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道德经
⑴ ”大道至简,一以贯之“道德经原文是什么
“大道至简”
【出处】《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释义回】是说大道理(指答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把复杂冗繁的表象层层剥离之后就是事物最本质的大道理。
“一以贯之”
【出处】:《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释义】贯:贯穿。之:代词,代“道”。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⑵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俗话说,“缺嘛补嘛”,只有社会出现问题了,比如说天下大乱、背情绝义了,才会有忠臣良将、孝子贤孙的出现,人们也才需要他们来做榜样,矫砭时弊。今天,我们呼唤公平正义,提倡和谐,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和谐”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确,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装得满满的,何必让我们再去特别提倡呢?“愿人常做好事,愿天下常生好人”。
⑶ 道德经·大道废,有仁义的作品出处
《大道废,有仁义》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⑷ 大道至简出自《道德经》的哪章
“大道至简”并非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而是后来的道学学者专对《道德经》思想内属涵的一种概括。
原句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释义见下: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知道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真正的智慧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本质的东西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但本质的来源却是错综复杂的。
大道至简: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诸子百家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简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知易行难: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明白认知事物的规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知:懂得,认识,明白。
《尚书·说命中》:“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言知之易,行之难。”
⑸ 道德经说无为而治还是大道的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强调过很多遍,一个核心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就是一种顺其自然,就是一种大道的道理,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时候,一定要用无为而治这样一种观念去理解世间的很多事情。
老子《德道经》中的最后一章第37章有这样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说,道是不做作的,而他又是无所不能作为的,侯王如果能遵守道的无为法则,天下万物就会按正常规律去发展。
这一章讲述的也就是,就是老子所强调的一切顺其自然,他强调的是治国之道。我们把这一种理念可以用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老子所说,治民之道在于使民无欲,对于老百姓的武医道作乱,不采取新方法,不用武力镇压而去教化。
我们把这样一种理念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当我们去作为一个领导者去管理下属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可以做到无为而治呢?
每一个下属都有独立的个性和自我独立的一些想法,在面对这些想法的时候,大部分的领导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⑹ 大道经的老子和 《道德经》
老子可以说是是人类思想史上最长寿的思想家,——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而他的传记却又是大思想家中最短的,在《史记》中仅仅只有400多字。
老子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孤独的思想家,——他没有孔子那样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没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有一批批学生围绕,也没有释迦牟尼、耶稣那样得到众多信徒的虔诚传教,——这位“周守藏室之史”,他就是一个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给全世界奉献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无与伦比的经典。
老子的《大道经》,在中国和世界的所有经典中,可以说是文本最简洁、文字最优美、内容最丰富、思想最深刻而又最玄妙、最富启示意义、随着时间之流而越显其是影响最深远的经典。
在世界所有“世界性”的宗教和哲学之中,只有老子的《大道经》是唯一一部能够超越、并且能够沟通各种世界性宗教、哲学的经典。
不仅如此。我认为,老子的思想,就是、或者说应该是未来“世界哲学”的灵魂。 两千六百多年前所谓“轴心时代”——犹太人信仰的“一神教”、希腊哲学、印度的佛教、中国老子与孔子的学说等等,可以说是不约而同都是在这个时代形成的,——这个“轴心时代”形成的基本观念,造就了人类现在各种文明的“基因”,逐渐发展成为源远流长、具有较大影响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宗教与哲学。
世界性的哲学与宗教的最显著特征,便是都有一个最高的、或最基本的观念作为立论的逻辑始点,而且根据这个观念,能够自圆其说地解释一切。
别小看了这个“最高观念”。
作为个人,也许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存在,或者认为它的存在与否对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却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人类文明之所以在两、三千年前产生飞跃,形成所谓“轴心时代”,就在于人类开始有了“最高观念”的意识。
——它引导人类自我超越,追求崇高;
——它是人类告别野蛮时代的根本标志;
——它是一切良知的源泉;
——它是人类社会的交往能够从狭小的原始部落向现代的民族国家、乃至未来全球化“世界大同”发展的灯塔;
——哲学的思考、真理的追求、宗教的建立和传播、道德的规范、政治与法律权威的合法性、文学艺术的灵感、科学研究的热情与兴趣、人生的意义、生存的智慧、民族的融合以及世界的和平等等,都离不开它的启示和影响。
这个“最高观念”,在我看来,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就是“轴心时代”形成的三个不同的表述,——即佛学的“空”、宗教的“上帝”、而在哲学,就是“道”。
“空”,强调的是这个最高观念的“超越性”;
“上帝”,强调的是这个最高观念的“权威性”;
而“道”,强调的是这个最高观念的“哲理性”和“逻辑必然性”。
这三大概念,在我看来,都是人类思维所能达到的最高层次的“同一个顶点”,
但是正如《金刚经》所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由于思想家各自的社会条件、各自生活体验不同,对这个“顶点”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理解和阐述,正如由同一顶点出发形成不同的射线,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教和哲学。
⑺ 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经中首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实整部经讲的都是天地规律以及万物法则,要顺势而为,不可逆生节外。关于“道”有很多解释,但我认为所谓道指的就是道路的道,因为这是这个字的根本原因。而道家主要讲的是入世哲学,与佛家正好相反,所以入世得有道,而这个道的根本释意应该就是道路的道。这些是我个人寓见。
有很多小伙伴把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派系,道教更多讲的是一些术数,我认为多数都是封建迷信而已。而道家的起源可以说比佛教要早,他更像是一门哲学课程,其中的妙处也都是经百代历练而成。所以如果想了解道家的话多看一些道家的书,基础的书就是《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几篇文,但是古语有句话:真传两句话,假传万卷书。
⑻ 老子道德经中的大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摘要 “道”,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万物运动变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
⑼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补啥 《道德经》第十八章 : 道废仁义;慧智伪;六亲孝慈;家昏乱忠臣 说道提春秋战期儒道争与没关系信徒却拾起留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场场轰轰烈唇枪舌剑战斗意志顽强应该庄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作治世策庄仅要套《胠箧》借盗跖口加讽刺--跖徒问于跖曰:盗亦道乎跖曰:何适道邪?夫妄意室藏圣;入先勇;义;知否知;均仁五者备能盗者未说:道废仁义;慧智伪;六亲孝慈;家昏乱忠臣意思呢仁义道德堕落结道废弛用才提;智谋权术现才产严重虚伪狡诈行;家现亲情淡漠现才孝慈父典型涌现;家荡安内忧外患才忠臣产我看待则呢真些所说所宣扬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谈仁义周朝主张礼乐治都自觉遵守着形价值规范尽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着定意义我自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义战历史病态严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贪拯救涤清世道说克复礼仁倡导种循礼治状态实现种同使民幸福点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记载故事意贡(庄编许儒家物故事)看见用水瓮装水浇菜趟趟贡劝用水车啊便者脸顿严肃起冷冷笑机械者必机事机事者必机羞慧智伪知识越智巧、谋略、权术越厉害掩饰更深作奸犯科起更厉害所说并怕怕智慧其实主张与儒家并矛盾孔说:用智其诈;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罢智罢勇罢用都走向反面绝反面既都没羁绊困扰百姓便安自乐、逍遥自插孝前面谈谈忠要让戴着愚民帽看比干、岳飞、袁崇焕些忠臣义士约没讴歌家走进历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宝贵命些歌泣忠臣事迹发腐朽昏庸、灵涂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我宁愿忠臣能少些再谈孝慈我华民族历倡导孝治《二十四孝经》记述许精彩慈孝故事静细琢磨却发现面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关键应该益于两位像亲父继母夺财产所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参位咋父亲尽管孔弟几棵瓜秧曾参往死打曾参种像责罚逃避重重给孝道加笔……细想少滋味:关键坏存孝倡导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团气家睦相处看起都孝贤孙根本用着标榜谁孝谁孝俗说缺嘛补嘛社现问题比说乱、背情绝义才忠臣良、孝贤孙现才需要做榜矫砭弊今我呼唤公平义提倡谐重要原恐怕公平、义、谐事太些…… 李零先说:满嘴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般都缺德确社都都自我道德装满满何必让我再特别提倡呢愿做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