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修身养性
㈠ 道家经典作品有哪些(除《道德经》)。希望是写修身养性的。
道家的根本经典是《道德经》这个是道家最高级的课程。
当然,学高级的课程之前,需要有基础,基础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
道家讲一体,然后讲二用。二用是什麼?二用是产生变化。
就像中国道家所讲的太极,一体是太极,二用就有阴阳,就起变卦,太极生二仪,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中国道家讲的。
展开就是道家所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太上感应篇》http://www.amtb.tw/section1/advance.asp?web_amtb_index=81&web_choice=32
《文昌帝君阴骘文》http://www.amtb.tw/rsd/jiangtang_ch.asp?web_choice=72&web_rel_index=1706
㈡ 关于修身养性。
最好的方法是读书,选择适合的书籍。简单些的可以看《三字经》,选钱文忠的解读三字经就可。或是可以读《菜根谭》,老子的《道德经》。
㈢ 怎么修身养性。怎么能给自己一个信念,一种信仰,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道家思想可以吗,《道德经》到
信仰不会从天而降,而是慢慢建立的。 它是在你最空虚寂寞时伴你度过长夜的力量,是在春风得意时让你谦虚谨慎的能力。 信仰其实人人都有,可能会是我们的家庭,亲人,子女,事业,文化等等。它渐渐成为我们的责任,成为我们的行事和思维方式的标准。所以要将文化达到信仰的高度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努力修行的。 《道德经》与 佛学 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道德经》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与《金刚经》的“说法者本无法可说”。 自古道家和佛家的诉求就有相似。但是佛学远比道家的体系要庞大精深的多。每一种文化信仰的最终目的就是“解脱”。比如基督教,信上帝。伊斯兰教,信真主,佛教念阿弥陀佛等等等等。都是为了解脱。各个教义也是阐述如何通过“信”得到解脱。每个宗教都有一套思想理论体系。佛教以及道家是为数不多的无神论宗教,当然现在有些形式化的,甚至迷信的。但那不是本来的佛教、道家。佛、道两家是讲求实证的宗教,通过学习、修行按地证果。而且允许人们怀疑,自古有“小疑小悟,中疑中悟,不疑不悟”的说法。可以这么说,佛学即使科学,又是哲学,但却并非科学和哲学。时间有限了,仁者,总之就是希望能正信一个可以实证的精神信仰吧!
㈣ 道德经,一直想修身养性,自己脾气易怒,想在道德经里面找到修养窍门,一直未能改变性情,求助有这方面指点
下文来是道德经的精髓自,你悟一下,相信对你有帮助 :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㈤ 《道德经》中有哪些“提高素养、修身养性”的句子
书到用时方恨少。。。。
㈥ 老子《道德经》是真正的修养大法吗
老子《道德经》是真正的修养大法.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誉为万经之王。
㈦ 道德经有什么现实意义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全书五千余言,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所作。既然我们要运用《道德经》,那首先就要知道《道德经》主要讲了什么?其实《道德经》主要可以总结为四点:
第一,提出了“道”与“德”的概念。
“道”是老子创造性地提出的宇宙观,是宇宙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和动力之源。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且经久不衰,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但可感知,玄妙深奥,更无法用言语来说明。“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按客观规律办事。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第二,提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想。
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以对立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事物正反两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相互转化的。
总之,《道德经》从最初的创作至今已两千多年,但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身养性依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将《道德经》的精髓与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道家思想继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㈧ 修养和道德的区别
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思想道德修养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
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
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全部内容的最后落脚点。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不断完善人格,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养不仅是指“道德修养”,而是涵盖着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修养。修身律已,重视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自我修养在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增强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的方法与途径,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阶梯,实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目的
㈨ 《论语》和《道德经》那本书更适合提高自身修养呢
少读《论语》以正身,中年后读《道德经》以陶情
㈩ 道德经。修身养性。
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