭开传统文化的一角:
古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伦: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朋友关系。
相应的,人类道德伦常是: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诚友信。在这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生活工作心情顺畅,有安全感。
相反,人类若失去道德伦常,则表现为:家庭矛盾加剧,离婚率攀升;父母“孝养”孩子,自身却老无所养的颠倒人伦,人丧失了做人的基础;兄弟关系淡漠,甚而反目为仇;工作场上,上级欺压下属、下属反叛上级或单位;人与人相互欺诈,没有人情和信义。在这种情况下,从家至社会人际关系反常、紧张,社会缺乏信用和规则,冲突加剧,人们精神压力大,内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学说,而是自然的关系法则。道德也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则生智慧,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绝不是人为的框架,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
由此可见,能够实践“五伦十义”的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