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左传中道德

左传中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2-22 10:59:22

『壹』 左传中体现了哪些忠孝仁义的思想

如于万里指出,它的特征是重民轻神,重民轻君[1]。张之佐认为,民本思想表现在重民社会地位的改善、强调对人,对普通劳动者的适当爱护与关心,强调民为治国之本,反对对民的无端压迫,关心并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处境等等

『贰』 翻译《左传》中以下句子,,求高手,急

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以其贰于楚也数之,于是消灭了陆浑,数落他对楚国怀有二心。出自《左传 · 昭公十七年》;
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状语后置——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训之,用若敖、蚡冒乘柴车、穿破衣开创山林基业的事迹来训导士兵。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君违,不忘谏之以德:状语后置——不忘以德谏之,国君违背(礼仪),(臧哀伯)不忘记用道德来劝谏。出自《左传桓公二年》;
书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状语后置——以族告,写作“崔氏”,不是因为她有过错。只讲她的家族名,不讲她自己的名子。出自《左传·宣公十年》;
辞以无山,与之莱柞。状语后置——以无山辞,把(成)没有山当做借口,把莱柞邑和他交换。出自《左传·昭公七年》。

『叁』 春秋战国 的道德败坏到底到什么程度

战国时期是历史的一个大变革时代,战国的开始新的君主代替原来的,例如齐国换成了田氏,韩赵魏三家分晋,人性丧失,出现了一些极端性格的人,吴起杀妻,商鞅冷酷等 ,七国只有秦国变法彻底,胡服骑射只限于军事(赵国的),吴起只削弱了贵族,楚国的,齐国修贤,齐国是被苏秦搞坏的,但秦国杀人盈城,最终被楚(项羽)灭

『肆』 《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 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 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 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 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 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 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 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 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 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 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 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 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 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 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 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 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 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 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 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 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 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 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 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他: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如,《郑伯克段于鄢》,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了500余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左传》擅长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伍』 左传中著名的故事,给大约20个

1、唇亡齿寒

僖公五年,晋献公又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诫虞公说:“虢国是咱们虞国的外围,虢如果灭亡了,虞国必然会跟着被灭国,不能启发晋国的野心,不可疏忽这支晋国军队。上一次借路已经是很严重的错误了,咱们可以再来第二次呢?俗话讲:‘脸颊和牙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这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

2、假途灭虢

而虞公天真的以为自己和晋国是同宗,觉得晋国不会害自己,就把道路借给了晋军。宫之奇没办法就带着自己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待到十二月,晋国灭亡了虢国,晋军回国,驻扎在虞国,趁机攻击并灭亡了虞国。俘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还有著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将其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后来这个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成就了一番霸业。这就是假途灭虢这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年夏天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同齐国的隰(xi)朋立了晋侯,是为晋惠公。晋惠公要杀里克为自己洗脱嫌疑。在即将杀里克时,派人跟里克说:“如果没有您,我就当不上国君。即便如此,您毕竟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做您的国君确实太难了。”

里克回答说:“要是不废掉奚齐、卓子,您怎么可能继位?要给一个人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理由吗?我听命便是。”于是自刎而亡。那时丕郑出使秦国,是为了推迟送礼而且道歉的,因此没涉及到他。晋惠公也改葬了太子申生。晋惠公为什么要杀里克呢?当年骊姬之乱后,各公子出逃,晋献公也曾派兵杀到他们的驻地,他们只能继续往其他国家流亡。

后来晋献公重病,他和骊姬所生的奚齐还年幼,于是托付大夫荀息拥立奚齐继位,并辅佐他。没想到晋献公刚死,晋国大乱,里克杀死了奚齐,死时仅十四岁。荀息又立晋献公和少姬的儿子卓子为国君,又被里克杀死,荀息眼看两个少主人都没保住,也自杀殉主了。这才有后来的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了国君。

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年冬季,秦国闹灾荒,派人到晋国买进粮食,晋国人不卖。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庆幸别国的灾祸便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会不吉祥,使邻国发怒就是不义。四种道德都丧失了,用什么来守卫国家呢?”

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了,毛还依附在哪儿?”庆郑说:“丢弃信义,背弃邻国,谁来抚恤患难?没有信义,祸乱便会发生,没有援救就会灭亡。便是这个道理。”

虢射讲:“给了粮食也不会减少怨恨,反而增加了敌人的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讲:“丢弃恩惠,庆祝别人的灾难,这应该是民众唾弃的行为。亲近的人尚且仇恨,何况是怨恨的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讲:“将来国君一定会后悔此事。”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导致了后边一系列战争,以及继承人被废黜的故事。

5、痛心疾首

秦国在秦穆公时期曾帮助晋惠公、晋文公登上国君的位置,两国互通姻亲,后世用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这一时期的两国邦交之深,但是毕竟两国接壤,都要发展的话,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这年四月初五,晋厉公派吕相与秦国绝交。吕相先称赞秦穆公时期的两国的盟国关系,又说秦晋肴之战(故事6里有过描述)、令狐之战以及河曲之战使两国关系极度恶化。

他对秦桓公说:“你们拉拢狄国打我们,又拉拢我们打狄国。对于楚国也是如此。我们国君讨厌秦国的反复无常。因此把事情公开,来惩戒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听到这些话,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们亲近。您要是愿意还可以结盟,我们诸侯军队就撤退,如果不愿意,那诸侯联军就不会退后了。还请您的左右执事权衡利弊吧。”

秦桓公召来狄国和楚国与晋国联军在麻隧作战,结果战败。这一战秦国的成差和不更女父被抓,曹宣公死在了营中。

6、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晋悼公率领诸侯联军在郑国东门示威,郑国人派王子伯骈求和,晋国的赵武进城会盟。再后来,郑国的子展出城跟晋悼公结盟,并赠送了很多礼品,包括大小钟、磬,能歌善舞的美女十六人,还有战车一百乘等。晋悼公将乐队的一半赐给魏绛,对他讲如果没有他,自己不能跟各部落戎人讲和,也不会九次回合诸侯,这些都如同音乐一样和谐,让他尽情享用。

魏绛谢绝说:“这些都是您贤明,我有什么功劳呢?《尚书》中讲:‘处于安全时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就会有防备,有了防备便没有祸患。我只是以此来劝谏您。”晋悼公说奖赏是国家的典章制度,不可以废除,还是赠给了他。魏绛从此有了金石之乐,这也是合乎礼制的。没过多久晋国军队与秦国在栎之地打仗,由于晋军轻敌,被秦军战败。

7、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

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

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8、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

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9、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0、子产不毁乡校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 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

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 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 北打下如估。”

11、马首是瞻

这年夏天,晋悼公为报栎之战的仇,率领诸侯联军攻打秦国。到了泾河边,军队都不愿先渡河。后来郑国的子蟜和卫国的懿子说服诸侯各军,才渡过泾河驻守到对岸。秦国人在泾河的上游投毒,联军很多人中毒而死。联军行至棫林,依然没能迫使秦国屈服求和。晋大夫荀偃下令:“你们明天早上鸡叫时驾好战车,填平炉灶,跟随我的马走就行了。”

另一位晋国大夫栾黡(yan)说:“晋国还从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我的马头可是往东走的。”于是他回国了,下军也跟着他走了。左史对魏绛说:“我们也不等荀偃了吗?”魏绛回答:“是他命令我们要服从主帅,栾黡是我的主帅,我只能跟随他。服从主帅,也就是服从荀偃。”荀偃说:“是我的命令有误,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让秦国再胜利一次。”

于是下令全部撤退。晋国人称这次战役是“一场拖拖拉拉的战役”。这一时期,秦、晋之间相互征伐,各自又有楚、齐等助战,但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像孔子说言:春秋无义战。从各国的表现来看,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敢干,同时也把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12、齐晋案之战

齐晋鞌之战发生于公元前589年。当时,晋国的执政卿士郤克为报齐国戏辱之仇,借鲁、卫求援之机,发兵攻齐。主战场为鞌,故史称“鞌之战”。这场战争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

13、鞭长莫及

宋国人派乐婴去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援救宋国。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硝楚 国,不能同它争斗。

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玉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14、尔虞我诈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访问,说:“不要向宋国借路。”同时,楚庄王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访问,也不让公子冯向郑国借路。申舟因为在孟诸打猎时得罪了宋国,就对楚庄王说:“郑国是明白的,宋国是糊涂的;去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害,而我却定会被杀。”楚王说:“要是杀了你,我就攻打宋国。”申舟把儿子申犀托付给楚王后就出发了。

申舟到了宋国,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宋国执政大臣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向我们借路,这是把我们的国土当成了楚国的边邑。把我国当成楚国的边邑,就是亡国。杀了楚国的使臣,楚国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亡国,反正都是一样亡国。”

于是便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追上他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这年秋天九月,楚庄王派兵包围了宋国。

15、事君不避难

公元前572年六月的鸡泽之盟会上,晋悼公的弟弟扬干扰乱随从仪卫军队的行列,掌管军法的魏绛就依法杀了扬干的车夫。可见魏绛很称职,可是晋侯却觉得此事有辱于他的弟弟,非常愤怒,声称要杀魏绛。

找来魏绛的上司、中军尉佐羊舌赤(伯华)交代:“我会合诸侯是为了增添荣耀,现在我的亲弟弟居然被人欺负,还有比这更大的耻辱吗!我一定要杀了魏绛,你去把它抓来,千万别让他跑了!”

羊舌赤力劝晋侯说:“魏绛一心事君,毫无叛逆之心,事奉国君不避危难,有了罪过不逃避惩罚,我想他会主动来找您解释的,何劳您下此命令呢?”话刚说完,魏绛来了,把信交给仆人,准备抽剑自杀。下军副将士鲂、中军候奄张老劝阻了他。

晋悼公读他的上书,说:“以前君王缺乏使唤的人,让下臣担任司马的职务。下臣听说‘军队里的人服从军纪叫做武,在军队里做事宁死也不触犯军纪叫做敬’。君王会合诸侯,下臣岂敢不执行军纪军法?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下臣畏惧触犯死罪,所以连累到扬干,罪责无可逃避。

下臣不能够事先教导全军,以至于动用了斧钺,下臣的罪过很重,岂敢不服从惩罚来激怒君王呢?请求回去死在司寇那里。”读了信,晋侯赤脚而出表示歉意,并自己承担责任。晋侯认为这个人能够“以刑佐民”就任用了他。

魏绛后来就为晋侯提出“和戎”的谋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用几年后晋侯的话说是“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16、不贪为宝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却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器的人看,雕玉的人认为这是宝物,所以小人才敢将此玉献给您。”子罕跟这个人说:“我以‘不贪’这个品德为宝,而你以这块玉为宝。你要是把这块玉给了我,那我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了。我们都还是继续各自拥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行礼后说:“小人身怀此玉,不敢外出,我交出这块宝玉来请求可免于一死。”子罕听后,便把这块玉放在乡里,让雕琢玉器的人为他雕琢,使这个人富裕后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

17、德为国之基

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二月,郑简公到晋国去,子产托随行的子西带去一封信,将这事告诉范宣子,信上说:“您治理晋国,四邻诸侯不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收很重的贡品,侨对此感到困惑。侨听说君子掌管国家和大夫家室事务的,不是为没有财货担忧,而是为没有美名担忧。

诸侯的财货聚集在晋国国君的宗室,诸侯就离心。如果您依赖这些财货,晋国人就会离心。诸侯离心,晋国就垮台;晋国人离心,您的家室就垮台,为什么沉迷不悟呢?那时哪里还需要财货?说到美名,它是传播德行的工具;德行,是国家和家室的基础。有基础就不致垮台,您不也应当致力于这件事吗?有了德行就快乐,快乐就能长久。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君子,国家的基石’,说的是有美德啊!《诗经·大雅·大明》说:‘上帝监视着你,不要使你的心背离’,说的是有美名啊!用宽恕的心来显示德行,美名就会载着德行走向四方,因此远方的人闻风而至,近处的人也安下心来。

宁可让人说,‘您的确养活了我们’,而能让人说‘您榨取了我们来养活自己’吗?象有牙齿而毁灭了它自身,就是由于财货的原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贡品。

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二十五年春季,齐国的崔杼率领军队进攻鲁国北部边境,报复孝伯那次进攻齐国。鲁襄公担心,派人向晋国报告,孟公绰说:“崔子将要有大志,不在于困扰我国,一定很快回去,担心什么?他来的时候不劫掠,使用百姓不严厉,和平日不同。”齐军空来了一趟而退兵。

19、立德、立功、立言

晋国大夫范宣子到郊外迎接并问叔孙豹古人说的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叔孙豹未及回答,范宣子又问:“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称陶唐氏,在夏朝称为御龙氏,在商朝称为豕韦氏,在周朝称作唐杜氏,晋国称霸中原后,又称范氏,这样的世代相袭,大概就是不朽吧。”叔孙豹答道:“以我所知,您说的这些叫世禄而不能称为不朽。

我们鲁国从前有个大夫叫臧文仲,他虽然死去,但是他的主张没有废绝,这才称得上不朽。我听说,一个人的伟大之处首先是道德高尚,堪为后人表率;其次是建有功勋,再次便是立言,或以主张,或以著述,教育启迪后人。这些才能称为不朽。如果只能保住贵族身分,维持宗庙,世代相袭,哪个国家都有这样一批人。世代相袭时间长久和官俸优厚的人,是够不上不朽之称的啊。”

20、风马牛不相及

(僖公)四年春季,齐桓公率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各诸侯的联军入侵蔡国。蔡军溃败,齐桓公就接着进攻楚国。

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哪怕是我们两国走失的牛马也不会到达对方的境内。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

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陆』 左传中有什么可以作为座右铭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ǒu)。《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14、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译文]众人的愤怒不可以触犯,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15、川泽纳污,山薮(sǒu)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八年》[译文]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15.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八年》[译文]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16.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左传·襄公七年》[译文]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17.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18.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1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译文]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2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译文]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21.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译文]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系。22.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译文]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感召来的。23.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译文]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2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译文]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吁的关系。2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26.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2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译文]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28.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译文]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29.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译文]国家兴盛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关心爱护,这是它的洪福;国家衰亡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粪土草芥一样微不足道,这是它的祸根。

『柒』 左传里的哪句话告诉大家诚实守信非常重要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诚信,是国家的根基,人民(为人处事)的依据。)

原文:

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宋荡伯来逆妇。宋杀其大夫。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葬卫文公。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为子、莒庆盟于洮。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白话译文:

二十五年春季,卫军进攻邢国,礼氏两兄弟跟随邢国大官国子在城上巡察,两人左右挟持国子把他扔到城外,使他摔死。正月二十日,卫侯毁灭亡邢国。由于卫国和邢国同姓,所以记载卫侯的名字。礼至在铜器上作铭文说:“我挟持杀死国子,没有人敢来阻止我。”诚信,是国家的根基,人民(为人处事)的依据。

此文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僖公二十五年》

(7)左传中道德扩展阅读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捌』 左传如何体现以礼来评判历史人物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 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 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 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 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 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 “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有些 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 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如成公二年的齐晋{安革}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展现战争的全貌,表现人物个性: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却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可想而知。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现。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宣公二年”的宋郑大棘之战,其中狂狡倒戟出郑人,华元食士忘其御羊斟,华元逃归后与羊斟的对话,城者之讴等,都非这次战争的重要事件,但如果只写宋郑战于大棘,宋师败绩,郑人获华元,华元逃归,则必然使叙事枯燥无味,毫无文学性可言。正是这些次要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才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又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了公子宋食指大动,郑灵公食大夫鼋不与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等细节,整个事变由食无鼋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贪馋好怒,公子归生的迟疑懦弱、郑灵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再如“哀公十六年”记楚 国白公之乱这一政治事件,最后写叶公子高平叛,没有着重写叶公的重大军政措 施,而就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叶公平叛之所以成功,他的可贵之处,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

『玖』 不记得是尚书还是左传有一句话,大意是双方拼力量,力量相当就比道德高低,请问是怎样一句话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句话: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谋略,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 五蠹》
译文:上古(可能是指周家礼数盛行的年代)人们是用道德来衡量彼此的优劣,
中世(春秋战国的年代)人们相互使用谋略来定高低。
现在(作者说话的年代)人们却只会用野蛮的武力来解决问题

热点内容
婚姻法那条最不合理 发布:2025-02-02 09:08:55 浏览:272
违反行政法规导致合同无效 发布:2025-02-02 09:08:22 浏览:482
广州市天河法院 发布:2025-02-02 08:55:03 浏览:363
工资随意更改劳动法怎么办 发布:2025-02-02 08:06:44 浏览:595
模范法官胡国运的妻子 发布:2025-02-02 07:59:34 浏览:234
贵阳有名离婚律师 发布:2025-02-02 07:43:16 浏览:515
有关禁毒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2-02 07:28:50 浏览:350
香港律师资格考试 发布:2025-02-02 06:53:18 浏览:335
新民事诉讼法涉外基层法院 发布:2025-02-02 06:45:22 浏览:789
港府司法复核 发布:2025-02-02 06:25:04 浏览: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