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李立
⑴ 李立众刑法一本通第十一版电子书下载 有吗
http://pan..com/s/1e9J1
提问者本人无需支付财富值
【资源已上传到附件】
【点击下载即可】
【如果回有问题可以答追问我】
【对我的回答还满意】
【请随手采纳下啊】
【谢谢楼主!】
0
0
⑵ 刑法适用书籍
我给你推荐一本吧,绝对的好书:
《刑法解释与适用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
(《刑法一本通》远没有上面那本详细)
这也是当初朋友推荐给我的书,其特点是收录的司法文件是目前各类刑法书中最全面的,有最高法的、最高检的、公AN部的、国J安全部的、中央Z法委的,并且经过了鉴别,把失效的文件全部剔除了,这点很重要!
我朋友他们事务所,基本上每人买了一本。
缺点:TM的价格太贵了点。不过作者要收录、鉴别那么多法规,还要对每一条刑法条文作出注释,也确实不容易。总之是物有所值,比起那些花了钱没找到有用的法规,强了万倍。
祝好!
(一个简单的回答,居然提交不上去,说是有敏感词汇,次噢!只能夹些字母了)
⑶ 《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十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刑法一本通》(李立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刑法一本通
作者:李立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9-1
页数:595
内容简介:《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10版)》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在内所有刑事立法文件、1997年3月14日至2003年6月30日期间的一切有效司法解释及解释性文件,而且包含大量此前的可参照执行的刑法司法解释。必须要交代的是,《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没有设立新的罪刑条款,仅为提示性规定,故《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10版)》对此只收录部分内容。此外,有些司法解释,如1997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发布(关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中若干数额、数量标准的规定(试行))的通知》,已经被2002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明文废止,故《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10版)》没有收录。
前言/序言
2013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批)的决定》。该《决定》共废止了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20多个原本有效的刑事司法解释(含解释性文件)。本次修订除全面反映相关司法解释的废止情况外,还增补了本书第9版以来到2013年7月20日之前的所有刑事司法解释。为控制修订后的篇幅,本书删除了第2-9版的前言。
1997年,有位女硕士向时在中南政法学院任教的张明楷教授请教学习刑法学的方法。张明楷教授答日“把刑法典看上一百遍”。闻之此事,编者感觉不可思议,刑法典有什么好阅读的呢?遥想编者做学生之时,几乎没有(刑法)老师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携带(刑)法典。在课堂上,老师以自己心目中的法律为前提界定基本概念,讲述应有特征,阐释制度由来,分析实务案例,乃至痛批现行法律,大谈立法完善。学生密密麻麻记下笔记,以为老师讲的就是实定法本身。编者大二到大三学习刑法一整年,都不曾翻阅过1979年刑法典。在(刑)法学主要是(刑事)立法学而不是(刑法)解释学的背景之下,包括编者在内,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领悟阅读(刑)法典的重要性。
编者很快发现,不重视刑法规定,或者说不以刑法规定为前提,学习、研究刑法将会产生很多偏差,会导致很多想当然的结论。例如,有人主张,“保护伞”是构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必备要件。再如,有人认为,既然贿赂犯罪的对象是贿赂,性贿赂也是贿赂,所以国家工作人员接受性贿赂的,应当构成受贿罪。又如,有人认为,破坏村委会选举的,属于破坏选举行为,所以应当构成破坏选举罪。这些观点或许在刑事立法学上有其意义,但是,只要翻阅刑法典相关规定,立刻就会发现这些观点不能成立,或者说,所讨论的这些问题根本就是解释学上的伪问题。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特征,刑法第294条有着明确的描述,“保护伞”不是成立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法定必备要件。刑法典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具体犯罪的对象是“财物”而不是“贿赂”,单纯的性贿赂不属于“财物”的范畴,故单纯的性贿赂不符合贿赂犯罪的犯罪构成。村委会选举不属于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故破坏村委会选举的,不能构成破坏选举罪。上述观点都是不查阅刑法规定、随便拍脑袋的恶果。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无视刑法典规定、想当然进行刑法学研究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例如,有人研究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影响力”到底是何含义,有人在研究商业贿赂罪的犯罪构成。然而,就解释学而言,研究这些问题毫无意义。利用“影响力”不是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定要件,因为查阅刑法第388条之一,立法机关并未使用“影响力”的文言,“影响力”是司法机关归纳刑法第388条之一的罪名所采用的术语。只要将刑法第388条之一的规定研究透彻了,什么是“影响力”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离开刑法规定,对罪名中的某一术语展开研究,不但无助于揭示相关犯罪的犯罪构成,而且有可能导致问题复杂化。同样,我国刑法典中并不存在“商业贿赂罪”这样一个罪名,而只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具体犯罪,或者说商业贿赂罪仅是司法机关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8个罪名的类罪归纳而已。就刑法解释学而言,研究刑法典中并不存在的类罪名的犯罪构成,是一种才智、精力的浪费。
在法治社会,决定被告人命运的是而且只能是刑法典的规定。为了不断提醒学生阅读刑法典的重要性,同时,司法解释日益庞杂,为了在学术上维护刑法典的稳定性与主导地位(参见第一版前言),2003年,编者决定编写《刑法一本通》。缺乏法律解释能力的法科学生,未来难以成为高素质的司法人员。要求学生重视解释对象(法律规定)是什么,告知学生问题所在,然后向学生展示解释技巧与解释结论,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一流解释能力的学生。在此意义上,编者希望,无论是刑法学还是其他部门法学,都应以法条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这一希望是编者不遗余力编写本书的动力所在。本书已经出版10版,在此交代编写本书的动因,以示纪念。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⑷ 李立众的代表性成果
1.独著:《犯罪成立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主编:《新法新思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独编:《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5年第2版,2006年第3版,2007年第4版,2008年第5版,2009年第6版,2010年第7版,2011年第8版,2012年第九版
4.副主编:《刑法学各论》,刘艳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第2版。
5.合著:《中国刑法解释》(上、下卷),高铭暄、马克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中止犯减免处罚根据及其意义》,《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独著。
2.《事实婚姻中的遗弃行为可构成遗弃罪》,《人民检察》2008年第1期,独著。
3.《奸淫幼女的处罚:在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之间的抉择》,《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独著。
4.《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诸失误之匡正》,《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4年第10期复印,独著。
5.《强奸罪既遂未遂标准应统一》,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12期,独著。
6.《持有型犯罪研究》,载《刑事法评论》(第11卷),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独著。被《刑事司法指南》2005年第2集收录,独著。
7.《再论以危险方法杀人案件之定性》,《政法论坛》2002年第1期,独著。
8.《婚内强奸定性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独著。
9.《论“持有”的行为形式》,《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独著。
10.《台湾刑法中强奸罪之新发展》,《人民检察》2000年第11期,独著。
11.《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中外法学 》1999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5期复印。
12.《为现行犯罪概念辩护》,《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8期复印。
13.《略论被迫行为及其借鉴意义》,《政法论丛》1999年第5期,独著。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2期复印,独著。
14.《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统一——兼与樊文先生商榷》,《政法论丛》1998年第6期(第一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4期复印。被《刑法问题与争鸣》2000年第2辑收录。
⑸ 一个法学理论成立的可能性可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刘 鹏
《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刘鹏,男,1957年生,1983年7月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现为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法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犯罪学研究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贵州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贵州省人民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贵州省社科院法研所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刑法学、犯罪法学术成果:已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学术文集共10部,完成省部级课题两项,在研两项,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成果中,有两项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四等奖,一项获贵州省公安科技强警奖二等奖。
内容摘要:期待可能性是指对于某一定之行为,欲认定其刑事责任,必须对于该行为人能期待其不为该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之情形。大陆法系期待可能性理论自创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一项极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论,但仍在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标准等方面存在争议。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将导致我国刑法学犯罪基础理论的一场革命,在刑法实务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大陆法系 期待可能性 评介
Th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of
Continental Law System
Liu Peng
Abstract: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refers to a condition that an actor is expected not to commit the
act but another legal act instead when the act or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concerning the act is determined.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charming theory full of vital power since it was created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sputes on the legal characteristics, standards of the theory and so
on.Introcing the theory of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is to revolutionize the
basic criminal theories of the science of Criminal Law and it i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riminal practice in China.
Key Word:Continental
Law System probability of
anticipation evaluation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一般认为其发端于1898年3月23日德意志帝国法院第四刑事部对"马尾绕缰案"①所作的判例,该案一经公布后,很快引起了德国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针对此案纷纷著文,力图从理论上寻求根据与突破,其中最具影响的如迈耶的《有责行为与其种类》(1901年发表),弗兰克的《责任概念之构成》(1907年发表)。迈耶作为规范责任论的首创者,指出:责任要素除心理的要素外,还必须有"非难可能性"存在。弗兰克亦指出:当时通说将责任的本质视为心理的要素并不妥当,“责任”是除心理要素之外,尚须以“责任能力”及“正常的附随情状”为要素的复合概念。并且,他认为责任的最重要的要素是“附随情状之正常性”。这里所谓的“附随情状之正常性”即期待可能性。故一般认为弗兰克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首创人。之后,一批德国刑法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推进了这一理论,使之逐渐成型、成熟,并很快传入日本。经过日本学者的倾力推介,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已获得了日本刑法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同。该理论在我国台湾地区也受到很大的推崇,在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日等国已成为一项极富生命力和魅力的理论②。
一、待可能性的含义及其理性评价
“所谓期待可能性者,乃对于某一定之行为,欲认定其刑事责任,必须对于该行为人能期待其不为该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之情形也。亦即依行为当时之具体的情况,如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为其他适法行为,其竟违反此种期待,实施犯罪行为者,即发生刑事责任之谓也。故若缺乏此种期待可能性,则为期待不可能性,而成为阻却责任之事由,即不能使该行为人负刑事责任。”[1]期待可能性,从其产生的背景即可看出,该理论的核心或实质在于“法不强人所难”,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客观外部环境迫使他只能实施违法行为解困,或难以选择适法行为时,对其无奈的选择就不应加以谴责,既使其行为在形式上符合犯罪成立的条件,也不应该成为刑事非难的对象,或者至少,应当对其减轻处罚。
人们常说“法不容情”,当法与情不能两全时,唯一的选择就是依法办事,即所谓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司法的角度而言,这一命题无可指责,存在的问题是,制定法律时,立法者应当如何考虑尽量减少和防止情与法的冲突,亦即如何考虑“法要有情”这一命题。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应当体现人道的精神,如果一个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违背其本意选择违法行为,并且为此而承受刑事追究的重负,如此做法“无疑于与人情相背,是在制造国民与法律的仇隙。”[2]刑法作为一种表相的“恶”,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忠诚,使社会容忍这种“恶”的存在,就必须经常不断地对其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行拷问,使表现为“恶”的刑法包含“善”的前提和因素。{3}日本学者西原春夫对此评价到:“刑法的结果是程度如此严重的‘必要的恶’,我们就不得不推敲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常性,我们的国民因一部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明确的法律,而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违法时就被处以刑罚,重要利益受到侵犯,并被打上犯人的烙印,这一切都令人难以忍受。”[3]我国学者陈兴良教授指出:“刑法是以规制人的行为为内容的,任何一种刑法规范,只有建立在对人性的科学假设基础上,其存在与适用才具有本质上的合理性。”[4]正是基于此,日本刑法学家大冢仁对期待可能性理论作了如下的评价:“期待可能性正是想对在强大的国家法规范面前喘息不已的国民的脆弱人性倾注刑法的同情之泪的理论。”[5]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6]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无疑地为刑法的理性回归提供了一条归途,因此我们说,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不仅是期待可能性合理存在的伦理学基础,而且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体现了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充分表达了对人性的尊重,而且它迎合了刑法内缩,后隐而非外张,前置的价值立场。现代刑法理念十分崇尚刑法在干预社会活动中的谦让和抑制,刑法的谦抑原则除了追求刑法启动成本的最小化,而达致刑法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抑制国家可能不断扩张的刑罚权。一个社会,如果到处充满了刑法的触须,其结果必然导致犯罪化和刑罚的滥用,从而也就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同,难以培养公众对刑法的忠诚,故刑法只能作为终极的手段,在采用其他的方式无力或无效时,才能最后动用刑法的力量,期待可能性理论正好符合刑法的这一精神,它不但使期待不可能成为刑罚消灭的正当理由,亦使期待值不大的情形成为刑罚减轻的事由,从而大大地抑制了刑罚权的扩张,起到了“调节现实与法律正面磨擦的安全活塞功能”[7]之作用。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存在的争议问题
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由于在整体刑法学理论体系中出现较晚,故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议,这些争议或者说不同见解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一)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
所谓期待可能性的法律性质,是指当期待可能性缺乏或期待不可能时,该情形能否成为一种超法规的责任免却事由,抑或只能在刑法明文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对于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见解:德国刑法学界普遍认为,应当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加以限制,所谓限制就是仅在刑法上有规定的场合,缺乏期待可能性才是被确认的免责事由。而如果突破刑法规定范围运用该理论来否定罪责,会产生无原则的谅解和宽恕,导致责任非难的虚无化,甚至会流于泛道德主义的倾向,不利于犯罪判断的统一性和科学性。{4}相应地,德国的刑事立法也贯彻了这一主张,早在1925年和1927年的德国刑法草案中,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而在1973年10月施行的德国新刑法第35条第1项更是明确规定:“为避免自己或自己之近亲属或其他密切关系者之生命、身体或自由现所遭遇他法不可避免之危险,所为之违法行为,不构成责任。行为人依其情况,如其自行招致危险,或具有特别法律关系等情形,可期待其经历危难者,本项规定不适用之。”对此,日本刑法学界持不同看法,其通说将期待不可能解释为一般的超法规的免责事由,因为“立法者及其实定法都不是万能的,实定法不可能没有遗漏地规定了责任阻却事由,因此尽管没有法律的规定,但从具体情况考虑缺乏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时,不管是故意犯或者是过失犯都应承认阻却责任。”[8]此外,以期待可能性之缺乏否定责任,使不幸的被告人从责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亦符合有利于被告的刑事司法公理,不违背罪刑法定的精神。故“期待可能性不存在为理由否定刑事责任的理论,不是基于刑法上的明文,而应解释为所谓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9]昭和31年日本最高裁判所所作的一个判决中,亦有这样的判词:“以期待可能性不存在为理由,而否定刑事责任之理论,并非仅依据刑法上的明文规定,而应解释为系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故原审判决未明示其法条上之依据,而将其根据求诸条理,虽此种理论之当否另当别论,但不能谓之违法。”[10]
关于上述争论,在我国刑法学界同样存在,如否定论者提出: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将不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司法信用不高的我国,将期待可能性作为超法规的阻却责任事由,刑法的弱化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容易导致罪刑擅断是最现实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怕而必须坚决杜绝的。{5}而肯定论者则指出:否定说禁止在法律规定之外考虑期待可能性阻却责任问题,认为只能依据法律的明文规定确定阻却责任情形。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奠定在立法本身已自我圆满信念基础上,过于信赖了立法者的技术与能力。然而事实上立法者在立法时,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犯罪行为无遗漏地得以详尽规定,至于阻却责任情形并不是立法者注意力所在。{6}值得注意的是肯定论者在主张期待可能性超法规适用的同时,亦强调基于我国目前的司法环境和司法人员素质,认为应从严适用。这里所谓“从严”,应理解为程序上的从严控制,如过去我国刑法关于适用类推的限制性规定,现行刑法关于酌情减轻处罚的控制等立法例,可作为设计期待可能性超法规适用的参考。
(二)期待可能性的标准
所谓期待可能性的标准,是指以什么为标准来判断行为人具有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也就是在具体案件中究竟以什么为根据来评判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从而得出责任的有无与大小的判断。由于涉及到如何具体认定期待可能性有无及大小的操作问题,引起的争论亦较激烈,见解各异,归纳起来大体包括:行为人标准说或曰个人标准说。主张应以行为人的自身能力,以及行为当时的具体状况,分析评价其在伦理上,道义上是否值得非难,从而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其他合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平均人标准说,或曰社会标准说。主张以社会一般人为标准,根据社会平均认识能力和认识可能来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法规范标准说,或曰国家标准说。该说是对前两种学说的否定,认为期待可能性的标准既不能在行为人中,也不应该在平均人中去寻找,其标准应建立在国家的法律秩序基础上,以国家法律期待行为人采取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的要求作为标准。
我国学者大多对法规范标准说持否定态度,对前两种学说各有不同的肯定,也有人提出综合标准说,认为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应兼顾行为人标准和平均人标准。对于如何兼顾,亦有不同看法。有人主张以行为人标准为主,兼顾平均人标准,也有人主张以平均人标准为主,兼顾行为人标准。还有人提出,首先要兼顾行为人标准和平均人标准,在少数情况下,也要参照国家标准。理由是虽然从期待可能性理论本来的追求看,行为人标准说较妥当,因为创立期待可能性的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种具体的恶劣环境中的人从刑事惩罚中解救出来,但是,如果贯彻行为人标准说,结果会是理解一切,就允许一切,使责任判断成为不可能,并且随意性太大。故应以行为人的主观的、个人的事实为基础,再根据处于行为人地位的平均人标准进行判断,这样才能兼顾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同时,正如日本学者木村龟二所说:由于行为人不是孤立地生活的,而是生活在一个被确定设立的社会之中和一个被确定设立的国家之中,这就使得行为人必须接受某种强制和不能减轻对这种强制所承担的责任。所以,在某种情况下,也应以国家标准认定有无期待可能性。{7}上述分析有其合理性,不足之处在于参照的标准太多,容易引起判断上的混乱和无谓的纷争,并可能导致适用中的不统一。本文的看法是:基于期待可能性的提出是缘于特殊的个案,并且其目的是想把那些不幸陷入某种具体的恶劣环境中的人从刑事惩罚中解救出来,则判断期待可能性的有无,自应以行为人标准为依据,只有当采用行为人标准确实明显有违社会一般正义时,才可考虑平均人标准。至于国家标准,原则上不予考虑,但并非完全排斥,即当行为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时,可以通过国家标准进行判断,如有人所列举的,战争中的士兵,并不应该对他们因为恐惧死亡而开小差的行为予以免责。
三、期待可能性的借鉴
在国内,由于受前苏联刑法学说,特别是犯罪构成理论的影响,对期待可能性理论未引起重视,基本上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只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才有为数不多的文章论及于此,或在一些研究外国刑法的著作、教材中偶有涉及、介绍。2002年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从重视刑法基本理论研究的角度,将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列入当年年会的一个主要议题,由此展开了一次集中的讨论。但总的来讲,该项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讨论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现有研究成果的认识、分析、评价等方面。从目前总的认识来看,学者们对将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的必要性看法是一致的、肯定的。引进的理由除了对其价值判断的肯定外,不少学者还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寻找理由,如有人提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引入将因其能够科学检验行为人罪过之有无而对我国刑事司法做出重要贡献。在我国刑法中一直存在着如何科学地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这一难题,由于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故主观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是相当困难的,但如果引进期待可能性,则可根据是否存在期待可能性来证明行为人罪过的有无,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情况,如果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行为人竟不选择有利于社会的行为而选择了实施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则说明其主观上具有反社会性,存在主观罪过。反之,如果不存在行为的可选择性,行为人只能如此,说明其失去了意志自由,罪过也就不复存在。{8}所以张明楷教授认为:以期待可能性理论来检验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罪过,这是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实务上的最重大意义。[11]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人们都认为应该引入该理论,但在具体问题上则存在众多分歧,这些分歧除了前文所涉关于判断标准的争议,关于能否超法规适用的争议,以及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论中的地位之争外,较多的集中在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现行刑法有关条文规定的联系上。肯定论者认为,虽然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未见明文宣示,但在一些具体条款中已有所体现,比如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关于紧急避险、不可抗力、胁从犯的规定,以及分则的有些规定等。否定的意见则指出,我国刑法某些条款是否隐含了期待可能性,应在读懂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条款立法旨趣的分析而得出。如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乃是因为法律拟制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人为无责任能力人,而适用期待可能性的前提是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对于无责任能力人,其无责任能力本身就是不负刑事责任的理由,无须再以其对行为缺乏辨别、控制能力而无法期待其为适法行为来解释。又如紧急避险在我国是法定的合法行为,而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是违法行为的责任问题。在有的国家,如德国刑法中,对紧急避险的定性采取二分法,即在保护较大法益损害较小法益时,紧急避险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在两种法益的价值相等时,紧急避险属于责任阻却事由。在作为违法阻却事由时,由于本来就不具有违法性,自然就不成立犯罪,此时根本就无需用无期待可能性来解释为不负刑事责任的理由。在作为责任阻却事由时,紧急避险具有违法性,但此时不能期待行为人采取其他方法来避免危险,因而阻却了责任,因此期待可能性不是一概用于紧急避险的任何情形,而是仅适用于紧急避险作为责任阻却事由的场合。当然就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虽然紧急避险是法定的合法行为,其合法性本来就是免责的理由,与期待可能性无关,但我国刑法同时又规定了避险过当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之所以减轻责任,可以理解为此时期待行为人不采用过当避险的方式的可能性不大,因而作为部分阻却责任事由是成立的。至于不可抗力则是由于身体上的强制造成的不负刑事责任的事由,而期待可能性解决的是精神强制的问题,等等。分歧颇多,见解各异,不一一述及,总而言之,期待可能性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理论魅力,将之引入我国刑法中,将导致我国刑法学犯罪论基础理论的一场革命,可以解决刑事司法中很多的疑难案例,故需要我们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2页。
[2]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286页。
[3]
[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有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序章第4页。
[4]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5]
[日]大冢仁:《刑法论集》(1),有斐阁昭和53年版,第240页。
[6]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6页。
[7]
黄丁全:《论刑事责任中的危机理论――期待可能性理论》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
[8]
[日]内滕谦:《刑法总义总论》(下),有斐阁1991年版,第1103页。
[9]
[日]木村龟二:《刑法学词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91页。
[10]
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303页。
[11]
张明谐:《刑法学》(上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①即所谓的"癖马案"。该案被告系一名马车夫,受雇驾驶一辆双辔马车,其中有一匹马素有以其尾绕缰并用力下压的癖习,此举极易造成马车失控而引发事故,被告就此向雇主提出更换此马,然雇主拒绝采纳,并以解雇相威胁,迫于无奈,被告只得屈从。某天,被告驾驶该辆马车上街时,癖马恶习发作,以马尾绕缰并用力下压,被告虽极力拉紧缰绳制御,但未能奏效,马车失控狂奔,最后将一路人撞倒骨折致伤。案发后,检察官以过失伤害罪提起公诉,一审法院判决宣告无罪,检察官遂提起上诉,案件移至德意志帝国法院,帝国法院经审理后,最终驳回上诉,理由是:要认定被告人具有过失责任,仅依据其认识到该马有以尾绕缰之习惯并可能导致马车失控伤人还不够,还必须考虑被告人基于此认识而向雇主提出拒绝驾驶此马为必要条件。然而事实上无法期待被告人不顾失去工作的危险而拒绝驾驶此马,故被告人不应负过失责任。(参见蔡墩铭主编《刑法总则论文集》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474页。)
②参见武玉红《评说期待可能性》、张亚军《期待可能性理论刍议》。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第519页。
{3}参见游伟、肖晚祥《论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哲学伦理基础》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3页。
{4}参见武玉红《评说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9―420页。
{5}参见李立众:《立足我国刑法学研究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0页。
{6}参见郑丽萍:《我国刑法理论对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吸收和借鉴》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页。
{7}参见周光权:《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6―477页。
{8}参见李立众《立足我国刑法学研究期待可能性》载:陈明华等主编《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9页。
⑹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外国语学院考研同等学历加试科目
首先纠正下,是同等学力,学力和学历千万不能混。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
同等学力报考,不允许跨专业。
复试阶段同等学力考生加试两门本科主干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
101地球科学学院业
070500地理学021-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共济
1.地学遥感概论:《地学遥感概论》,薛重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业
2.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曾克峰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48号
3.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王恩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正门对面
4.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3362 3039
5.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四版彰武
6.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保继刚,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二版336260 37
7.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专
070702海洋化学3362 3039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21-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彰武
070704☆海洋地质济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共
2.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王良忱等,石油出版社,19993362 3039
070900☆地质学3362 3039
1.地质学基础:《地球科学导论》(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kaoyangj
《地质学基础》,宋青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2.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李秀、姚瑞霞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晶体光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曾广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结晶学及矿物学:《结晶学及矿物学》(上、下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8,第三版
070902☆地球化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应用地球化学:《应用地球化学》,蒋敬业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地球科学导论:《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杜远生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3.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上、下),沈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70904☆构造地质学
1.板块地质学:《中国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等,科学出版社,2002
2.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叶俊林等,地质出版社,1996
070905☆第四纪地质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2.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0922☆★生态地质学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曹伯勋,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4.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朱大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环境学导论:《环境学导论》,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071200科学技术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2.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任选两门(与初试、复试科目不同)
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汤国安等,科学出版社,2004
2.地图学:《地图概论》,王琪,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3.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吴信才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02资源学院
070501自然地理学
1.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2.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三版
070704☆海洋地质
1.海洋沉积学:《海洋沉积学》,王琪、朱而琴主编,科学出版社,最新版
2.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矿物资源》,熊传治、邹伟生主编,海洋出版社,2001,第一版
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矿石学:《矿相学教程》(地质类专业用),徐国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6
矿相学,尚浚主编,地质出版社,1987
2.矿田构造学:《矿田构造学概论》,翟裕生等,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
01-05方向:
1.综合勘查技术:《金属物探简明教程》,丁绪荣等,地质出版社, 1980
《地球化学找矿》,阮天健、朱有光,地质出版社,1985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卢作祥、范永香,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矿产勘查学:《矿产勘查学》,李守义、叶松青,地质出版社, 2003
06-13方向:
1.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李德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王燮培、费琪、张家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 姜在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吴崇筠、薛书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1.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基础》,陈洛资,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数学地质:《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地质出版社,1994
081820☆★地学信息工程
1.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李季、姚婷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三版
2.二选一: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使用C语言》,朱站立等编著,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矿产勘查与评价:《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赵鹏大,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081823☆★非传统矿产资源开发
1.数学地质:《矿床统计预测》,赵鹏大,地质出版社,1994
2.C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081826☆★能源地质工程
1.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李德生,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王燮培、费琪、张家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
2.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沉积学》,姜在兴,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吴崇筠、薛书浩,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081827☆★资源管理工程
1.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基础》,宋春青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三版
2.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上、下),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082001油气井工程
1.油气测井:《地球物理测井教程》, 周远田,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石油工程基础:《石油工程》,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082002☆油气田开发工程
1.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张厚福等,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陈荣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4
2.石油工程基础:《石油工程》,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
1.土地法学:《土地法学》,沈守愚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刘耀林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03工程学院
081400土木工程
1.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原理》,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401☆岩土工程
1.岩体力学:《岩体力学》,刘佑荣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1.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辉明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
2.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工程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张正禄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03☆地质工程(01-05方向选第一组;06-10方向在第二组中三选二)
第一组:
1.岩土钻掘工程学:《岩土钻掘工程学》,鄢泰宁,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2.基础工程原理与方法:《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黄生根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组:
1.土力学:《土力学》,方云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基础工程学:《基础工程学》,刘昌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3.凿岩爆破工程:《凿岩爆破工程》,吴立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081822☆★地下建筑工程
1.凿岩爆破工程:《凿岩爆破工程》,吴立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
2.岩土加固技术:《岩土加固实用技术》,程良奎等,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081830☆★资源与环境遥感
1.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潘正风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导论》,梅安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831☆★钻井工程
1.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乌效鸣,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2.石油工程:《石油工程》,陈涛平、胡清帮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081903☆安全技术及工程
1.电气安全:《电气安全》,杨育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2.起重与机械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袁化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104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070800☆地球物理学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刘少峰、王家生,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大学物理:《普通物理学》,程守洙、江之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胡汉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电子测量:《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张永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08180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25☆★地球物理工程、081829☆★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1.场论:场论,位场理论、电磁场理论及弹性波理论的版本均可
2.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程佩青编,清华大学出版社,最新版
105环境学院
070602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1.大气探测学:《现代气象观测》,张霭琛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天气学原理:《天气学原理和方法》,朱乾根等编著,气象出版社,第三版
070922☆★生态地质学
1.普通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生态学:《生态学》,李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一版
2.基础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孙儒泳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
077501环境科学
1.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程胜高、罗泽娇,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081500水利工程
1.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沈照理,地质出版社,1993
2.水文学原理:《工程水文学》,吴明远,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
081821☆★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1.地下水动力学:《地下水动力学》,陈崇希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2.水力学:《水力学》,吕文肪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1.环境学:《环境学》,左玉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第一版
106珠宝学院
050404设计艺术学
1.图案:《装饰图案构成》,温练昌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美术设计原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毛溪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070920☆★宝石学
1.宝石颜色成因理论:《结晶学与矿物学》(上册),潘兆橹,地质出版社,1994
宝石的矿物物理,谢先德著,广东省出版社,2003
2.珠宝首饰评估:《珠宝首饰评估》,丘志力、李立平等,中国地质出版社,2003
107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070300化学
1.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学》,潘祖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第三版
070921☆★岩石矿物材料学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蔡珣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材料科学基础习题与辅导材料》,蔡珣、戎咏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1.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物理性能》,丘成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张志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081704应用化学
1.化工原理:《化工原理》,王志魁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第三版
2.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武汉大学等五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第四版
201信息工程学院
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1.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1.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樊昌信主编,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五版
2.数字信号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姚天任,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1.地图学概论:《地图概论》,王琪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2.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朱站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
202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050404设计艺术学
1. 人机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丁玉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设计图学:《设计图学》,李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080200机械工程
1. 机械制图:《机械制图》,王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测试技术:《测试技术》,贾民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
1. 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2. 电路:《电路》,邱关源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四版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于海生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郁有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03 计算机学院
0774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C语言:《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C程序设计实践指导书》,何兴恒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01管理学院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1.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张玉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版
2.项目管理:《项目管理》,张卓编,科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120200工商管理
01、02、04方向
1.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杨锡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03方向
1. 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焦跃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 审计学:《审计学》,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05方向
1.现代饭店运行实务:《饭店管理实务》,王林、谭白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杜江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120201会计学
三选二:成本会计必选。
1.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焦跃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一版
2.初级会计学:《初级会计学》,郭道杨、朱小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3.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学》,荆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三版
120202企业管理
1.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杨锡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营销管理:《市场营销学》,吴健安,安微人民出版社,2000
120203 旅游管理
1.现代饭店运行实务:《饭店管理实务》,王林、谭白英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旅行社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杜江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
302经济学院
020100理论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020200应用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081824☆★资源产业经济
1.政治经济学:《现代政治经济学》,程恩富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张培刚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01
303政法学院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1.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 [专著] 》,邓晓芒、赵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00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1.国际法:《国际法》(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梁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吴汉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刑法学:《刑法学》(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张明楷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
2.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1.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湖北省教育厅组编,丁俊萍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湖北省教育厅组编,孙居涛、俞思念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071200科学技术史
1.世界通史:《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李宏图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导论》,风笑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120400公共管理
1.行政学原理:《行政管理学概论》,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宋斌、鲍静、谢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04艺术与传媒学院
050302传播学
1.新闻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第一版
2.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第一版
050404设计艺术学
01- 06方向:
1.素描:《毕加索线描》,杨津人编,漓江出版社,1987
2.色彩:《色彩写生的画理与画法》,金纬等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一版
07方向:
1.影视动画后期制作:《影视动画数字后期编辑与合成》,李晓斌,海洋出版社,2005
2.多媒体原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08方向:
1.MIDI制作:《MIDI制作》,魏家宪,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0
2.录音合成:《录音合成》,朱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01外国语学院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基础英语:《新编英语教程》(1-4),李观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修订版
2.英语写作:《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修订版
402数学与物理学院
070102计算数学
1.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余家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函数逼近:《函数逼近论方法》,莫国瑞、刘开第,科学出版社,2003
070104应用数学
1.复变函数:《复变函数》,余家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三版
2.实变函数:《实变函数论》,周民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070207光学
1.电磁学:《电磁学》,梁灿彬、秦光戎、梁竹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原子物理:《原子物理》,褚圣麟,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03体育部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1.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
2.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人民体育出版社,最新版
501高等教育研究所
040106高等教育学、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1.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王柄照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缩编本),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02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040203 应用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时蓉华,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⑺ 历年刑法司考命题人员都有谁知道
这几年刑法,主要就是周光权教授和张明楷教授。
具体两个人的生平简历,两人都是清华法学院教授。
周光权
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重庆市人,周光权,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学历背景:
199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1992年7月至1996年9月,在四川省司法厅工作
2.1999年8月分配至清华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1999年)、副教授(2000年)、教授(2005年)
3. 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
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挂职)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
社会兼职: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获奖情况:
1.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2.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3年);
4.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2003年);
5.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4年);
6.第一届“法鼎奖”(中国青年法律学术奖)银奖(2005年)。
张明楷,男,1959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原湖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同年攻读本校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1989年到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研修,1995年任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员,1996年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法学部客座研究教授,曾任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1998年2月调入清华大学。张明楷教授多次获得各种社会奖励,多次被评为司法部优秀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其科研成果也曾获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等。
⑻ 《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十版)》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刑法一本通》(李立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刑法一本通
作者:李立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9-1
页数:595
内容简介:
《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10版)》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在内所有刑事立法文件、1997年3月14日至2003年6月30日期间的一切有效司法解释及解释性文件,而且包含大量此前的可参照执行的刑法司法解释。必须要交代的是,《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没有设立新的罪刑条款,仅为提示性规定,故《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10版)》对此只收录部分内容。此外,有些司法解释,如1997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发布(关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中若干数额、数量标准的规定(试行))的通知》,已经被2002年2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明文废止,故《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成(第10版)》没有收录。
前言/序言
2013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废止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十批)的决定》。该《决定》共废止了1997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20多个原本有效的刑事司法解释(含解释性文件)。本次修订除全面反映相关司法解释的废止情况外,还增补了本书第9版以来到2013年7月20日之前的所有刑事司法解释。为控制修订后的篇幅,本书删除了第2-9版的前言。
1997年,有位女硕士向时在中南政法学院任教的张明楷教授请教学习刑法学的方法。张明楷教授答日“把刑法典看上一百遍”。闻之此事,编者感觉不可思议,刑法典有什么好阅读的呢?遥想编者做学生之时,几乎没有(刑法)老师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携带(刑)法典。在课堂上,老师以自己心目中的法律为前提界定基本概念,讲述应有特征,阐释制度由来,分析实务案例,乃至痛批现行法律,大谈立法完善。学生密密麻麻记下笔记,以为老师讲的就是实定法本身。编者大二到大三学习刑法一整年,都不曾翻阅过1979年刑法典。在(刑)法学主要是(刑事)立法学而不是(刑法)解释学的背景之下,包括编者在内,很少有人能够真正领悟阅读(刑)法典的重要性。
编者很快发现,不重视刑法规定,或者说不以刑法规定为前提,学习、研究刑法将会产生很多偏差,会导致很多想当然的结论。例如,有人主张,“保护伞”是构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必备要件。再如,有人认为,既然贿赂犯罪的对象是贿赂,性贿赂也是贿赂,所以国家工作人员接受性贿赂的,应当构成受贿罪。又如,有人认为,破坏村委会选举的,属于破坏选举行为,所以应当构成破坏选举罪。这些观点或许在刑事立法学上有其意义,但是,只要翻阅刑法典相关规定,立刻就会发现这些观点不能成立,或者说,所讨论的这些问题根本就是解释学上的伪问题。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特征,刑法第294条有着明确的描述,“保护伞”不是成立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法定必备要件。刑法典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具体犯罪的对象是“财物”而不是“贿赂”,单纯的性贿赂不属于“财物”的范畴,故单纯的性贿赂不符合贿赂犯罪的犯罪构成。村委会选举不属于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故破坏村委会选举的,不能构成破坏选举罪。上述观点都是不查阅刑法规定、随便拍脑袋的恶果。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无视刑法典规定、想当然进行刑法学研究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例如,有人研究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中的“影响力”到底是何含义,有人在研究商业贿赂罪的犯罪构成。然而,就解释学而言,研究这些问题毫无意义。利用“影响力”不是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法定要件,因为查阅刑法第388条之一,立法机关并未使用“影响力”的文言,“影响力”是司法机关归纳刑法第388条之一的罪名所采用的术语。只要将刑法第388条之一的规定研究透彻了,什么是“影响力”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离开刑法规定,对罪名中的某一术语展开研究,不但无助于揭示相关犯罪的犯罪构成,而且有可能导致问题复杂化。同样,我国刑法典中并不存在“商业贿赂罪”这样一个罪名,而只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具体犯罪,或者说商业贿赂罪仅是司法机关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8个罪名的类罪归纳而已。就刑法解释学而言,研究刑法典中并不存在的类罪名的犯罪构成,是一种才智、精力的浪费。
在法治社会,决定被告人命运的是而且只能是刑法典的规定。为了不断提醒学生阅读刑法典的重要性,同时,司法解释日益庞杂,为了在学术上维护刑法典的稳定性与主导地位(参见第一版前言),2003年,编者决定编写《刑法一本通》。缺乏法律解释能力的法科学生,未来难以成为高素质的司法人员。要求学生重视解释对象(法律规定)是什么,告知学生问题所在,然后向学生展示解释技巧与解释结论,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一流解释能力的学生。在此意义上,编者希望,无论是刑法学还是其他部门法学,都应以法条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这一希望是编者不遗余力编写本书的动力所在。本书已经出版10版,在此交代编写本书的动因,以示纪念。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