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法学派
Ⅰ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妇女的不受重视主要说明妇女地位依然比较低下,还是说明英国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摘要 在英国这个资本主义新兴市场之中,整个社会的妇女根据其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可以分为三个阶层:普通劳动妇女、中产阶级妇女、上层阶级妇女。在工业革命的历史大背景下,虽然她们处在不同的阶层里,但是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大致相同,因而都在追寻自身解放和社会地位提高的现实需要。工业革命前,传统的英国男尊女卑,妇女是男士的附庸。妇女凭自己努力所取得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也无法拥有独立自主权。当时英国习惯法规定:“妇女不能拥有财产所有权或订立契约权,没有离婚权,寡妇和单身女子得不到社会的保护,寡妇继承夫业必须付季款给行会,也不能参加行会的会议。”[2]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这样描述过劳动妇女:“劳动妇女挣来的工资在法律上属于丈夫,所有丈夫有权处置这些钱。假如丈夫完全靠妻子养活,妻子的收入仍然是丈夫的,丈夫若拿出去喝酒、赌博妻子也不得有任何抱怨。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离婚几乎不可能,因此无论丈夫如何残忍妻子都逃脱不了他的控制。”[3]这是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详细、逼真的描述,随着妇女在生产中地位的提高,她们有自我解放的需要和诉求,工业革命为英国妇女提供了自我解放的历史舞台。
Ⅱ 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法硕专业课的备考中,需要大家掌握的专业知识点内容是比较多的。这也是考试的难点所在。那么具体的这些备考知识是什么?小编为考生整理了详细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西方主要法学流派
自然法学派。自然法学派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法学流派。这个时期的自然法学充分体现了自然法、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等人本主义法律观,崇尚自由平等,主张天赋人权。主张法是人的理性,强调自然法普遍永恒,且高于人定法,人定法符合自然法时才是真正的法律。近代自然法学的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现代的新自然法学代表人物则有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
分析法学派。分析法学派是19世纪产生的学派,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辨方式和寻求终极原理的做法,反对超越现行法律制度的任何企图,主张恶法亦法,它试图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并把法理学的任务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实在法律制度的范围内。早期代表人物有边沁、奥斯丁;20世纪分析法学派代表则有凯尔森、哈特等。
社会法学派。社会法学派起源于19世纪后半期的德国,盛于20世纪西方各国。该学派在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艾尔利希,系统地在美国阐述这一学派观点的是霍姆斯和庞德。社会法学派强调研究“现实的法学”,研究法律现实的各个方面,反对分析法学派仅仅对法律进行形式逻辑上的研究,但他们对其的批判是从反科学的立场出发的。他们对于法律的来源、性质和作用的论述,着重于宣扬法的社会性。
其他法学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有19世纪的历史法学派、哲理法学派;20世纪的经济分析法学派、女权主义法学派等。到20世纪末,还出现了以批判法学、法与文学运动为代表的后现代法学思潮。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法硕备考:西方主要法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频道的持续更新!
Ⅲ 重用法家思想的秦始皇,给了女性哪些特权
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在对待女性时却推出了许多特权,而且这些特权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较的广泛。
但是在秦国对于婚姻上的保护,不仅仅只有这一条。比如说,如果家中夫妻关系不和睦的情况下,丈夫想要与自己的妻子结束婚姻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是需要向官家提出申请的,不是丈夫想要休掉自己的妻子就可以做到的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官府的批准,才可以与自己的妻子结束婚姻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的权利也可以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Ⅳ 什么叫印象派,抽象派,现代,后现代
1、印象派: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
2、抽象派:
「抽象」是「具象」的相对概念,是就多种事物抽出其共通之点,加以综合而成一个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绘画」 (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
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3、现代:
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
“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
4、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后现代主义。
(4)女权主义法学派扩展阅读
1、印象派的诞生
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不仅有各异的性格和天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
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过。他们欣然接受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2、抽象派的发展趋势
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
几何抽象(或称冷抽象)。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形主义等发展出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为代表。
抒情抽象(或称热抽象)。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为代表。
3、现代派文学的艺术特征是:
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
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4、后现代派的艺术技巧
“后现代派”在艺术技巧方面,继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现代派的象征、意识流、梦幻等手法,并且有了新的发展。例如荒诞派戏剧就运用了新的舞台表现手法:破碎的舞台形象、漫画式的夸张手法、重视道具作用等等。新小说派在技巧方面也不断标游立异。
例如英国约翰逊写的小说《不幸者》,作品分成一个一个部分,不装订,放在盒子里,除第—部和最后部分外,其他部分可以颠倒,读者可以随便排列次序。有的新小说完全是文字游戏。
Ⅳ 关于白岩松呼吁女性用法律抵抗家暴一事,你怎么看
白岩松呼吁女性用法律抵抗家暴这件事获得了许多网友的点赞,因为有太多女性遭受着家暴的摧残。家暴对女性的伤害除了肉体上的折磨之外,对她们的精神也是一种折磨。可是,还是有很多女性在面对家暴的时候选择妥协。因为,女性大多数会为了孩子考虑。有人问,关于白岩松呼吁女性用法律抵抗家暴一事,你怎么看?个人非常赞同这种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女性的安全。首先,如果面对家暴的时候女性选择反抗,那么只会让自己受伤更严重。其次,如果女性选择妥协,那么也会让她们受更多伤害。最后,只有法律才能最终保护女性不受伤害。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三、只有法律才能最终保护女性不受伤害如果女性朋友们最终选择用法律抵抗家暴的话,那么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她们的安全。法律会制裁那些施暴的男人们,让他们知道施暴的后果是什么。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来,女人只有拿起法律武器才能抵抗家暴,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朋友可以认识到法律强大的力量。
Ⅵ 女性主义电影定义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及批评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女权主义。主要是指本世纪60年代末欧美兴起的新女权主义。从广义上说,女权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潮运动,其早期斗争主要局限在政治、经济和职业三个方面的平等要求上面。1968年法国5月风暴以后,第四要求,即性别平等要求,成为主要的要求。由此划分了欧美文学批评的两个阶段,即是女性美学阶段和性别美学阶段。前者对妇女著作采取一种“双性同体美学”,实即单性/男性美学的观点,否认女性文学的创造意识和独创性。后者从对本文中妇女形象的分析发展到对本文中的性别表述的分析,从而进入到质疑语言主体和表述本质的后结构主义分析。到80年代末则主要集中于对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1973年,美国学者劳拉•穆尔维提交维斯康辛大学法学系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论文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的重要文献。美国学者安德鲁称赞该文“把精神分析同电影风格学这两个领域清晰有力地联系起来”文中她对好莱坞影片中的男性主义美学的实质做出毫不留情的揭示。1981年,她在美国纽约参加一次电影与心理分析研讨会时提交了一篇题为《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的反思》的论文。该文的出发点与叙事性电影批评的发展阶段大体上是一致的:即对性别差异的关注。文中她除了继续坚持原来的观点以外又提出了另外两条思考路线:女性观看者的快感的性质问题以及位于叙事中心的女性角色对认同作用的影响问题。
Ⅶ 什么叫印象派、抽象派、现代、后现代
印象派绘画
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抽象绘画(AbstractPainting)
是泛指二十世纪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现代:现代派美术,是指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
如果说现代派美术引领了西方乃至世界美术,那么引领现代派美术的无疑是这三个人,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高更和荷兰画家凡高。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后现代主义
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Ⅷ 女权主义是什么
女权主义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中国的女权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
男女平等是女权主义最基本的目标,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为社会各阶层女性的思想与行为解放而努力,要将全世界妇女的利益放在同一个起点,协助官方处理女性主义面临的问题。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女权主义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女权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它的思想基础大致有三。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压迫学说,弗洛伊德的"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和解构主义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写到,没有经济的独立,就没有人格的独立。经济基础决定人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自母系社会解体后,在社会大生产中女性便处于劣势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沦为被压迫者;而男性则成了家庭和社会中的主宰者,长期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其次,从心理和意识方面来讲,弗洛伊德认为女性在幼年时期便开始意识到自己缺少男性阳物缺憾。这种缺憾一方面往往使女性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对"阳物崇拜"助张了男权和父权社会文化体系产生。再者,主张"消解中心"的解构主义为颠覆男性霸权、寻求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提供了方法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女权主义批评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研究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猛烈的批判。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
英美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凯特·米勒特和伊莱恩·肖瓦尔特。前者的《性政治》"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批评',进而批判男性的父权制社会。"后者的《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旨在"描述从勃朗特时代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传统",以填平奥斯汀、勃朗特、乔治·艾略特、沃尔夫等大作家之间的断裂与鸿沟,从而去展示女性文学持续不断的传统。
回顾和审视20世纪60、70年代的女权主义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而诞生和发展的西方女权主义批评有其积极的一面。它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夫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女性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实践活动;它的批评、研究成果也有许多创新和拓展之处,为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之后,许多曾被历史湮没的作家诸如艾米莉·狄更生和赛珍珠被文学批评家重新挖掘。但是,女权主义同时也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和偏颇,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和实践行为太激进。例如,妇女解放运动的许多领袖把婚姻叫作"奴役"、"合法的强奸"和"无偿的劳动"。在曼哈顿,五万名妇女昂首阔步地走过第五大道,一律不戴乳罩,任其乳房在胸前颤颤巍巍。纽约大学三分之一的参加过和完全陌生人做"一夜夫妻"的活动。
众所周只知,女权主义反对的就是男权压迫,它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独立平等和个性的解放。然而女性的解放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漫长的工程体系。良好和公平的社会制度固然对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争取与男性相平等的社会权益起着很大的决定性作用,可它不是惟一的因素。《白毛女》的喜儿绝不会因为八路军的到来和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一夜之间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和身心健全的女性。黄世仁给她所造成的心灵创伤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愈合。而卫慧笔下甘愿堕落的"上海宝贝"和南方较为盛行的"二奶"现象也当并非今中国社会制度的产物。由此看来,女性的真正解放还取决于其他因素诸如女性文化教育水平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强弱。
女权主义在策略和实践上的种种偏颇导致了它一度"声名险恶",成了"极端主义"和"暴力"的同义词。女权主义有太扩张太冲突的感觉,不太被社会所接受。20世纪70年代之后,它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其实践的结果也仅仅是雷声大雨点小。前面提到的近期发生在斯坦福校园的三大女性事件就是很好的佐证。在这样的情形下,一场新兴的女权主义--妇女学和社会性别学便在美国各主要大学的校园里悄悄产生了。
什么是女性主义(feminism)【注释】此处译作“女性主义”而不用惯常的“女权主义”原因有二:其一,在英语里,该词既指女权理论,又指女权运动,实践与学院的理论研究不完全吻合,此文中主要涉及理论,故用“女性主义”而不用“女权主义”,以作区分;其二,“女权”一词容易给人一种错误印象,似乎这些权利是妇女的特权,其实它们不过是与男性同样的基本权利。【注尾】?按《布莱克韦尔政治思想网络词典》的说法,“‘女性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词……它关心妇女的地位……现代女性主义的语言和目标出现于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后,它追求妇女的权利、性别平等,并对‘妇女’一词重新定义”【注释】David Miller ed.,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London: Basil Blackwell Ltd., 1987), p.151.【注尾】。据女性主义研究专家南希·F·科特的研究,“女性主义”一词大约是在1910年进入英语词汇的,“女性主义”的含义是妇女角色的“彻底的社会革命”,早期女性主义“有两个主导思想,即妇女作为人的解放和作为女人的解放,它的目标是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完全发展的一切障碍”【注释】Nancy F. Cott, The Grounding of Modern Feminism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apter 1.【注尾】。因此,简单地说,女性主义就是基于天赋人权而产生的、以男女平权或男女平等为核心的思想和理论。它指导了实践(女权运动),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批判和发展,并最终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社会文化思潮。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有很多流派,本文旨在从思想来源及各派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对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作一番梳理及评述,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当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发轫于60年代中期的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是当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土壤。受当时的民权运动、青年运动、反战运动影响,这一运动声势浩大,波及全国,影响深远。80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平等权利修正案”的失败(1972年被国会通过,1983年未获得生效所要求的全部各州的2/3的州批准),女权运动似告终结,但草根性的或单一目的、分散的女权运动至今依然在继续。由女权运动产生出的认同政治仍然存在。
一、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思潮
1.自由派女性主义
顾名思义,自由派女性主义的思想来源主要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对人性的一个基本看法是:人的独特性在于他/她有理性,这是他/她与其他动物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理性强调个人自治和自我实现。自由主义赞同个人权利优先;一个公正的社会应该允许个人运用他的自治,实现自我。建立在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女性主义认为,既然个人权利优先,那么就要尊重女人的权利;因为女人也是人,有权运用她的自治,实现她的人格。第一波女权运动基本上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第二波女权运动中由全国妇女组织领导的运动(一般认为这一波女权运动中还包括青年妇女的妇女解放运动和其他较激进的妇女运动)也大体上沿着这一思路走。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派影响最大的要算贝蒂·弗里丹,但她的思想有失肤浅且前后矛盾。60年代,她的《女性奥秘》(1963)一书,热销一时,在思想上触发了第二波女权运动。该书戳穿了女性满足于做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的神话,揭示了女性,至少是生活在郊区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主妇的悲苦和空虚以及由此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她认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限制了女性人格的发展,她们没有参加家庭之外的“创造性的劳动”,结果其智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她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同时男女要共同承担家务【注释】Betty Friedan, Feminine Mystique.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82.【注尾】。其实,就理论的深度而言,该书并未超越第一波女权主义者的思想,如英国的哈里特·泰勒·密尔和美国的查洛特·吉尔曼。密尔敏锐地看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她认为解决性别不平等的办法是:女性与男性一样受教育;在各种生产领域女人与男人结成伙伴关系;在立法部门,女人与男人平等地参与。密尔强调,无论是否有养家的需要,女人都应该走出家门,参加工作、挣钱来为家庭开支服务,只有这样,她才能成为丈夫的伙伴,而不是奴隶【注释】Rosemarie Tong, Feminist Thought (Boulder &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 1989), p.18.【注尾】。吉尔曼在其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黄色壁纸》(1892)和《妇女与经济学》(1898)的书中争辩说,已婚妇女不是通过家务或做母亲的价值来维生,而是通过与丈夫的性关系来养活自己,这种安排的结果就造成了为吸引或适应男人而养成的“女性的”娇声细语或被动的性格以及女性个人和社会的贫困【注释】Kathryn Cullen�Dupont,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American Women in America (Facts On File, Inc., 1996), pp. 81-82.【注尾】。
80年代,弗里丹在《第二阶段》(1981)中一改往昔的观点,认为目前对女性的危险不是“女性的奥秘”(即只通过与男性的关系把女性定义为妻子、母亲、干家务的人),而是“女性主义者的奥秘”(即认为女性人格中的核心不用通过爱、抚养、家庭来实现)【注释】Betty Friedan, The Second Stage (New York: Summit Books, 1981), p.27.【注尾】。经过20年,弗里丹的思想发生了几乎是180度的大转变,从追求“同样的平等”(sameness equality)转变为在差异中的平等(equality in difference)。个中原因:一是时代的变迁。60年代是激进的年代,自由主义思想在美国社会大行其道;而80年代,整个社会逐渐向右转,保守主义开始回潮;二是社会对女权运动的反弹。一些激进女性主义者在反对父权制及性别歧视时,把男女对立起来,结果发展成为恨男人,这必然引起社会的反感;三是女性参加工作的大量事实证明,家庭或事业很难兼顾,不少在事业上成功的女人,被视为女强人(superwoman),但她们多数在私生活中并不幸福,要么单身,要么在家庭和事业之间疲于奔命;与此同时,个性的发展及经济的独立使之更容易提出离婚;四是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从前的女权运动不无关系,如单亲家庭、未婚母亲的增多、离婚率的上升,于是人们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开始反思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的主张。
其他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派的人物还有苏珊·奥金、娜塔莉·H.布卢斯通、艾里斯·罗西。奥金认为,男女应该在社会的一切方面都平等,不存在会导致不平等的性别差别。她虽然否认在心理上男女存在着性别差别,但赞成吉利根的“母性思想”(motherhood thought)即同情心,并以此为据批评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没有将社会性别考虑进去;按她的设想,一个正义的社会是没有性别的社会【注释】See Judith Evans, An introction to Second �wave feminism: Feminist Theory Today.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5.【注尾】,她是一个主张双性一体的女性主义者。如果说,奥金基本上是从男女的同一性来论证男女平等的话,布卢斯通则是从男女之间的差异性来证明平等,她认为经验的研究表明确实存在着自然的性别差异,但这并不会导致两性在思维方式或认识方法的不同,妇女可以像男人一样进行理智思考,因而完全有资格占据高职位的工作【注释】Natalie Harris Bluestone, Women and the Ideal Society: Plato�s “Republic”and Modern Myths of Gender. Oxford, Berg, 1987.【注尾】。
自由派女性主义不触动整个制度、基本的传统及父权制,它没有说那一切不好,只是说女性也可以按照那个框架、那套规则行事,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或者男女可以互补。这里的问题是,女性是否可以或愿意完全像男人一样?像男人一样的女性是否幸福?女性存在的价值是否就像男性一样,或除此之外再没有女性的价值?自由派女性主义没有为这些问题提供适宜的答案,以使女性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自由派女性主义尽管理论上存在不少漏洞,但它在白领中产阶级女性中影响甚广,而且在实践中为女性争取了许多权益,如妇女与男人一样享受同等的高等教育机会和就业方面机会平等,以及同等的参政权和代表权。它对妇女自主意识的提高及社会地位的改善功不可没。
2.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可谓是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一种反动,它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妇女受压迫不是由于偏见、无知或个人的故意行为,而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产物;性别的不平等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这一流派自产生(60年代)至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在美国该派比较知名的人物有南希·哈索克、海第·哈特曼、伊丽沙白·格罗茨、里斯·沃格尔、罗斯玛丽·亨尼西。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到的压迫在于资本和私有财产的存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性别歧视产生于资本主义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受到压迫的原因不是由于私有财产,而是由于有薪水的劳动与家务劳动的分离,妇女由于被排除在有薪水的劳动之外而受到了更多的压迫。资本主义制度为其自身的存在造成了“公私分离”的局面。表面上,妇女在家里私下为男人工作;实际上,妇女也是在为资本而工作,尽管地点是在家里【注释】Eli Zaretsky, “Capitalism, the Family, and Personal Life,” Socialist Revolution (Jan.�Apr., 1973), pp. 66-125; Susan MollerOkin and Jane Mansbridge ed., Feminism, Volume One (An Elgar Reference Collection, 1994), pp.179-180.【注尾】。
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有所差别,特别是80年代以后,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强调机械唯物主义,而美国的则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由于受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影响,英国学派认为,除经济因素以外,语言、文化、知识等也是女性受压迫的原因。由于政治气候等因素,欧洲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不用“马克思主义”这个前缀词,代替“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是“唯物主义派的女性主义”,尽管在方法论上她们基本上还是承袭了马克思主义。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在实践中,妇女应该提出“有偿家务”(wages for housework,即付工资的家务,由政府而不是个人给主妇付费)的要求,这样有助于在妇女中认识到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妇女在家里不仅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为资本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通过家务创造剩余价值【注释】MariarosaDalla Costa, “Wome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The Power of Wome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eds. MariarosaDalla Costa and Selma James (Bristol, England: Falling Wall Press, 1973), pp.78.【注尾】。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一般不赞成“有偿家务”,理由是:(1)有偿家务的结果会使妇女与世隔绝,她除了做琐碎的家务外,很难有机会再干别的事;(2)要求对家务付费会助长资本主义使一切都商品化的趋向,使夫妻关系、母子关系都商品化,结果是人的异化(alienation);(3)它不会刺激妇女去做“男人的工作”,也不会刺激男人去做“女人的工作”,结果是使劳动力的性别分工固定化【注释】Carol Lopate, “Pay for Housework?” Social Policy, No. 3 (Sep.�Oct., 1974), p.28; Rosmarie Tong, p.56.【注尾】。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关注于解决妇女受压迫的物质层面,即妇女进入公共领域和家务劳动、照顾孩子的社会化问题,它更多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妇女受压迫的问题。同自由主义派女性主义的缺憾一样,它也是只看到男人与女人的同一性,而对差异性没有足够重视。
3.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一样,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也是由英国女性主义者最先倡导的。1966年,英国的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长久的革命”一文中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结合,尝试一种新的解释方法。她指出,生产和生育、性生活、子女的社会化方面的历史变化决定了妇女的现状,要实现妇女的解放,必须改造这四个方面的结构。【注释】Juliet Mitchell, “ Women: The Longest Revolution,” reprinted in Karen V. Hansen and Ilene J. Philipson, eds., Women, Class and the Feminist Imagination.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0.【注尾】此后,米切尔的《妇女等级》和《精神分析与女性主义》先后在纽约出版,更明确地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关性欲的学说)来分析妇女的状况。她的观点在70年代的美国女性主义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1979年,美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论文集《资本主义、父权制与社会主义派女性主义的状况》出版,表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已成为70年代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者齐拉·艾森斯坦在导言中论述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致力于理解由资本主义父权制派生的权力体系。我选择‘资本主义父权制’这个词来强调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和性等级结构之间的辩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理解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之间的相互依存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政治分析至关重要。尽管父权制(及大男子主义)在资本主义以前就存在,并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得到延续,但如果要改变这个压迫结构,我们要弄明白它们现存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超越了……孤立的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注释】参见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第148页。【注尾】。除艾森斯坦外,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主要还有艾莉森·贾格尔、艾里斯·扬、罗斯玛丽·董等。
美国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虽然如英国的一样强调父权制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这种二元体系分析(二者都用唯物主义来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但各自的角度有所不同。米切尔主要从精神方面来分析父权制,认为父权制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父权制也仍然普遍存在,她甚至引用毛泽东的话来支持她的论点,毛泽东承认,尽管有集体劳动、平等立法、社会照看孩子等等,但中国人不会立即就真正深刻地改变他们对妇女的态度【注释】Juliet Mitchell, Psychoanalysis and Feminism, p.412.米切尔引用毛的话可能有误,笔者查阅了毛泽东的著作,与此相关的一段话是1955年12月为“妇女走上劳动战线”一文所做的按语,照实引来,以供比较、参考:“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动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实现。”转引自《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727页。【注尾】。米切尔由此得出结论,物质层面的父权制(生产领域或公共领域方面)虽然可以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而消亡,但精神层面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父权文化)则在资本主义前、资本主义中、资本主义后普遍存在。美国女性主义经济学家海蒂·哈特曼则用唯物主义来分析父权制,她认为,父权制是“男人之间用来统治女人的一整套的社会关系,它有一个用来在男人之中建立或创立相互依赖及团结一致的物质基础,尽管它是等级制的”,这一物质基础存在于男人对女性劳动权力的控制上,这种控制表现在限制女性得到重要的经济资源,不允许女性对其性生活及生育权进行控制。哈特曼的结论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欲望至少与资本家控制工人的欲望一样强烈;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制结成伙伴。【注释】Rosemarie Tong, pp.180-181.【注尾】显然,哈特曼认为,父权制主要体现在物质领域,而不是在精神领域。
有人对二元体系提出批评,主张用一元体系来解释妇女问题。如艾里斯·扬认为米切尔把父权制说成是意识形态有两个危险:它假定男性对女性的统治是普遍的、无可变更的;它以为父权制只存在于“头脑中”,而在资本主义的生活中它不会压迫女性【注释】Iris Young, “Socialist Feminism and the Limits of Dual System Theory,” Socialist Review (March�June 1980), notes. 2-3.【注尾】。扬建议用“社会性别的劳动分工”(gender division of labor)作为核心概念,把马克思主义、激进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熔于一炉,成为一元体系。艾莉森·贾格尔也致力于一元化体系,但她用的中心概念是“异化”,她认为这一概念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的、激进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甚至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思想都融会贯通;异化首先是劳动的异化,然后是母性和性生活的异化,最后是妇女自身的异化【注释】Alison M. Jagger, Feminist Politics and Human Nature (Totowa, N. J.: Rowman & Allanheld, 1983), pp.352-353.【注尾】。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不易区分,事实上二者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在主要的方法论方面也十分相近,即都宗奉马克思主义。有人将海蒂·哈特曼称作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另一些人则将她称之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此外,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与自由派女性主义者也并非泾渭分明,有人将齐拉·艾森斯坦称为自由派女性主义者;也有人将其称为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在方法上,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也不完全拒斥其他流派,它虽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为依托,但也采用了精神分析派和激进派的一些术语或方法(见米切尔书)。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自称兼容并蓄(如罗斯玛丽·董),但看来它似乎有点像大杂烩,理论特色不十分鲜明,这也是它常为人诟病的地方。
4.激进主义女性主义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产生于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并曾风行一时。它主张革命而非改良,在“个人就是政治”的旗号下,致力于“提高觉悟”和“对性别敏感”。正是在实践中,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与其他女性主义派别不同,这些理论可以说是真正“美国女性主义者制造”而非欧洲大陆的舶来品或男性思想的翻版。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舒拉米斯·费尔斯通、凯特·米利特、罗宾·摩根、玛丽·戴利、玛里琳·弗伦奇、凯瑟琳·麦金诺。
费尔斯通提出妇女是作为一个性阶级而存在的,男性对性生活和生育的控制是妇女受压迫的主要原因。基于生物性别的差异,男女在再生产(生育)过程中扮演着非常不同的角色,正是这一点导致了“阶级起源的第一次劳动分工,也提供了基于生物特征的等级歧视制度范式”。在她看来,阶级首先出现在男女之间;为人津津乐道的“生孩子的快乐”不过是父权制的一个神话;怀孕是“野蛮的”,自然生产“充其量不过是必要的或可以忍受的,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就跟剖南瓜一样”;生物意义上的母性是万恶之源,特别是在人类中产生敌意和嫉妒的源泉。她把妇女的解放寄希望于再生产技术的革命如现代的人工受孕、试管受精;一旦再生产的生物现实被战胜,生物上的特性在文化上将毫无意义,为维持生物家庭而强制的性别角色和性阶级也将消失,将人类分裂成二元对立的压迫的男性/被压迫的女性、资本家/工人、白人奴隶主/黑人奴隶等的一切关系、结构、观念都将被战胜。【注释】Shulamith Firestone, The Dialectics of Sex, pp.12, 198-199.【注尾】
米利特则主张,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父权制”,父权制的男女关系是一切权力关系的范式;“父权制”确保男人对女人实行统治的各种制度及相应的价值观念;父权制是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无产阶级的解放不会带来妇女的解放;妇女的解放并不是国家在法律上承认妇女的权利后就能实现,也不是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就自然完成,而是要在一切领域、一切社会体制中改变男女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注释】Kate Millet, Sexual Politics, New York: Avon Books, 1970.【注尾】。
凯瑟琳·麦金诺则从法学的角度指出,男性的暴力行为是男性统治、压迫女性的主要表现。为此她致力于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反对男性的暴力行为,包括强奸、殴打妻子、乱伦、性骚扰和黄色淫秽。她第一个提出“性骚扰”的概念,认为,性骚扰就是一种性别歧视,旨在摧毁女性的自信并且使女性处于屈从地位。在法律实践中她使联邦最高法院同意,性骚扰是一种歧视,违反了民权法案(1964年民权法案第七条)。麦金诺还认为,可以而且应该把黄色作品以民事罪或侵犯民权罪严加管制。她赞同罗宾·摩根的说法:“黄色作品是理论,强奸是实践”,它不仅包括一般性的强奸,而且也包括婚内强奸。【注释】Catharine A. Mackinnon,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losur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注尾】这正是80年代以来妇女关注的焦点之一,即反
Ⅸ 女权主义法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观点
Femalism.现在来一般称为女性主源义。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但是经过女性主义的改造,增加了一些新的理论要点,其中包括不再把女性仅仅作为男性家长家庭的一个成员;不再认为家庭成员的利益总是一致的;分析女性独立的经济贡献,女性在全球经济中作为非正式劳动力、家庭工人、食品生产者的角色。
再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女性主义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并对它做了女性主义的改造。一个最主要的改造是提出了下列论点:男权制是先于资本主义制度就存在的,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只是结束男性对女性压迫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Ⅹ 洞穴奇案的十四位法官的判决分别代表哪些法学流派的观点
别说内容了,你若能买到这本书,通知我一下。
法理学“永恒的洞穴”
解读富勒的“洞穴探险者案”
本文要说的案例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富勒在1949年《哈佛法律评论》中所虚构的洞穴探险者案(Lon Fuller,“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62 Harvard Law Review 616,1949)。事实上,即便在多次读过这则案例后,笔者在叙述这一
案例的事实之时仍旧有一种心悸。这种心悸不仅来自于案件情节的起承转合与跌宕起伏,更来自于案件当事人在身处绝境时的残酷但或许是合理的选择行为。在为读者展现了这个法律、道德与人情相交错的案例后,富勒更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五种法律解释理论撰写了五篇判词。阅读这五篇判词,我们如同穿行在法哲学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到达了法律的幽微要渺之处。笔者希望读者带着下面的问题来阅读本文,“如果你是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你将做出何种判决?”
案件事实
案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后,4299年春末夏初的纽卡斯国。那年5月上旬,该国洞穴探险者协会的维特莫尔等五位成员进入位于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探险。但当他们深入洞内时发生了山崩,岩石挡住了石灰岩洞的唯一出口。五位探险者发现受困后就在洞口附近等待救援。由于探险者未按时回家,他们的家属通知探险者协会,一个营救队伍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由于洞穴地点地处偏远,山崩仍在继续,营救工作的困难大大超出了事前的预计,而在营救过程中的一次山崩更是夺去了十名营救人员的生命。与此同时,洞穴内五位探险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他们随身所带的食物有限,洞内也没有可以维持生命的动物或植物,探险者很可能会在出口打通前饿死。就在被困的第二十天,营救人员获知探险者随身携带了一个可以收发信息的无线设备。洞外人员迅速通过通讯设施给受困的探险者取得了联络。
当探险者问到还要多久才能获救时,工程师们的回答是至少需要十天。受困者于是向营救人员中的医生描述了各自的身体状况,然后询问医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当医生给出否定的回答后,洞内的通讯设备沉寂了。八小时后,通讯恢复,探险者要求再次与医生通话。维特莫尔代表本人以及四位同伴询问,如果吃掉其中一个成员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纵然很不情愿,医生还是给予了肯定的答复。维特莫尔又问,通过抓阄决定吃掉他们中的哪一个是否可行。这当然是个医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当政府官员和牧师都不愿意回答这一问题时,洞内就没有再传来任何消息。在探险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营救终获成功。但当营救人员进入洞穴后,人们才得知,就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维特莫尔已经被他的同伴杀掉吃了。
根据四位生还者的证词,在他们吃完随身携带的食物后,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吃掉一位同伴的血肉来保全其他四位,也是维特莫尔首先提议通过抓阄来决定吃掉谁,因为他身上刚好带了一副骰子。四位生还者本来不同意如此残酷的提议,但在探险者们获得外界的信息后,他们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反复讨论了保证抓阄公平性的数学问题,最终选定了一种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他们的命运。掷骰子的结果把需要牺牲的对象指向维特莫尔,他于是被同伴吃掉了。
四位探险者获救后因营养失调而住院治疗。出院后,四位获救者被指控谋杀维特莫尔。初审法庭经过特别裁决确认上面所述的事实,根据纽卡斯国刑法的规定,法官判定四位被告谋杀维特莫尔的罪名成立,判处绞刑。四位被告向纽卡斯国最高法院提出上诉。
法院意见与判决
纽卡斯国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组成,他们分别是特鲁派尼、福斯特、基恩、汉迪和唐丁。现在他们的判决将决定四位被告的命运。
特鲁派尼首席法官在富勒笔下基本上扮演了案情叙述者的角色,这让他所阐释的维持初审原判的理由非常简单。特鲁派尼认为,作为民主国家的法官,他的职责就在于根据法律条文的平常含义来做出自己的判决,而不能在立法机构所制订的法律条文加入自己的价值偏好。刑法规定:“任何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须被判处死刑。”虽然同情心会促使法官体谅被告当时身处的悲惨境地,但法律条文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在做出这一宣判后,特鲁派尼提议通过行政长官的赦免来限制法律在本案中的严苛性。从其简明扼要的判词来看,特鲁派尼显然是法律形式主义和法律实证主义的代言人。
第二位法官福斯特主张推翻初审法院的判决,并为此提出了两项各自独立的理由说明。首先,福斯特认为纽卡斯国的刑法并不适用于这些受困于洞穴绝境中的探险者。根据社会契约理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正是为了在文明社会里的和平共存才成立了政治国家,这一契约也构成了国家法律的强制力基础。但在五位探险者受困于洞穴时,现实的困境决定了他们并非处于“文明社会的状态”,而是处在社会契约论所说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维特莫尔所提出并经所有人同意的生死协定就构成了他们的社会契约,也是在本案中应该适用的有效法律。“我们各个法律分支……的共同目标都在于促进与改善人们的共存状态,调节共存状态下相互间关系的公正和平等。当人们可以共存的这一前提不复存在,就像案例中极端的情景下,生存只有通过剥夺他人的生命才成为可能时,支撑我们整个法律秩序的基本前提也失去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其次,福斯特承认被告的行为违反了法律的字面含义。但法律的古老谚语就是“一个人可以违反法律的表面规定而不违反法律本身。”任何法律规定都应该根据它的明确目的来获得合理解释。刑事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人们犯罪,福斯特运用正当防卫的先例来类推被告人行为的正当性。福斯特的判词集中体现了目的论的解释方法:法官在解释法律时必须考虑法律的合理目的,这与特鲁派尼法官的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站在特鲁派尼的立场,或许可以说福斯特的法律解释理论可能造成司法僭权。我们看看福斯特是如何回应这一潜在挑战的,“我前面运用的推理绝没影响对实定法的忠诚,尽管它提出了合理忠诚和不合理忠诚的问题。没有任何领导会要一个不能领会言外之意的仆人。再笨的女佣都知道,当她被告知‘削掉汤羹的皮,撇去马铃薯的油脂’时,她的女主人只是口误而已……纠正明显的立法错误和疏漏不会取代立法者的意志,只是使其意志得到实现。”
第三位法官基恩投下了维持初审法院判决的第二票。作为一个法律形式主义者,基恩法官一开始就说:“我不想讨论的问题是关于这些人所作所为的对错善恶。这同样是个无关法院职责的问题,因为法官宣誓适用的是法律,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观念。”基恩接下来讲道:“本案的所有困难从何而来?那就是未能区分本案的法律问题和道德因素。坦率地说,我的同事不愿意接受法律要求判决被告有罪的事实,我也同样如此。但与我同事不同的是,我尊重我的岗位职责,它要求我在解释和适用联邦法律的时候,把我个人的偏好抛在脑后。”在成功挑战目的解释论后,基恩法官提出了民主政治中立法至上的原则。“从这个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法院有义务忠实适用制定法,根据法律的平实含义来解释法律,不能参考个人的意愿或正义观念。”在这一基础上,基恩法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被告确实“故意剥夺了维特莫尔的生命”。
第四位出场的汉迪法官主张撤销本案初审的有罪判决,这让双方在前四轮的较量中打成了平手。汉迪法官是最高法院内的法律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者,汉迪法官就指出,“这是一个实用智慧的问题,它无关乎抽象的理论,而关系到人类的现实。”“政府是一种人类事务,人们不是被报纸上的言词或抽象的理论所统治,而是被其他人所统治。如果统治者理解民众的感情和观念就会带来仁政。但如果统治者缺乏这种理解,民众感受到的只能是暴政。在所有的政府分支中,司法部门最容易失去与普通民众的联系。”那么民众的常识和意志是什么?汉迪提出了主流媒体的一个民意调查,“你认为最高法院应该如何处理洞穴探险者?”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宽恕被告或仅给予象征性的处罚。民众的态度显而易见。因为“法庭应该考虑民情”,被告的被控罪名不成立。
鉴于四位法官的表决形成2比2的平手,最后出场的唐丁法官的态度就决定了被告的最终命运。唐丁法官的判词首先把靶子指向福斯特法官:如果说本案应该适用“自然法”,那么我们这些并非处于自然状态的法官又从何处取得了解释自然法的权力的呢?而针对福斯特的目的解释理论,唐丁法官认为法律的目的有时是难以确定的,有时是多重的,目的与目的之间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在批判了福斯特的立场后,唐丁法官或许可以按照法律的文本做出被告有罪的判决。但唐丁还是在最后道出了自己身处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无法接受福斯特的意见;另一方面,“当我倾向于维持初审判决,我又显得多么荒谬,这些将被处死的人是以10名英雄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唐丁法官最终做出最高法院历史上没有先例的裁决:宣布退出对本案的判决。
由于唐丁法官的弃权,最高法院五位法官的立场出现了戏剧性的平局,而这意味着初审法院的判决得到维持。4300年4月2日上午6时,四名被告人被执行死刑。
法理学“永恒的洞穴”
在《洞穴探险者案》一文中,富勒用五位法官的判词给我们勾勒出他那个时代的法哲学图景。构成这幅图景之中轴的是自然法学与实证法学的争论,在文章中则表现为福斯特法官与基恩法官之间的冲突。而在本文中,富勒教授也像基恩法官要求的那样褪去了自己在学术论争中的理论偏好。如果读者事先并不了解富勒教授的学说理论,读完此文后或许仍然无法给富勒教授做出定位。从实体立场上讲,富勒或许更接近文中的福斯特法官,但富勒仍然借用唐丁法官之口说出了自己理论的缺陷所在。本文更为匠心独具的地方在于富勒设计了一个2比2的平局,这一设计让读者们能够更加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从《洞穴探险者案》一文发表以后,西方世界的法理学和法律解释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后世的学者竞相续写富勒教授的案例。1980年,达玛窦教授在《斯坦福法律评论》的论文中将德沃金的权利理论适用至洞穴探险者案。因为富勒笔下的五位法官都是男性白人,埃斯克里奇教授在1993年组织了七位持女权主义或批判种族理论的学者写作了七篇新的法官意见。在《洞穴探险者案》发表半个世纪之时,《哈佛法律评论》邀请六位学者续写了六篇法官意见。有意思的是,六位新法官再次就被告是否有罪的问题打成3比3的平手。这六位作者中不乏中国法学界耳熟能详的人物。芝加哥大学的桑斯坦教授根据自己的类推推理理论做出了被告有罪的判决,而哈佛法学院的德肖维茨教授则以德伯克大法官的名义写作了被告无罪的意见。德肖维茨甚至在判词中假设人类在第三个千禧年的一场宗教战争导致了自然法观念的遗失,从而在自己法律实证主义的立场内根据“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则做出了被告无罪的宣判。而在香港地区新近出版的《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一书中,萨伯教授又为本案添设了一个情节:当年的洞穴中还存在着一个与四位被告共谋犯罪的第六人。围绕着对第六人的审判,萨伯教授根据法理学在半个世纪内的新发展撰写了九篇判词。
富勒教授的洞穴探险者案在法理学的历史上挖下了一个“永恒的洞穴”。他在文中探讨了充满分歧的法律和政治哲学问题:从法律解释的理论,法官司法的过程,再到民主体制下的权力分立,如同绘制了一幅关于法理学历史长河的知识地图,虽然这幅地图无法引领我们走出法律的迷宫,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法理学中的位置。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或许可以用耶鲁法学院教授埃斯克里奇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标题来表明:《“洞穴探险者案”:20世纪法律解释精要》。
(《洞穴奇案的十四种判决》,〔美〕萨伯著,陈福勇、张世泰译,香港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